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4008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紧束带子的带扣,它包括形成有扁平外壳的阴件和有一对可弯曲插脚的阳件,阳件的一对可弯曲插脚能够插入阴件的外壳并啮合于其中。
另外,如图29所示的一种带扣包括形成有扁平外壳3″的阴本体1″和有一对可弯曲插脚30″的阳本体2″,当阳本体2″的插脚30″插入阴本体1″的外壳3″时,阴本体1″和阳本体2″的对接部15″、38″在阴本体1″两侧少量切去成一曲线形状,在阳本体2″两侧少量突出成一拱形形状。而在美国专利No.5590444中公开了中心平直部分处连接的相关端。
在上述的传统带扣中,以直线方式形成阴本体的外壳的插入口和阳本体的插脚基部,以及同样以直线方式形成阴本体和阳本体之间的对接面。如图28所示的带扣,以直线方式形成阴本体1’的外壳3’的插入口7’,并使穿带部分的外框20’两侧的侧框前端在阳本体2’中接触到插入口7’。就上述的带扣而言,当阴本体1’和阳本体2’对插啮合时,带扣会发出卡嗒声并缺乏稳定性,此外,当插脚30’插入外壳时,无法期望仅靠中心处的引导件35’来得到平滑的插入操作。
如图29所示的带扣,由于当阳本体2″的插脚30″插入阴本体1″的外壳3″时,带扣两侧端点处的带子部分保持着阴本体1″和阳本体2″之间的对接面,将出现右边和左边的任何间隙会引起阴本体1″和阳本体2″的滑动并导致发出卡嗒声的问题。
本发明考虑了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扣,它包括形成有扁平外壳的阴本体和有一对可弯曲插脚的的阳本体,其中当阴本体和阳本体对插啮合时,阴本体和阳本体之间的对接面的平面形状——即对接部形成对接部两侧的水平平直部分以及两者之一的中心处的凹入部和另一本体的凸出部,带扣可以安全地防止对接部的中心向左和向右的晃动,限制和保持阴本体和阳本体处于稳定状态,防止带扣发出卡嗒声,并在平滑和稳定的引导下完成插入操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扣,其中对接面包括平直部分和带扣前、后表面上形成的凹入或凸出部。这种结构可使对接面适于形成侧面为平面构造的带扣,并且对接部可以从任何表面插入。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扣,它藉助包括平直部分和带扣的某一表面上的凹入或凸出部所形成的对接部来防止根据带扣的前、后表面的相反插入,结果就形成适用于侧面为曲线造型的带扣的对接部分。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扣,它具有一理想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在阴本体和阳本体的插入操作中具有良好的引导能力,同时该带扣可以防止其发出卡嗒声,还具有良好稳定性和优良的设计特性。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扣,它可通过使阴本体的凹面和阳本体的凸面形成于阴本体和阳本体中间的对接面的中心处而将阴本体和阳本体成功地连接起来,以使该带扣具有稳定的设计,并将阳本体的对接面形成为特殊形状。
本发明的最后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扣,它通过使阴本体的凹面和阳本体的凸面形成于阴本体和阳本体中间的对接面的中心处而将其做成特殊设计的带扣,并具有防止附连于阳本体的带子松动的功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是提供了一种带扣,它包括形成有扁平外壳的阴本体和有一对可向左和向左弯曲的插脚的阳本体,它们互相对插啮合,其中有一凹入部或一凸出部位于阴本体和阳本体平面的对接面的中心处——即当阴本体啮合于阳本体时的对接部——阴本体和阳本体藉此紧密接触。
较佳的是,水平平直部分位于对接部两侧。
较佳的是,对接部包括带扣两侧的平直部分以及阴本体和阳本体的前、后表面的中心处形成的凹入部或凸出部。
或者,对接部包括带扣两侧的平直部分以及阴本体和阳本体的某一表面的中心处分别形成的凹入部或凸出部。
较佳的是,凸出部形成为前端略窄的梯形,凹入部形成为入口扩张的凹口,平直部分与凸出部或凹入部相结合以形成阴本体和阳本体中的对接部。
或者,凸出部形成为拱形突出,凹入部形成为拱形弯曲,平直部分与凸出部或凹入部相结合以形成阴本体和阳本体中的对接部。
