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头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15984发布日期:2019-06-05 21:40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拉链头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常见服装的基本拉合元件不外乎使用钮扣或拉链结构。相较于钮扣,使用拉链结构拥有更好的使用性以及较为坚固的结构特性,一般拉链结构具有一拉链头以及一拉链带,拉链头主要配合拉链带做为拉链结构进行往复拉动的连结元件,使得拉链结构应用在服饰以及配件将更为普及。然而,现有技术的拉链结构的拉链头、弹性件与锁钩件不管是个别或是两两在配合上仍然有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包括:一滑动组件以及一拉动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一滑动件、一弹性件以及一锁钩件,且所述滑动件具有一基底部、一第一侧挡部、一第二侧挡部以及一基座部,其中,所述第一侧挡部与所述第二侧挡部分别从所述基底部的两相反侧端向上延伸,所述第一侧挡部与所述第二侧挡部彼此相互对应且连接至所述基底部的一前端部,所述基座部设置在所述基底部上且连接至所述基底部的一后端部,所述基座部具有一位在所述第一侧挡部与所述第二侧挡部之间的贯穿式定位开口,且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基座部上以弹性顶抵所述锁钩件。所述拉动件可活动地与所述锁钩件相互配合。其中,所述基座部具有至少一卡固凸块以及至少一邻近至少一所述卡固凸块的贯穿开口,所述卡固凸块的一内表面从所述基座部的一内表面向内延伸,所述卡固凸块的所述内表面相对于所述基座部的所述内表面倾斜一可调整角度,且所述卡固凸块具有一上侧端面、一与所述上侧端面相对设置的下侧端面以及一连接在所述上侧端面与所述下侧端面之间的前端面。其中,所述锁钩件的其中一末端上具有一穿过所述贯穿式定位开口的定位部,所述锁钩件的另外一末端上具有一固持部,且所述固持部被至少一所述卡固凸块的所述下侧端面所限位且能活动地卡固在一预定平面上,而不会受到所述可调整角度的改变而变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具有一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上的固定部、一从所述固定部延伸而出的弹性部以及一从所述弹性部延伸而出且顶抵所述锁钩件的顶抵部,且所述锁钩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基座部上且可活动地接触所述弹性件的所述顶抵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固定部的厚度,所述固定部具有一前固定段、一连接在所述弹性部的后固定段以及一连接在所述前固定段以及所述后固定段之间的中间固定段,所述后固定段的宽度小于所述前固定段的宽度,且所述中间固定段的宽度从所述前固定段往所述后固定段逐渐缩小,其中,所述后固定段具有一连接在所述中间固定段的第一固定段以及一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段与所述弹性部之间的第二固定段,所述弹性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后固定段的所述第一固定段的厚度以及所述第二固定段的厚度,且所述第二固定段的厚度从所述第一固定段往所述弹性部逐渐缩小。

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具有一前固定段、一连接在所述弹性部的后固定段以及一连接在所述前固定段以及所述后固定段之间的中间固定段,所述后固定段的宽度小于所述前固定段的宽度,且所述中间固定段的宽度从所述前固定段往所述后固定段逐渐缩小,其中,所述基座部具有一用于固定所述前固定段的前固持段、一用于固定所述后固定段的后固持段以及一连接在所述前固持段与所述后固持段之间以用于固定所述中间固定段的中间固持段,所述后固持段的宽度小于所述前固持段的宽度,且所述中间固持段的宽度从所述前固持段往所述后固持段逐渐缩小,其中,所述顶抵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弹性部的宽度,且所述顶抵部的一末端上具有一能滑动地接触所述锁钩件的斜倾倒角,以用于增加所述顶抵部与所述锁钩件之间的接触面积。

