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热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095319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退热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纯天然中药的退热药物;本发明还涉及该退热药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可以由于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还可由于非感染性因素引起。一般地,低热不必服用退热药,对39度以上高热,一般要服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西药退热药有阿斯匹林类(如阿苯片、巴米尔等)、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咛、安佳热、泰诺等)安乃近、布洛芬等,虽然这些药物退热效果好,但是,它们的副作用有时也是非常严重的。目前人们还是热衷于采用纯天然的中药治疗。
现有技术中有退热功效的中药有很多,例如,中国专利申请CN1076862A于1993年10月6日公开的一种速效退热中药冲剂的制备方法,由葛根、北豆根、白茅根、板兰根、薄荷、白花蛇、舌草、红花、蝉蜕、生石膏、卢根、金银花按一定比例制成;中国专利申请CN1094297A于1994年11月2日公开的瓜霜退热灵,由羚羊角,朱砂,麝香,西瓜霜,冰片,广角,寒水石等制成;中国专利CN1049144B于2000年2月9日审定公告的退热口服液,以柴胡、黄连、黄芩、栀子、石膏、甘草、党参、桂枝为主要原料;中国专利CN1087623C于2002年7月17日授权公告的桂麻柴退热颗粒剂及生产工艺;中国专利CN1058632C于1998年12月23日授权公告的一种治疗感冒、退热的特效中药,由节节开花、旱莲草和车前草组成;中国专利申请CN1358525A于2002年7月17日公开的撤热消炎中药口服液,由大青叶、重楼、银花、连翘、柴胡、黄芩、白蔻、麻黄、杏仁、竺黄、地龙、榔片、水牛角构成;中国专利申请CN1390553A于2003年1月15日公开的退热液,由生大黄,柴胡荆芥穗,生石膏制成;CN1511553A于2004年7月14日公开的一种小儿退热药物,由柴胡、黄芩、青蒿、桂枝、荆芥穗、薄荷脑为原料药制成;中国专利申请CN1559456A于2005年1月5日公开的一种治疗感冒持续发热的中药制剂“退热胶囊”及其制备方法,由薏仁、滑石、厚朴、通草、竹叶、杏仁组成;中国专利申请CN1615953A于2005年5月18日公开的小儿柴桂退热泡腾颗粒及其制法,由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黄芩、白芍、蝉蜕为原料药及辅药制成。
上述中国专利申请及中国专利均采用的复方退热,尚未见单味药或一个植物品种作为退热药的文献公开。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退热产品的市场需求,以及阿司匹林在此领域内所占有的巨大的市场份额,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疗效相当于阿司匹林,甚至略好于阿司匹林的来源于中草药的退热药物,并制成制剂。该退热药物填补目前市场上在中药领域此类产品的空白,对于促进中药现代化,使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也能够真正的切实做到造福人类。
根据文献记载,野鸭椿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能够美化环境,但有关野鸭椿的医疗用途及功效记载的比较少,主要有1、我最喜爱的花---半支莲(松针牡丹)载于安徽农网乡村论坛(http://www.ahnw.gov.cn/other/Webbbs/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305&ID=323)报道的,野鸭椿与半枝莲等配伍可以治疗消化道肿瘤,如结肠癌;2、宋纬文,刘桂康.三明畲族民间医药的特点(福建中医药.2002,33(1)38-39)公开的,野鸭椿根煎汤内服治疗感冒;3、董玫,广田满野鸦椿的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14(4)34-37)公开的,从野鸭椿中提取分离的化合物具有抗炎的作用;4、董玫,张秋霞,广田满.野鸦椿酯类化合物抗炎症活性与结构的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16(4)290-293)公开的,对野鸦椿酯类化合物抗炎症活性与结构进行了研究。
文献记载没有野鸭椿具有退热作用的报道。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基于发明人发现了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野鸭椿属Euscaphis Sieb.et Zucc野鸭椿E.japonica(Thunb.)Dippel具有退热的医疗作用。本发明提出的退热药物是由野鸭椿为原料制备而成的药剂,该药剂是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
作为本发明退热药物的优选技术方案,上述药剂优选为汤剂。
将上述原料药制成本发明药物的生产方法是称取野鸭椿;加10倍量水,浸泡;头煎一小时,再加8倍量水煎一小时;合并两次煎液,制得汤剂。将上述汤剂浓缩至半稠状后干燥,制得浸膏剂。
内毒素是最重要的致热源,当它进入机体后,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EP),EP经血流进入大脑,于下丘脑前部引起体温调节中枢核苷酸系统改变,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发热。
