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拉链用拉头以及具有该拉头的拉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拉链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拉链用拉头以及具有该拉头的拉链。
背景技术:
对于安装于衣服、鞋等上的拉链,在衣服、鞋的穿着者运动时,需要防止拉链的拉片乱摆动。其理由是,由于拉片摆动、与拉头本体碰撞,所以可能发出刺耳的声音。另外,由于拉片摆动、与拉头本体碰撞,所以导致在拉片或拉头本体上产生划痕以及涂装剥离。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专利文献I中提出了一种拉链,该拉链的拉头具有拉头本体和能够转动地支承在拉头本体上的拉片。所述拉片具有窗部和从窗部的边缘突出的左右的卡定片。所述拉头本体具有能够与左右的卡定片卡合或者解除卡合的第一柱。卡定片在拉片处于第一姿势时与第一柱卡合。另外,在拉片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转动时,卡定片与第一柱的卡合被解除。并且,拉片具有爪部,该爪部在拉片处于第一姿势时,通过拉头本体的孔部进入链牙通道。另外,爪部在拉片处于第二姿势时从链牙通道脱出。专利文献1:CN102014685A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I的发明中,在拉片处于立起的姿势时或者处于超越立起姿势而向相反侧倾倒的姿势时,拉片的爪部从链牙通道脱出,从拉头本体的上表面露出。由于爪部的前端比拉头的其它部分尖锐,所以在上述穿着者想要抓住拉片操作拉头时,爪部与穿着者的手指接触,有可能刺痛手指。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链用拉头及具有该拉头的拉链,该拉链用拉头能够防止形成在拉头的拉片上的爪部刺痛手指,所述爪部用于与拉链的链牙卡定而闭锁拉链。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的拉链用拉头,该拉链用拉头,即使被施加弯曲拉片的力或扭转拉片的力,其拉片也不会发生破损。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用拉头,具有拉头本体和拉片,在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具有能够转动地支承所述拉片的一对支承部,在所述拉片上具有用于与拉链的链牙卡合的爪部,所述拉片能够在被放倒在所述拉头本体上的第一姿势和从所述拉头本体立起的第二姿势之间转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拉头本体和所述拉片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有止挡部件,所述止挡部件限制所述拉片在所述第二姿势的立起位置,以使所述爪部的前端处于保护空间内。优选的是,所述止挡部件为设置在所述拉片的形成有所述爪部的一侧的相反侧的抵接部,在所述拉片处于所述第二姿势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拉头本体抵接。
优选的是,所述止挡部件为在所述拉头本体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设置于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的第一柱部,在所述拉片处于所述第二姿势时,所述拉片与所述第一柱部抵接。优选的是,所述止挡部件为设置在所述拉片的形成有所述爪部的一侧的相反侧的抵接部,和在所述拉头本体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设置于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的第一柱部,在所述拉片处于所述第二姿势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柱部抵接。优选的是,所述保护空间形成于所述一对支承部之间。优选的是,在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在隔着所述一对支承部与所述第一柱部相向的位置还形成有第二柱部,在所述一对支承部之间,以贯通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有与链牙通路连通的孔部,在所述第二柱上形成有与该孔部连通的槽部,所述拉片具有窗部,在该窗部中形成有从一方的缘部朝向另一方的缘部延伸的左右一对卡定片,在所述第二柱部上形成有与所述一对卡定片卡合的头部,所述保护空间形成于所述槽部。优选的是,在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在隔着所述一对支承部与所述第一柱部相向的位置还形成有第二柱部,所述保护空间在所述一对支承部与所述第二柱部之间,形成于所述第二柱部的顶面所在的水平面与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之间。优选的是,所述拉片具有窗部,在该窗部中形成有从该窗部的一方的缘部突出、与相向的另一方的缘部连接的棒材,在所述第二柱部的顶部形成有第一槽部,在所述拉片处于所述第一姿势时,所述棒材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槽部中。优选的是,第一槽部沿所述第二柱部的前后方向延伸。优选的是,在所述一对支承部之间,以贯通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有与链牙通路连通的孔部,在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上,在比所述第二柱部更靠所述支承部的位置,以隔着所述孔部的方式形成有左右一对保护部件,所述保护空间形成于所述一对保护部件之间。优选的是,在所述一对支承部之间,以贯通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有与链牙通路连通的孔部,在所述第二柱的朝向所述一对支承部的侧面上形成有与该孔部连通的第二槽部,所述保护空间形成于所述第二槽部。优选的是,在所述窗部中,以夹着所述棒材的方式形成有从所述一方的缘部朝向所述另一方的缘部延伸的左右一对卡定片,在所述第二柱部上形成有与所述一对卡定片卡合的头部。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槽部与所述第二槽部连通。优选的是,在所述一对卡定片各自的前端部形成有相向设置的相向端缘,在所述头部上向左右两侧突出形成有突出端缘,在所述拉片处于所述第一姿势时,所述一对卡定片以所述相向端缘位于所述突出端缘的下方的方式与所述头部卡定。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柱形成有从其顶面朝向所述支承部向下倾斜的倾斜面。优选的是,所述拉片呈弯曲状,以使在所述拉片处于所述第一姿势时,所述拉片的前端部相比收容于所述第一槽部中的部分处于更低的位置。