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具有一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上的第一固定部、一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上的第二固定部、一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且裸露在所述基座部的外部的裸露部、一从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而出的弹性部以及一从所述弹性部延伸而出且顶抵所述锁钩件的顶抵部,且所述锁钩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基座部上且可活动地接触所述弹性件的所述顶抵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厚度,以用于增加所述弹性部所能提供的弹性系数,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具有一前固定段、一连接在所述弹性部的后固定段以及一连接在所述前固定段与所述后固定段之间的中间固定段,所述后固定段的宽度小于所述前固定段的宽度,且所述中间固定段的宽度从所述前固定段往所述后固定段逐渐缩小,其中,所述后固定段具有一连接在所述中间固定段的第一固定段以及一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段与所述弹性部之间的第二固定段,所述弹性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后固定段的所述第一固定段的厚度以及所述第二固定段的厚度,且所述第二固定段的厚度从所述第一固定段往所述弹性部逐渐缩小,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厚度、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厚度以及所述裸露部的厚度都相同,所述弹性部的厚度与所述顶抵部的厚度相同,所述顶抵部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弹性部的宽度,且所述锁钩件具有一均等的厚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具有一前固定段、一连接在所述弹性部的后固定段以及一连接在所述前固定段与所述后固定段之间的中间固定段,所述后固定段的宽度小于所述前固定段的宽度,且所述中间固定段的宽度从所述前固定段往所述后固定段逐渐缩小,其中,所述基座部具有一用于固定所述前固定段的前固持段、一用于固定所述后固定段的后固持段一连接在所述前固持段与所述后固持段之间以用于固定所述中间固定段的中间固持段以及一与所述前固持段彼此分离以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辅助固持段,所述后固持段的宽度小于所述前固持段的宽度,且所述中间固持段的宽度从所述前固持段往所述后固持段逐渐缩小。

更进一步地,所述基座部的所述外表面上具有至少一外凹槽,且至少一所述卡固凸块从至少一所述外凹槽向内延伸而出。

更进一步地,所述基座部的所述内表面上具有至少一内凹槽,且至少一所述卡固凸块从至少一所述内凹槽向内延伸而出。

更进一步地,所述基座部的所述外表面上具有至少一外凹槽,所述基座部的所述内表面上具有至少一内凹槽,且至少一所述卡固凸块从至少一所述外凹槽与至少一所述内凹槽向内延伸而出。

本发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提供的拉链头组合结构,能通过“至少一所述卡固凸块的所述内表面相对于所述基座部的所述内表面倾斜一可调整角度”以及“所述固持部被至少一所述卡固凸块的所述下侧端面所限位且能活动地卡固在一预定平面上”的技术方案,以使得所述固持部不会受到所述可调整角度的改变而变动。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在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滑动组件(弹性件尚未被基座部的顶部所铆接而卡固)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滑动件(基座部的顶部尚未进行铆接)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滑动组件的俯视组合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滑动组件的弹性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滑动组件的弹性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滑动组件的弹性件的仰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滑动组件(弹性件已经被基座部的顶部所铆接而卡固)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8为图7的viii-viii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拉链头组合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拉链头组合结构的锁钩件被向上拉动前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拉链头组合结构的锁钩件被向上拉动后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滑动组件(弹性件尚未被基座部的顶部所铆接而卡固)的分解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滑动件(基座部的顶部尚未进行铆接)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滑动组件(弹性件已经被基座部的顶部所铆接而卡固)的组合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滑动组件的弹性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滑动组件的弹性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滑动组件的弹性件的仰视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滑动组件(弹性件已经被基座部的顶部所铆接而卡固)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xix-xix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的拉链头组合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的拉链头组合结构的锁钩件被向上拉动前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的拉链头组合结构的锁钩件被向上拉动后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所公开有关“拉链头组合结构”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本发明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另外,本发明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予以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滑动组件1(或称拉头组件、拉链头组件),包括:一基底部10、一第一侧挡部11、一第二侧挡部12、一基座部13、一锁钩件14以及一弹性件15,其中基底部10、第一侧挡部11、第二侧挡部12以及基座部13构成一滑动件a。

