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布料加工处理设备,特别是指一种热熔粘合机。
背景技术:
服装厂使用热熔粘合机设备对各种树脂衬、无纺衬服装的领衬、袖衬、门襟以及翻边进行热压粘结加工,经粘合后产品平挺、耐洗涤。目前,市场上的(申请号为201520005587.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热熔粘合机),包括底架和带有加温装置的保温箱,保温箱安装在底架上且可上下移动,所述底架连接有用于驱动保温箱上下运动的驱动机构且驱动机构设置在保温箱下侧,所述驱动机构铰接连接有液压缸且所述液压缸与底架铰接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采用平行四边形机构,包括有相互铰接的驱动杆和连杆,所述驱动杆与所述底架铰接连接且其中一个驱动杆与所述液压缸活塞杆相铰接,所述连杆与保温箱固定连接,液压缸的活塞杆伸缩能驱动保温箱上下运动。该专利的不足之处在于:布料经过热熔粘合机上的保温箱对布料进行加热,通过设置在布料与布料之间胶水层去实现对布料与布料之间进行热压粘结加工,使粘结后的产品变得平挺与耐洗涤,保温箱上设置有供布料进入和输出的通道进口与出口,为了方便对保温箱内的设备与部件进行时刻的观察与后续的维修与维护工作,都会设置的较大的保温箱进口与出口,方便对保温箱内部的部件进行维护与观察保温箱内部设备的运行状态,将保温箱的出口与入口设置的较大就会减少热熔粘合机的保温效果,保温箱内的高温气体会从入口与出口流出,从而降低保温箱的保温效果。
另外,粘合机带有滚轮,当布料进入滚轮下端后,布料在滚轮的作用下自动向前输送,如果在送入粘合机之前没有对应好表布与下层材料之间的位置,粘合后的表布与下层材料将会有偏差。现有的解决方法是增加长条状布料和铺棉的宽度,预留出可以裁剪掉的布料,这将增加生产成本,或者对送入粘合机之前的两种布料的重叠严格把关,但由于是人工操作,粘合机布料的输送速度较快,难免会有偏差,如果降低输送速度,将降低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保温效果好且生产效率高的热熔粘合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热熔粘合机,包括机架、保温箱以及伸出支架,所述保温箱设置在机架上方,所述伸出支架安装于机架的一侧,且伸出支架前端的下方的两侧分别设有可调节伸出杆,所述可调节伸出杆之间分别设有连接支撑杆和引导辊,所述保温箱上设置有用于隔离热气流的透明隔离板,所述透明隔离板分别设置在保温箱的出口与入口上;所述伸出支架前端的上方并排设有若干个竖直的第一线筋钢钉,所述连接支撑杆上设有第二线筋钢钉,所述第一线筋钢钉和第二线筋钢钉一一对应,且第一线筋钢钉和第二线筋钢钉呈两排平行分布,所述相邻第一线筋钢钉之间的距离等于相邻第二线筋钢钉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透明隔离板为透明亚克力板,且其上端与保温箱铰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透明隔离板的中部设有手握部。
进一步的,相邻第一线筋钢钉之间的距离为10cm;相邻第二线筋钢钉之间的距离为10cm。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布料经过热熔粘合机上的保温箱对布料进行热压粘结加工,为了使保温箱处在一个相对保温的环境都会将保温箱进行壳体的覆盖增加保温箱内的温度,由于壳体的覆盖使工作人员不方便对保温箱内运输的设备进行维护与观察,所以会通过将保温箱布料出口与入口的扩大,去观察保温箱内部的设备运行状况,而保温箱出口与入口的扩大就会导致保温箱内部温度的流失从而降低保温箱内部的温度,通过透明隔离板的设置可减少保温箱出口与入口的大小,由于热空气的上升流动性会使高温的热空气停留在保温箱内的时间更加长久从而增加保温箱的保温效果。另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采用两排平行分布的第一线筋钢钉和第二线筋钢钉,能够看住线筋,稳固不偏离,节约材料,提高生产加工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热熔粘合机,包括机架1、保温箱2以及伸出支架3,所述保温箱2设置在机架1上方,所述伸出支架3安装于机架1的前侧,且伸出支架3前端的下方的两侧分别设有可调节伸出杆4,所述可调节伸出杆4之间分别设有连接支撑杆5和引导辊6,所述保温箱2上设置有用于隔离热气流的透明隔离板7,所述透明隔离板7分别设置在保温箱2的出口与入口上,透明隔离板7通常由透明亚克力板制成,且其上端与保温箱2铰接,从图中可看出,所述透明隔离板7的中部设有手握部71。所述伸出支架3前端的上方并排设有若干个竖直的第一线筋钢钉31,所述连接支撑杆5上设有第二线筋钢钉51,所述第一线筋钢钉31和第二线筋钢钉51一一对应,且第一线筋钢钉31和第二线筋钢钉51呈两排平行分布,所述相邻第一线筋钢钉31之间的距离等于相邻第二线筋钢钉51之间的距离,其距离通常为10cm。
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