本发明进行了动物试验。试验材料与方法如下1、家兔1.5-2.5kg,雌雄均可,15只(正常组、阿司匹林组和野鸭椿组各5只)。
2、内毒素脂多糖(LPS)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最低发热剂量≤10ng/kg。用精密天平称取内毒素若干,用注射用生理盐水溶解稀释为10-100ng个最低发热剂量浓度,本试验用250ng/ml/kg(Sigma公司)。
3、器材体温计、试管、滴管、注射器、5号注射针头、兔灌胃管、石蜡油等。
4、试验方法(1)家兔的选择选择健康新西兰兔,每日测体温1-2次,连续3日以上,使家兔适应测定体温操作,选择体温范围38.6-39.5℃,且体温波动在0.3℃以内,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野鸦椿组和阳性对照组。
(2)用兔灌胃器经口向兔胃内灌入野鸦椿水煎液(750mg/kg),阳性对照组灌入阿司匹林100mg/kg,空白组灌入同体积生理盐水,于给药后一小时,每兔均从耳缘静脉注射内毒素250ng/kg(1ml/kg),于内毒素攻击后1、2、3、4、5及6小时各测体温1次,以给药前2-3次(每30分钟或1小时测一次,连续2-3次)体温平均值为基数,计算各测定时间点兔体温的变化(Δ℃),以此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作图。以各测定点体温变化作t检验。
试验结果如图1和表1所示。
5、统计学处理全部试验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用Student-t检验比较两组间数据的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表1.野鸦椿水煎液对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


表2.野鸦椿水煎液对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X±SD,n=5)

与对照组比较*P<0.05本试验观察到应用脂多糖(LPS)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250ng//kg,造成家兔体温上升1℃以上,在上升过程中,呈现两个上升期。应用100mg/kg的阿司匹林能够降低因LPS造成的体温上升;应用750mg/kg的野鸦椿水煎液同样能够够降低因LPS造成的家兔体温上升,阿司匹林的降温作用与野鸦椿水煎液比较,无明显的差异,但在造成家兔发热后的4-6小时,野鸦椿水煎液的降温作用优于阿司匹林。
试验过程中,静脉注射内毒素后家兔体温即开始上升,至1-2小时左右即达到高峰,此后体温稳定于此或略有升降,至第4小时左右再度升高且超过第一个体温高峰,此后逐渐下降,持续8小时以上。呈典型的双峰热型。
试验表明在野鸦椿水煎液灌胃(750mg/kg)组中,家兔体温在1-2小时左右也迅速上升达高峰,但峰值(Δ℃0.7~0.9)明显较模型组(Δ℃1.1~1.4)低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阿司匹林组体温升高的水平(Δ℃0.7~1.0)相当,并且在3小时后体温开始降低、趋向恢复,其恢复较模型组及阿司匹林组更早、更快。
因此,动物试验提示,野鸦椿水煎液对内毒素所致的家兔发热有较好的解热作用,其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当,甚至略好。
本发明药物临床使用结果表明,有下述优点1、本发明选用天然植物药为原料,单味药组分符合现行药政法的规定。利用本发明药物退热,对人体无毒无害。
2、本发明选用的天然植物药,经临床验证效果显著。
为了表明本药物的退热的治疗效果,本发明经过78例初步临床观察,效果显著,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图1是野鸦椿水煎液对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n=5)效果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称取野鸦椿生药(包括子和花)774g,加10倍量水,浸泡30min,头煎一小时,再加8倍量水煎一小时,合并两次煎液,置于50℃电磁炉上浓缩至半稠状,然后转入70℃真空干燥箱中干燥3.5小时。最后得浸膏粉末207g,得率为26.7%。
权利要求
1.一种退热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野鸭椿为原料制备而成的药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热药物,其特征是所述药剂是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退热药物,其特征是所述药剂为汤剂。
4.权利要求3所述退热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称取野鸭椿;加10倍量水,浸泡;头煎一小时,再加8倍量水煎一小时;合并两次煎液,制得汤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纯天然中药的退热药物。该退热药物是由一种天然植物为原料制备而成的药剂,该药剂是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本发明药物的退热疗效确切。本发明还公开了该退热药物的制备方法。
文档编号A61P29/00GK1899326SQ20051002790
公开日2007年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0日
发明者李国文 申请人:上海中医药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