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电渗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236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离子电渗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施加电压向生物体施用药物离子的离子电渗疗装置。
背景技术
如WO0303742号公报中所记载,上述离子电渗疗装置包括直流电源、 作用侧电极结构体及非作用侧电极结构体,从作用侧电极结构体的离子交换 膜向皮肤、粘膜施用药液离子。
该WO0303742号公报所记载的离子电渗疗装置的作用侧电极结构体, 依次层叠第一离子交换膜、药液保持部、第二离子交换膜、第一电解液保持 部及作用侧电极而构成,其中,该第一离子交换膜构成所述作用侧电极结构 体的与皮肤、粘膜的生物体接触面。
此外,非作用侧电极结构体,依次层叠第四离子交换膜、第三电解液保 持部、第三离子交换膜、第二电解液保持部及非作用侧电极而构成,其中, 该第四离子交换膜为所述非作用侧电极结构体的与皮肤、粘膜的生物体接触 面。
所述作用侧电极结构体及非作用侧电极结构体的前端的生物体接触面, 理所当然需要与皮肤、粘膜紧贴,从而高效地施用药液离子。但是,由于皮 肤的干燥度、皮脂的多少或角质层的厚度等,在作用电极结构体侧,药液离 子的施用效率有较大的变化幅度。
作为其对策,考虑尽可能地从皮肤除去皮脂、角质层,然后,使作用侧 电极结构体及非作用侧电极结构体与皮肤、粘膜紧贴。
然而,除去皮脂、角质层的工作最好是在医疗机构由护士等人员来进行, 使用者在住宅等中自行使用离子电渗疗装置进行如上所述的除去工作会很繁 琐,也很难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者能够在 除去皮肤的位于药液离子的施用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皮脂及角质层之后再 使用的离子电渗疗装置。
艮P,提供一种离子电渗疗装置,其包括电源、与该电源连接的作用侧电 极结构体及非作用侧电极结构体,并通过所述电源的电压,将保持在所述作 用侧电极结构体上的药物离子从所述作用侧电极结构体的前端的生物体接触 面向生物体给药,其特征在于,其具有释放衬垫,该释放衬垫以覆盖所述生 物体接触面的方式进行安装,而且,沿着生物体接触面向一个方向拉动该释 放衬垫能够将该释放衬垫剥离;在该释放衬垫的前面侧,设置有基膜和胶层, 其中,所述基膜在所述生物体接触面的与所述拉动的方向相反侧的端部附近, 与该释放衬垫连接,并且至少覆盖所述生物体接触面的前面区域,所述胶层 安装在该基膜的前面,所述胶层具有向所述拉动的方向拉动所述基膜而能够 将其相对所述皮肤剥离的粘着力。并且,在使用之前,多少除去一些皮肤的 角质层及皮脂之后,再进行安装,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离子电渗疗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离子电渗疗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例1中剥离基膜(base film)的过程的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2的离子电渗疗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3的离子电渗疗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4的离子电渗疗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4的胶层的剥离过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l-4进行说明。 实施例1
