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接系统以及柔性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4645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附接系统以及柔性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这里描述的实施例用于将电子装置附着到目标的系统,更特别地,涉及用于将可穿戴电子装置与用户可摘除地附接的机械装置。



背景技术:

某些电子装置可摘除地与用户附接。例如,便携式电子装置,例如智能手表可以通过将手表带的自由端连接在一起的方式与用户的手腕附接。

某些手表带包括由两部分组成的搭扣(clasp),例如唐型变形(tang-type buckling)搭扣或者咬配(snap-fit clasp)搭扣。其他手表带包括单片搭扣(例如,折叠搭扣)或者松紧带。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及其他传统的手表带在使用、附接或者分离期间,可能会不舒适地抓、捏和/或拉用户的毛发或者皮肤。此外,传统的手表带通常需要多个步骤和/或技巧与用户的手腕附接或者分离。用户可能忽视了传统手表带的这些及其他缺点,因为传统手表通常相对少地脱去和再附接。然而,同样的用户可能会被激怒或者困扰于有规律地附接和摘除智能手表或者其他便携式电子装置的任务,其可能需要定期地对内部电池充电和/或定期的连接单独电子装置的数据端口。

因此,目前需要一种手表带适于快速、舒适并且方便地与用户的手腕附接和分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附接系统,用于将柔性带固定至刚性壳体,所述刚性壳体包括沟道。该附接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沟道中的柔性带的插入端,该插入 端包括:从所述插入端的外表面延伸的摩擦元件,其配置成提供对所述沟道的内表面的摩擦;以及形成在所述插入端中并且配置成增加在垂直于沟道方向上的拉出阻力的芯。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摩擦元件增加所述插入端和所述沟道之间的摩擦力。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附接系统还包括配置成将所述柔性带的插入端固定在所述沟道内的可收缩插销。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附接系统还包括可移动地连接到所述可收缩插销的脚部。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附接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可收缩插销和所述脚部之间的弹簧构件,所述弹簧构件配置成使所述可收缩插销偏离所述脚部。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摩擦元件与所述柔性带的插入端一起模制。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摩擦元件被模制插入至所述柔性带的插入端中。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柔性带由含氟弹性体聚合物形成。

本申请另一方面公开了一种柔性带,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该柔性带包括:配置成在所述便携式电子装置的沟道内滑动的插入端;设置在所述插入端内并且配置成向所述插入端提供结构稳定性的插入结构;包括可收缩插销和脚部的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配置成将所述插入端固定在所述便携式电子装置的沟道内;以及至少一个摩擦垫片,其配置成减少所述插入端在所述便携式电子装置的沟道内的移动。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插入结构被模制到所述插入端中。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插入结构被进一步配置成增加所述插入端相对于所述便携式电子装置的沟道的拉出阻力。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可收缩插销和所述脚部彼此可移动地连接。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可收缩插销从所述插入端的表面延伸。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柔性带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可收缩插销和所述脚部之间的弹簧构件,所述弹簧构件配置成当所述可收缩插销邻近所述沟道内的插销凹槽设置时,将所述可收缩插销从收缩位置移动到伸展位置。

本申请再一方面公开了一种附接系统,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该附接系统包括:柔性带;设置在所述柔性带的端部上的插入部,其包括:配置成将所述插入部固定在所述便携式电子装置的沟道内的锁定机构;配置成当所述插入部 固定在所述沟道内时减少所述插入部的移动的摩擦垫片;以及形成在所述插入部中并且配置成增加在垂直于沟道方向上的拉出阻力的芯。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柔性带包括含氟弹性体聚合物。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芯包括含氟弹性体聚合物,所述含氟弹性体聚合物的肖氏硬度大于所述柔性带的肖氏硬度。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芯包括金属、玻璃和塑料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芯被模制到所述插入部中。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可收缩插销和可移动地连接到所述可收缩插销的脚部。

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可能涉及、包括或者采用用于将便携式电子装置固定至手腕的附接系统的形式。该附接系统可以包括调整带和固定带,通过将每个带的固定端插入至便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内的沟道中,以使每个带独立地固定至便携式电子装置。调整带可以包括可插入带端部和孔眼。固定带可以包括比调整带更宽的隐藏开口。为了将便携式电子装置附接至手腕,可以围绕手腕并且穿过固定带的隐藏开口提供调整带的可插入带端部以使两个带交叉以形成闭环,使调整带的可插入带端部至少部分隐藏在固定带和用户手腕之间,外部视野不可见。为了将便携式电子装置从手腕分离,调整带的可插入带端部可以从隐藏开口处拉拔。

在某些实施例中,调整带的顶面的一部分在穿过隐藏开口插入时可以接触固定带的底面。在某些例子中,固定带可以包括引导底座以容纳调整带的插入长度。在很多情况下,引导底座可以沿着固定带的底面纵向地被置于中心。另外,引导底座可以将调整带的插入长度至少部分地保持在固定带之后。

该固定带还可以包括配置成插入调整带的孔眼之内的柱。当插入在孔眼内时,该柱可以为调整带和固定带的分离提供阻力。在很多情况下,该柱可以由金属形成和/或可以包括配置成增加柱和调整带之间的摩擦力的至少一个表面抛光都。

对于这里描述的许多实施例,附接系统的带可以由适应的材料形成。对于一个实施例,调整带和固定带可以由具有肖氏A硬度在60-80范围内和/或张力强度大于12兆帕斯卡的含氟弹性体聚合物形成。其他实施例可以形成为,或者可操作为使带由适应的材料形成,例如但不必须被限制为,塑料、橡胶、皮革、 尼龙、帆布或者其他纤维性的、有机的、聚合的或者合成的材料。