配合图1、图7以及图8所示,第一侧挡部11与第二侧挡部12分别从基底部10的两相反侧端向上延伸,并且第一侧挡部11与第二侧挡部12彼此相互对应且连接至基底部10的一前端部101。另外,基座部13设置在基底部10上且连接至基底部10的一后端部102,并且基座部13具有一位在第一侧挡部11与第二侧挡部12之间的贯穿式定位开口130。此外,弹性件15设置在基座部13上以弹性顶抵锁钩件14,并且弹性件15具有一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第一固定部151、一从第一固定部151延伸而出的弹性部152以及一从弹性部152延伸而出且顶抵锁钩件14的顶抵部153。再者,锁钩件14可活动地设置在基座部13上且可活动地接触弹性件15的顶抵部153,锁钩件14的其中一末端上具有一穿过贯穿式定位开口130的定位部140,并且锁钩件14的另外一末端上具有一固持部141。

值得注意的是,配合图1、图2以及图8所示,基座部13具有至少一卡固凸块133以及至少一邻近至少一卡固凸块133的贯穿开口134,并且卡固凸块133的一内表面1330从基座部13的一内表面13002向内延伸。另外,卡固凸块133的内表面1330相对于基座部13的内表面13002倾斜一可调整角度θ,并且卡固凸块133具有一上侧端面1331、一与上侧端面1331相对设置的下侧端面1332以及一连接在上侧端面1331与下侧端面1332之间的前端面1333。借此,固持部141会被至少一卡固凸块133的下侧端面1332所限位且能活动地卡固在一预定平面上,而不会受到可调整角度θ的改变而变动。也就是说,不管可调整角度θ会被如何的调整或者改变(例如在形成卡固凸块133时的打孔力道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可调整角度θ),固持部141会被至少一卡固凸块133的下侧端面1332所限位且能活动地卡固在一预定平面上(也就是说,固持部141会持续接触到至少一卡固凸块133的下侧端面1332而进行一预定角度的旋转),但固持部141并不会因为可调整角度θ的调整或者改变而产生偏移的问题,其原因是,可调整角度θ的调整都是在一水平面上进行,而并非在垂直面上。

举例来说,如图2所示,基座部13的外表面13001上具有至少一外凹槽13a,基座部13的内表面13002上具有至少一内凹槽13b,并且至少一卡固凸块133从至少一外凹槽13a与至少一内凹槽13b向内延伸而出。借此,由于至少一外凹槽13a与至少一内凹槽13b会预先成形成基座部13的外表面13001与内表面13002上,所以基座部13位在外表面13001与内表面13002之间的材料厚度即可有效缩小(亦即材料被打薄而缩小厚度),以使得本发明可轻易通过机械打点的方式,来同时形成至少一卡固凸块133与贯穿开口134。然而,本发明不以上述所举的例子为限。再举例来而,本发明可省略至少一内凹槽13b的使用,而使得至少一卡固凸块133只会从至少一外凹槽13a向内延伸而出。或者,本发明可省略至少一外凹槽13a的使用,而使得至少一卡固凸块133只会从至少一内凹槽13b向内延伸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4所示,弹性部152的厚度h2会小于第一固定部151的厚度h1,以用于增加弹性部152所能提供的弹性系数以及弹性力,借此以避免弹性部152产生弹性疲乏或者塑性形变,而能有效提升弹性件15的使用寿命。另外,配合图4、图6以及图8所示,顶抵部153的一末端上具有一能滑动地接触锁钩件14的斜倾倒角1530,以用于增加顶抵部153与锁钩件14之间的接触面积。

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1、图5以及图6所示,第一固定部151具有一前固定段1511、一连接在弹性部152的后固定段1512以及一连接在前固定段1511以及后固定段1512之间的中间固定段1513。关于弹性件15的宽度,如图5所示,后固定段1512的宽度w12会小于前固定段1511的宽度w11,并且中间固定段1513的宽度w13会从前固定段1511往后固定段1512逐渐缩小。如图6所示,弹性部152的宽度w2会远小于后固定段1512的宽度w12,以用于增加弹性部152所能提供的弹性系数以及弹性力,借此以避免弹性部152产生弹性疲乏或者塑性形变,而能有效提升弹性件15的使用寿命。另外,顶抵部153的宽度w3会大于弹性部152的宽度w2,以用于增加弹性件15与锁钩件14之间的接触面积。

