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2192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闭口拉链上、下止射出成型机,是一种针对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的机械。
背景技术
过去在拉链带进入闭口拉链上、下止射出成型机的射出装置后,会以定位装置将拉链带固定,固定的方式是以夹块由链布的左右两侧朝中央链齿移动,此虽可夹固拉链带,但也会使拉链带的中央隆起(突起),导致位于下模的拉链带未与模穴精确对正,使射出成型后的上、下止偏位而造成瑕疵。类似的案例如台湾公告第224198号“拉链炼带定位装置改良构造”、第227699号“塑料闭口拉链上下止射制定位结构”、第259012号“半自动型塑料拉链上下止射出成型机构”。为解决上述缺点,发明人创作出新的定位装置,如台湾公告的第459650号“塑料闭口拉链射出成型机之定位机构”。但前述案例只能针对金属或塑钢两种链齿的拉链带进行定位及上下止射出,不能对尼龙链齿拉链带实施上、下止射出成型,原因在于金属或塑钢链齿有明显的齿距,所以定位装置内的齿轮可啮入齿距内以精确计算出拉链带何时移动停止,以及链布是否准确位于下模上并与上、下止模穴对正配合,但是尼龙链齿体积小,且链齿与链齿间相互重叠,链齿内又穿入中心线,所以没有明显的齿距,因此定位装置的齿轮无法啮入齿距内,所以过去的模式不能适用在尼龙拉链带上。
在闭口拉链带上都会预先穿著拉头,为了使拉头能够轻易通过定位装置、射出装置,必须使拉片位于拉头上,而不能位于其下,所以必须通过回绕装置来导正拉片,通常的回绕装置只考虑到如何使拉片移至拉头上,却忽略了拉链带是否达到拉紧状态,因此定位装置前的拉链带常常是呈松弛的。
而且,过去在拉片移位之后,随即使拉链带进入定位装置内,此时的拉链带并不一定与定位装置保持在同一中心线上,所以是呈偏斜状态的,此对定位装置的定位作用会造成影响。
其次,过去输出装置在马达停机时,由射出装置至输出装置之间的拉链带并不一定是呈拉紧状态,反而略呈松弛且链布不平整,因此会直接影响拉链带在下模的位置,因为下模前的拉链带可由定位装置拉紧,而下模后的拉链带若不拉紧,就会使拉链带在下模上产生误差,未能与模穴精确对正。
再者,射出成型后的塑料废料常落至机台下的四周,所以机台四周地面上都是废料,此虽可经由工作人员扫除废料,但仍造成不少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在机台设置回绕装置10、输入装置20、定位装置30、射出装置40及输出装置60,其特征在于定位装置30是固定在射出装置的下模前,其构造可分为上下二层,其中,下层定位装置30A结构包括一位于下模底座前的底枕301;至少二个以上保持适当间距设置于底枕301前上方的支撑块302~304;一设在底枕301后的主气压缸C1;二根设在主气压缸杆轴前的二推块309;二个左右对称设置并分别与推块结合的举块305;一设在二举块之间并固定在底枕上的副气压缸C2,此副气压缸的杆轴上设有顶盘311并穿过顶枕;二个分别固定在举块外侧边的侧块306;及一平台307,该平台包括一凸出隔块、一结合在隔块前的平块及二根由平块左右两端延伸出的支臂,此支臂更与举块305结合;上层定位结构30B系包括
一固定在数个支撑块上的顶枕314;二片固定在顶枕左右两边的长条压板316;一组固定在压板上并用来感应链齿及炼带差别性的感应装置320A,其包括有一感应器320、一配合感应器的微动开关S1以及一用来感应制动器33的近接开关S2;二组分别枢设在顶枕左右两端,并同时与侧块306枢设结合的制动器33;此制动器包括一基块331,同时与顶枕及侧块枢设结合;一与基块一体结合的滑枕332;一可在滑枕上移动的滑套333;一固定在滑套前的夹块334,此夹块下具有夹口;一固定在滑套后侧端的微动开关S3(并可同时结合一挡片335);一固定在基块上并用于阻挡微动开关S3及挡片335的挡块336;以及一使滑套向后滑动的复扩张弹簧337;通过前述构造,能提供给金属、塑钢及尼龙三种链齿的拉链带施以定位功能。
本发明的排料装置50构造分别为一支板;一介于支板及射出装置之顶座间的衔接块;一支固定在支板背面且杆轴穿过支板的气压缸C3,其前后二端各设置一磁性感应开关S4、S5;一固定在气压缸杆轴前端的接料座;及一固定在支板前的楔块;通过前述可将射出后的塑料废料由射出装置之顶模下方取出。
本发明输出装置60的特征是在传动轮的轮座上固定支撑板,支撑板上更固定着气压缸C4,且气压缸杆轴下设置导引器,此导引器由一框架以及设在框架内的二个对称弧形块组成,此弧形块并与传动轮呈上下对设。再者于传动轮前的导轮组中至少一组是弹性加压轮构造。