这里描述的实施例的其他方面可以涉及、包括或者采取用于可摘除地将适应带固定至刚性壳体上的系统和/或方法的形式。在一个方面,例如,系统可以包括具有带保持沟道的刚性壳体,该带保持沟道形成在其第一外部侧壁中并且沿其第一外部侧壁延伸。在某些实施例中,带保持沟道也可以穿过刚性壳体的第二外部侧壁延伸,因此带保持沟道在第二侧壁内形成了插入开口。在这些以及相关实施例中,通过从沟道的一个端部向另一端部滑动适应带,适应带(其既可以是调整带也可以是固定带)的一个端部,可以被插入到插入开口中,并且因此进入带保持沟道中。

在很多情况下,带保持沟道可以朝向第一外部侧壁呈锥形,因此第一侧壁内的沟道的开口高度比沟道的最大内部高度更短。当垂直于沟道施加去除力时,带保持沟道的锥形可以增加适应带从沟道拉出该带的阻力,而不会影响适应带从插入开口插入或者脱离的阻力。在许多实施例中,适应带的沟道可插入部可以呈锥形以跟随沟道的锥形。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适应带还可以包括在适应带的沟道可插入部之内的插入结构。该插入结构可以配置成增加沟道可插入部的变形阻力。在某些情况下,没有插入结构的沟道可插入部可能会响应于较大的拉出力而变形,从而不期望地从沟道拔出该适应带,以及从刚性壳体脱离适应带。在这一实施例中,插入结构可以大体上增加沟道可插入部的变形阻力,从而防止适应带由于较大的拉出力而从沟道被拔出。在许多实施例中,插入结构被插入模制在适应带之内。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该适应带可以包括配置成增加适应带和沟道之间的摩擦力的摩擦元件。该摩擦元件可以防止沟道中的带的非计划性位移。

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还可以涉及、包括或者采取形成适应带的方法的形式,包括以下操作:模制包括至少第一插入端部和至少一个孔眼的调整带,将第一芯构件配置在第一端部之内,模制固定带,其包括至少第二插入端部,以及大小调整成容纳第一插入端部的接收孔,以及大小调整成容纳调整带的深度的凹槽,将第二芯构件配置在第二端部之内,将一柱固定在接收孔和第二插入端部之间的固定带上,并且抛光调整带以及固定带的侧壁以清除毛刺。

这里描述的更进一步的实施例可能还涉及、包括、或者采取对金属部分,例如柱施加表面抛光的方法的形式。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操作,对金属部分实 施第一表面抛光以在金属部分的外表面上形成凹槽,并且随后,向金属部分实施第二表面抛光以减少表面衍射。在许多实施例中,第二表面抛光可以通过利用细微介质冲击金属部分来实施。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用于将适应带固定至刚性壳体的系统,该系统包括:配置在刚性壳体的沟道中的适应带的插入部,该插入部包括:外表面;形成在外表面中的摩擦元件,配置成增加插入部和沟道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形成在插入部中并且配置成增加在垂直于沟道方向上的拉出阻力的芯。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该芯包括比适应带的材料更坚硬的材料。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插入部进一步包括配置成插入至形成在沟道内的凹槽中的固定销。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该芯包括金属。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该芯被插入模制在适应带内。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适应带由含氟弹性体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公开了用于固定便携式电子装置至用户的附接系统,包括:调整带,其包括:插入端部;与插入端部相对的固定端,其配置成在便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限定的第一沟道内滑动;配置在固定端内的插入结构;以及至少一个开口;固定带,其包括:配置成在便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限定的第二通道内滑动的固定端;隐蔽开口,从固定带的顶面延伸至固定带的底面并且配置成容纳插入其的插入端;凹槽,形成在固定带的底面内的并且大小被调整成当插入端插入时至少部分地容纳调整带的深度;以及柱,从顶面延伸,设置在靠近隐蔽开口处并且配置成至少部分嵌套在从所述至少一个开口中选择的一个开口内。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调整带和固定带由含氟弹性体形成。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调整带和固定带包括具有从60至80的肖氏A硬度的适应材料。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该适应材料的张力强度大于12MPa。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该柱由金属形成。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该柱包括头部和颈部。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该头部大体上是球状的。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该头部包括第一表面抛光部;并且颈部包括第二 表面抛光部。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第一表面抛光部提供第一反射特征;并且第二表面抛光部提供第二反射特征。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第一表面抛光部提供第一摩擦系数;并且第二表面抛光部提供第二摩擦系数。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第一摩擦系数小于第二摩擦系数。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考在附图中图示的典型实施例。应当理解的是,下面的说明并不是用于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相反,其旨在覆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中所限定的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替换、修改、以及等效物。

图1A描绘了具有用于固定至用户手腕的双带附接系统的可穿戴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顶部平面图。

图1B描绘了图1A的可穿戴装置的底部平面图。

图2A描绘了在开放配置中的图1A的可穿戴装置和双带附接系统的侧面平面图。

图2B描绘了在开放配置中的图1A的附接系统的双带的相对闭合路径的细节侧视图。

图2C描绘了在闭合配置中的图1A的附接系统的双带的相对闭合路径的细节侧视图。

图2D描绘了闭合配置中图1A的可穿戴装置的侧面平面图。

图3A描绘了双带附接系统的一个带的顶部平面图,显示了插入结构。

图3B描绘了沿A-A部分截取的图3A的带的侧面截面图,显示了插入结构中的可收缩插销。

图3C描绘了沿A-A部分截取的图3A的带的侧面截面图,显示了带插入在刚性壳体的锥形沟道内。

图3D描绘了被插入到带保持沟道内的图3A的带的顶部平面图。

图4A描绘了双带附接系统的一个带的顶部平面图,显示了隐蔽开口和柱。

图4B描绘了图4A的带的底部平面图,显示了形成在带的底面内的引导底 座。

图4C描绘了沿B-B部分截取的图4A的带的侧面截面图,显示了形成在带的底面中的图4A-4B的引导底座。

图4D描绘了图4A的双带附接系统的顶部平面图,示出为闭合配置。

图4E描绘了沿C-C部分截取的图4D的双带附接系统的侧面截面图,显示了一个带端部占据了图4A-4D中所示的引导底座的一部分。

图4F描绘了沿D-D部分截取的图4D的双带附接系统的侧面截面图,显示了图4D的柱插入在孔眼之内。

图5A描绘了双带附接系统另一个实施例的顶部平面图。

图5B描绘了双带附接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5C描绘了双带附接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顶部平面图。