较好的是,阴本体中的对接部形成为平直部分和凹入部,阳本体中的对接部形成为平直部分和凸出部,以使这两对接部相互结合。
或者,阴本体中的对接部形成为平直部分和凸出部,阳本体中的对接部形成为平直部分和凹入部,以使这两对接部相互结合。
较好的是,周缘端——即在两侧的平直部分的转角和阳本体中心处的凸出部开一较低平面的凹口所形成的台阶部分,它以叠接的方式装入阴本体1的对接部。
更佳的是,设于阳本体的中心处的凹入部凹入至阳本体的穿带孔,而对应凹入部的阴本体的凸出部延伸至两者对插时的穿带孔。
或者,设于阳本体中心处的凹入部凹入至阳本体的穿带孔,而对应凹入部的阴本体的上板的凸出部延伸至两者对插时的阳本体的穿带孔的顶面或带子钩杆的顶面,以防止带子的松动。


图16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带扣在啮合状态下的主视图;图17示出了图16的带扣在啮合状态下的后视图;图18示出了图16的带扣的阳本体的主视图;图19是图16的带扣沿图18的线XIX-XIX截取的横截面示意图;图20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带扣在啮合状态下的主视图;图21示出了图20的带扣在啮合状态下的后视图;图22示出了图20的带扣在啮合状态下的侧视图;图23是图20的带扣的阴本体的主视图;图24是图20的带扣沿图23的线XXIV-XXIV截取的横截面示意图;图25是图20的带扣的阳本体的主视图;图26是图20的带扣沿图25的线XXVI-XXVI截取的横截面示意图;图27示出了修改后的带扣在啮合状态下的主视图;图28是已知带扣的主视图;图29是另一已知带扣的主视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带扣包括形成有扁平圆筒形外壳3和外壳3两侧设有的切口的阴本体1以及有一对可弯曲插脚30的阳本体2,所述插脚从外框20突伸至配置的带子调整部分21,其中阳本体2的插脚30插入阴本体1的外壳3以便啮合,由注模装置用诸如聚缩醛、聚酰胺、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热塑性树脂来一体地模制成带扣的阴本体1和阳本体2。
为了阐明图1至12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带扣,阴本体1形成有扁平圆筒形外壳3,该外壳包括图5至8所示的上板4、下板5和侧壁6,阳本体2的可弯曲插脚30可插入设于该外壳3一端的插入口7,穿带孔8和带子附连杆9位于附连着带子的另一端,外壳3的两侧的每一侧壁6中形成了凹入的切口10,以便在操作中按压阳本体2的可弯曲插脚30。
水平平直部分11位于外壳3的插入口7两侧以及插入口7的中心处,一凹入部12是入口稍微扩张的凹口,从而形成与阳本体2对接的表面,即对接部15。在外壳3内部设有一分隔片13,以沿纵中方向在上板4上向下板5突起,以引导一阳本体2的引导件35。另外,在穿带孔8一侧的上板4和下板5的内表面上,突起着可分别与阳本体2的插脚30的啮合部分32相啮合的啮合突起14。数字标号16用以表示模制啮合突起14的中心孔。
阳本体2具有字母U形状的外框20,其一端上设有图9至12所示的带子调整部分21,带子调整部分21有用来挡住带子的钩杆22和用来固定带子的紧固杆23,用以平行搭接外框20的侧框24,并在外框20的基部25和钩杆22之间形成穿带孔26。钩杆22具有向基部25水平突起的锁定抓27,在钩杆22前端的后表面处设有波形紧固部分28以防止带子滑动。
可弯曲插脚30可插入阴本体1的外壳3并与之啮合,它设于外框20的基部25的两侧以便突起,可弯曲插脚30的中间有一放大按压部分31,它可装入外壳3的切口10中,插脚30的前端略微向内弯曲,以使插入外壳3和从外壳3中卸出更为容易,在插脚30前端的前、后表面上形成与阴本体1的啮合突起14相啮合的啮合部分32。当插脚30插入外壳3时,通过按压从外壳3的一侧出现的插脚30的按压部分31,啮合部分32就可与啮合突起14分离,然后,与插脚30的弯曲相一致地将阳本体2从阴本体1上拆卸下来。
外框20两侧上的基部25的前端(即插脚30上形成的突起部分)做成为水平平直部分33,在外框20的中心处设有一向前突出的凸面部分34,所述凸面部分34呈前端略窄的梯形,藉此形成与阴本体1对接的表面(即对接部38)。在梯形凸出部34的前端处,突起一横截面为字母H形状的引导件35,引导件35可以沿外壳3的内表面上突起的分隔片13插入。
外框20的前、后表面两侧上的平直部分33以及中心处的凸出部34的周缘有开凹口的转角以形成台阶部分36,它成为一低于图12所示周缘的台阶。在阳本体2的插脚30插入阴本体1的外壳3时,台阶部分36以叠接的方式装入外壳3的插入口7以确保稳定的插入。如图10所示,在凸面部分34的后表面和插脚30的按压部分31上形成减少带扣重量的凹口37。