接下来,参照图1、图2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离子电渗疗装置10。该离子电渗疗装置IO,由直流电源12、作用侧电极结构体20及非作用 侧电极结构体40构成,该作用侧电极结构体20与该直流电源12的阳极及阴 极的一侧连接,该非作用侧电极结构体40与该直流电源12的阳极及阴极的 另一侧连接,所述离子电渗疗装置10通过所述直流电源12的电压,经由作 用侧电极结构体20的前端面生物体接触面20A,向生物体施用保持在作用侧 电极结构体20上的药物离子。
在该离子电渗疗装置10中,作用侧电极结构体20及非作用侧电极结构 体40,将药液保持部等构件夹持在重叠且由泡沫聚氨基甲酸乙酯等树脂板形 成的基端支撑体14与中间支撑体16之间,或者容置于在中间支撑体16及前 端支撑体部18上形成的贯通孔内。基端支撑体14与中间支撑体16的大小相 同,前端支撑体18则形成的比它们都大。
在图2中,基端支撑体14、中间支撑体16及前端支撑体18在下侧的表 面上均设有粘着层14A、 16A、 18A,它们相互粘着,并且前端支撑体18的 粘着层18A用于与皮肤或粘膜粘着。
在此,中间支撑体16为构成作用侧电极结构体20的一部分以及非作用 侧电极结构体40的一部分的一个薄板状构件。
与此相同,前端支撑体18为构成作用侧电极结构体20的一部分以及非 作用侧电极结构体40的一部分的一个薄板状构件。
作用侧电极结构体20的生物体接触面20A与非作用侧电极结构体40的 前端面生物体接触面40A位于同一个表面且具有间隔的相邻配置。另外,覆 盖位于同一个面的生物体接触面20A、 40A设置释放衬垫(release liner) 60。
就该释放衬垫60而言,沿着生物体接触面20A、 40A向一个方向例如图 1的右方向拉动,由此能够从中剥离。
另外,在该释放衬垫60的前面侧,在生物体接触面20A的与拉动的方 向相反侧上的端部20B附近,—设有与释放衬垫60连接且至少覆盖生物体接 触面20A、 40A的前面区域的大小的基膜62和在该基膜62的前面安装的胶 层64。
胶层64,具有向拉动基膜62的方向拉动而能相对于皮肤S将其剥离的 粘着力,在从皮肤S剥离时,同时能够剥掉该皮肤S表面上的一部分角质层、 皮脂。基膜62,在端部20B附近以U字形弯曲而与释放衬垫60延伸连接。在 此,胶层64最好采用易与皮肤S粘着而不易与生物体接触面20A、 40A粘着 的材料。
接下来,对作用侧电极结构体20及非作用侧电极结构体40的结构进行 更加详细地说明。
作用侧电极结构体20依次层叠作用侧电极24、分离器(separator) 26、 第二离子选择膜28、药液保持部30、第一离子选择膜32及作用侧生物体接 触部34。其中,该作用侧电极24连接在与直流电源12的药物离子相同极性 的阳极或者阴极上;该分离器26配置在作用侧电极24的前面;该第二离子 选择膜28配置在分离器26的前面且有选择地使与药物离子相反符号的离子 通过;该药液保持部30配置在第二离子选择膜28的前面且保持将成为药物 离子的药物;该第一离子选择膜32配置在药液保持部30的前面且有选择地 使与药物离子相同种类的离子通过;该作用侧生物体接触部34形成在第一离 子选择膜32的前面且涂布包含与药物相同的药物的粘性液体。该作用侧生物 体接触部34的前端面为与皮肤或者粘膜相接触的作用侧生物体接触面20A。
作用侧电极24,由作用侧集电体24A和作用侧极化电极24B构成。其 中,该作用侧集电体24A与直流电源12连接,并且由通过在树脂板36的前 面印刷所形成的膜状的碳构成;该作用侧极化电极24B电连接地配置在作用 侧集电体24A的前面。
此外,所谓的"电连接"不但包括直接接触的情况,还包括通过导电体 如导电粘接剂等连接的情况(下面同样)。
中间支撑体16由与作用侧极化电极24B大致相同厚度的树脂材料形成, 而且具有与作用侧极化电极24B的平面形状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形状的作用侧 中间贯通孔21A,作用侧极化电极24B容置于作用侧中间贯通孔21A内。