本发明的回绕装置10的构造,包括一固定在机台前的直架101;一与直架呈十字形结合的横架102;一设在横架下方的短横架103;以及设在短横架末端及直、横二架两端的数个导轮。
本发明输入装置20系包括一导枕以及数个导轮所组成,且共设在一横架上并以数根支架支撑;其中,导枕上组合了左右二枕盖,两者间还具有适当的浅槽以供链布导入。
本发明的优点是1、通过卷收装置能使拉链带在回旋一圈后,使拉片由拉头的下方移至上方,以利后续之输送、定位及射出作业。
2、通过输入装置能使拉链带保持平整及紧绷状态,并使拉链带位于中心线上,以利导入定位装置内。
3、通过定位装置能将拉链带定位之外,更可将拉链带精确地移入射出装置内,以利射出装置实施上下止射出成型,特别是它能供金属及塑钢链齿的拉链带实施外,更可针对尼龙链齿的拉链带实施。
4、通过排料装置能将塑料废料由射出装置中取出,并搜集在筒内,避免塑料废料散落在成型机四周。
5、通过输出装置可使拉头上的大型拉片顺利地由传动轮上导出,不致于造成卡止;利用弹性加压导轮组可针对马达停机时的拉链带予以施压,避免拉链带造成松弛。


图1为本发明拉链上下止射出成型机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拉链上下止射出成型机的排列构造图。
图3为本发明导枕与定位装置及下模的构造图。
图4A为本发明下层定位装置的立体分体图。
图4B为本发明下层定位装置的立体分体图。
图5为本发明上下二层定位装置的立体分体图。
图6为本发明定位装置上的感应装置立体分解图。
图7为本发明上下二层定位装置与二组制动器分解图。
图8为本发明制动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9A为图8制动器未动作前的示意图。
图9B为图8制动器动作后的示意图。
图10为拉链带进入本发明定位器后,制动器呈张开动作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0感应装置尚未接获感应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主气压缸呈回程时的制动器张开示意图。
图13为图10定位装置的制动器呈张开状态立体图。
图14为图13定位装置的立体纵断面图。
图15A为图13定位装置的横断面示例图一。
图15B为图13定位装置的横断面示例图二。
图16为拉链带进入本发明定位器后,制动器呈封闭动作的俯视图。
图17为图16感应装置接获感应的示意图。
图18为图16主气压缸呈进程时的制动器封闭示意图。
图19为图16定位装置的制动器呈封闭状态立体图。
图20为图19定位装置的立体纵断面图。
图21为图19定位装置的横断面图。
图22为拉链带进入本发明定位器后,制动器呈封闭状并使拉链带移动至下模而定位的俯视图。
图23为图22定位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另种定位装置的制动器呈张开立体图。
图25为图24的夹块底视图。
图26为图24制动器封闭时的定位装置立体图。
图27为图24制动器之滑套前进时的定位装置立体图。
图28为本发明定位、射出、排料及输出装置组合图。
图29为本发明排料装置的立体图。
图30为本发明排料装置进行接料时的动作图。
图31为本发明排料装置搜集废料的动作图。
图32为图31之排料装置使废料落至搜集筒的示意图。
图33为本发明输出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4为图33中的弹性加压导轮组立体分解图。
图35A为图33中拉链带处于输送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5B为图33中拉链带处于停止输送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6为本发明在拉头及拉片通过传动轮及弧形块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37为习式在拉头及拉片通过传动轮及滚轮而造成卡止的动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依据图式所示实施例说明如后图1揭示拉链上、下止射出成型机构造图,图中揭示拉链带80由右至左分别经过回绕装置10、输入装置20、定位装置30、射出装置40、排料装置50及输出装置60,前述装置依序固定在机台70上;其中,输入装置20及排料装置50并非一定需要设置,但是有了输入装置20后,能使拉链带80在进入定位装置30前保持平整及位于同一中心线上,对于后续的定位会有极大帮助;而如果有了排料装置50后,就能使射出后的塑料废料由射出装置40中被带离,不会散落在射出成型机的四周。