优选的是,所述窗部由基部、从该基部的左右突出延伸的左右一对臂部以及连接该左右一对臂部的前端之间的轴部包围而构成,所述轴部配置于构成各个支承部的前片和后片之间,所述臂部分别具有位于接近所述轴部的一侧的第一内侧面和位于远离所述轴部的一侧的第二内侧面,在所述拉片处于所述第一姿势时,仅所述第二内侧面与所述后片接触,在所述拉片处于所述第二姿势时,所述第一内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中的任一方都不与所述前片接触。优选的是,在所述拉片的前端部安装有覆盖该前端部的包覆部件,该包覆部件由柔软的材料构成。优选的是,所述柔软的材料是树脂或橡胶。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拉链,该拉链具有上述拉链用拉头。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案,由于在拉片处于第二姿势时,爪部的前端收容在保护空间内,因此能够避免爪部的前端与手指接触、刺痛手指。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方案,由于在拉片的窗部中设置有棒材,所以能够提高拉片的强度,即使施加弯曲拉片的力或扭转拉片的力,拉片也不会发生破损。并且,在拉片处于第二姿势时,该棒材还可以用作为与第二柱部接触的部分。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俯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一姿势。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侧视剖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一姿势。图4为沿着图3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侧视剖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二姿势。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俯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一姿势。图7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侧视剖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二姿势。图8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俯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一姿势。图9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侧视剖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二姿势。图10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俯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一姿势。图11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侧视剖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二姿势。图12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局部俯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一姿势。图13为沿着图12中的B-B线的剖视图。图14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局部俯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一姿势。图15为沿着图14中的C-C线的剖视图。图16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侧视剖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一姿势。图17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侧视剖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二姿势。图18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侧视剖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一姿势。图19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局部侧视剖视图。图20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拉头的拉片的立体图。图21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局部侧视剖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二姿势。符号说明:I 拉头
2拉头本体3、60、70 拉片4 爪部5 轴部6、61、701 基部7 窗部8 棒材9a、9b 臂部9al、9bl 第一内侧面9a2、9b2 第二内侧面10a、IOb 卡定片IlaUlb 前端部IllaUllb 相向端缘12、31a、31b 第一柱部121、311 斜面l3a、l3b、50a、50b 支承部131a、131b、51b 前片132a、132b、52b 后片14链牙通路15、30、40、115、116 第二柱部151、161 头部152,401 第一槽部153 第二槽部154突出端缘16 凹部17 孔部21 上板22 下板23连接柱41a、41b 保护部件71包覆部件702 通孔80抵接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下述的说明中,保护空间是指用于收容形成于拉头的拉片上的爪部的前端部、以使该爪部的前端部不与使用者的手指接触的空间,所述爪部用于与拉链的链牙卡定而闭锁拉链。第一实施方式
图1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图。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俯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一姿势;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侧视剖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一姿势;图4为沿着图3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侧视剖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二姿势。如图1所示,拉头I具有拉头本体2和拉片3,拉片3能够在被放倒在拉头本体2上的第一姿势和从拉头本体2立起的第二姿势之间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拉头本体2的前口侧(链牙通道的宽口侧)为拉头本体2的前方,以拉头本体2的后口侧(链牙通道的窄口侧)为拉头本体2的后方,并且以图2中的附图的左右方向为拉头本体2以及拉片3的左右方向,以图3中的附图的上下方向为拉头本体2以及拉片3的上下方向。