图5D描绘了双带附接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顶部平面图。

图6A描绘了通过第一表面抛光进行抛光的柱的一个实施例的侧面平面图。

图6B描绘了利用第一和第二表面抛光进行抛光的柱的一个实施例的侧面平面图。

图6C描绘了具有柱的带的分解侧视图。

图6D描绘了具有柱的另一个带的分解侧视图。

图7描绘了将插入结构插入至适应带中的操作方法的实施例。

图8描绘了使用第二表面抛光技术减少由第一表面抛光技术引起的表面衍射的方法的操作实施例。

图9描绘了用于将可穿戴装置固定至用户的方法的操作实施例。

图10描绘了用于将柱固定至固定带的方法的操作实施例。

在不同附图中使用的同样的或者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相关的或者相同的零件。附图中使用的网状线或者底纹大体上用于阐明相邻元件之间的边界并且有利于图的可识别性。因此,网状线或者底纹的存在与否均没有表达或者暗示对特殊的材料、材料性质、比例、尺寸、类似图示元件的共性、或者附图中图示的任何元件的任何其他特征、属性或者特性的任何优选。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描述的实施例涉及用于将电子装置附着到物体上的系统和方法,更特 别地,涉及用于将可穿戴电子装置与用户可摘除地附接的机械装置。应该理解的是,这里描述的不同实施例,及其功能、操作、元件和性能可以结合其他的元件、实施例、结构,等等,因此任何元件或者部件的任何物理、功能、或者操作的论述并不意图被单独地限制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而把其它排除在外。

某些便携式电子装置可以可摘除地与用户附接。例如,可穿戴装置,如智能手表可以通过将传统手表带的自由端连接在一起的方式附接到用户的手腕。在其他实施例中,搭扣或者松紧带可用来固定可穿戴装置。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用户可能需要有规律地摘掉可穿戴装置。例如,许多可穿戴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内部电池,其需要定期地再充电。在其他实施例中,可穿戴装置可能需要与单独的电子装置,例如个人电脑进行物理连接,以便接收更新或者其他数据。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用户继续穿戴该装置是不切实际的。进一步,在可穿戴装置被充电和/或数据传输完成之后,用户可能需要重新佩戴该可穿戴装置。

在很多情况下,可穿戴装置可能比传统手表更加频繁地被摘除和再附接。例如,可穿戴装置每隔几天就需要充电,而传统手表每次可能被连续地穿戴数周或者更长时间。可穿戴装置被摘除和再附接的频率越大,用户由于一次又一次地摘除和再附接传统的双带表带所要求的时间和/或技巧所带来的挫败感就会变得越强烈。由于重复地摘除和再附接,其他传统的手表带,例如搭扣或者松紧带,可能会不舒适地抓住、掐和/或拉用户的毛发或者皮肤。

与传统的表带的重复摘除和再附接有关的不方便和/或不舒适可能会促使用户停止使用可穿戴装置,继而可能产生可穿戴装置的厂家的客户滞留问题。在其他例子中,例如可穿戴装置被配置成收集健康相关信息(例如,脉搏率、血氧饱和、血压、胰岛素水平等等)或者提供健康有关的通知(例如,处方定时提醒、医疗警报、医疗标识号码等等),停止使用可穿戴装置可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例如健康问题。

在其他实施例中,某些用户可能出于个人原因,希望定期替换传统的手表带。然而,传统的手表带通常利用弹簧杆插入至从手表主体延伸的凸耳而固定。通常,弹簧杆是精致小巧的,并且需要专业的工具或者专业人员,加上相当多的时间摘除和再附接。

因此,这里描述的实施例涉及并且包括附接系统,适于快速、舒适并且方 便地将可穿戴装置从用户的手腕分离并且再附接。这里描述的其他实施例涉及附接系统,配置为用于系统的从相关联的可穿戴装置的快速分离和再附接。

作为一个非限制的实施例,特定实施例可以采取用于将可穿戴装置固定至手腕的附接系统的形式。该附接系统可以包括调整带和固定带,每个带独立地固定至可穿戴装置壳体。

附接系统的带可以由适应材料形成,其被配置成方便地匹配用户的手腕,同时保持足够硬度以保持用户手腕上的可穿戴装置的定位与定向。这些材料可以支持相对手腕的较松动附接,其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提供更加舒适的佩戴。更特别地,适应材料越柔软,带就需要被越紧密地固定以防止可穿戴装置在用户手腕上滑动或者移动。合适的适应材料可以包括塑料、橡胶、皮革、尼龙、帆布或者其他纤维性的、有机的、聚合的或者合成的材料。

在某些实施例中,这里描述的并且适合与附接系统一起使用或者作为附接系统的一部分的带,可以由聚合物形成,例如含氟弹性体聚合物,具有所选择的肖氏硬履用于使其柔性适于方便地匹配用户的手腕,并且选择为具有足够的硬度,当其被附接至用户的手腕时,可以保持对电子装置的支持。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的带可具有在60到80范围内的肖氏A硬度和/或大于12MPa的张力强度。

在其他实施例中,含氟弹性聚合物(或者其他合适聚合物)可以使用一种或多种其他材料掺杂或者处理。例如,聚合物可以使用配置成向聚合物提供所选择的颜色、气味、味道、硬度、弹性、刚性、反射率、折射图案、质地等等的作用剂进行掺杂。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掺杂剂可以为含氟弹性体聚合物赋予其他特性,其包括而不必须限于导电性和/或绝缘性质、磁和/或抗磁的特性、化学耐性和/或反应特性、红外线和/或紫外线吸收和/或反射特性、可见光吸收和/或反射特性、抗菌和/或抗病毒特性、疏油性和/或疏水性、热吸收特性、防虫特性、不褪色的和/或抗褪色特性、除臭特性、防静电性能、医学特性、液体曝光反应特性、低和/或高摩擦力特性、低过敏原的药物特性,等等。