带扣的阳本体2具有一对可弯曲插脚30和引导件35,所述引导件可插入阴本体1的外壳3的插入口7,其中外壳3的侧壁6引导可弯曲插脚30的外表面,外壳3的上板4和下板5的内表面上形成的分隔片13引导引导件35的插入,啮合部分32位于可弯曲插脚30前端的前、后表面,它与外壳3的上板4和下板5的内表面上突伸的啮合突起14相啮合,使阴本体1和阳本体2上所形成的对接部15、38紧密地对接并固定。为使带子附连于带扣,将带子的一端附连在阴本体1的带子附连杆9上,另一端从阳本体2的带子调整部分21的紧固杆23的底面绕到钩杆22上,并允许将带子穿过紧固件23的底面后向外拉出以将其配置好。
本发明的带扣的特征在于对接面——即形成于阴本体1的外壳3的插入口1处的对接部15,和对接面——即形成于阳本体2的外框20的前表面处的对接部38,其中平直部分11、33分别位于对接部的两侧,在阴本体1的中心与平直部分11、33接触处形成一凹入部12,在阳本体2的中心处形成了凸出部34,当阳本体2插入阴本体1时,限制中心处的凸出部34的方法似乎是凹入部12以两侧的平直部分11、33以及中心处的凹入部12和凸出部34来保持中心处的凸出部34,由此以这种简单结构来可靠地防止晃动——即带扣左右方向所发出的卡嗒声。
为了描述图13至15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这种带扣的阴本体1和阳本体2的顶面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的带扣的阴本体1和阳本体2的构造相同。也就是说,阴本体1具有在外壳3的插入口7一侧的上板4上形成的对接部15,其两侧形成水平平直部分11,位于中心处的凹入部12是入口略有扩张的凹口,位于外壳3两侧的侧壁6中间的切口10向里凹入。图14所示的外壳3的后表面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阴本体1,插入口7的下板5的对接部15两侧是平直部分11,延伸两侧的平直部分11使其形成整个对接部,而不形成凹入部12。
因此,对于阳本体2来说,外框20顶面的基部25处形成对接部38,它的两侧有水平平直部分33,向外突出的凸出部34位于接触该平直部分33的中心处,所述凸出部34是前端略窄的梯形。外框20底面的基部25处形成的对接部38形成为整条呈水平平直部分33,阴本体1的对接部15的情况也是如此。外框20的基部25两侧设有可弯曲插脚30及其中间的引导件35,外框另一侧上有带子调整部分21,该调整部分21包括带子钩杆22和紧固杆23,这种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的阳本体2相同。
前、后部的对接部类型不同的带扣应用于图15所示的整个弯曲的带扣,也就是说,带扣呈曲线形。在带扣中,阳本体2仅可根据阴本体1以特定方向插入,不可以在正常条件之外使用,这种带扣的特征是阳本体2不能根据前、后表面相反地插入。
这种带扣的阳本体2在前、后表面的基部25处所形成的对接部38的周缘的转角都开有凹口以形成台阶部分36,而当阳本体插入阴本体1的外壳3时,两者的对接部15、38可紧密地互相接触,阳本体2的台阶部分36以叠接方式装入外壳3的插入口7,并可使阳本体保持为一稳定的情况。
为了描述图16至19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对于带扣的阴本体1的外壳3,插入口7处的上板4和下板5上形成的对接部15具有在外壳3两侧形成的水平平直部分11以及与该平直部分11接触的中心处的拱形凹入和弯曲的凹入部12。对于阳本体2,在外框20的基部25处形成的对接部38具有两侧形成的水平平直部分33以及与该平直部分33接触的中心处的向外凸出的凸出部34,这样就能与凹入部12相配合。除前述内容以外,这种带扣的阴本体1和阳本体2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这种带扣的阳本体2在前、后表面的外框20的基部25处形成对接部38,其基部25两侧形成平直部分33的周缘的转角,中心处拱形突出的凸出部34和开有凹口的转角形成台阶部分36。当阳本体2插入阴本体1的外壳时,两者的对接部15、38可紧密地接触,阳本体2的对接部38的台阶部分36的叠接方式装入外壳3的插入口7,并可使阳本体保持稳定的状态。