拉头本体2具有上下平行配置的上板21和下板22,上板21和下板22在拉头本体2的前端经由连接柱23而连接,在上板21和下板22之间形成有拉链的链牙能够通过的链牙通路14。在拉头本体2的上表面,在拉头本体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具有能够转动地支承拉片3的左右一对支承部13a、13b,每个支承部包括在拉头本体2的前后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前片和后片,支承部13a、13b的前片131a、131b和后片132a、132b从拉头本体2的上板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后述的拉片3的轴部5配置于前片131a、131b和后片132a、132b之间。在左右一对支承部13a、13b之间,形成有使拉头本体2的上板21的上表面凹陷而形成的凹部16。在该凹部16的底部以在上下方向贯通上板21的方式形成有与链牙通路14连通的孔部17。在拉头本体2上,作为止挡部件在拉头本体2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设置有从上板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一柱部12。该第一柱部12形成有从其顶面朝向左右一对支承部13a、13b向下倾斜的倾斜面121。在拉头本体2上,以隔着左右一对支承部13a、13b与第一柱部12相向的方式,在拉头本体2的前后方向的后方设置有从上板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二柱部15。在该第二柱部15的顶部具有向第二柱部15的左右方向(即,拉头本体的左右方向)突出的头部151。在该第二柱部15的顶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形成有沿着第二柱部15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槽部152。拉片3具有板状的基部6,和从该基部6的左右突出延伸的左右一对臂部9a、9b。左右一对臂部9a、9b的前端之间由轴部5进行连接,在轴部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设置有朝向拉片3的下方突出的爪部4,该爪部4与链牙通路14中的拉链的链牙卡合。由基部6、左右一对臂部9a、9b以及轴部5围成的部分为窗部7。在窗部7中形成有从窗部7的基部侧缘部突出、与相向的轴部侧缘部连接的棒材8,并且以夹着该棒材8的方式形成有从基部侧缘部朝向轴部侧缘部延伸的左右一对卡定片10a、10b。该左右一对卡定片10a、10b每一个的前端部朝向相向的卡定片突出。如图2所示,拉片3通过将拉片3的轴部5配置在左右一对支承部13a、13b的前片131a、131b和后片132a、132b之间,然后使前片的前端和后片的前端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变形而安装于拉头本体2上。由此,左支承部13a在拉片3的左臂部9a与棒材8之间的位置支承拉片3的轴部5,右支承部13b在拉片3的右臂部9b与棒材8之间的位置支承拉片3的轴部5。在拉片3处于第一姿势(即,被放倒在拉头本体2上的姿势)时,棒材8的一部分收容在第二柱部15的第一槽部152中,左右的卡定片10a、10b配置于第二柱15的左右两侧。即,在拉片3处于第一姿势时,能够避免棒材8与第二柱部15干涉。如图3所示,在拉片3处于第一姿势时,爪部4通过孔部17进入到链牙通路14中。并且,在第二柱部15的朝向左右一对支承部13a、13b的侧面上还形成有与孔部17连通的第二槽部153,该第二槽部153沿着第二柱部15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也与第一槽部152连通。如图4所示,在拉片3处于第一姿势时,左右的卡定片10a、10b以如下的方式与头部151卡定,即,左右的卡定片10a、10b的前端部lla、llb的相向设置的相向端缘111a、111b,位于向左右两侧突出形成在头部151上的突出端缘154的下方。由此,在卡定片10a、IOb与第二柱部15的头部151卡定时,拉片3被保持为第一姿势。在拉片3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转动时,左右的卡定片10a、10b的前端部IlaUlb的相向端缘IllaUllb向上方移动,与第二柱部15的头部151的突出端缘154接触。接着,左右的卡定片10a、10b以其前端部IlaUlb之间的间隔变大的方式弹性变形。然后,在左右的卡定片10a、10b的前端部IlaUlb的相向端缘IllaUllb越过了第二柱部15的头部151的突出端缘154时,左右的卡定片10a、IOb弹性复位,前端部IlaUlb之间的变大了的间隔恢复到原来的间隔。如图5所示,在拉片3处于第二姿势(即,从拉头本体2立起的姿势)时,拉片3与第一柱部12抵接,具体地说是拉片3的棒材8与第一柱部12的斜面121抵接,从而能够利用第一柱部12限制拉片3在该第二姿势的立起位置,防止拉片3向相反方向(前方)进一步倾倒。在成形拉头本体2时,通过将第一柱的斜面121的角度设定为适当的角度,能够设定拉片3在第二姿势的立起位置。此时,爪部4从链牙通路14以及孔部17脱出,移动到第二槽部153中(在图5中,为第二槽部153的与第一槽部152连通的部分)。S卩,在拉片3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转动时,第二槽部153成为爪部4的移动路径,由此,不会妨碍爪部4的移动。在该状态下,爪部4的前端收容在第二槽部153内,不从第二柱部15的顶面突出,第二槽部153发挥保护空间的作用。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在拉头本体的上表面形成有凹部、在该凹部的底部形成有孔部的方案,但是也可以不形成凹部,而直接以贯通拉头本体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与链牙通路连通的孔部。第二实施方式图6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图。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俯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一姿势;图7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侧视剖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二姿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该部分的说明。如图6以及图7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不形成棒材以及用于收容该棒材的第一槽部。