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掺杂剂。在进一步实施例中,与带的一个区域相关的掺杂剂可以不同于与带的另一个区域相关的的掺杂剂。在一个实施例中,带可具有被加到带的面向用户手腕(例如,底面)的部分的低摩擦力掺杂剂,同时具有被加到带的面向外面(例如,顶面)的部分的高反射率 掺杂剂。

这里描述的其他实施例包括其中附接系统的带被配置成与可穿戴装置的壳体可拆卸连接的配置。

大体上,可穿戴装置壳体可以是刚性的并且可以被配置成为包括在其中的电子或者机械构件提供支撑结构和冲击阻力。并非所有实施例都需要刚性壳体,并且在某些例子中,可穿戴装置壳体可以是柔性的。此外,尽管可穿戴装置壳体通常被形成为采用矩形形状,但这并不是必须的,并且其他形状也是可以的。例如,某些壳体可以使用圆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矩形可穿戴装置壳体可以具有顶面、底面、以及与该两个面连接的四个侧壁。可穿戴装置壳体可以具有双带保持沟道,其延伸至壳体的相对侧壁中。第一带保持沟道可以形成到顶部侧壁中并且第二带保持沟道可以形成到壳体的底部侧壁中。在许多实施例中,每个带保持沟道可以同时穿过壳体的靠近第一侧壁的另一个侧壁,以便在另一侧壁内形成插入开口。

更具体地说,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带保持沟道两者均可以延伸穿过壳体的左右侧壁。这样,每个相邻的侧壁(在该实施例中,左右侧壁)包括两个插入开口。该右侧壁可以包括与第一带保持沟道相关联的第一插入开口以及与第二带保持沟道相关联的第二插入开口。类似地,左侧壁也可以具有两个插入开口,每个插入开口与一个带保持沟道相关联。在这个实施例的可选表达中,每个带保持沟道可以与两个插入开口相关联。

每个带可以包括一个端部(也被称为“沟道可插入部”或者“固定端”),其被配置成被插入到相应的插入开口中。因此,插入开口可以被适配成容纳附接系统的一个带的沟道可插入部。在这个实施例的可选表达中,带的沟道可插入部可以穿过插入开口插入至带保持沟道中。

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带保持沟道可以与单个插入开口相关联。例如,第一带保持沟道可以包括在壳体右侧壁中的插入开口,并且第二带保持沟道可以包括在壳体左侧壁中的插入开口。在这一例子中,调整带可以被插入到右插入开口中并且固定带可以被插入到左插入开口中。随后,调整带可以通过第一带保持沟道被保持并且固定带可以通过第二带保持沟道被保持。

在这一例子中,形成在壳体中的每个带保持沟道可以向外部侧壁呈锥形,因此沟道的开口比沟道的最大内部高度更短。通常,沟道被形成在侧壁内,其 与带的插入动作平行,然而并非是必须地。相对地,带的沟道可插入部可以呈锥形以跟随带保持沟道的锥形。

用这样的方式,为了将带附接至壳体,所选带的沟道可插入部被插入到插入开口并且被滑入带保持沟道中。用这样的方式,所选带的沟道可插入部可以将该带固定至可穿戴装置。

在许多实施例中,沟道可插入部可以包括插销,以与带保持沟道中的凹槽互锁。该,插销可以防止带和壳体的非故意分离。一旦调整带和固定带两者被插入到相应的插入开口,并且从而进入相应的带保持沟道中,调整带和固定带的自由端可以围绕用户的手腕相连以形成闭环。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该带还可以包括沟道可插入部内的插入结构。该插入结构可以被配置成增加沟道可插入部的变形阻力并且为插销提供结构支撑,其将带固定至可穿戴装置壳体的沟道。更具体地说,在某些实施例中,该沟道可插入部可以响应于足够的剪切力而变形,最后从沟道中拔出该带并且将带与可穿戴装置壳体分开。在这一实施例中,插入结构可以大体上增加沟道可插入部的拉拔阻力。在许多实施例中,该插入结构可以被模制插入带的沟道可插入部,或者本身被形成为模制带的一部分。在其他实施例中,插入结构可以包括支架部或者凸缘部,其可以被该带过模制。在这些例子中,插入结构的一部分可以形成带的大体上连续的表面。

尽管这里描述的许多实施例可能提到带被插入至壳体的沟道中,但这样的连接机构不一定是全部实施例所需要的。例如,这里描述的附接机构的带可以使用其他装置固定至可穿戴装置的壳体。例如,带可以围绕可穿戴装置壳体咬合、夹接,和/或围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使用例如磁铁的机械固定机构。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可以使用永久性的固定机构。例如,某些附接系统可以使用永久性粘着剂被固定至可穿戴装置壳体。

调整带可以包括沟道可插入部、可插入带端部以及至少一个孔眼。在许多实施例中,可以在调整带内形成一个以上的孔眼,跨越带的长度以均匀的间隔分布。在其他实施例中,孔眼的分布可以是不均匀的。例如,该孔眼可以以对数或者指数分布,或者以任何其他合适的分布被分布,因此适于大尺寸手腕的孔眼要比适于小尺寸手腕的孔眼相隔更远地分布。在这些实施例中,孔眼的分布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预期用户的平均手腕尺寸。某些实施例不必遵循任何数 学分布。

固定带可以包括具有比调整带更宽的隐蔽开口。在其他实施例中,隐蔽开口可以形成为具有与调整带的宽度近似相等的宽度。隐蔽开口可以配置成容纳调整带穿过其中,由此隐藏固定带和用户手腕之间的调整带的一部分。在许多实施例中,隐蔽开口被形成为具有圆角矩形的形状(例如,″药丸″形状或者“菱形”形状),尽管这一形状不是必须的。

