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护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2616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缓冲护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比赛者或运动员用的护身用品。
以棒球、曲棍球、溜冰或越野机车等运动而言,由于其运动进行间常会有摔倒或碰撞情形发生,而在摔倒或碰撞时若未作任何防护措施,则其撞击力量直接作用于人体,将很容易导致受伤的问题。
而在前述摔倒或碰撞所导致的受伤部位乃以腿胫部、膝关节、手肘、腕关节、甚或肩胛部位最常见,是而市面上乃有针对各部位的安全防护设计的各式护具,藉以避免撞击力量直接作用于人体,提供适当的安全防护功能,以能降低受伤的几率。
习知的护具结构,请参阅


图1所示,主要是包括一硬质表层10及一软性内层20,利用车缝方式将二者结合成一体,于硬质表层10上形成有适当数目的呈外凸内凹型态块状区域11,藉以使硬质表层10在该等块状区域11处与软性内层20保有适当间隙,据以在遭受撞击力量时,藉其块状区域11形成的间隙及软性内层20的材质特性可形成适当的缓冲作用,进而能抵消部分的撞击作用力,以减轻受伤的程度,达成预期的安全防护功能。
但是,就习知护具结构观之,虽其于硬质表层内缘缝合有一软性内层作为与人体接触的介面,并于硬质表层形成外凸内凹的块状区域而保有适当的间隙,但基本上仍是硬质表层与软性内层直接接触的型态,加上其软性内层厚度并不大,导致其虽能抵消部分的撞击力量,然其绝大部分的撞击力量仍由硬质表层直接传递至软性内层而间接作用于人体,此一情况下,其可抵消的力量实在有限,顶多只能减轻人体的疼痛感,对于受伤的预防并无有效的帮助,尤其是在承受强烈撞击时,该硬质块状区域更可能产生破裂而丧失其仅有的缓冲作用,更甭提预防人体受伤的功效,从而以习知的护具结构设计而言,因欠缺有效的弹性缓冲作用,造成其使用上未能提供人体最佳的安全防护功能,严重影响其实用价值,实有待解决改善。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缓冲效果好、安全保护功能佳的缓冲护具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在现有护具的硬质表层及软性内层之间增设一弹性缓冲层,以增加其防护功效,并且该弹性缓冲层还可单独作为缓冲装置使用。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缓冲护具装置,包括一硬质表层,一软性内层,其中该硬质表层具有呈外凸内凹型态的块状区域,其结构特征是,该硬质表层和软性内层之间设有一弹性缓冲层,该弹性缓冲层的基片上形成有缓冲肋条结构。另外,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缓冲护具装置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结构特征该弹性缓冲层与该硬质表层内缘保有一间隙;该弹生缓冲层的基片与缓冲肋条结构系由同一具弹性材质成型;或者该基片采用较缓冲肋条结构稍硬的材质构成;该弹性缓冲层的缓冲肋条系为可连成蜂巢状的弹性缓冲区域;或者该弹性缓冲层的缓冲肋条结构为圆形、矩形或三角形等型态;该弹性缓冲层可采用连续或间歇方式在其弹性缓冲区域单元作镂空设计;该弹性缓冲层的缓冲肋条结构成型于基片的前缘面或后缘面;该硬质表层、弹性缓冲层及软性内层系以粘合或车缝方式结合成一体;或者该弹性缓冲层可直接一体成型于该硬质表层内缘。
兹为使能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成及技术原理获得更深入而具体的了解,谨配合图式进一步举例说明于后
图1是习知护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组合示意图。
图4是图3是A-A′线剖切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请参阅图2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的结构组合示意图及图4的结构关系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护具结构组成大致包含硬质表层30、软性内层40及弹性缓冲层50等三层材料,其中该硬质表层30仍保有呈外凸内凹型态的块状区域31,而该弹性缓冲层50主要是以较具弹性的橡(塑)胶材质于一适当基片51前缘面上形成蜂巢状或其他型态(如圆形、矩形或三角形等)的缓冲肋条结构52(该等缓冲肋条的成型亦可于基片后缘面作等效实施),以该等肋条52连结构筑出弹性缓冲区域,并其可以连续或间歇性将各区域单元53作镂空设计,依此形成一极具碰撞缓冲效果的弹性缓冲垫,藉以可将该弹性缓冲层50置于护具硬质表层30与软性内层40之间,并使弹性缓冲层50与硬质表层30内缘保有适当间隙60,再以车缝方式将三者结合成一体,据此构成本实用新型护具的整体结构。
而在其安全防护功能达成上,除了该硬质表层30预设之外凸内凹块状区域31原有的缓冲特性外,藉该弹性缓冲层50与硬质表层30内缘保有的间隙60则可进一步抵消部分撞击力量,再利用该弹性缓冲层50的缓冲肋条结构52的弹性变形缓冲效果,更可使残余的撞击作用力经由缓冲肋条52的承受抵消而减轻,进而能将人体受伤几率降至最低,提供一种绝对优于习知结构的安全防护功能。
以前揭的护具结构组成而言,除了利用车缝方式将硬层表层30、弹性缓冲层50及软性内层40三者结合成一体外,另可采直接于硬质表层30内缘一体成型软性缓冲层50的方式,藉以同样可达于硬质表层30与软性内层40间增设弹性缓冲层50的结构设计,使其可藉该弹性缓冲层50提供较佳的弹性缓冲防护作用,甚至在遭受强大的撞击力量时,即使该硬质表层30发生破裂现象,其撞极力量仍可藉由弹性缓冲层50的缓冲吸收抵减而不致直接转作用于人体上,据以可维持其适度的安全防护功能,改善习知结构未尽完善的缺失。
