大豆蛋白膨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017阅读:7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豆蛋白膨化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工机械。
大豆蛋白(也称作大豆蛋白肉或植物蛋白肉或蛋白素肉或组织蛋白或膨化蛋白,以下统称作大豆蛋白),是用黄豆浸油后所剩下的余料一豆粕加工而成的一种食品。目前使用的大豆蛋白膨化机,其原料(豆粕粉和水)的混合搅拌及水、豆粕粉混合物的进给都是手工完成的。加工成的大豆蛋白从加热膨化装置喷头的小孔中喷射出来,并伴有放炮似的声音;大豆蛋白呈不规则的片状,湿度大(约18%),易发霉;干燥后容易碎,包装运输闲难。由于大豆蛋白没有进行充分膨化,耐水性差(泡在水中离散度和面化程度大),弹性和韧性差(口感差)。这种大豆蛋白膨化机清洗维修不方便,大豆蛋白厚度不可调整;由于原料的进给及混合搅拌都由手工完成,故制品不卫生且不能保证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具有自动进料及混合搅拌装置,且大豆蛋白厚度可调整的大豆蛋白膨化机,使其加工成的大豆蛋白能够充分膨化,并呈一定的形状,湿度小、卫生,便于包装运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大豆蛋白膨化机主要由自动进料及混合搅拌装置、加热膨化装置组成。自动进料及混合搅拌装置将豆粕粉和水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搅拌,并把豆粕粉和水的混合物输送给加热膨化装置。加热膨化装置将豆粕粉和水的混合物加热,使混合物熟化、膨化,加工成产品--大豆蛋白。
下面结合实施例具体说明。图1是大豆蛋白膨化机的总装图,图2是自动进料及混合搅拌装置的装配图,图3是加热膨化装置的装配图。该大豆蛋白膨化机的自动进料及混合搅拌装置的动力传动路线是电机8→联轴器5→轴24。固定在轴24上的搅拌架20、搅拌杆19、弹簧28和螺旋输送器30随其一起转动。加热膨化装置的动力传动路线是电机1→减速器2→联轴器3→大螺杆32。料箱7中的豆粕粉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搅拌架20和搅拌杆19的转动,使豆粕粉连续地向下移动;弹簧28一方面压紧上阀片18,另一方面在随轴24转动过程中“清扫”该阀片上的小孔,使豆粕粉顺利通过豆粕粉调节阀。所说的豆粕粉调节阀由上阀片18和下阀片17组成,在两阀片上沿周向均布有相同数量的小孔,上阀片18固定在调料斗23上,下阀片17固定在调料斗架29上。转动调节手柄22时,调料斗23和调料斗架29发生相对转动,固定在它们上面的上、下阀片也随着发生相对转动,阀片上小孔的开度发生变化,从而调节豆粕粉的进给量。水由等液面水箱9经水调节阀21进入水腔Ⅰ(如图2所示),再流入轴24中心孔道,于下阀片17下端20~30mm处的下出水口流出,并在此与从豆粕粉调节阀落下的豆粕粉混合。由于豆粕粉亲水性强,在此处混合能有效地防止豆粕粉调节阀堵塞。但当豆粕粉进给量大或工作时间长时,轴24中心孔道的下出水口处可能会吸附一些豆粕粉而造成部分堵塞,这时部分水从上出水口进入水腔Ⅱ中,这部分水流入下阀片17和轴24之间的缝隙,同样在下阀片17下端20~30mm处 与 豆 粕 粉 混 合 ,这 样 保 证了豆粕粉混合所需的水量。水和豆粕粉混合后,由螺旋输送器30向下输送,在输送过程中,水和豆粕粉进一步混合搅拌;当到达螺旋输送器30末端时,水和豆粕粉的混合物呈团粒状。为使进料均匀,在加热膨化装置的进料口与螺旋输送器30之间设置周向均布有小孔的调料模板31,故呈团粒状的水和豆粕粉的混合物不能直接进入加热膨化装置的进料口,而堆积在调料模板31上面,并进一步受到螺旋输送器30的搅拌、挤压,最后被混合搅拌均匀的水和豆粕粉的混合物连续地从调料模板31上周向分布的小孔挤出,呈条状的混合物均匀地进入加热膨化装置的进料口。