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07404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震鞋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跟鞋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减震鞋子。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爱美之心也越来越膨大,爱美女生对高跟鞋的热爱也越来越大,好的高跟鞋视觉上可以拉长人的腿长,并且可以美化人的腿部线条,因为重心后移, 腿部就相应挺直,使女性的站姿、走姿都富有风韵,增加了女性的魅力,但是由于高跟鞋的高度较高,鞋底较硬,对底面的冲击力较大,穿着者长时间穿着高跟鞋行走会造成脚部的疼痛和疲劳,在行走时会出现脚踝受伤的情况。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减震鞋子,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减震鞋子,包括鞋底,所述鞋底的脚掌位置及所述鞋底的脚跟位置分别镶嵌有减震装置,所述鞋底的脚掌位置固定连接有防水台,所述鞋底的脚跟位置固定连接有鞋跟,所述鞋底与所述减震装置上铺设有防滑垫,所述鞋底四周固定连接有鞋帮。

所述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栓、第二固定栓、弹簧圈、第一缓冲层和第二缓冲层,所述第一固定栓固定连接在所述鞋底上表面,所述第一固定栓通过弹簧圈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栓,所述第二固定栓顶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缓冲层底部,所述第一缓冲层顶部均匀分布连接有若干下连接环,所述下连接环内部镶嵌有第一磁片,所述第二缓冲层底部均匀分布连接有若干上连接环,所述上连接环内部镶嵌有第二磁片,所述第一磁片与所述第二磁片之间设置有减震柱,所述第二缓冲层顶部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设置在所述防滑垫底部。

所述减震柱包括顶盖和底盖,所述顶盖与所述底盖滑动连接,所述顶盖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上隔离柱,所述顶盖内顶面固定连接有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远离所述顶盖的一端穿出所述底盖至所述底盖外部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磁片上,所述调节螺栓延伸出所述底盖外部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底盖内底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下隔离柱、第一减震弹簧和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二减震弹簧套接在所述第一减震弹簧内部,所述第一减震弹簧远离所述底盖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顶盖内顶部。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台与所述鞋跟底部均设有防滑层。

进一步的,所述防滑垫脚掌位置设置有防冲锥。

进一步的,所述防滑垫脚跟与脚掌位置分别设有若干按摩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自然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的自然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螺栓、所述第一减震弹簧和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的中心点相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上隔离柱与所述下隔离柱分别呈等分环形阵列分布在所述第二减震弹簧四周及所述第一减震弹簧内部且相互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减震装置的使用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加的舒适安全,其中通过顶盖与底盖之间加设调节螺栓减少了减震中产生的振动幅度,在内部设有的第一减震弹簧与第二减震弹簧共同作用减弱减震柱在缓冲过程中达到最大值时减震柱内部产生的振动,从而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在减震柱两端设置的磁片装置达到二级减震的效果,再通过弹簧圈来达到三级减震的效果,这就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效果有很大的提高,使用者在行走时脚部的负担会大大减轻,从而改善脚部疲劳减少对脚部的伤害,内部还内设气囊、防冲锥和按摩泡,使用者在行走过程中脚部也会得到按摩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加人性化,同时防滑垫和防滑层的加入的使用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加安全实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鞋子的外形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鞋子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鞋子的减震装置剖面结构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鞋子图3中的A处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鞋子的减震柱剖面结构图。

图中:

1、鞋底;2、减震装置;3、防水台;4、鞋跟;5、防滑垫;6、鞋帮;7、第一固定栓;8、第二固定栓;9、弹簧圈;10、第一缓冲层;11、第二缓冲层;12、下连接环;13、第一磁片;14、上连接环;15、第二磁片;16、减震柱;17、气囊;18、顶盖;19、底盖;20、上隔离柱;21、调节螺栓;22、螺母;23、下隔离柱;24、第一减震弹簧;25、第二减震弹簧;26、防滑层;27、防冲锥;28、按摩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减震鞋子。

如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震鞋子,包括鞋底1,所述鞋底1的脚掌位置及所述鞋底1的脚跟位置分别镶嵌有减震装置2,所述鞋底1的脚掌位置固定连接有防水台3,所述鞋底1的脚跟位置固定连接有鞋跟4,所述鞋底1与所述减震装置2上铺设有防滑垫5,所述鞋底1四周固定连接有鞋帮6。