又,该弹性缓冲层50的制成,乃系于基片51表面以较具弹性的橡(塑)胶材料制成缓冲肋条结构52,其中该基片51与缓冲肋条结构52系可以同样较具弹性的同一材质射出成型,或者该基片51可采较肋条结构52稍硬的材质制成,藉以可调配出不同的缓冲程度而适用不同功用的护具结构中,另藉由该弹性缓冲层50由肋条结构52构筑的缓冲区域单元53所作的连续或间歇性镂空设计,则可在该弹性缓冲层50承受撞击力量后,特能提供肋条52挤压变形裕度,并可形成分力抵消作用,从而能进一步提升其缓冲效果,获得更佳的安全防护功能。
另值得一提的一点,本实用新型的弹性缓冲层除了夹置于习知护具硬质表层与软性内层间的结构设计外,亦可于必要时将之作独立型态的使用,以使能在安全防护功能的达成上,同时兼具成本经济效益的考量。
总结以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护具藉由该硬质表层与软性内层间增设的弹性缓冲层,使其在遭受外力撞击时能获得极佳的缓冲效果,有效预防撞击力量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伤害,据以提供极佳的安全防护功能,并能彻底解决习知结构未尽完善的缺失,使之成为一极具实用价值的护具。
权利要求1.一种缓冲护具装置,包括一硬质表层(30),一软性内层(40),其中该硬质表层(30)具有呈外凸内凹型态的块状区域(31),其特征是,该硬质表层(30)和软性内层(40)之间设有一弹性缓冲层(50),该弹性缓冲层(50)的基片(51)上形成有缓冲肋条结构(52)。
2.一种缓冲装置,其特征是,该装置包括一基片(51),于该基片(51)上形成有缓冲肋条结构(5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护具装置,其特征是,该弹性缓冲层(50)与该硬质表层(30)内缘保有一间隙(6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护具装置,其特征是,该弹性缓冲层(50)的基片(51)与缓冲肋条结构(52)系由同一具弹性材质成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护具装置,其特征是,该基片(51)采用较缓冲肋条结构(52)稍硬的材质构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护具装置,其特征是,该弹性缓冲层(50)的缓冲肋条(52)系为可连成蜂巢状的弹性缓冲区域。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护具装置,其特征是,该弹性缓冲层(50)的缓冲肋条结构(52)系为圆形、矩形或三角形等型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护具装置,其特征是,该弹性缓冲层(50)可采用连续或间歇方式在其弹性缓冲区域单元作镂空设计。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护具装置,其特征是,该弹性缓冲层(50)的缓冲肋条结构(52)成型于基片(51)的前缘面或后缘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护具装置,其特征是,该硬质表层(30)、弹性缓冲层(50)及软性内层(40)系以粘合或车缝方式结合成一体。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护具装置,其特征是,该弹性缓冲层(50)可直接一体成型于该硬质表层(30)内缘。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是,该基片(51)与缓冲肋条结构(52)系由同一具弹性材质成型。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是,该基片(51)采用较缓冲肋条结构(52)稍硬的材质构成。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是,该装置的缓冲肋条结构(52)系为可连成蜂巢状的弹性缓冲区域。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是,该缓冲肋条结构(52)系为圆形、矩形或三角形等型态。
1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是,该装置可采用连续或间歇方式在其缓冲肋条结构的弹性缓冲区域作镂空设计。
1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是,该缓冲肋条结构(52)成型于基片(51)的前缘面或后缘面。
专利摘要一种缓冲护具装置,主要是以较具弹性的橡(塑)胶材质于一适当基片上形成蜂巢状或其他型态的缓冲肋条结构,藉以可置于护具硬质表层与软性内层之间并与硬质表层保有适当间隙,再以粘合或车缝方式结合成一体,或者可直接于硬质表层内缘直接形成该弹性缓冲层,利用该弹性缓冲层的缓冲肋条结构,使其遭受撞击力量后,可经由缓冲肋条的承受抵消而减轻其作用力,进而能将人体受伤几率降至最低的防护功能。
文档编号A41D13/00GK2305871SQ9723501
公开日1999年2月3日 申请日期1997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1997年7月11日
发明者黄显忠 申请人:黄显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