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1以及图4所示,后固定段1512具有一连接在中间固定段1513的第一固定段15121以及一连接在第一固定段15121与弹性部152之间的第二固定段15122。关于弹性件15的厚度,如图4所示,弹性部152的厚度h2会小于后固定段1512的第一固定段15121的厚度h11以及第二固定段15122的厚度h12,并且第二固定段15122的厚度h12会从第一固定段15121往弹性部152逐渐缩小。另外,弹性部152的厚度h2与顶抵部153的厚度h3会大致上相同。

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1以及图3所示,基座部13具有一用于固定前固定段1511的前固持段1301、一用于固定后固定段1512的后固持段1302以及一连接在前固持段1301与后固持段1302之间以用于固定中间固定段1513的中间固持段1303。另外,如图3所示,后固持段1302的宽度w2’会小于前固持段1301的宽度w1’,并且中间固持段1303的宽度w3’会从前固持段1301往后固持段1302逐渐缩小。由于中间固持段1303的宽度w3’与后固持段1302的宽度w2’都会比前固持段1301的宽度w1’小,所以可以有效降低基座部13与衣物之间的摩擦力,借此以增加滑动组件1与衣物之间在滑动配合上的顺滑度。

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7以及图8所示,如图8所示,锁钩件14的固持部141在第一容置凹槽131内会被至少一卡固凸块133的下侧端面1332所限位且能活动地卡固在一预定平面上,所以锁钩件14就将固持部141做为一转轴来进行向上移动(如图11所示)或者向下移动(如图10所示)。

请参阅图1以及图9至图1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z,包括:一滑动组件1以及一拉动件2(或称拉片)。第一侧挡部11与第二侧挡部12分别从基底部10的两相反侧端向上延伸,并且第一侧挡部11与第二侧挡部12彼此相互对应且连接至基底部10的一前端部101。另外,基座部13设置在基底部10上且连接至基底部10的一后端部102,并且基座部13具有一位在第一侧挡部11与第二侧挡部12之间的贯穿式定位开口130。此外,弹性件15设置在基座部13上以弹性顶抵锁钩件14,并且弹性件15具有一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第一固定部151、一从第一固定部151延伸而出的弹性部152以及一从弹性部152延伸而出且顶抵锁钩件14的顶抵部153。再者,锁钩件14可活动地设置在基座部13上且可活动地接触弹性件15的顶抵部153,并且锁钩件14的其中一末端上具有一穿过贯穿式定位开口130的定位部140。另外,拉动件2可活动地与锁钩件14相互配合。举例来说,拉动件2的其中一末端部20具有一可活动地与锁钩件14相互配合的可活动件21。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拉链头组合结构z,可通过“设置在基座部13上”以及“弹性件15设置在基座部13内且位在与锁钩件14之间”的设计,以使得锁钩件14可活动地设置在基座部13上且可活动地接触弹性件15。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12至图19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滑动组件1(或称拉头组件、拉链头组件),包括:一基底部10、一第一侧挡部11、一第二侧挡部12、一基座部13、一锁钩件14以及一弹性件15,并且基底部10、第一侧挡部11、第二侧挡部12以及基座部13可构成一滑动件a。

配合图12、图18以及图19所示,第一侧挡部11与第二侧挡部12分别从基底部10的两相反侧端向上延伸,并且第一侧挡部11与第二侧挡部12彼此相互对应且连接至基底部10的一前端部101。另外,基座部13设置在基底部10上且连接至基底部10的一后端部102,并且基座部13具有一位在第一侧挡部11与第二侧挡部12之间的贯穿式定位开口130。此外,弹性件15设置在基座部13上以弹性顶抵锁钩件14,并且弹性件15具有一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第一固定部151、一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第二固定部154、一连接在第一固定部151与第二固定部154之间且裸露在基座部13的外部的裸露部155、一从第一固定部151延伸而出的弹性部152以及一从弹性部152延伸而出且顶抵锁钩件14的顶抵部153。再者,锁钩件14可活动地设置在基座部13上且可活动地接触弹性件15的顶抵部153,并且锁钩件14的其中一末端上具有一穿过贯穿式定位开口130的定位部140。值得一提的是,锁钩件14具有一均等的厚度h,并且锁钩件14的定位部140的其中一侧面具有一闪避切边1400。