为了描述图20至图26所示的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根据该带扣,阴本体1和阳本体2的对接部15、38的构造不同于上述的每个实施例,它是一个在阴本体1上形成凸出部34以及在阳本体2上形成凹入部12、藉此形成对接部15、38的带扣。
为了具体描述该实施例,如图23和24所示,对阴本体1而言,其外壳3的插入口7具有上板4和下板5的两侧形成的水平平直部分11以及梯形突出的凸出部34,中间形成的所述凸出部前端略窄,由此形成对接部15。一凹入的切口10设于外壳3两侧的每一侧壁6中间,穿带孔8和带子附连杆9一体地设在外壳3的前端处,在外壳3内部处,分隔片13在上板4和下板5的中央沿纵中方向突起,并在穿带孔8一侧的上板4和下板5两侧的内表面上形成一啮合突起14。
如图25和26所示,对阳本体2而言,外框20的基部25前端是平直的,右侧和左侧上突伸出可弯曲插脚30,在可弯曲插脚30的中间形成一按压部分31,在其前端的前、后部形成啮合部分32,在基部25的中心处突伸出一横截面形状为字母H形的引导件35。在外框20的侧框24处,带子钩杆22和紧固杆23平行搭接,在钩杆22和基部25之间设有一穿带孔26。
外框20的基部25处形成对接部38,在其基部25的前、后表面两侧形成平直部分33,凹入部12可装入并配合阴本体1的凸出部34,其入口扩张的凹口位于到达穿带孔26的范围中心,当插脚30和引导件35插入阴本体1的外壳3的插入口7时,设于阴本体1中的对接部15的凸出部34适配于固定在外框20的基部25处的对接部38的凹入部12,凸出部34和凹入部12的对接部15、38可防止带扣向右和向左的晃动。
图27中的带扣示出了一种根据第四实施例进行了修改的带扣。与前述带扣的不同之处是位于阴本体1的外壳3的插入口7处的凸出部34的对接部15形成为延伸至阳本体2的外框20中所形成的穿带孔26的顶面或者伸出至带子钩杆22的顶面,使对接部15在阴本体1中形成的凸出部34的前端接触到通过带子调整部分21插入的带子,藉此防止带子的松动。
本发明的带扣具有上述的构造,利用这些构造可获得以下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起到防止带扣向右和向左晃动以及发出卡嗒声,限制并保持阴本体1和阳本体2处于稳定状态,以良好的引导来得到平滑的插入操作,这是通过提供一种带扣来实现的,这种带扣包括一阴本体1和一阳本体2,以及一凹入部12和一凸出部34,该阴本体1形成有扁平外壳3,该阳本体2具有一对插脚30,并做成在两侧都设有水平平直部分11、33,该凹入部12或凸出部34在阴本体1啮合于阳本体2时位于阴本体1和阳本体2的平面上的对接部15、38中心处,从而使阴本体1和阳本体2形成为紧密相连。
此外,还设有包括平直部分11、33的对接部15、38以及阴本体1和阳本体2的前、后表面上的凹入部12或凸出部34。因此,能起到使阳本体2从前、后表面中的任何一个的表面插入,并且由于扁平带扣前、后部的对接面是对称的,故它们的使用可不分前、后部。
此外,还形成有包括平直部分11、33的对接部15、38以及阴本体1和阳本体2的某一表面上的凹入部12或凸出部34,并在相对面上形成线性对接部15、38。因此,使得对接表面15、38适用作定向的带扣,或用作可将阳本体2按照前、后表面仅以特定的方向插入的曲面带扣以及限制插入的曲面带扣。
更进一步说,对接部38的凸出部34做成其突出呈前端略窄的梯形,凹入部12做成入口扩张的凹口,或者对接部15、38的凸出部34做成拱形突出以及凹入部12做成拱形弯曲,从而形成带有平直部分11、33的对接部15、38以及凸出部34或凹入部12。结果,以稳定和优良的设计完工的一种带扣,其对接部15、38使凸出部34可用中心处带梯形或拱形的凸出部34或相对的凹入部12将凹入部12挡住并保持住,而两侧的平直部分11、33限制着这种运动。
此外,由平直部分11、凹入部12形成阴本体1的对接部15,以及由平直部分33、凸出部34形成阳本体2的对接部38,或者由平直部分11、凸出部34形成阴本体1的对接部11,以及由平直部分33、凹入部12形成阳本体2的对接部38。结果,就可使得制作这种在相反设置的对接部15、38中间有不同形式的凹入部12和凸出部34的带扣更为容易,也可更容易地提供适于这种应用方式的带扣,以旨在扩大其适用性。
另外,两侧的平直部分33的周缘转角以及阳本体2中间的凸出部34开有一平面较低的凹口形成台阶部分36,就可在叠接的状态下装入阴本体1的凹入部12。因此,阴本体1可呈稳定的状态并以令人满意的方式连接到阳本体2上。
另外,可通过在阳本体2的中心处形成凹入部12凹入至穿带孔26并使阴本体1的凸出部34延伸至穿带孔26来有效地应用连接带子的阳本体2的外框20。