并且,代替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个第一柱部,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拉头本体2的前方侧,沿着拉头本体2的相向的左右侧缘设置有从拉头本体2的上板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第一柱部31a、31b,每一个第一柱部形成有从其顶面朝向左右一对支承部13a、13b向下倾斜的倾斜面311。如图7所示,在拉片3处于第二姿势时,拉片3与第一柱部31a、31b抵接,具体地说是拉片3的左右一对臂部9a、9b分别与左右一对第一柱部31a、31b的斜面311抵接,从而能够利用左右一对第一柱部31a、31b限制拉片3在该第二姿势的立起位置,防止拉片3向相反方向(前方)进一步倾倒。此时,爪部4从链牙通路14以及孔部17脱出,移动到第二槽部153中。S卩,在拉片3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转动时,第二槽部153成为爪部4的移动路径,由此,不会妨碍爪部4的移动。在该状态下,爪部4的前端收容在第二槽部153内,不从第二柱部30的顶面突出,第二槽部153发挥保护空间的作用。第三实施方式图8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图。图8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俯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一姿势;图9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侧视剖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二姿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该部分的说明。如图8以及图9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不形成凹部,而是在左右一对支承部13a、13b之间,以在上下方向贯通拉头本体2的上板21的方式,沿着拉头本体2的前后方向直接形成与链牙通路14连通的孔部17。另外,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柱部40上不形成第二槽部,而是在拉头本体2的上表面上,在比第二柱部40更靠支承部13a、13b的位置,以隔着所述孔部17的方式形成有左右一对保护部件41a、41b,该左右一对保护部件41a、41b从拉头本体2的上板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如图9所示,在拉片3处于第二姿势时,爪部4从链牙通路14以及孔部17脱出,移动到左右一对保护部件41a、41b之间。此时,爪部4的前端收容在左右一对保护部件41a、41b之间,不从该左右一对保护部件41a、41b的边缘突出,该左右一对保护部件41a、41b之间的空间发挥保护空间的作用。第四实施方式图10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图。图10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俯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一姿势;图11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侧视剖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二姿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该部分的说明。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支承部50a、50b的后片较长、较高地形成,在使前片的前端和后片的前端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变形后,所述一对支承部50a、50b形成能够收容处于第二姿势的拉片3的爪部4的大小。并且,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在拉头本体2上不形成第二柱部,在拉片3上不形成左右卡定片。如图11所示,在拉片3处于第二姿势时,爪部4从链牙通路14以及孔部17脱出,移动到左右一对支承部50a、50b之间。此时,爪部4的前端收容在左右一对支承部50a、50b之间,不从该左右一对支承部50a、50b的边缘突出,该左右一对支承部50a、50b之间的空间发挥保护空间的作用。第五实施方式图12 图1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图。图12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局部俯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一姿势;图13为沿着图12中的B-B线的剖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该部分的说明。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在拉片3上不形成左右卡定片,并且,第二柱部115的头部161不向第二柱部115的左右方向突出,即,头部161不形成有突出端缘。由此,在拉片3处于第一姿势时,拉片3不与第二柱部115卡合,仅是棒材8的一部分收容在第二柱部115的第一槽部152中。第六实施方式图14 图1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图。图14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局部俯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一姿势;图15为沿着图14中的C-C线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为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该部分的说明。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与第五实施方式相比,在本第六实施方式中,拉片3的臂部9a、9b分别具有位于接近轴部5的一侧的第一内侧面9al、9bl和位于远离轴部的一侧的第二内侧面9a2、9b2。由于第一内侧面9al和第一内侧面9bl,以及第二内侧面9a2和第二内侧面9b2分别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以图14中右侧的第一内侧面9bl和第二内侧面%2为例进行说明。在拉片3处于第一姿势时,第一内侧面9bl与支承部13b的后片132b以在其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相向。在拉片3处于第二姿势时,第一内侧面9bl与支承部13b的前片131b以在其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相向。因此,不论在哪种姿势下,第一内侧面9bl都不与后片132b以及前片131b接触,不会妨碍拉片3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转动。