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带的束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3277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安全带的束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带,特指一种安全带的束紧装置。
常用的大楼阳台装设的逃生缓降机如


图1、图2所示,一般逃生缓降机10吊设在固定于墙壁70的安全挂钩20上,缓降机10向下延伸两条安全带11,每一条安全带11的末端都通过调节扣环30形成束套12,调节扣环30的结构常见有两种形态平直状或弯弧形,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调节扣环30在安全带11上滑移,变化束套12的大小,适应身体的不同部位,如
图1所示束套在胸部,但上述两种扣环30因缺少固定的力量,其调节扣环30容易滑开而使束套12扩大,容易使身体从束套12滑脱而摔下来,造成伤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带的束紧装置,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使咬合齿咬住安全带固定不易松脱,达到确保使用安全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安全带的束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束紧装置包括长、短咬合片和插销,该长、短咬合片相对呈冂状,其上、下内侧分别设有棘齿,其左右两侧分别形成相对向内的折片,该折片上各设有相对应的销孔,该长咬合片的折片包覆于短咬合片的折片之外呈内外叠置状,该插销穿过各销孔及安全带U状下垂段的中间铆固结合,该长、短咬合片的相对同一侧的中段各设有弧形缺口。
该长、短咬合片的外型可呈微弧拱起伏状或所需的任意形状;该棘齿包括尖形齿、粗大整齐状齿、梯形状齿、弧形状齿。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是1、本实用新型可在安全带上迅速滑移,调整安全带的束套的大小,适合身体不同粗细的需求,套用及推移束紧方便迅速,有利于争取紧急关头的宝贵时间;2、本实用新型的咬合片在束紧定位后,其咬合齿咬住安全带牢固不易松脱,达到确保使用安全的功效。
下面结合较佳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说明。
图1为常用阳台上装设缓降机的示意图;图2为常用阳台上使用缓降机的示意图;图3为常用安全带的平直状扣环的示意图;图4为常用安全带的弯弧形扣环的示意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动作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上、下滑移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参阅图5、图6,本实用新型包括长咬合片40、短咬合片50和插销60,长、短咬合片40和50相对呈冂形,其上、下内侧分别设有尖状的棘齿41和51,左右两侧分别形成相对向内的折片43和53,在折片43和53上各设有销孔44和54。在两咬合片40和50的相对同一侧的中段分别设有弧形缺口42和52。将两咬合片40和50分别置于缓降机垂下的安全带11呈U型下垂段的两侧,并以其设有棘齿41和51的一面相对套合,使长咬合片40的折片43包覆于短咬合片50的折片53之外呈内外叠置状,且销孔44和54对正,再将插销60穿过销孔44和54并从两片安全带11的中间穿过,再将穿入的插销末端铆固,完成组装,如图6所示。
参阅图7-图9,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及固定状态如下当两咬合片40和50下滑到安全带11的U形下垂段末端时,其弧形缺口42和52可提供手指伸入该缺口内,另一只手握持两咬合片40和50,将安全带11拉出来形成束套12,且可随意调整束套12的大小以适合身体粗细的需要,如图8所示。当安全带的束套12套入身体上时,将两咬合片40和50撑开,使棘齿41和51分别咬住束套12的安全带11,使定位牢固、防止两咬合片40和50移动和松开。
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的两咬合片40’和50’的外型呈微弧拱起伏状,其棘齿41’和51’为较粗大的整齐排列的棘齿状,使其在安全带11上滑移方便及在安全带11上咬合定位更为结实牢固。
实施例3本实用新型的两咬合片的外型还可以做成所需的任意形状,其上的棘齿也可以做成梯形状齿或弧形状齿,具有同样的滑移方便和咬合定位牢固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任何安全带上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安全带的束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束紧装置包括长、短咬合片和插销,该长、短咬合片相对呈冂状,其上、下内侧分别设有棘齿,其左右两侧分别形成相对向内的折片,该折片上各设有相对应的销孔,该长咬合片的折片包覆于短咬合片的折片之外呈内外叠置状,该插销穿过各销孔及安全带U状下垂段的中间铆固结合,该长、短咬合片的相对同一侧的中段各设有弧形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带的束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长、短咬合片的外型可呈微弧拱起伏状或所需的任意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带的束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棘齿包括尖形齿、粗大整齐状齿、梯形状齿、弧形状齿。
专利摘要一种安全带的束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束紧装置包括长、短咬合片和插销,该长、短咬合片相对呈
文档编号A44B11/00GK2320080SQ9820125
公开日1999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1998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1998年2月13日
发明者杨武治 申请人:杨武治, 黄柏盛, 赖森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