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震可拆卸式箱包万向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2058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震可拆卸式箱包万向轮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箱包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震可拆卸式箱包万向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箱包万向轮包括托部、中央连接部和滚轮,滚轮通过滚轮轴与轮架连接,实现轮子的转动;中央连接部中嵌套有中轴,中轴可在中央连接部下部的槽内转动,又限制中轴从槽中脱出,两侧还设置有可按压的卡扣,其不足之处在于,现有技术采用直接按压的方式拆卸万向轮,随着箱包万向轮的日常使用,不可避免的会沾上泥污,日积月累采用直接按压的拆卸方式既不方便也不卫生;同时,通常万向轮也不具备缓冲能力,因此在箱包行经凹凸不平或较为颠簸的路面时,会产生振动和噪音,振动和噪音传递到箱包和用户,引起不适,更使万向轮因此而损坏,目前市场上的减震箱包轮结构过于复杂,制作成本高,而且也不具备灵活拆卸的功能,所以需要一种新型防震可拆卸式箱包万向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功能实用的防震可拆卸式箱包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震可拆卸式箱包万向轮,包括中央连接部、中轴、中轴卡套以及若干个滚轮,所述中央连接部的上半部分为圆柱形空腔,所述中央连接部的下半部分为设置有与所述圆柱形空腔连接的中轴限位槽以及中央肋板;在所述中央肋板为弧形,所述弧形中央肋板的内弯侧设置有至少一根减震弹簧;在所述中央肋板的底部设置有滚轮轴孔,所述若干个滚轮通过滚轮轴和所述滚轮轴孔设置在所述中央肋板的两侧;所述中轴嵌套在所述中轴卡套内,所述中轴卡套嵌套在所述中央连接部的圆柱形空腔内;在所述中轴中部分别铰接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末端铰接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二连杆的末端铰接有第二卡扣;在所述中央连接部的圆柱形空腔两侧以及中轴卡套的两侧相应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扣、第二卡扣配套的卡扣孔;在所述中轴的下部设置有中轴限位板,在所述中轴限位板的下部设置有中轴延伸部;在所述中轴的上部设置有弹簧,在所述弹簧的上下分别设置有上限位片和下限位片;在所述中轴的顶部还设置有提拉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提拉环通过提拉环转轴设置在所述中轴的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若干个滚轮的数量为两个或者四个,且个数平均地设置在所述滚轮轴孔的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同轴铰接在所述中轴的中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减震弹簧的个数为一根。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功能实用,在中央连接部的下方设置减震弹簧能够起到缓冲、防震的效果,而本实用新型既可以采用现有技术的直接按压方式来拆卸万向轮,也可以通过提拉中轴顶部的提拉环的方式来拆卸万向轮,很好地解决了箱包在使用过程中万向轮沾上泥污直接用手按压拆卸不方便、不卫生的问题,提升了产品的实用性。

将提拉环通过提拉环转轴设置在所述中轴的顶部能够使得提拉环翻转折叠,更加灵活而且不占空间。

设置两个或者四个滚轮,且个数平均地设置在所述滚轮轴孔的两侧,能够增加万向轮的平稳性和通过性,减少了独轮损坏无法应急的情况,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央连接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央锁扣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央锁扣部的中轴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中央连接部、11为中央肋板、12为滚轮轴孔、13为中轴限位槽、14为减震弹簧,2为滚轮,3为中轴、31为第一卡扣、32为上限位片、33为弹簧、34为下限位片,35为第二卡扣、311为第一连杆、351为第二连杆、36为中轴限位板,37为中轴延伸部,4为提拉环、41为提拉环转轴,5为中轴卡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防震可拆卸式箱包万向轮,包括中央连接部1、中轴3、中轴卡套5以及若干个滚轮2,所述中央连接部1的上半部分为圆柱形空腔,所述中央连接部1的下半部分为设置有与所述圆柱形空腔连接的中轴限位槽13以及中央肋板11;在所述中央肋板11为弧形,所述弧形中央肋板11的内弯侧设置有一根减震弹簧14;在所述中央肋板的底部设置有滚轮轴孔12,所述若干个滚轮2通过滚轮轴和所述滚轮轴孔12设置在所述中央肋板的两侧;所述中轴3嵌套在所述中轴卡套5内,所述中轴卡套5嵌套在所述中央连接部1的圆柱形空腔内;在所述中轴3中部分别铰接有第一连杆311和第二连杆351,所述第一连杆311的末端铰接有第一卡扣31,所述第二连杆351的末端铰接有第二卡扣35;在所述中央连接部1的圆柱形空腔两侧以及中轴卡套5的两侧相应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扣31、第二卡扣35配套的卡扣孔;在所述中轴3的下部设置有中轴限位板36,在所述中轴限位板36的下部设置有中轴延伸部37;在所述中轴3的上部设置有弹簧33,在所述弹簧33的上下分别设置有上限位片32和下限位片34;在所述中轴的顶部还设置有提拉环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扣31以及第二卡扣35的上下轮廓均设置为弧形,而所述中轴3与中轴卡套5以及中轴卡套5与所述中央连接部1的嵌套方式可采用现有的抽插式结构;中轴3的顶部穿过箱包的托部(附图上省略托部)进入箱包内,弹簧33的上限位片32固定设置在箱包托部上,下限位片34能够随中轴3上下移动,而所述提拉环4通过提拉环转轴41设置在所述中轴3的顶部;所述若干个滚轮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滚轮轴孔12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杆311和第二连杆351同轴铰接在所述中轴3的中部。

在使用过程中,减震弹簧14能够使得万向轮具备一定的缓冲、防震效果,提拉中轴3顶部的提拉环4,中轴3上部设置的弹簧33压缩,中轴3上升,使得同轴铰接的第一连杆311和第二连杆351的交汇处随中轴3一同上升进而形成“人”字形,使得分别与第一连杆311和第二连杆351铰接的第一卡扣31和第二卡扣35向中轴3收缩,达到自动拆卸的效果;相反地,松开提拉环4,在弹簧33的作用下中轴3下降,当第一卡扣31和第二卡扣35呈“一”字形分别进入中轴卡套5和中央连接部1上部的卡扣孔时,由于中轴3下部设置有于中轴限位槽13配套的中轴限位板36和中轴延伸部37,从而达到保持锁止位置的效果;当然,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像现有技术一样通过直接按压中央连接部1两侧的卡扣来实现拆卸。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据此做出多种变化,但任何与本实用新型等同或者类似的变化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