与此相对,在拉片3处于第一姿势时,第二内侧面9b2与支承部13b的后片132b以在其之间不具有间隙的方式相向。即,第二内侧面%2与后片132b接触。在拉片3处于第二姿势时,第二内侧面9b2不与支承部13b的前片131b相向。即,第二内侧面9b2不与前片131b接触。因此,第二内侧面9b2仅在拉片3处于第一姿势时与支承部13b的后片132b接触。由此,在拉片3处于第一姿势时,第二内侧面9b2与支承部13b的后片132b相互按压,通过摩擦力而保持拉片的姿势。以上,虽然以图14中右侧的第一内侧面9bl和第二内侧面9b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图14中左侧的第一内侧面9al和第二内侧面9a2也具有相同的结构和作用。第七实施方式图16 图1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图。图16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侧视剖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一姿势;图17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侧视剖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二姿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该部分的说明。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在本第七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柱部116上不形成第二槽部。如图17所示,在拉片3处于第二姿势时,爪部4从链牙通路14以及孔部17脱出,在左右一对支承部13a、13b与第二柱部116之间移动到第二柱部116的顶面所在的水平面与拉头本体2的上表面之间。此时,爪部4的前端的高度位置(上下方向的位置)处于比第二柱116的顶面低的位置。即,在左右一对支承部13a、13b与第二柱部116之间,形成于第二柱部116的顶面所在的水平面与拉头本体2的上表面之间的空间发挥保护空间的作用。第八实施方式
图18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侧视剖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一姿势。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该部分的说明。如图18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在本第八实施方式中,拉片60呈弯曲状,由此,在拉片60处于第一姿势时,拉片的基部(拉片的前端部)61相比拉片60的收容在第一槽部152中的部分处于更低的位置(即,更接近拉头本体2的上表面的位置)。通过将拉片60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在拉片60处于第一姿势时,能够避免拉片60与其它物品钩挂。第九实施方式图19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局部侧视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该部分的说明。如图19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在本第九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拉片70的基部(拉片的前端部)701上安装有覆盖该基部701的包覆部件71,该包覆部件71通过在上下方向贯通基部的贯通孔702,包覆基部701的表面。该包覆部件71能够由树脂(例如,热塑性弹性体)、橡胶等的柔软性材料构成。第十实施方式图20 图2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图。图20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拉头的拉片的立体图。图21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拉头的局部侧视剖视图,其中,拉片处于第二姿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该部分的说明。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在本第十实施方式中,作为止挡部件,在拉头本体上不形成第一柱部,而是在拉片3 (具体地说是棒材8)的上表面、即形成有爪部4的一侧的相反侧的表面上,形成有从拉片3的上表面突出的抵接部80。该抵接部80发挥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一柱部相同的作用。如图21所示,在拉片3处于第二姿势时,抵接部80与拉头本体2的上表面抵接,从而能够利用该抵接部80限制拉片3在该第二姿势的立起位置,防止拉片3向相反方向(前方)进一步倾倒。其它实施方式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关于止挡部件,虽然例示了在拉头本体的上表面设置第一柱部的情况,和在拉片的形成有爪部的一侧的相反侧的表面上设置抵接部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同时设置该第一柱部和抵接部,在拉片处于第二姿势时,通过使设置于拉片的抵接部和设置于拉头本体的第一柱部抵接来限制拉片在该第二姿势的立起位置,从而防止拉片向相反方向(前方)进一步倾倒,确保爪部的前端部收容在保护空间中。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I等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在第二柱部的顶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沿着第二柱部的前后方向形成第一槽部的情况,但是根据棒材的设置方向,也可以在第二柱部的顶部沿着其它方向设置第一槽部,例如,在棒材的设置方向为拉片的左右方向的情况下,也可以沿着第二柱部的左右方向设置第一槽部。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拉链,该拉链包括上述各个实施方式所述的拉链用拉头。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和组合。本发明包括由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的思想范围内的所有变形例、应用例。
权利要求