此外还能使阳本体2的带子调整部分21处更易于防止带子的松动,可通过在阳本体2的中间设有凹入至穿带孔26的凹入部12、并使阴本体1的上板4的凸出部34伸过穿带孔26延伸至带子的顶面或钩杆22的顶面而使完工后的带扣具有优越的功能。因此,通过本发明可非常明显地达到这些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带扣,包括一阴本体(1),它形成有扁平外壳(3);以及一阳本体(2),它有可弯曲插脚(30),它们互相对插啮合,其特征在于,当阴本体(1)啮合于阳本体(2)时,阴本体(1)和阳本体(2)的平面的对接部(15、38)的中心处有一凹入部或一凸出部(12、34),阴本体(1)和阳本体(2)藉此紧密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水平平直部分(11、33)设置于对接面两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包括平直部分(11、33)以及形成在阴本体(1)和阳本体(2)的前、后表面上的凹入部(12)或凸出部(34)的对接部(15、38)。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包括平直部分(11、33)以及形成在阴本体(1)和阳本体(2)的某一表面上的凹入部(12)或凸出部(34)的对接部(15、38),并且在相对表面上形成线性对接部(15、38)。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对接部(15、38)中的凸出部(34)突伸呈前端略窄的梯形,凹入部(12)是入口扩张的凹口,平直部分(11、33)以及凸出部(34)或凹入部(12)形成对接部(15、38)。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对接部(15、38)中的凸出部(34)拱形突出,凹入部(12)拱形弯曲,平直部分(11、33)以及凸出部(34)或凹入部(12)形成对接部(15、38)。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平直部分(11)和凹入部(12)形成阴本体(1)的对接部(15),平直部分(33)和凸出部(34)形成阳本体(2)的对接部(38)。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平直部分(11)和凸出部(34)形成阴本体(1)的对接部(15),平直部分(33)和凹入部(12)形成阳本体(2)的对接部(38)。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两侧的平直部分(33)和位于阳本体(2)中心处的凸出部(34)的周缘转角开有一较低平面的凹口以形成台阶部分(36),它以叠接的方式装入阴本体(1)的对接部(15)。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阳本体(2)中心处的凹入部(12)凹入至穿带孔(26),而阴本体(1)的凸出部(34)延伸至穿带孔(26)。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阳本体(2)中心处的凹入部(12)凹入至穿带孔(26),而阴本体(1)的上板(4)的凸出部(34)延伸至穿带孔(26)的顶面或钩杆(22)的顶面。
全文摘要
一种带扣,它包括一阴本体和一阳本体,它们可互相对插并防止向右和向左的晃动,以及此时阴本体和阳本体发出的卡嗒声。一种带扣,包括形成有扁平外壳(3)的阴本体(1)以及有一对可向右和向左弯曲的插脚(30)的阳本体(2),其中当阴本体(1)和阳本体(2)对插啮合时,阴本体(1)和阳本体(2)之间在平面上的对接面——即对接部(15、38)形成有:位于对接部(15、38)两侧的水平平直部分(11、33),以及阴本体(1)中心处的凹入部(12)和阳本体(2)中心处的凸出部(34),或者阴本体(1)内的凸出部(34)和阳本体(2)内连续形成的凹入部(12),以便紧密地连接阴本体(1)和阳本体(2)。
文档编号A44B11/25GK1345558SQ0113543
公开日2002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01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00年9月27日
发明者上原亮一郎, 石田智久, 镰形幸雄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