转动的大螺杆32一边将水和豆粕粉的混合物向前输送,一边将其进一步挤压;大螺杆32的螺纹深度由后向前不断减小(螺纹外径保持不变、内径不断增大),水和豆粕粉的混合物所受挤压力越来越大。为防止该混合物向后运动,在加热膨化装置进料口与加热区(Ⅳ、Ⅴ)之间设有隔热冷却区Ⅲ(如图3所示)。本大豆蛋白膨化机用水进行隔热冷却。隔热冷却水箱14下端设有冷却水进口、上端设有热水出口,通过调节冷水流量,保持隔热冷却水箱14的吸热和散热基本平衡。当混合物通过隔热冷却区Ⅲ进入加热区Ⅳ时开始被加热。本大豆蛋白膨化机采用了四个电加热圈13加热,加热温度通过传感器12显示在温度控制指示仪上,并由四台调压器分别控制四个电加热圈的加热温度。加热区Ⅳ有两个电加热圈,加热温度控制在130~145℃范围内,最佳温度为140℃;加热区Ⅴ也有两个电加热圈,加热温度控制在195~205℃范围内,最佳温度为200℃。混合物通过加热区Ⅳ时,混合物中的部分水受热变成蒸汽,热的蒸汽使混合物中的豆粕粉熟化,体积膨胀;由于混合物被挤在大螺杆32和钢套33之间,且大螺杆的螺纹深度在不断减小,这时混合物受到很大的挤压力;混合物到达加热区Ⅴ时,进一步熟化;更高的温度(约200℃)使混合物中的水全部变成蒸汽,压力进一步增大;大螺杆32继续转动,混合物从大螺杆32与厚度调节圈34之间的间隙中呈筒状地被挤出。处于高温、高压的熟化了的混合物突然减压降温,从而得到了膨化,变成筒状的大豆蛋白。
由于加热区Ⅳ和Ⅴ温度不同,混合物逐渐受热,避免了由于混合物急剧受热而使大螺杆卡死的现象。加热区Ⅴ的温度高于加热区Ⅳ的温度,使混合物中的豆粕粉充分熟分,并降低了大豆蛋白的含水量(生产出的大豆蛋白含水量低于10%)。这样,本大豆蛋白膨化机制出的大豆蛋白稍加风干(有时可不风干)就可包装运输,免去了烘干工序及设备。呈筒状的大豆蛋白可根据需要制成块状,以便于包装、运输和贮存。厚度调节圈34与大螺杆32外径之间的间隙为0.2~1.2mm,更換厚度调节圈34,可改变此间隙的大小,从而改变大豆蛋白制品的厚度。
为方便地检修自动进料及混合搅拌装置,该大豆蛋白膨化机装有转架10(如图1、图19和图20所示)。松开调料斗架29上的紧固螺栓,转动手轮11,把自动进料及混合搅拌装置提升后转离工作位置,启动自动进料及混合搅拌装置,可观察此装置中豆粕粉和水的供给量及混合搅拌情况,便于排除故障。
为方便地清洗、维修自动进料及混合搅拌装置,该大豆蛋白膨化机的电机8安装在电机托架6上,电机托架6可相对于调料斗23转动;电机支座35上开有一斜槽(如图12所示)。当手柄4在“降”位置时,联轴器5闭合,电机处于工作位置;当手柄4在“升”位置时,联轴器5脱开,移动电机8,使其离开工作位置,这样可方便地对自动进料及混合搅拌装置进行清洗和维修。
为方便地清洗、维修大螺杆32,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专用的大螺杆卸具(如图27和图28所示)。该卸具主要由卸具螺杆36、筒管37、轴承38、卸具螺母39和手柄40组成。工作时,只需将卸具螺杆36旋在大螺杆32上,转动手柄40,便可方便地卸下大螺杆32,进行清洗和维修。
该大豆蛋白膨化机结构设计合理,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维修方便,工作性能可靠。由于去掉了加热膨化装置中的喷头,消除了放炮似地声音。生产的大豆蛋白具有膨化充分,口感好,卫生并具有一定的形状、便于包装运输且厚度可调整等特点,是理想的大豆深加工机械。
图1是大豆蛋白膨化机的总装图。
图2是自动进料、混合搅拌装置的装配图。
图3是加热、膨化装配的装配图。
图4是螺旋输送器30的零件图。
图5是轴24的零件图。
图6、图7是下阀片17的零件图。