在图2中揭示出回绕装置10的构造,系包括一固定在机台70前的直架101;一与直架101呈十字形结合的横架102;一设在横架102下方的短横架103;以及设在短横架103末端及直、横二架101、102两端的数个导轮104~108所组成;其可供拉链带80由第一导轮104以逆时针方向经由第二、第三及第四导轮105~107后,再绕到下方第五个导轮108下方并转绕往前直行,由于拉链带80回转一圈,所以原本位于拉头81下方的拉片82,在经由一圈转绕后而位于拉头81上方;当拉链带80回旋时受到五个导轮的阻涩影响,会使定位装置30至回绕装置10之间的拉链带呈拉紧状态,即拉链带80可保持平整又紧绷程度,以利于后续作业。
在回绕装置10至定位装置30之间设立输入装置20,其是由一导枕21以及数个导轮22~24所组成,为了使导枕与导轮能水平设置,可共设在一横架25上并以数根支架26支撑。其中,导枕21可规范拉链带80使其导正入于定位装置30内,并保持在中心线上,其构造如图3所示,在导枕21上组合了左右二枕盖27,导枕21与二枕盖27之间具有适当的浅槽211以供拉链带80之左右二链布83导入,而链齿84及拉头81是由导枕21的中央凹槽212通过。而且,为了使链布83在浅槽21内不致松弛,可在浅槽211适当位置设置切沟213以及切沟下的凹洞214,并分别置入小弹簧28及横栓29,利用小弹簧28顶推横栓29向上,就能与枕盖27共同夹压链布83,以避免链布83产生松动。另外,导轮22~24可使拉链带80入于导枕21前保持平整及紧绷,而且导轮数量愈多,造成的反拉力愈大,此虽可达到极佳的紧绷效果,但反而对于输出装置60的马达61在运转上造成反制,所以数量适当才能有助于辅助拉链带导正的功能。
定位装置30是固定在射出装置40之下模41前,其构造可分为上下二层,其中,下层定位装置30A结构如图4A、图4B所示,包括一位于下模底座43前的底枕301;三个(至少需二个以上)保持适当间距设置于底枕301前上方的支撑块302~304;一设在底枕301后的主气压缸C1;二根设在主气压缸C1杆轴前的二推块309;二个左右对称并与推块309结合的举块305;一设在二举块305之间并固定在底枕上的副气压缸C2;二个分别固定在举块305外侧边的侧块306;一固定在二举块305前的平台307;前述主气压缸C1杆轴前二推块309可利用平衡块308而保持平行,二平行推块309并导入于二支撑块302、303下的导沟3021、3031内,所以在主气压缸C1杆轴产生动作下能使二推块309在底枕301上水平滑移;又二平行推块309前端更与举块305下的凹沟3051配合,并通过插栓310穿过举块305后再插入推块30前的斜沟3091内,以使二者结合为一。且侧块306与举块305是用一定位栓324及数根螺栓325固定结合(也能一体成型,成型构造如图15B),而在二举块305的前端是固定着平台307,此平台307构造包括一凸出的隔块3071;一结合在隔块前的平块3072;以及二根由平块左右二端延伸出的支臂3073所组成。在左右二举块305间的空间中容置着副气压缸C2,其固定在底枕301上,且杆轴顶端结合着顶盘311,顶盘上更可设置多个止滑胶块312。其次,底枕301下还固定有一固定枕313,此固定枕系固定在射出装置40之底座43外缘(图3所示),以使底枕301保持水平。
图5所示的是组合后的下层定位装置30A与上层定位装置30B的立体分解构造,其中,上层定位装置30B包括一固定在三支撑块302~304上的顶枕314;二片固定在顶枕314上且分设在左右两边的长条压板316;二组分别枢设在顶枕314左右两端,并同时与侧块306枢设结合的制动器33;及一固定在二压板316上的感应装置320A。
前述顶枕314前端有二个嵌槽3141可容副气压缸C2上的顶盘311穿出,又顶枕314两侧的缺槽3142是与侧块306的缺槽3061对称配合后以共同结合制动器33(请看图7补述)。前述二长条压板316与顶枕314的浅宽槽3146间会形成细缝以供链布83导入,而二压板316之间的间距恰供拉头81及链齿84通过;另外,为了使细缝内的链布83在移动中不会松弛,可在顶枕314适处之左右两侧各设置切沟3144及位于切沟下的凹孔3145,并分别置入小弹簧317及横栓318,利用小弹簧317顶推横栓318向上,而与压板316共同夹压链布83。此外,在二压板316上固定着感应装置320A(如图6所示),其包括左右二个固定在压板316上的侧架319;在两侧架之间设置一感应器320;二个分别卷绕在侧架内的卷簧321;及一个固定在侧架319后上方的微动开关S1。