值得注意的是,配合图12、图13以及图19所示,基座部13具有至少一卡固凸块133以及至少一邻近至少一卡固凸块133的贯穿开口134,并且卡固凸块133的一内表面1330从基座部13的一内表面13002向内延伸。另外,卡固凸块133的内表面1330相对于基座部13的内表面13002倾斜一可调整角度θ,并且卡固凸块133具有一上侧端面1331、一与上侧端面1331相对设置的下侧端面1332以及一连接在上侧端面1331与下侧端面1332之间的前端面1333。借此,固持部141会被至少一卡固凸块133的下侧端面1332所限位且能活动地卡固在一预定平面上,而不会受到可调整角度θ的改变而变动。也就是说,不管可调整角度θ会被如何的调整或者改变(例如在形成卡固凸块133时的打孔力道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可调整角度θ),固持部141会被至少一卡固凸块133的下侧端面1332所限位且能活动地卡固在一预定平面上(也就是说,固持部141会持续接触到至少一卡固凸块133的下侧端面1332而进行一预定角度的旋转),但固持部141并不会因为可调整角度θ的调整或者改变而产生偏移的问题,其原因是,可调整角度θ的调整都是在一水平面上进行,而并非在垂直面上。

举例来说,如图13所示,基座部13的外表面13001上具有至少一外凹槽13a,基座部13的内表面13002上具有至少一内凹槽13b,并且至少一卡固凸块133从至少一外凹槽13a与至少一内凹槽13b向内延伸而出。借此,由于至少一外凹槽13a与至少一内凹槽13b会预先成形成基座部13的外表面13001与内表面13002上,所以基座部13位在外表面13001与内表面13002之间的材料厚度即可有效缩小(亦即材料被打薄而缩小厚度),以使得本发明可轻易通过机械打点的方式,来同时形成至少一卡固凸块133与贯穿开口134。然而,本发明不以上述所举的例子为限。再举例来而,本发明可省略至少一内凹槽13b的使用,而使得至少一卡固凸块133只会从至少一外凹槽13a向内延伸而出。或者,本发明可省略至少一外凹槽13a的使用,而使得至少一卡固凸块133只会从至少一内凹槽13b向内延伸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15所示,弹性部152的厚度h2会小于第一固定部151的厚度h1,以用于增加弹性部152所能提供的弹性系数以及弹性力,借此以避免弹性部152产生弹性疲乏或者塑性形变,而能有效提升弹性件15的使用寿命。另外,第一固定部151的厚度h1、第二固定部154的厚度h4以及裸露部155的厚度h5大致上都会相同,并且顶抵部153的一末端上具有一斜倾倒角1530。

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12、图16以及图17所示,第一固定部151具有一前固定段1511、一连接在弹性部152的后固定段1512以及一连接在前固定段1511与后固定段1512之间的中间固定段1513。关于弹性件15的宽度,如图16所示,后固定段1512的宽度w12会小于前固定段1511的宽度w11,并且中间固定段1513的宽度w13会从前固定段1511往后固定段1512逐渐缩小。弹性部152的宽度w2会远小于后固定段1512的宽度w12,以用于增加弹性部152所能提供的弹性系数以及弹性力,借此以避免弹性部152产生弹性疲乏或者塑性形变,而能有效提升弹性件15的使用寿命。另外,如图17所示,顶抵部153的宽度w3会大于或者大致上等于弹性部152的宽度w2。当顶抵部153的宽度w3大于弹性部152的宽度w2时,弹性件15与锁钩件14之间的接触面积就会增加。值得一提的是,配合图16以及图17所示,顶抵部153的宽度w3与裸露部155的宽度w5会大致相同,并且第二固定部154的宽度w4为一渐缩的宽度。