另外,前端支撑体18由与药液保持部30大致相同厚度的树脂材料形成, 而且具有与作用侧极化电极24B的平面形状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形状的作用侧 前端贯通孔22A,在作用侧前端贯通孔22A内容置有药液保持部30。
非作用侧电极结构体40,从基端支撑体14侧起依次层叠非作用侧电极 44、分离器46、电解液保持部48、第三离子选择膜50及非作用侧生物体接 触部52。其中,该非作用侧电极44连接在与直流电源12的药物离子的极性相反的阳极或者阴极上;该分离器46配置在非作用侧电极44的前面;该电 解液保持部48保持电解液;该第三离子选择膜50有选择地使与药物离子相 反符号的离子通过;该非作用侧生物体接触部52涂布有粘性液体,而且该粘 性液体包含电解液保持部48所保持的电解液相同的电解液。该非作用侧生物 体接触部52的前端面为非作用侧生物体接触面40A。
非作用侧电极44,由非作用侧集电体44A和非作用侧极化电极44B构 成。其中,该非作用侧集电体44A,位于树脂板36的前面并且与作用侧电极 24的作用侧集电体24A相间隔开,并且其由包含被印刷成膜状的碳的材料形 成;该非作用侧极化电极44B被设置成与非作用侧集电体44A接触。
非作用侧极化电极44B,具有与中间支撑体16相同的厚度,而且容置于 在中间支撑体16上形成的非作用侧中间贯通孔41A内。另外,电解液保持 部48具有与前端支撑体18相同的厚度,而且容置于在前端支撑体18上形成 的非作用侧前端贯通孔42A内。
在实施例1中,贯通孔22A、 21A、 41A、 42A都是圆形,而且作用侧电 极24、分离器26、第二离子选择膜28、药液保持部30、第一离子选择膜32 及作用侧生物体接触部34也是圆形的膜状或者薄板状。
与此相同,非作用侧电极44、分离器46、电解液保持部48、第三离子 选择膜50及非作用侧生物体接触部52也是圆形的膜状或者薄板状。
如在图l中虚线所示,在树脂板36上,作用侧电极24的作用侧集电体 24A及非作用侧电极44的非作用侧集电体44A分别与作用侧导线19A及非 作用侧导线19B连接,该作用侧导线19A及非作用侧导线19B由包含印刷形 成连续的膜状的碳的材料形成。作用侧导线19A及非作用恻导线19B,在其 前端通过连接器(未图示)与直流电源12连接。另外,在作用侧导线19A 及非作用侧导线19B的与树脂板36相反侧的表面上,粘着有例如由聚酰亚 胺薄膜而成的绝缘膜19D。绝缘膜19D的长度,能够覆盖作用侧导线19A及 非作用侧导线19B的与树脂板36相接触的范围以及其从树脂板36突出的部 分的一定的范围。
在实施例1中,如图l、图4所示,分别在作用侧电极结构体20和非作 用侧电极结构体40,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圆形的各构件并使其成为一体,从 而构成离子电渗疗装置10。在此,在中间支撑体16的作用侧及非作用侧中间贯通孔21A、 41A内, 分别容置作用侧极化电极24B及非作用侧极化电极44B,在此状态下,用其 它的构件从其上下夹住;同样地,在前端支撑体18的作用侧及非作用侧前端 贯通孔22A、 42A内也分别容置药液保持部30及电解液保持部48,在此状 态下,用其它的构件从其上下夹住;而且,位于基端支撑体14与中间支撑体 16之间以及中间支撑体16与前端支撑体18之间的构件分别被它们夹住而定 位固定。
作用侧电极24及非作用侧电极44的作用侧集电体24A及非作用侧集电 体44A的外径都比作用侧及非作用侧中间贯通孔21A、 41A的直径稍大,它 们的外周部分在基端支撑体14与中间支撑体16之间夹住。
图1、图2的附图标记56表示粘接剂,粘接剂56横亘配置在绝缘膜19D 的作用侧及非作用侧集电体24A、 44A之间的中间部分,且粘接绝缘膜19D 与中间支撑体16,而且将绝缘膜19D与中间支撑体16之间隔绝为作用侧和 非作用侧。