前述中的感应器320前端具有下斜杆3201,后端具有水平尾杆3202,两侧通过轴栓3203穿入侧架319之凹孔3191内,并配合孔内的卷簧321,则在卷簧321卷收下而使下斜杆3201始终保持朝下偏转,并使后端的尾杆3202朝上偏转,因此尾杆3202会与侧架319后上方的微动开关S1之下感应接点保持常态接触。再者,另一侧架319的外侧壁固定有一近接开关S2(虚线所示),此开关是用来感应制动器33之滑套333等结构接近时,发出指令给射出装置40中的上模以产生下降合模动作,此于后续中将会进一步说明。
如图7所示,为上下二层定位装置30A与30B在组合完成后,再与二组制动器33结合的示意图,而制动器33的详细构造如图8所示,其包括一基块331;一与基块331一体结合的滑枕332;一可在滑枕332上移动的滑套333;一固定在滑套333前的夹块334;一固定在滑套后侧端的微动开关S3(并可同时结合一挡片335);一固定在基块上并用于阻挡微动开关S3及挡片335的挡块336;及一使滑套向后滑动的复扩张弹簧337组合而成。组合后的制动器33构造如图9A所示。其中,滑枕332上的滑槽3321可供滑套333导入,滑槽前具有一凸出挡块3322用于阻挡弹簧337,而弹簧另端则顶抵在滑套333内槽3331的后壁,以迫使滑套333朝后滑动,但固定在滑套333前的夹块334在受到滑枕332的阻挡后,就使滑套333不能再往后滑动,保持如图9A所示状态。反之,如果滑套333如图9B所示向前滑动,则后侧端的微动开关S3及挡片335触碰到前端的挡块335后,就使滑套333停止前行,唯此时微动开关S3的感应点受到触压,所以会指令输出装置的马达61、主气压缸C1、副气压缸C2产生动作,其动作过程可由后续中进一步补述。
前述中的基块331须与顶枕314、侧块306之缺槽3142、3061(可参图7)共同配合,基块331下有二穿孔3311、3312,其中一穿孔3311与缺槽3142的两侧穿孔3147对正后供轴栓322穿入,而另一穿孔3312则与缺槽3061两侧的长孔槽3062配合后供一轴栓323穿入,使得基块331是被枢设在顶枕314及侧块306上。
以下介绍定位装置30的动作过程,如图10所示,当拉链带80由图面左边往右进入定位装置30后,链齿84会由二压板316间的空距中直行,由于拉链带80上都会预留一段无链齿区80A(此区的链齿已被剥齿机剥除,且此区的长度都为一定),所以当感应器320的下斜杆3201底端接触到无链齿区80A时(如图11所示),会因无链齿区80A没有链齿84,而使下斜杆3201在卷簧321作用下而下降,相对地,就使尾杆3202上扬而压制着后端微动开关S1之下感应点S11,此时的主气压缸C1是保持在退程状态(如图12所示),所以与举块305结合的插栓310是位于推块309的斜沟3091下位,此可使制动器33呈张开状(如图13所示),若以立体剖面观察则如图14所示。
在图13、图14中揭示出制动组33是呈张开状,但此时的隔块3071是隐藏在顶枕314的前缺口3148内,而且与隔块3071一体结合的平块3072是位于顶枕314下,所以拉链带80前进时,链布83与链齿84不会受到隔块3071与平块3072的影响。致于制动器33会张开的原因可参图15A,在前述图12中的插栓310在推块309后移后,会由斜沟3091上位移动至下位,连带使举块305也一同下降,这使得与举块305结合的侧块306也一同下降,所以制动器33的基块331会以轴栓322为轴心(轴栓322与顶枕314是固定不动的),另一轴栓323随侧块306的下降而下降,同时也会在长孔槽3062内由外朝内移动,由于轴栓323的移动而迫使基块331与滑枕332一同向上偏转,所以制动器33是呈张开状。
图15B是表示举块305与侧块306为一体成型的示意图,此实施例更能便于组装,使组装更为简易。
如图16所示,由于拉链带80在输出装置的马达61带动下会持续前进,所以无链齿区80A会通过下斜杆3201的接触,接着就是无链齿区80A后方的链齿84与下斜杆3201接触,但当下斜杆3201底端接触到链齿84或拉头81时,会因链齿84(如图17所示)与拉头81高于链布83,所以会使下斜杆3201上升,相对地,尾杆3202就会下降而脱离微动开关S1之下感应点S11,此时主气压缸C1会得到讯号而采取进程动作,有如图18所示;当主气压缸C1之杆轴将推块309往前推进后,会使插栓310由斜沟3091的下位移至上位,而与插栓310结合的举块305即一同上升,连同与举块305结合的侧块306也会上升,上升后的高度33A即等于插栓310在斜沟3091内的位差33B;由于举块305与侧块306的上升,所以会连动制动器33而产生封闭状,如图19所示;致于制动器33的立体断面构造可由图20所示获知。
图20与图14不同处在于制动器33是呈封闭状,而且隔块2701是凸出在顶枕314之前缺口3148上,又与隔块2701连体的平块2702在上升后会与顶枕314保持水平,隔块2701与平块2702会上升的原因是平台270固定在二举块305前,此在前述图4A、图4B中已详述过;所以举块305一旦上升,平台270即跟随上升,同理,举块305下降,平台270也会跟随下降。