1.一种拉链用拉头,具有拉头本体和拉片,在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具有能够转动地支承所述拉片的一对支承部,在所述拉片上具有用于与拉链的链牙卡合的爪部, 所述拉片能够在被放倒在所述拉头本体上的第一姿势和从所述拉头本体立起的第二姿势之间转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拉头本体和所述拉片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有止挡部件, 所述止挡部件限制所述拉片在所述第二姿势的立起位置,以使所述爪部的前端处于保护空间内。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挡部件为设置在所述拉片的形成有所述爪部的一侧的相反侧的抵接部, 在所述拉片处于所述第二姿势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拉头本体抵接。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挡部件为在所述拉头本体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设置于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的第一柱部,在所述拉片处于所述第二姿势时,所述拉片与所述第一柱部抵接。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挡部件为设置在所述拉片的形成有所述爪部的一侧的相反侧的抵接部,和在所述拉头本体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设置于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的第一柱部,在所述拉片处于所述第二姿势时,所述抵接部与 所述第一柱部抵接。
5.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空间形成于所述一对支承部之间。
6.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在隔着所述一对支承部与所述第一柱部相向的位置还形成有第二柱部, 在所述一对支承部之间,以贯通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有与链牙通路连通的孔部,在所述第二柱上形成有与该孔部连通的槽部, 所述拉片具有窗部,在该窗部中形成有从一方的缘部朝向另一方的缘部延伸的左右一对卡定片, 在所述第二柱部上形成有与所述一对卡定片卡合的头部, 所述保护空间形成于所述槽部。
7.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在隔着所述一对支承部与所述第一柱部相向的位置还形成有第二柱部, 所述保护空间在所述一对支承部与所述第二柱部之间,形成于所述第二柱部的顶面所在的水平面与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之间。
8.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片具有窗部,在该窗部中形成有从该窗部的一方的缘部突出、与相向的另一方的缘部连接的棒材, 在所述第二柱部的顶部形成有第一槽部, 在所述拉片处于所述第一姿势时,所述棒材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槽部中。
9.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部沿所述第二柱部的前后方向延伸。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支承部之间,以贯通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有与链牙通路连通的孔部, 在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上,在比所述第二柱部更靠所述支承部的位置,以隔着所述孔部的方式形成有左右一对保护部件, 所述保护空间形成于所述一对保护部件之间。
11.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支承部之间,以贯通所述拉头本体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有与链牙通路连通的孔部,在所述第二柱的朝向所述一对支承部的侧面上形成有与该孔部连通的第二槽部, 所述保护空间形成于所述第二槽部。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窗部中,以夹着所述棒材的方式形成有从所述一方的缘部朝向所述另一方的缘部延伸的左右一对卡定片, 在所述第二柱部上形成有与所述一对卡定片卡合的头部。
13.按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槽部与所述第二槽部连通。
14.按权利要求6或12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卡定片各自的前端部形成有相向设置的相向端缘,在所述头部上向左右两侧关出形成有关出缘, 在所述拉片处于所述第一姿势时,所述一对卡定片以所述相向端缘位于所述突出端缘的下方的方式与所述头部卡定。
15.按权利要求3-12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形成有从其顶面朝向所述支承部向下倾斜的倾斜面。
16.按权利要求8-12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片呈弯曲状,以使在所述拉片处于所述第一姿势时,所述拉片的前端部相比收容于所述第一槽部中的部分处于更低的位置。
17.按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窗部由基部、从该基部的左右突出延伸的左右一对臂部以及连接该左右一对臂部的前端之间的轴部包围而构成, 所述轴部配置于构成各个支承部的前片和后片之间, 所述臂部分别具有位于接近所述轴部的一侧的第一内侧面和位于远离所述轴部的一侧的第二内侧面, 在所述拉片处于所述第一姿势时,仅所述第二内侧面与所述后片接触, 在所述拉片处于所述第二姿势时,所述第一内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中的任一方都不与所述前片接触。
18.按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拉片的前端部安装有覆盖该前端部的包覆部件,该包覆部件由柔软的材料构成。
19.按权利要求18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柔软的材料是树脂或橡胶。
20.一种拉链, 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用拉头及具有该拉链用拉头的拉链,该拉链用拉头能够防止形成在拉头的拉片上的爪部刺痛手指,且具有高强度。该拉链用拉头,具有拉头本体和拉片,在拉头本体的上表面具有能够转动地支承拉片的一对支承部,在拉片上具有用于与拉链的链牙卡合的爪部,该拉片能够在被放倒在拉头本体上的第一姿势和从拉头本体立起的第二姿势之间转动,其中,在拉头本体和拉片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有止挡部件,该止挡部件限制拉片在第二姿势的立起位置,以使爪部的前端处于保护空间内。
文档编号A44B19/26GK103082589SQ201110346699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7日
发明者松岛秀幸 申请人:上海吉田拉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