在许多实施例中,固定带同样可以包括柱(例如,固定销、保持柱,等等),配置成插入调整带的所选孔眼。当插入在孔眼内时,该柱可以防止调整带和固定带的非计划的分开。在很多情况下,该柱可以由金属、陶瓷或者塑料形成,和/或可以包括配置成增加柱和调整带之间的摩擦力的至少一个表面抛光部。

在许多实施例中,固定带同样可以包括凹槽状的引导底座以容纳和引导调整带的插入长度。在很多情况下,引导底座可以沿着固定带的底面纵向地被置于中心。对于这些实施例,调整带和固定带的重叠部分的组合厚度可被减少。另外,引导底座可以至少部分地保持调整带的嵌入长度定位在固定带之后。

为了将便携式电子装置围绕肢体附接,可以围绕该肢体并且穿过固定带的隐蔽开口提供调整带的端部,以使两个带交叉以形成闭环。在许多实施例中,每个带所选的材料可具有低摩擦系数,从而使调整带的可插入带端部可以滑动进入隐蔽开口并且抵靠或者通过用户的皮肤时不产生实质的阻力,这样的阻力可能会给用户带来不适感。在可插入带端部穿过隐蔽开口插入之后,用户可以向调整带加压以进一步沿着固定带的引导底座推动调整带,以调整相对肢体的紧密度。当达到期望的紧密度时,用户可以推动固定带的柱穿过调整带的最接近的调整孔眼。在许多实施例中,插入可插入带端部和收紧调整带和固定带的过程可被用户徒手舒适地和方便地完成。

为了将便携式电子装置从肢体分离,柱可以从调整孔眼退出并且调整带的可插入带端部可以从隐藏开口处拔出。摘除可插入带端部以及松开调整带和固定带的过程可被用户徒手舒适觉和方便地完成。

图1A描绘了具有用于固定至用户手腕的双带附接系统的可穿戴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顶部平面图。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可穿戴装置100被实施为适于由用户穿戴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其他实施例可以不同地实施该可穿戴装置。例如,该可穿戴装置可以是智能电话、游戏装置、数字音乐播放器、运动辅助装置、 医疗器材、提供时间和/或气象信息的装置、健康助理,及适于与用户附接的其他类型的电子装置。

可穿戴装置100包括至少部分地围绕显示器104的壳体102。在许多实施例中,显示器104可以包括配置成接收触摸输入、力输入等的输入装置。可穿戴装置10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按钮或者输入装置(未示出)。壳体102可以形成外表面或者部分外表面以及用于可穿戴装置100的内部构件的保护壳。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102大体上被形成为矩形形状,尽管这一配置不是必须的。

壳体102可以由可操作地连接在一起的一个或多个组件形成,例如前片、后片或顶壳和底壳。可选择的,壳体102可以由可操作地与显示器104连接的单片形成(例如,均一主体或者单体)。

显示器104可以利用任何合适的技术实施,包括但不限于,使用了液晶显示器(LCD)技术、发光二极管(LED)技术、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技术、有机场致发光(OEL)技术、其它类型的显示器技术的多点触摸感测触摸屏。按钮(未示出)可以采用回车按钮的形式,其可以是机械按钮、软件按钮(例如并不会物理地移动但是仍然接受输入的按钮)、显示器104或者输入区上的图标或者图像等等。其他按钮或者机构可被用作输入/输出装置,例如扬声器、麦克风、开/关按钮、静音按钮、旋转输入、开关、或者睡眠按钮。

可穿戴装置100可以永久地或者可拆卸地与包括调整带106和固定带108两部分的带系统附接。调整带106大小可被调整成穿过形成在固定带108之内的隐蔽开口110插入。如图所示,以及在许多实施例中,隐蔽开口110大体上可以是菱形形状。隐蔽开口110的高度在不同的实施例之间可以存在差异,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隐蔽开口110的最小高度与调整带106的厚度有关。例如,如果调整带106比隐蔽开口110的高度更厚,用户可能会发现不方便穿过隐蔽开口110来提供调整带106。

在穿过隐蔽开口110插入之后,调整带106可以沿着形成在固定带108的底面的引导底座112滑动(见例如,图1B)。引导底座112可以引导调整带106并且防止调整带106一旦被插入后左右地移动。

引导底座112的尺寸和/或比例可以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存在差异。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引导底座112可以比调整带106宽出选定的数值。在其他实施 例中,引导底座112的深度可以沿着引导底座的长度改变。

在其他实施例中,引导底座112可被配置成延伸至固定带108的厚度的一半。在其他实施例中,引导底座112可被配置成延伸至固定带108的厚度的四分之一。在其他实施例中,引导底座112可以以另一个深度延伸至固定带108中。

在很多情况下,引导底座112的深度可以影响固定带108的硬度。例如,具有延伸至固定带厚度的一半的引导底座的固定带的刚性可能比具有延伸至固定带厚度的四分之一的引导底座的固定带的刚性更小。换句话说,通过选择引导底座的深度,可以至少部分地影响某些实施例的固定带的柔性。因此,某些实施例可以通过选择具体的引导底座深度来选择固定带的目标柔性。在某些实施例中,固定带108(具有引导底座)的目标柔性可被选择为大体上等于调整带106的柔性。用这样的方式,两个带可具有大体上相同的柔性。

尽管如上所述的实施例论述了引导底座112相对于深度的尺寸和/或比例,可以理解的是,改变引导底座112的其他尺寸同样可以影响固定带108的柔性。

固定带108也可以包括柱114,其配置成被插入在调整带106的调整孔眼116之内。在许多实施例中,调整带106可以包括多于一个的调整孔眼。例如,作为说明,调整带106可以包括三个调整孔眼。尽管调整孔眼在调整带106之内被图示为圆孔,但这样的形状不是必须的。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调整孔眼116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椭圆形。此外,尽管调整带106的三个调整孔眼被显示为沿着调整带106的长度均匀分布,但这样的配置不是必须的。