其次,制动器33会封闭的原因如图21所示,当图18的插栓310在推块309前移后,会由斜沟3091下位移动至上位,连带使举块305一同上升,这使得与举块305结合的侧块306也跟随上升,所以制动器33的基块331会以轴栓322为轴心(轴栓322与顶枕314是固定不动的),另一轴栓323则随侧块306的上升而上升,同时也会在长孔槽3062内由内朝外移动,最后并与轴栓322保持水平,由于基块331受到轴栓323的连动影响,所以会与滑枕332一同向下偏转,因此制动器33最后是呈封闭状;当制动器33中的滑枕332呈水平状态时,滑枕内侧底边的下止点3323(如图8所示)会压制着链齿84,所以链齿84在顶枕314的槽沟3146上不但左右两边被压板316阻挡着,上方则由滑枕332的下止点3323压制着,使得链齿84受到规范而依循路径导引前进。
请参阅图22,由于左右二制动器33下降后,前端的二夹块334会以夹口3341(图8所示,并与滑枕333的下止点3323呈前后对正)咬住左右二排链齿84,使链齿84不能通过夹口3341,所以在拉链带80前进时,二排链齿84会拖动夹块334前进,因此与夹块334结合的滑套333也会同行,其状态如前述图9B所示。
另参阅图23,当左右二滑套333前移后,直至与滑套333后侧端的挡片335受到挡块336阻挡,才会使滑套333不再前进;而夹块334在移动时,由于夹口3341与平块2702上下配合,所以链齿84会在平块2702上滑移前进,直至夹块334停止移动为止;这时拉链带80的无链齿区80A正好位于下模41上方,而且左右二炼带83的一端内侧边位于上止穴411、412的正上方(图22所示),另端内侧边则位于下止413正上方。
紧接着,在挡片335受到挡块336阻挡的同时,滑套333后侧端的微动开关S3感应接点S31也会触及挡块336,所以会发出讯号而指令以下三个机件同时动作,分别为A、令输出装置60之传动马达61立即停机,而不再牵引拉链带80前进;B、令副气压缸C2采进程动作,杆轴推动顶盘311向上,使顶盘内的止滑胶块312上升后而与压板316共同夹压链布83,使拉链带80仍呈平整拉紧状态;C、令主气压缸C1产生退程动作,使制动器33受到举块305、侧块306下降的连动作用而产生张开状态,恢复同前述图13所示,这时的夹块334在上升后脱离链齿84,且夹块334与滑套335受到内部弹簧337的复张作用而返回原状;在还原之后,滑套333、挡块335与微动开关S2因接近侧架319旁的近接开关S2,所以近接开关S2会获得感应而令射出装置40的上模下降,使上下二模进行合模,之后即进行上、下止射出成型。
此外,在图10、图16、图22的所示中可发现二制动器33中的滑套333及夹块334是略呈倾斜角,这是因为滑枕332的滑槽3321是采用倾斜角设计,所以滑套333可沿着滑槽3321而斜角移动,此能使二夹块334在夹合链齿84后顺着拉链布83之斜角而前进。
前述中的二制动器33是属于相同构造,其主要是配合二排链齿84的移动,所以需要有二个夹块334来夹压并阻挡二排链齿84,但二个夹块334也能由一个夹块334取代,例如图24所示,即是以一个夹块334来实施,例如图面中的右边的制动器33具有夹块334,而左边制动器33就无夹块;惟夹块334下的夹口3341是设计成左右二个(如25图的夹块底视图),其中一夹口内的挡齿块3342厚度较另一夹口的挡齿块2243厚度要宽约半个链齿,因为二排链齿在啮合时是相差半齿的。如果以一个夹块来取代二个夹块,则制动器33的结构不但可减少,动作也更为精确,成本也更降低。
关于图24的制动器33,其动作过程如同前述,例如图26的二组制动器33是呈旋转下降,图27的二组制动器滑套333前移,其中夹块334也会跟随滑套333前移,最后又还原至图24所示。
如图28,为定位、射出、排料及输出等四装置的立体配合图,图中揭示一排料装置50是固定在射出装置40的顶座44侧缘(习式射出机并无排料装置),排料装置50的构造如图29所示,分别为一支板51;一介于支板51与顶座44之间的衔接块52;一支固定在支板51背面且杆轴穿过支板51的气压缸C3;一固定在气压缸C3杆轴前端的接料座53;及一固定在支板51前的楔块54所组合而成;其中,为了增加楔块54稳定性及阻挡射出后的废料,可在楔块54与支板51间增设挡座55;又为了使废料触及楔块54后避免往上跳脱,可在楔块54上固定一檔片56,该挡片以形为佳;另为了使接料座53在气压缸C3推动时能保持平衡,可在接料座53后端连接一或二根平衡杆57,此平衡杆57穿过支板51后而与气压缸C3保持平行;此外,为了射出废料能平稳落在接料座53上,可在接料座的两侧增设侧板58,且侧板与接料座之间形成穿槽531;再者,在气压缸C3的前后二端各设置一磁性感应开关S4、S5。
