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芯分离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2207发布日期:2020-12-25 08:03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芯分离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芯分离雾化器。



背景技术:

雾化器是用于将烟油等雾化液雾化的装置,其广泛应用于电子烟和医疗等领域。雾化器在装配时通常将雾化液存储在油仓中,但现有技术中,雾化器的油仓直接与雾化组件的进液端连通,油仓长时间存储雾化液后,雾化液会从雾化组件的进液端渗入雾化组件,并从雾化组件的雾化通道渗漏到雾化器的外表面,从而影响雾化器的体验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芯分离雾化器。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油芯分离雾化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进气腔、出气通道、油仓、雾化组件和油阀;

所述雾化组件的雾化通道一端连通所述进气腔,另一端连通所述出气通道;所述油阀设置在所述油仓和所述雾化组件的进液端之间,用于阻断所述油仓和所述雾化组件的进液端连通,其中,

所述油阀可相对于所述雾化组件的进液端活动,当推动所述油阀和所述雾化组件的进液端相对活动时,可使所述雾化组件的进液端避开所述油阀而与所述油仓连通。

进一步,所述雾化组件包括气管、发热件和导油件;

所述气管和所述发热件设置在所述导油件上,且所述发热件设置在所述气管的气道内;

所述气管的气道与所述发热件的雾化道连通以构成所述雾化通道;所述气管的气道分别连通所述出气通道和所述进气腔;

所述导油件与所述外壳密封配合,并与所述外壳围合形成所述油仓和所述进气腔;

所述雾化组件的进液端包括设置在所述气管上的导油孔,所述油阀可活动地套设在所述气管上并封堵所述导油孔;其中,

当推动所述油阀和所述导油孔相对活动时,可使所述导油孔避开所述油阀而与所述油仓连通。

进一步,所述油阀内侧至少设置有两条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之间间隔设置,以使所述第一密封圈之间形成密封槽;其中,

所述油阀套设在所述气管上时,通过所述第一密封圈压接所述气管,且所述导油孔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之间的密封槽中。

进一步,所述导油件设置有安装槽,所述气管一端设置在所述安装槽中,并通过所述气道与所述进气腔连通;所述气管另一端穿过所述油仓,并通过所述气道与所述外壳上的出气通道连通。

进一步,所述安装槽的槽壁设置有一阶梯,所述阶梯将所述安装槽分为第一容纳空间和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下方的第二容纳空间;其中,

所述气管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穿入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并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

所述油阀容置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并可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活动。

进一步,所述外壳设置有出气柱;所述出气柱一端连接所述外壳,另一端向所述油仓内延伸;

所述出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出气柱中;所述气管连接所述外壳时,连接在所述出气柱上,并使所述气道与所述出气通道连通。

进一步,所述气管和所述出气柱的连接处套设有密封套,所述气管和所述出气柱通过所述密封套连接;所述油阀顶接在所述密封套上,且所述油阀设置有与所述油仓连通的进油道;其中,

推动所述气管时,所述油阀压接在所述密封套上,所述气管相对于所述油阀和所述密封套活动,使所述进油道可与所述导油孔连通。

进一步,所述进油道包括由所述油阀顶部局部向下凹陷形成的至少一个缺口。

进一步,所述外壳包括壳本体和底座;所述底座盖设在所述壳本体上;所述导油件设置在所述壳本体上并与所述底座相互固定;其中,

所述导油件与所述壳本体围合形成所述油仓、与所述底座围合形成所述进气腔;

推动所述底座时,所述导油件和所述气管可随所述底座活动,使所述气管相对于所述油阀和所述密封套活动。

进一步,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一卡位部;所述壳本体间隔设置有第二卡位部和第三卡位部;所述第一卡位部与所述第二卡位部相互卡接;其中,

所述第一卡位部与所述第二卡位部相互卡接时,所述进油道与所述导油孔相互错位而将所述导油孔封堵;