图2A描绘了在开放配置中的图1A的可穿戴装置和双带附接系统的侧面平面图。如图所示,调整带106以及固定带108大体上是平坦的,尽管这一配置不是必须的。例如,调整带106以及固定带108可被形成为大体上曲线形状。

如图所示,固定带108的柱114可以从固定带108的顶面延伸某一距离。在某些实施例中,柱114可以被模制插入至固定带108之内。在其他实施例中,柱114可以使用紧固件,例如螺钉或者螺栓,而被固定至固定带108。在许多实施例中,柱114可被永久地固定至固定带108,尽管这不是必须的。例如,如果柱114使用紧固件与固定带108附接,永久性粘着剂可用来制造该永久性连接。可选择的,如果未使用永久性粘着剂,柱114可以通过去除紧固件而被去除、替换,或者从固定带108脱离。

作为说明,柱114包括头部以及比头部更薄的颈部。如图所示,柱114的头部大体上可以是球状的,尽管这一配置不是必须的。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头部可以使用比颈部更厚的另一个形状。例如,柱114大体上可以是矩形的,并且可以包括大体上矩形的头部和颈部。

如上所述,通过将调整带106插入隐蔽开口110中,并且进入引导底座112中,随后或者同时将柱114插入调整孔眼116之内,双带附接系统被固定至用户(见,例如,图2B)。一旦被插入,调整带106可以停止在引导底座112之内,例如,如图2C-2D所示。

图3A描绘了双带附接系统的调整带302的顶部平面图,显示了插入结构。调整带302可以具有沟道可插入部302a,其被配置成插入到可穿戴装置壳体的沟道(未示出)之中。与沟道可插入部302a相对的可以是带可插入部302b(同样被称作“插入部”)。如同这里描述的其他实施例一样,带可插入部302b可被配置成插入到固定带(未示出)的隐蔽开口(未示出)之内。

沟道可插入部302a可以包括插入结构304,如图中阴影所示。插入结构304可以向沟道可插入部302a提供结构和机械稳定性。例如,插入结构304可以增加沟道可插入部的耐弯曲、翘曲和/或变形性能。在许多实施例中,插入结构304可以由比调整带302所选用的材料的肖氏硬度更大的材料形成。例如,插入结构304可以由金属形成。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插入结构304可以由塑料或者玻璃材料形成。在又一实施例中,插入结构304可以是沟道可插入部302a的集成部分。例如,增强掺杂剂可被使用在沟道可插入部302a中,其赋予沟道可插入部302a比其余的调整带302更大的硬度。

在某些实施例中,作为说明,调整带302可以从沟道可插入部302a向内朝向主体部分呈锥形,尽管这样的配置不是必须的。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沟道可插入部302a可以与调整带302的主体部分具有相同的宽度。在其他实施例中,沟道可插入部302a可以比主体部分更薄。

在许多实施例中,插入结构304可被模制插入至沟道可插入部302a之内。

插入结构304同样可以具有大体上圆形的轮廊。例如,插入结构304可以具有平滑部分306,其朝向调整带302的长度延伸。平滑部分306的平滑度可以减少由插入结构304的尖角引起的局部应力点。更特别地,当在正常使用期间,调整带302被弯曲或者变形时,具有尖角或者边缘的插入结构304可能在 调整带302之内产生局部应力点。

尽管平滑部分306在图3A中被说明并且标识,插入结构304的其他表面和拐角可以被曲线化或者软化以防止局部应力点。在某些实施例中,插入结构304可以不具有任何尖锐的拐角或者边缘。

沟道可插入部302a可能还具有可收缩插销308。可收缩插销308可以设置在沟道可插入部302a的中心,如图所示,尽管这一配置不是必须的。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可收缩插销308可以靠近沟道可插入部302a的一个边缘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使用一个以上的可收缩插销。

沟道可插入部302a还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摩擦垫片310。摩擦垫片310可被配置成提供沟道可插入部302a和壳体的沟道内部(未示出)之间的高摩擦关系。这样,摩擦垫片防止或者减少沟道(未示出)内的沟道可插入部302a的意外的或者不希望的移动。在某些实施例中,摩擦垫片310可以与调整带302一起共同模制。在其他实施例中,摩擦垫片310可以被模制插入在调整带302中,在模制调整带302之后插入,或者使用任何合适方法设置。在许多实施例中,摩擦垫片310可以由与调整带302不同的材料形成,尽管这不是必须的。例如,摩擦垫片310可以由与调整带302相同的材料形成,但可以使用不同的表面特征。例如,调整带302可以被模制成具有大体上连续的(并且平滑的)外表面,而摩擦垫片可以被形成为多个小凹痕。

图3B描绘了沿A-A部分截取的图3A的带的侧面截面图,显示了插入结构304中的可收缩插销308。在这些实施例中,插入结构304可以具有用于支持插入结构的开口或者其他结构。可收缩插销308可以从沟道可插入部302a的顶面延伸特定距离。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收缩插销308可以被配置为大体上与沟道可插入部302a的顶面齐平。

截面图中还示出了插入结构304的两个部分,被称作前平滑部分314和后平滑部分316。前平滑部分314可被实施为锥形,延伸至调整带302的长度之内。前平滑部分314可以同样具有大体上圆形边缘。后平滑部分316可被实施为大体上圆形的表面。注意到相对于插入结构304的其他光滑表面,当调整带302弯曲或者挠曲时,该前后平滑部分314,316可以防止应力集中。