如图30,当射出装置40在上、下止射出成型完成后,可程控器(PLC)会令二层顶模45、46同时先上升,而上模42仍与下模41呈合模状态,这对气压缸C3在得到可程控器(PLC)的讯号后而伸出杆轴C31,并使接料座53移动至顶模46下方(平衡杆57也会随同接料座53一同移动),此时下层顶模46通过弹簧47的复张作用而下降,并使射出废料100掉落在接料座53上,且废料的两脚正好穿入接料座53之左右两穿槽531内,使得废料100导入后不再弹跳而出。当气压缸C3的杆轴伸至尽端时,会使磁性感应开关S4获得感应,以令气压缸C3回程而使杆轴回收,当杆轴回收到后端时又使磁性感应开关S5获得感应,而使以下动作开始进行A、令定位装置30内的副气压缸C2转为回程,使顶盘311下降而不再夹压链布83;B、令输出装置60的马达61开始运转,而使拉链带80开始输送前进。
如图31所示出二层顶模45、46上升后,上模42也会持续上升,而与下模41产生脱模作用,这时下模41中的上、下止已成型完成,所以可随着拉链带80而前进。而这时已退程的气压缸C3会使接料座53上的废料100在触碰到楔块54后(如图32)而向上滑升,使两脚脱离接料座53的穿槽531,而且通过挡片56的阻挡可防止废料100往上跳脱,最后即朝下掉落至搜集筒90内。
图33为输出装置立体分解图,图中揭示输出装置60是包括一设在射出装置40后的平板62;一固定在平板62后端的轮座631及枢设在轮座上的传动轮63;一固定在轮座631上的支撑板64及固定于支撑板上的气压缸C4;一设在气压缸杆轴下的导引器65;至少二个固定在支板61上且设在轮座631前的导轮组66、67;以及一固定在支板下并藉齿形二皮带轮681、682与齿形皮带683共同带动传动轮63的马达61。
其中,皮带轮681与马达61转轴为同轴,皮带轮682与传动轮63为同轴,所以马达61可驱动传动轮63。再者,导轮组66是一弹性加压轮构造(习式射出机并无弹性加压轮)可施压在拉链带80上,当马达61在停机时,导轮组66中的转轮666会自动地施压在拉链带80上以防止松弛,其构造如图34所示,其包括一固定在平板62上的固定块661;一固定在固定块侧的套筒662;一穿入套筒内的方形定位杆663;四条围绕在定位块四周的橡胶条664,且与定位杆663一同穿入套筒662内;一结合在定位条663侧端的支架665;及一固定在支架665顶端的转轮666;其中,前述固定块661上更可设置一导块667,此长条导块位于传动轮63前,在其斜表面上具有浅宽槽6671及位于浅宽槽中央的深窄槽6672,用以供拉链带80及拉头81、链齿84沿着二槽而导入于传动轮63上;又为避免套筒662与固定块661间产生松动,可增设波形簧片668以防止松动。此外,方形定位杆663能与支架665一体成型,此定位杆663被四个L形橡胶条664包夹着,并束缚在套筒662内,支架665上的转轮666并贴压在拉链带80(如图35A)上,因为当拉链带80被传动轮63带动后就会产生紧绷,所以会将转轮666与支架665一同上提,这时包夹定位杆663的橡胶条664已扭曲变形。唯当马达61停机时,传动轮63不再带动拉链带80,这时拉链带会产生松弛,而这时的橡胶条664在应力解除后会立即还原(如图35B),迫使定位杆663导正,并使支架665及导轮666下降,而使拉链带80仍呈平整及紧绷状态。
前述图33中,设在气压缸C4杆轴下的导引器65是由一框架651以及设在框架内的二个左右对称弧形块652组成,此弧形块652与传动轮63呈上下对设并预留小间距,以供拉链带80之二链布83导入后再被传动轮63导出,弧形块652的弧形底面前端为平底面653时,可利于拉链带80导入时减少摩擦;若弧形底面652的后端为平底面时,同样也能利于导出。
其次,图36所示为弧形块652应为二个左右对称设置,但为了便于观察,只揭示一个弧形块652配合传动轮63,由于弧形块652与传动轮63可适切夹压链布83,所以在传动轮63旋转时可将链布83导出,亦即拉链带80就可以导出;但是结合在链齿84上的拉头81,虽可由传动轮63之导沟632中通过,但大型拉片82就可能被卡在导轮63及习式滚轮69(图37)的导沟间,换言之,大型拉片不能通过二滚轮69之间的导沟,因为大型拉片82的宽度大于二滚轮69之导沟宽度;因此本发明设计了弧形块652,所以拉片83在触及弧形块652后,会以拉头81为中心而沿着弧形块652之弧形顶面攀爬仰升而过,因此弧形块652能辅助大型拉片82顺利导出。
通过本发明的实施,能提供给金属、塑钢及尼龙三种链齿的拉链带都能够实施上、下止射出成型,所以能够一机三用,可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符合产业上利用价值。
权利要求