推动所述底座时,所述第一卡位部可与所述第二卡位部相互分离,并活动到与所述第三卡位部卡接;所述第一卡位部与所述第三卡位部相互卡接时,所述进油道与所述导油孔相互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雾化器设置了油阀将油仓与雾化组件的进液端分离,使得雾化器在使用前,油仓中的雾化液不会通过雾化组件的进液端渗入雾化组件,防止了雾化液从雾化组件的雾化通道渗漏到雾化器的外表面,避免了雾化液渗漏影响雾化器的体验效果。在用户使用雾化器时,推动油阀和雾化组件的进液端相对活动,即可使油仓与雾化组件的进液端连通,进而使油仓中的雾化液可以进入雾化组件的进液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芯分离雾化器的剖切图,所示状态是油阀将雾化组件的进液端封堵时的状态;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芯分离雾化器的另一剖切图,所示状态是雾化组件的进液端将油阀错开后与油仓连通时的状态;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导油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密封套的剖切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阀与气管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芯分离雾化器的爆炸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芯分离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所示状态是油阀将雾化组件的进液端封堵时的状态;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芯分离雾化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所示状态是雾化组件的进液端将油阀错开后与油仓连通时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水平、竖直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所述的“设置”、“设置于”、“设于”可以是直接设于,也可以是间接设于。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芯分离雾化器的剖切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芯分离雾化器的另一剖切图,所述油芯分离雾化器包括外壳10,外壳10内设置有进气腔16、出气通道14、油仓15、雾化组件20和油阀30;雾化组件20的雾化通道201一端连通进气腔16,另一端连通出气通道14;油阀30设置在油仓15和雾化组件20的进液端之间,用于阻断油仓15和雾化组件20的进液端连通,其中,油阀30可相对于雾化组件20的进液端活动,如图2所示,当推动油阀30和雾化组件20的进液端相对活动时,可使雾化组件20的进液端避开油阀30而与油仓15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中,雾化器设置了油阀30将油仓15与雾化组件20的进液端分离,使得雾化器在使用前,油仓15中的雾化液不会通过雾化组件20的进液端渗入雾化组件20,防止了雾化液从雾化组件20的雾化通道201渗漏到雾化器的外表面,避免了雾化液渗漏而影响雾化器的体验效果。在用户使用雾化器时,推动油阀30和雾化组件20的进液端相对活动,即可使油仓15与雾化组件20的进液端连通,进而使油仓15中的雾化液可以进入雾化组件20的进液端。

在本实用新型中,推动油阀30和雾化组件20的进液端相对活动时,可以是推动油阀30活动,也可以是推动雾化组件20活动,还可以是推动油阀30和雾化组件20同时活动,能使雾化组件20的进液端避开油阀30与油仓15连通即可。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雾化组件20包括气管21、发热件22和导油件23;气管21和发热件22设置在导油件23上,且发热件22设置在气管21的气道211内;气管21的气道211与发热件22的雾化道221连通以构成雾化通道201;气管21的气道211分别连通出气通道14和进气腔16;导油件23与外壳10密封配合,并与外壳10围合形成油仓15和进气腔16;雾化组件20的进液端包括设置在气管21上的导油孔212,油阀30可活动地套设在气管21上并封堵导油孔212;其中,当推动油阀30和导油孔212相对活动时,可使导油孔212避开油阀30而与油仓15连通,进而使存储在油仓15的雾化液可从导油孔212流入发热件22。

进一步,导油孔212可以有多个,当气管21设置在导油件23上后,导油孔212大致与油仓15的底部持平。

进一步,如图3所示,油阀30内侧至少设置有两条第一密封圈32;第一密封圈32之间间隔设置,以使第一密封圈32之间形成密封槽33;其中,油阀30套设在气管21上时,通过第一密封圈32压接气管21,且导油孔212位于第一密封圈32之间的密封槽33中。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密封圈32之间的密封槽33可以将导油孔212密封,防止推动油阀30和导油孔212相对活动前,雾化液从油阀30和气管21之间渗入导油孔212。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导油件23设置有安装槽236,气管21一端设置在安装槽236中,并通过气道211与进气腔16连通;气管21另一端穿过油仓15,并通过气道211与外壳10上的出气通道14连通。

进一步,安装槽236的槽壁设置有一阶梯237,阶梯237将安装槽236分为第一容纳空间235和位于第一容纳空间235下方的第二容纳空间234;其中,气管21从第一容纳空间235穿入第二容纳空间234并固定在第二容纳空间234中;油阀30容置在第一容纳空间235中,并可在第一容纳空间235活动。

进一步,安装槽236的槽底设置有盲孔233;发热件22的引脚222插入盲孔233内,以进一步稳定发热件22。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外壳10设置有出气柱13;出气柱13一端连接外壳10,另一端向油仓15内延伸;出气通道14设置在出气柱13中;气管21连接外壳10时,连接在出气柱13上,并使气道211与出气通道14连通。

进一步,气管21和出气柱13的连接处套设有密封套40,气管21和出气柱13通过密封套40连接;油阀30顶接在密封套40上,且油阀30设置有与油仓15连通的进油道31;其中,推动气管21时,油阀30压接在密封套40上,气管21相对于油阀30和密封套40活动,进而使进油道31可与导油孔212连通。