图3B所示的截面图中还示出了脚部318。脚部318可以从沟道可插入部302a的底面延伸一定的距离并且可以可操作地与可收缩插销308关联。在许多 实施例中,脚部318可被设置为与可收缩插销308相对。例如,如图所示,脚部318可直接位于可收缩插销308之下。在这些以及相关实施例中,脚部318可以与可收缩插销308的一部分互锁。作为说明,脚部可以包括凸缘部,其与可收缩插销308的对应的凸缘部分互锁。

在又一实施例中,脚部318可以通过弹簧构件320与可收缩插销308机械地连接。弹簧构件320可以是任何合适类型的弹簧或者弹性构件,例如金属弹簧。在其他实施例中,弹簧构件320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弹性材料的绳。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弹性材料的绳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形成和/或可以与选择用于调整带302的材料连接。

弹簧构件320可被设置在脚部318和可收缩插销308之间,从而当脚部318被推入或被压入沟道可插入部302a的主体中时,施加到弹簧构件320的额外的压力可能引起可收缩插销308在带保持沟道的内侧壁的上表面上呈现向外的力。

更具体地说,参考图3C,当沟道可插入部302a被插入到装置壳体322的沟道324中时,脚部318通过沟道324的底部内侧壁被(相对于沟道可插入部302a)向内推动。如上所述,当脚部318被推入沟道可插入部302a的主体时,施加至弹簧构件320的附加张力被传送至可收缩插销308。当沟道可插入部302a被进一步滑动进入沟道324(见,例如,图3D)时,可收缩插销308最后可被设置在形成于沟道324的顶部侧壁中的插销凹槽326之下。一旦被设置在插销凹槽326之下,由于弹簧构件320的力,可收缩插销308可以向上推以占据插销凹槽326。用这样的方式,可收缩插销308提供了在沟道324内固定调整带302的临时锁定机构。

尽管图示实施例包括单个插销和单个插销凹槽,可以理解的是特定实施例可以包括多于一个插销和多于一个互补的插销凹槽。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使用两个插销和两个插销凹槽。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插销凹槽可以相对于插入轴以不同的角度被设置。

这里描述的其他实施例涉及一种形成在固定带的底面中的引导底座。例如,图4A-4D描绘了双带附接系统的固定带400的顶部平面图,显示了隐蔽开口402和柱404。

如同图3A-3D中描述的实施例的调整带一样,固定带400可以同样包括配 置在沟道可插入部之内或者作为其一部分的插入结构、可收缩插销、以及一个或多个摩擦垫片,配置为用于插入至壳体的带保持沟道之内。此外,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涉及将带连接至壳体的各个实施例也可以应用于调整带和固定带两者,图3A-3D中描述的实施例、特征、以及元件应该被相同地考虑应用到图4A-4F中。

注意到相对于这里描述的另外的实施例,固定带400的隐蔽开口402可以被设置并且调整大小以容纳附接系统的一部分调整带410(见,例如图4D-4F)。类似地,柱404可被配置成容纳在调整带的孔眼之内(见,例如图4D-4F)。

在图4A-4D中还示出了引导底座406,其被形成为凹进在固定带400的底面之中。在许多实施例中,引导底座406可以适于容纳调整带的插入长度。在很多情况下,并且如图所示,引导底座406可以沿着固定带400的底面纵向地被置于中心。另外,引导底座406可以至少部分地保持调整带410的插入长度定位在在固定带400之后。图4D描绘了图4A的双带附接系统的顶部平面图,显示为闭合配置,其中调整带410的带可插入部穿过隐蔽开口402被容纳进入引导底座406之中。图4E描绘了沿C-C部分截取的图4D的双带附接系统的侧面截面图,显示了固定带400之下的调整带410,部分地容纳在引导底座406之内。图4F描绘的是沿D-D部分截取的图4D的双带附接系统的侧面截面图,显示了穿过调整带410的调整孔眼被容纳的柱404,其在这一截面中被设置在固定带400之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引导底座406可以形成为固定带400内的口袋。

这里描述的许多实施例,例如那些在图1A和图4A中所示的,涉及具有完全地被包括在固定带的宽度之内的隐蔽开口的固定带。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例如图5A所示,隐蔽开口506不是必须被完全地包括在固定带502的宽度之内。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固定带502和调整带504可以共享相同的宽度。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例如图5B所示,固定带502不必是大体上平坦的。例如,固定带502可以跨越隐蔽开口506遵循步进的图案,以便于调整带504的可插入带端部的接收。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例如在图5C所示,调整带504不用必须是大体上矩形的。例如,调整带504可以从沟道插入端部到可插入带端部逐渐变细从而使带可插入端部具有比沟道插入端部更小的宽度。

在又一实施例中,例如图5D所示,固定带502的柱508可以采用大体上 矩形的形状。相应地,调整带504的孔眼也可以采用大体上矩形的形状。

图6A描绘了通过第一表面抛光进行抛光的柱的一个实施例的侧面平面图。在某些实施例中,柱600可以由金属形成,并且可以配置成与附接系统的固定带附接,例如上述附接系统。在所示实施例中,柱600可以采用变平的球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柱600可以采用如图所示大体上的球形。在某些例子中,柱600可以包括螺纹602以容纳紧固件,例如螺钉606,如图6C所示的分解图所示。在附接至固定带之前,柱600可以进行一个或多个表面处理。例如,特定实施例可能要求或者需要调整带之内的柱600和相应的孔眼之间特定的摩擦系数。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因为美观性原因而施加表面处理。

在其他实施例中,例如图6D所示,柱600可以使用咬合装配或者压力装配被固定至固定带608。例如,柱600的延伸部分可以被压力装配至基底612内。在许多实施例中,基底612可以由与柱600相同的材料形成,但这不是必须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基底612可以进行与柱600相同的二级抛光工艺,尽管这不是必须的。