1.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台设置回绕装置(10)、输入装置(20)、定位装置(30)、射出装置(40)及输出装置(60),定位装置(30)是固定在射出装置之下模前,其构造可分为上下二层,其中,下层定位装置(30A)结构系包括一位于下模底座前的底枕(301);至少二个以上保持适当间距设置于底枕(301)前上方的支撑块(302)~(304);一设在底枕(301)后的主气压缸(C1);二根设在主气压缸杆轴前的二推块(309);二个左右对称设置并分别与推块结合的举块(305);一设在二举块之间并固定在底枕上的副气压缸(C2),此副气压缸的杆轴上设有顶盘(311)并穿过顶枕;二个分别固定在举块外侧边的侧块(306);及一平台(307),该平台包括一凸出隔块、一结合在隔块前的平块及二根由平块左右两端延伸出的支臂,此支臂更与举块(305)结合;上层定位结构(30B)系包括一固定在数个支撑块上的顶枕(314);二片固定在顶枕左右两边的长条压板(316);一组固定在压板上并用来感应链齿及炼带差别性的感应装置(320A),其包括有一感应器(320)、一配合感应器的微动开关(S1)以及一用来感应制动器(33)的近接开关(S2);二组分别枢设在顶枕左右两端,并同时与侧块(306)枢设结合的制动器(33);此制动器包括一基块(331),同时与顶枕及侧块枢设结合;一与基块一体结合的滑枕(332);一可在滑枕上移动的滑套(333);一固定在滑套前的夹块(334),此夹块下具有夹口;一固定在滑套后侧端的微动开关(S3),并可同时结合一挡片(335);一固定在基块上并用于阻挡微动开关(S3)及挡片(335)的挡块(336);以及一使滑套向后滑动的复扩张弹簧(33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定位装置中的二平行推块(309)前端系与举块(305)下的凹沟配合,并藉由插栓(310)穿过举块后再插入推块的斜沟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定位装置中的侧块(306)与举块(305)能为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定位装置中的副气压缸(C2)杆轴上的顶盘设有多个止滑胶块。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定位装置中的顶枕(314)左右两侧各设置切沟及位于切沟下的凹孔,并分别置入小弹簧及横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定位装置中的感应装置(320A)尚包括二个分别固定在左右压板(316)上的侧架(319),而感应器(320)即设在两侧架之间,一微动开关(S1)固定在侧架(319)后上方,一近接开关(S2)固定在侧架(319)外侧;以及二个分别卷绕在侧架凹孔内并可带动感应器(320)偏转的卷簧(321)。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定位装置感应器(320)前端具有下斜杆,后端具有水平尾杆,可用于抵触微动开关(S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二组制动器中的夹块能由一组制动器的夹块(334)取代,夹块下的夹口共有左右二个,以咬合二排链齿。
9.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系在机台设置回绕装置、输入装置、定位装置、射出装置及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射出装置之侧可增设一排料装置(50),其构造分别为一支板(51);一介于支板(51)及射出装置(40)之顶座(44)间的衔接块(52);一支固定在支板(51)背面且杆轴穿过支板(51)的气压缸(C3),其前后二端各设置一磁性感应开关(S4)、(S5);一固定在气压缸(C3)杆轴前端的接料座(53);及一固定在支板(51)前的楔块(54);藉由前述可将射出后的塑料废料由射出装置之顶模下方取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在楔块(54)后与支板(51)前增设挡座(55)。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在楔块(54)上固定一防止塑料废跳脱的档片(56)。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在接料座(53)的后端连接一或二根平衡杆(57),此平衡杆穿过支板后而与气压缸(C3)保持平行。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此外,在接料座(53)的两侧增设侧板(58),且侧板与接料座之间形成穿槽。