进一步,如图5所示,密封套40内侧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密封圈41。密封套40套接出气柱13时,至少通过一个第二密封圈41压接出气柱13,以防止油仓15中的液体从密封套40与出气柱13之间渗入出气柱13。密封套40套接气管21时,至少通过一个第二密封圈41压接气管21,以防止油仓15中的液体从密封套40与气管21之间渗入气管21。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进油道31包括由油阀30顶部局部向下凹陷形成的至少一个缺口311,缺口311由油阀30顶部局部向下凹陷形成,使得油阀30顶部呈凹凸结构,在油阀30压接密封套40时受力更加均匀,且不容易坍塌变形。进一步,如图6所示,一个缺口311与一个导油孔212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缺口311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方形、圆形、半圆、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油道31也可以设置在油阀的其他位置,如中部,或者底部。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外壳10包括壳本体11和底座12;底座12盖设在壳本体11上;导油件23设置在壳本体11上并与底座12相互固定;其中,导油件23与壳本体11围合形成油仓15、与底座12围合形成进气腔16;推动底座12时,导油件23和气管21可随底座12活动,进而使气管21相对于油阀30和密封套40活动。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雾化器还包括电极柱127,电极柱127穿过底座12座后穿入导油件23,以将导油件23与底座12相互固定,其中,电极柱127电连接发热件22的引脚222,外部电源通过电极柱127给发热件22供电,以使发热件22可以工作。

进一步,如图7所示,底座12内侧设置有密封柱124,密封柱124上设置有安装孔125,电极柱127从安装孔125穿入底座12。设置密封柱124后,可以防止滴在底座12上的雾化液从安装孔125渗出。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0所示,底座12上设置有第一卡位部126;壳本体11间隔设置有第二卡位部111和第三卡位部112;第一卡位部126与第二卡位部111相互卡接;其中,第一卡位部126与第二卡位部111相互卡接时,进油道31与导油孔212相互错位而将导油孔212封堵;推动底座12时,第一卡位部126可与第二卡位部111相互分离,并活动到与第三卡位部112卡接;第一卡位部126与第三卡位部112相互卡接时,进油道31与导油孔212相互连通。

进一步,第一卡位部126包括设置底座12外侧的卡位凸起1261,第二卡位部111包括设置在壳本体11上的第一卡孔1111,第三卡位部112包括设置在壳本体11上的第二卡孔1121。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卡位部111和第三卡位部112也可以包括卡槽等,能与卡位凸起1261卡接和分离即可;或者,第一卡位部126包括卡孔,第二卡位部111和第三卡位部112包括卡位突起。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装配雾化器时,密封套40套设在出气柱13上,气管21、油阀30、导油件23、底座12组装成一体,在壳本体11与密封套40之间装入雾化液后,将气管21推入密封套40中,同时将导油件23和底座12推入壳本体11内,使卡位凸起1261与第一卡孔1111相互卡接,即可完成装配。使用雾化器前,往油仓15方向推动底座12,使卡位凸起1261与第一卡孔1111分离并运动到与第二卡孔1121卡接,即可使用雾化器。推动底座12时,油阀30顶压着密封套40的底部不动,第一容纳空间235的底部逐步向油阀30靠近,当第一容纳空间235的底部抵压油阀30时,导油孔212正与进油道31相对。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推动底座12时,油阀30也可以顶压在其他结构上,例如,油阀30延伸出一压接部并通过压接部顶压在壳本体11上。在其他实施例中,气管21、导油件23和底座12也可以不动,在外壳10上设置一推动件,推动件与油阀30联接,用户通过推动件推动油阀30相对于导油孔212活动。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气管21和发热件22之间设置有无纺布50,用于吸收雾化液,并防止发热件22过热损坏气管。无纺布50又称不织布,英文名为nonwovenfabric或者nonwovencloth,是由定向的或随机的纤维而构成,具有防潮、透气、柔韧、质轻、不助燃、无毒、无刺激性、价格低廉等特点。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油阀30、密封套40和导油件23优选硅胶或者橡胶材料制成。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7所示,进气腔16设置有进气孔121和出气孔232,进气孔121设置在底座12上;出气孔232设置在导油件23上,且位于安装槽236的底部,气体可从进气孔121进入,依次经过进气腔16、出气孔232、气道211、雾化道221和出气通道14;或者气体可从出气通道14进入,依次经过气道211、雾化道221、出气孔232、进气腔16和进气孔121。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7所示,底座12内侧设置有进气柱122,进气孔121设置在进气柱122上,其中,进气孔121内侧的孔口偏离出气孔232的正对方向,以避免雾化器在使用后,雾化液从出气孔232流出时,直接滴进气孔121中。

进一步,进气孔121内侧的孔口朝向导件,进气柱122上设置有挡壁123,挡壁123一端连接进气柱122,另一端向导油件23方向延伸并顶接导油件23,其中,挡壁123位于进气孔121和出气孔23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液体从出气孔232流出或者滴到底座12上时,容易溅入进气孔121,设置了挡壁123后可以防止液体溅入进气孔121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