另外,图1的附图标记58表示释放衬垫,其覆盖作用侧生物体接触部 34及非作用侧生物体接触部52,并且可以剥离地安装在前端支撑体18的前 面。
接下来,对上述各构成要素的材料、成分等进行说明。
在实施例1中,通过向PP (聚丙烯)无纺布含浸粘性液体构成药液保持 部30,其中,该粘性液体包含药物。药液保持部30中含浸的药物,包含通 过溶解于水等的溶剂等解离为阳离子或阴离子的药效成分(解离为药物离子 的药剂(包括药剂的前躯体))。药效成分解离为阳离子的药剂,可以示例 作为麻醉药的盐酸利多卡因及作为麻醉药的盐酸吗啡等;药效成分解离为阴 离子的药剂可以示例作为维他命剂的抗坏血酸等。
另外,除了如上所述的以外,还包括激素、DNA、 RNA、蛋白质、氨基 酸、矿物类、脂质体。
非作用侧电极结构体40的分离器46,是使PP无纺布含浸包含电解液(后 面再详细叙述)的粘性液体而形成。此外,电解液保持部48,也是使PP无 纺布含浸包含同样的电解液的粘性液体而形成。
用于分离器46及电解液保持部48的电解液,电解质作为其主要成分,该电解质优选地使用比水的电解反应(阳极的氧化以及阴极的还原)还易于 氧化或者还原的电解质,例如,特别优选使用抗坏血酸(维他命C)、抗坏 血酸钠等医药剂、乳酸、草酸、苹果酸、琥珀酸、富马酸等有机酸及/或其盐, 由此能够抑制产生氧气及氢气,而且,配合在溶解于溶剂时成为缓冲电解液
的组合的多种电解质,能够抑制在通电时pH发生变化。
包含如上所述药物或者电解液的粘性液体,能够通过以下方法制造,例
如,向水(离子交换水)中混合2质量。/。以上的HPC (羟丙基纤维素)(例 如,H-Type,日本曹达(株)制造)或者化学处理不溶于水的纤维素而成为 水溶性高分子的甲基纤维素溶液(Metolose)(例如,90SH-10000SR,信越 化学工业(株)制造)等粘着性材料。
化电极44B均将由活性炭最好是碳纤维或碳纤维纸形成的导电基体材料作为 主要成分。作为作用侧及非作用侧极化电极24B、 44B,在仅采用活性炭纤维 的情况下,优选是组合由活性炭纤维而成的布及毡形成层。另外,针对导电 基体材料,例如也可以层叠向粘着剂聚合物(binderpolymer)中分散活性炭 的层。上述活性炭可以采用比表面积10m2/g以上的活性炭。
作用侧极化电极24B,含浸包含了与保持在药液保持部30上的药物相同 的药物的粘性液体;而且非作用侧极化电极44B,含浸与保持在分离器46上 的电解液相同的电解液的粘性液体。
作用侧电极24的作用侧集电体24A及非作用侧电极44的非作用侧集电 体44A,都是通过向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原料混合碳和粘接剂并 对其进行印刷而成。
此外,作为作用侧集电体24A、非作用侧集电体44A的材料,只要是导 电性的材料即可,除了碳以外,也可以采用金、铂、银、铜、锌等导电金属。 另外,也可不进行印刷而直接将碳、金等导电原料自身作为集电体。此外, 作用侧导线19A、非作用侧导线19B的材料也如上所述。
分离器26,是使PP无纺布含浸含有与保持在药液保持部30上的药物相 同的药物的粘性液体形成,通过将其置于作用侧极化电极24B与第二离子选 择膜28之间,能够防止两者物理接触。
第一离子选择膜32,包含导入了离子交换基团的离子交换树脂,以便有
10选择地使与药物离子相同符号的离子通过。即,第一离子选择膜32,在药液
保持部30的药液解离为阳离子时,包含阳离子交换树脂,在解离为阴离子时,
则包含阴离子交换树脂。
第二离子选择膜28,含有导入了离子交换基团的离子交换树脂,以便有 选择地使与药物离子相反符号的离子通过。即,第二离子选择膜28,在药液 保持部30的药液解离为阳离子时,包含阴离子交换树脂,在解离为阴离子时, 则包含阳离子交换树脂。
第三离子选择膜50,与第二离子选择膜28同样,也包含导入了离子交 换基团的离子交换树脂,以便有选择地使与药物离子相反符号的离子通过。 即,第三离子选择膜50,在药液保持部30的药液解离为阳离子时,包含阴 离子交换树脂,在解离为阴离子时包含阳离子交换树脂。