14.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是在机台设置回绕装置、输入装置、定位装置、射出装置及输出装置,其中输出装置(60)是包括一设在射出装置(40)后的平板(62);一固定在平板后端的轮座(631)及枢设在轮座上的传动轮(63);至少二个固定在平板(62)上且设在轮座前的导轮组;以及一固定在平板下并藉皮带轮与皮带共同带动传动轮(63)的马达(61);其特征在于在轮座上固定支撑板(64),支撑板上更固定着气压缸(C4),又气压缸杆轴下设置导引器(65),此导引器由一框架(651)以及设在框架内的二个对称弧形块(652)组成,此弧形块并与传动轮呈上下对设。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弧形块的弧形底面前端为平底面。
16.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是在机台设置回绕装置、输入装置、定位装置、射出装置及输出装置,其中输出装置(60)是包括一设在射出装置(40)后的平板(62);一固定在平板后端的轮座(631)以及枢设在轮座上的传动轮(63);至少二个固定在平板(62)上且设在轮座前的导轮组;以及一固定在平板下并藉皮带轮与皮带共同带动传动轮(63)的马达(61);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位于轮座前的导轮组是弹性加压轮构造,其构造包括一固定在平板上的固定块(661);一固定在固定块侧的套筒(662);一穿入套筒内的方形定位杆(663);数条围绕在定位块四周的橡胶条(664),且与定位杆(663)一同穿入套筒(662)内;一结合在定位条(663)侧端的支架(665);以及一固定在支架顶端的转轮(666)。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固定块(661)上更可设置一导块(667),此长条导块位于传动轮(63)前,在其斜表面上具有浅宽槽(6671)及位于浅宽槽中央的深窄槽(6672)。
18.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是在机台设置回绕装置、输入装置、定位装置、射出装置及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回绕装置(10)的构造,包括一固定在机台前的直架(101);一与直架呈十字形结合的横架(102);一设在横架下方的短横架(103);以及设在短横架末端及直、横二架两端的数个导轮;其组合后,可供拉链带以逆时针方向经过数个导轮回旋一圈后,再绕到下方并转绕往前。
19.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是在机台设置回绕装置、输入装置、定位装置、射出装置及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输入装置(20)系由一导枕(21)以及数个导轮所组成,为了使导枕与导轮能水平设置,可共设在一横架上并以数根支架支撑;其中,导枕(21)上组合了左右二枕盖(27),两者间还具有适当的浅槽以供链布导入。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一种闭口拉链的上、下止射出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在导枕的浅槽适当位置设置切沟(213)以及切沟下的凹洞(214),并可分别置入小弹簧(28)及横栓(29)。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闭口拉链之上、下止射出成型机,其包括回绕装置,用于将拉头之拉片导至链布上的装置;输入装置,具有规范及导正拉链带直行的装置;定位装置,具有将拉链带精确定位及稳固稳夹持的装置;射出装置,具有上下二模并于链布上射出上、下止的成型装置;排料装置,用于导出射出废料的排除装置;输出装置,可导引及导出拉链带的装置;通过前述,能使闭口拉链带在进入至射出装置后,精确地在链布上成型出上、下止,并使拉头能随着拉链带一同导入及导出者。
文档编号A44B19/42GK1449700SQ0211656
公开日2003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9日
发明者曹昌文 申请人:曹昌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