在又一实施例中,在两部分压力装配工艺中,该柱可以被固定至固定带608。例如,如图6D所示,垫圈610可以被模制插入至固定带608中。随后,柱600的延伸部分可以围绕垫圈610被压力装配至基底612内。在另一个非限制实施例中,柱600和基底612可以贴着垫圈610被压力装配,同时柱600被压力装配至基底612中。用这样的方式,柱600和固定带608之间的时接之间的保持力强度可以被增强。例如,柱600的延伸部分可以包括配置成插入至基底612的一部分之内的凸缘(未示出)。在这些例子中,基底612的延伸部分穿过垫圈610被插入至基底612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表面处理可以给予柱600纬度方向的分级。更具体地说,多个相邻的单独凹槽可被切割、蚀刻、冲蚀和/或形成在柱600之内。当从侧面观察时,例如图6A中的侧视图所示,多个相邻的单独凹槽可以从左到右延伸。当从上到下观察时(未示出),多个相邻的单独凹槽可以表现为一系列同心圆。如果凹槽形成为具有特别小的宽度(例如,微米),该多个凹槽表面视觉效果可以与光盘的可读表面的视觉效果类似(在下文中称为“CD抛光”)。更特别地,当柱600被旋转时,从处理的表面折射的光看起来是从凹槽的中点或者起点发光。在某些实施例中,该CD抛光可以通过车床加工、激光蚀刻、激光冲蚀、 或者化学蚀刻来实现。

然而,在某些实施例中,通过特定表面处理而给予的视觉效果可以不必表现为特殊尺寸的柱需要的样子。例如,CD抛光,例如图6A中相关的描述,可以产生实质的光衍射,导致不希望的“彩虹”效应。因此,某些实施例,可以对柱应用第二表面抛光技术,以便改变第一表面抛光技术的视觉特征。例如,如图6B所示,第二表面抛光604可以被应用在柱600的第一表面抛光之上。如图所示,第二表面抛光604仅仅应用于柱的头部,但是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表面抛光可以被应用在别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表面抛光604可以被施加至整个柱600、柱600的颈部,或者柱600的任意的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表面抛光可以通过使用所选的砂砾介质的吹砂来应用。在许多实施例中,选择用于吹砂的介质可具有小于CD抛光的凹槽宽度的平均直径,但不是对于全部实施例都是必须的。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吹砂介质的平均直径可以大于凹槽的平均宽度。

在这一具体实施例中,用于第二表面处理所选择的吹砂介质通常可以缓和被第一表面处理赋予的反射特性。为了继续CD抛光的实施例,可以选择吹砂介质以便减少彩虹衍射效应。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表面抛光可以不是必须的。例如,CD抛光可被如此应用以便防止不希望的虹彩效应。

图7描绘了将插入结构模制插入至适应带中的操作方法的实施例。该方法可以从700开始,其中插入结构被形成为具有倒角边缘,或具有平滑的边缘。插入结构的边缘可以使用许多合适工艺,例如翻滚抛光,来实现倒角或者平滑化。在操作702中,一旦插入结构被形成,其可以被模制插入至带的一个端部之内,例如固定带或者调整带。该带可以使用许多合适的工艺被模制,例如注入模制、加压模制、或者转印模制。

图8描绘了使用第二表面抛光技术减少由第一表面抛光技术引起的表面衍射的方法的示例操作。方法可以从操作800开始,其中第一表面抛光被施加至被选择用于与固定带附接的柱。如上所述,第一表面抛光可以是CD抛光。之后在操作802,第二表面抛光可被应用于该柱。例如,柱可以接受吹砂介质以平滑或者加强第一操作提供的表面抛光。在某些实施例中,吹砂介质可以由陶瓷材料的微珠形成,其具有微米级别的平均直径。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吹 砂介质可以由氧化锆制成。在其他实旋例中,可以使用其他吹砂介质。

在某些实施例中,操作802可以仅仅被应用至柱的一部分。例如,如图6B所示,操作802可以仅仅应用第二表面抛光至柱的头部。在其他实施例中,操作802可以应用第二表面抛光至柱的另外的部分。

最后,在操作804,柱可以被固定到固定带。柱可以用许多合适的方法被固定到带。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带可以通过与紧固件,例如螺钉相连的方法被附着于带。在这些实施例中,粘合剂可被应用在螺钉的螺纹之间以使紧固件和柱没有间隔。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形成带的工艺期间模制插入柱,而将柱固定到固定带。在其他实施例中,柱可以使用粘合剂被附着到(或者穿过)带。

图9描绘了用于将便携式电子装置固定至用户的方法的示例操作。该方法可以从操作900开始,其中调整带的可插入带端部被送入相应固定带的隐蔽开口。随后在902,与固定带关联的柱可以穿过调整带的调整孔眼被插入。最后,在904,可以向两个带施加压力以收紧带。

图10描绘了用于将柱固定至附接系统的固定带的方法的示例操作。该方法可以从操作1000开始,其中柱被压力装配进入围绕插入模制垫圈的基底。用这样的方式,柱和基底可以向插入模制垫圈加压并且,相应地,柱和基底可以彼此加压。在其它非限制表达中,当被压力装配至插入模制垫圈时,柱和带可以彼此压力装配。在其他实施例中,粘合剂可被添加在柱和垫圈之间、柱和基底之间和/或垫圈和基底之间。

上述的许多公开实施例可以包括或者可以被描述为涉及操作、使用、制造等的各种方法。值得注意地是,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方法仅仅是示意性的表述,并且因此不一定是详尽的。例如具体实施例可能需要或者希望改变的操作顺序、或者更少的或者额外的步骤。

上述说明,为了解释的目的,使用具体的术语以提供对描述的实施例的彻底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具体细节对于实践描述的实施例不是必须的。因此,这里描述的特定实施例的上述说明是为了示意和说明而被描述。它们并不意味着是穷尽的或是将实施例限制在公开的确切形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基于上述教导可能进行许多的修改和变化。特别地,关于一个实施例描述的任何部件可以同样被用于其他实施例,如果兼 容的话。同样地,不同实施例的部件可以交换、替代、或者省略,如果兼容并且合适的话。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