所述减震装置2包括第一固定栓7、第二固定栓8、弹簧圈9、第一缓冲层10和第二缓冲层11,所述第一固定栓7固定连接在所述鞋底1上表面,所述第一固定栓7通过弹簧圈9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栓8,所述第二固定栓8顶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缓冲层10底部,所述第一缓冲层10顶部均匀分布连接有若干下连接环12,所述下连接环12内部镶嵌有第一磁片13,所述第二缓冲层11底部均匀分布连接有若干上连接环14,所述上连接环14内部镶嵌有第二磁片15,所述第一磁片13与所述第二磁片15之间设置有减震柱16,所述第二缓冲层11顶部设置有气囊17,所述气囊17设置在所述防滑垫5底部。

所述减震柱16包括顶盖18和底盖19,所述顶盖18与所述底盖19滑动连接,所述顶盖18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上隔离柱20,所述顶盖18内顶面固定连接有调节螺栓21,所述调节螺栓21远离所述顶盖18的一端穿出所述底盖19至所述底盖19外部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磁片13上,所述调节螺栓21延伸出所述底盖19外部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螺母22,所述底盖19内底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下隔离柱23、第一减震弹簧24和第二减震弹簧25,所述第二减震弹簧25套接在所述第一减震弹簧24内部,所述第一减震弹簧24远离所述底盖19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顶盖18内顶部。

其中,在具体应用时,当压力传输到所述减震柱16内部时所述顶盖沿着所述调节螺栓21向下滑动,滑动过程中压力会传输到所述第一减震弹簧24上,所述第一减震弹簧24起主减震作用,在加设所述第二减震弹簧25达到辅助减震的效果,通过所述螺母22来固定所述调节螺栓21,减少减震过程中的大幅度振动,同时内部加设了所述上隔离柱20和所述下隔离柱23,当所述顶盖18最大限度压缩第一减震弹簧24和所述第二减震弹簧25时,起到隔离作用,在所述减震柱16外还加设了磁片装置,所述第一磁片13与所述第二磁片15相对的两面为相斥极,从而达到二级减震的目的,在所述减震装置2中加设的所述弹簧圈9,使得地面传入的冲击力更小,达到三级减震的效果,在所述减震装置2中加入双缓冲层和所述防滑垫26,使得使用者穿着更加安全,加设的所述气囊17与所述按摩泡28使得使用者穿着更加舒适。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防水台3与上述鞋跟4来说,所述防水台3与所述鞋跟4底部均设有防滑层26。使得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更加的安全。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防滑垫5来说,所述防滑垫5脚掌位置设置有防冲锥27。使得使用者在行走时不会因冲力过度挤压到脚趾。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防滑垫5来说,所述防滑垫5脚跟与脚掌位置分别设有若干按摩泡28。使得使用者在行走时脚部得到按摩从而减轻脚部的疲劳度。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第一减震弹簧24与上述第二减震弹簧25来说,所述第一减震弹簧24的自然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减震弹簧25的自然长度。使得缓冲过程中接近最大值时提高整体的弹性系数。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调节螺栓21、上述第一减震弹簧24与上述第二减震弹簧25来说,所述调节螺栓21、所述第一减震弹簧24和所述第二减震弹簧25的中心点相重合。减轻缓冲过程中到达最大值时所述顶盖18与所述底盖19的碰撞和振动。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上隔离柱20与上述下隔离柱23来说,所述上隔离柱20与所述下隔离柱23分别呈等分环形阵列分布在所述第二减震弹簧25四周及所述第一减震弹簧24内部且相互对应。使得所述顶盖18最大限度压缩第一减震弹簧24和所述第二减震弹簧25时,起到隔离作用。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减震装置2的使用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加的舒适安全,其中通过顶盖与底盖之间加设调节螺栓减少了减震中产生的振动幅度,在内部设有的第一减震弹簧24与第二减震弹簧25共同作用减弱减震柱16在缓冲过程中达到最大值时减震柱内部产生的振动,从而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在减震柱16两端设置的磁片装置达到二级减震的效果,再通过弹簧圈9来达到三级减震的效果,这就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效果有很大的提高,使用者在行走时脚部的负担会大大减轻,从而改善脚部疲劳减少对脚部的伤害,内部还内设气囊17、防冲锥27和按摩泡28,使用者在行走过程中脚部也会得到按摩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加人性化,同时防滑垫5和防滑层26的加入的使用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加安全实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