图8、图9和图10是调料斗23的零件图。
图11、图12是电机支座35的零件图。
图13、图14是调料膜板31的零件图。
图15、图16是电机托架6的零件图。
图17、图18是调料斗架29的零件图。
图19、图20是转架10的零件图。
图21、图22是搅拌架20的零件图。
图23、图24是弹簧28的零件图。
图25、图26是架簧架27的零件图。
图27、图28是大螺杆卸具的装配图。
权利要求
1.一种主要由电机1、减速器2、与减速器2相联的大螺杆32、位于大螺杆外面的钢套33和固定在钢套上的电加热圈13组成的大豆蛋白膨化机,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A、在加热膨化装置的进料口与加热区(Ⅳ、Ⅴ)之间的钢套外面设有隔热冷却水箱14;B、在钢套的出口处设有固定在钢套上面的厚度调节圈34;C、具有主要由电机8、料箱7、水箱9、调料斗23、安装在调料斗上并由电机8驱动的轴24、下阀片17、上阀片18、搅拌架20、固定在搅拌架上的搅拌杆19、弹簧28、安装在轴24上的螺旋输送器30、调料模板31、电机托架6、电机支座35、转架10、手轮11组成的自动进料及混合搅拌装置。
2.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大豆蛋白膨化机,其特征在于轴24有一中心孔道,该孔道有一个进水口和上、下两个出水口。
3.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大豆蛋白膨化机,其特征在于搅拌杆19、搅拌架20和弹簧28固定在轴24上,并随轴24一起转动。
4.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大豆蛋白膨化机,其特征在于下阀片17和上阀片18上沿周向均布有相同数量的小孔。
5.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大豆蛋白膨化机,其特征是在螺旋输送器30与加热膨化装置的进料口之间设置周向均布有小孔的调料模板31。
6.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大豆蛋白膨化机,其特征是设有用于固定电机8、并可随电机8一起升降和移动的电机托架6。
7.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大豆蛋白膨化机,其特征在于电机支座35上设有升降电机8用的斜槽。
8.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大豆蛋白膨化机,其特征在于设有用于检修自动进料及混合搅拌装置的转架10和手轮11。
9.一种专用于拆卸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大豆蛋白膨化机中大螺杆32的卸具,其特征是该大螺杆卸具主要由卸具螺杆36、筒管37、轴承38、卸具螺母39和手柄40组成。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工机械——大豆蛋白膨化机。已有的膨化机其原料(豆粕粉和水)的混合搅拌及水、豆粕粉混合物的进料都是手工完成的;生产出的大豆蛋白质量低、不卫生;操作维修困难。本膨化机其特征是具有隔热冷却水箱、厚度调节圈和主要由电机、轴、下阀片、上阀片、螺旋输送器和调料模板组成的自动进料及混合搅拌装置。操作维修方便,生产的大豆蛋白质量高、卫生,是理想的大豆深加工机械。
文档编号A23P1/14GK86208100SQ86208100
公开日1987年8月5日 申请日期1986年10月18日
发明者王玉明, 王玉琢 申请人:王玉明, 王玉琢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