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12以及图15所示,后固定段1512具有一连接在中间固定段1513的第一固定段15121以及一连接在第一固定段15121与弹性部152之间的第二固定段15122。关于弹性件15的厚度,如图15所示,弹性部152的厚度h2会小于后固定段1512的第一固定段15121的厚度h11以及第二固定段15122的厚度h12,并且第二固定段15122的厚度h12会从第一固定段15121往弹性部152逐渐缩小。另外,弹性部152的厚度h2与顶抵部153的厚度h3会大致上相同。

更进一步来说,配合图12、图14以及图18所示,基座部13具有一用于固定前固定段1511的前固持段1301、一用于固定后固定段1512的后固持段1302以及一连接在前固持段1301与后固持段1302之间以用于固定中间固定段1513的中间固持段1303。另外,如图14所示,后固持段1302的宽度w2’会小于前固持段1301的宽度w1’,并且中间固持段1303的宽度w3’会从前固持段1301往后固持段1302逐渐缩小。由于中间固持段1303的宽度w3’与后固持段1302的宽度w2’都会比前固持段1301的宽度w1’小,所以可以有效降低基座部13与衣物之间的摩擦力,借此以增加滑动组件1与衣物之间在滑动配合上的顺滑度。值得一提的是,配合图14以及图18所示,基座部13具有一与前固持段1301彼此分离以用于固定第二固定部154的辅助固持段1304。

更进一步来说,锁钩件14的固持部141在第一容置凹槽131内会被至少一卡固凸块133的下侧端面1332所限位且能活动地卡固在一预定平面上,所以锁钩件14就能将固持部141做为一转轴来进行向上移动(如图22所示)或者向下移动(如图21所示)。另外,第二固定部154具有一被限位在第二容置凹槽132内的卡固体1540。

请参阅图12以及图20至图2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z,包括:一滑动组件1以及一拉动件2(或称拉片)。滑动组件1包括一基底部10、一第一侧挡部11、一第二侧挡部12、一基座部13、一锁钩件14以及一弹性件15。第一侧挡部11与第二侧挡部12分别从基底部10的两相反侧端向上延伸,并且第一侧挡部11与第二侧挡部12彼此相互对应且连接至基底部10的一前端部101。另外,基座部13设置在基底部10上且连接至基底部10的一后端部102,并且基座部13具有一位在第一侧挡部11与第二侧挡部12之间的贯穿式定位开口130。此外,弹性件15设置在基座部13上以弹性顶抵锁钩件14,并且弹性件15具有一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第一固定部151、一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第二固定部154、一连接在第一固定部151与第二固定部154之间且裸露在基座部13的外部的裸露部155、一从第一固定部151延伸而出的弹性部152以及一从弹性部152延伸而出且顶抵锁钩件14的顶抵部153。再者,锁钩件14可活动地设置在基座部13上且可活动地接触弹性件15的顶抵部153,并且锁钩件14的其中一末端上具有一穿过贯穿式定位开口130的定位部140。另外,拉动件2可活动地与锁钩件14相互配合。举例来说,拉动件2的其中一末端部20具有一可活动地与锁钩件14相互配合的可活动件21。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拉链头组合结构z,能通过“弹性件15的第一固定部151与第二固定部154都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技术特征,以提升弹性件15与基座部13之间的接合力(或结合强度),借此以避免弹性件15从基座部13脱离,也就是说能够避免拉动件2从滑动组件1脱离。

此外,本发明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拉链头组合结构z及其弹性件15,能通过“弹性件15具有一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第一固定部151、一从第一固定部151延伸而出的弹性部152以及一从弹性部152延伸而出且顶抵锁钩件14的顶抵部153”以及“弹性部152的厚度h2会小于第一固定部151的厚度h1”的技术特征,以用于增加弹性部152所能提供的弹性系数以及弹性力,借此以避免弹性部152产生弹性疲乏或者塑性形变,而能有效提升弹性件15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提供的拉链头组合结构z,能通过“至少一卡固凸块133的内表面1330相对于基座部13的内表面13002倾斜一可调整角度θ”以及“固持部141被至少一卡固凸块133的下侧端面1332所限位且能活动地卡固在一预定平面上”的技术方案,以使得固持部141不会受到可调整角度θ的改变而变动。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