作为上述阳离子交换树脂,无任何限制,可使用如下的离子交换树脂, 即,向聚苯乙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等的烃类树脂或者具有全氟碳化合物骨
架的氟类树脂等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高分子中导入了磺酸基、羧酸基、膦酸 基等阳离子交换基团(反离子为阳离子的交换基团)的离子交换树脂。
另外,作为上述阴离子交换树脂,无任何限制,可使用如下的离子交换 树脂,g卩,向与阳离子交换树脂同样的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高分子中导入了 伯氨基、仲氨基、叔氨基、季铵基、吡啶基、咪唑基、吡啶鑰基、咪唑鎗基 等阳离子交换基团(反离子为阴离子的交换集团)的离子交换树脂。
作用侧生物体接触部34,是将粘性液体涂布在第一离子选择膜32的前 面而形成,该粘性液体与含浸在药液保持部30中的粘性液体相同。另外,非 作用侧生物体接触部52,是将含有电解液的粘性液体涂布在第三离子选择膜 50的前面而形成,该电解液与电解液保持部48所用的电解液相同。此外, 在所涂布的这些粘性液体上,贴附释放衬垫58,由此能够抑制粘性液体扩散, 从而能够将各自的涂布量控制在7pL。
在组装离子电渗疗装置10时,以图1所示的状态,将各构件配置并层叠 或容置于贯通孔内,在释放衬垫58上依次层叠基端支撑体14、中间支撑体 16、前端支撑体18,通过粘着层16A、 14A将这些粘着固定,由此完成组装。
作为直流电源12,可以使用纽扣电池或者例如JP特开平11-067236号公 报、美国专利公开公报2004/0185667Al号公报、美国专利第6855441号公报
ii等所公开的薄型电池。该直流电源12,并不仅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在使用上述离子电渗疗装置10时,如图2所示,在皮肤S与作用侧生物 体接触面20A及非作用侧生物体接触面40A(下面为生物体接触面20A、 40A) 相接触的部位接触区域Si贴附所述基膜62的胶层64。
接着,向图2的右方向,平行于生物体接触面20A、 40A拉动释放衬垫 60。此时,例如,使用者握持整个离子电渗疗装置10,针对皮肤S预先定位。
由此,释放衬垫60沿着生物体接触面20A、 40A移动,此时,基膜62 也因该释放衬垫60的移动而被拉动,如图3所示,胶层64从左侧依次从皮 肤S剥离。由于在胶层64粘着有皮肤S的一部分角质层及皮脂等,因此能够 将它们从皮肤S的接触区域S,剥掉。
从皮肤S剥离的胶层64沿着所述生物体接触面20A、 40A向该附图的右 方向移动,当基膜62及胶层64的末端(在图中为右端)通过生物体接触面 20A、 40A时,完成释放衬垫60及基膜62的剥离。
在此状态下,将所述离子电渗疗装置10安装成生物体接触面20A、 40A 与皮肤S相接触。
如上所述,在这些生物体接触面20A、 40A接触的接触区域Sp —部分 角质层及皮脂被剥离,因此能够阻抗小、效率高地施用药物离子。
实施例2
接下来,对图4所示的实施例2的离子电渗疗装置70进行说明。
该离子电渗疗装置70,具有与释放衬垫60、基膜62不同结构的释放衬 垫72及基膜74,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的离子电渗疗装置10的结构相同,因 此省略对于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将该实施例2的释放衬垫72与基膜74设置成分体(独立 个体)的形式。并且,基膜74在释放衬垫72的前面设置成一体,而且,其 在端部20B附近以U字形状弯曲延伸设置,在其延伸部分上形成胶层76。
在该实施例2中,在支撑离子电渗疗装置70的状态下,向图4的右方向 拉动释放衬垫72及与其一体设置的基膜74,则胶层76从皮肤S的接触区域 S,且从图4的左端依次剥离,此时能够剥离皮肤S的一部分角质层及皮脂。
该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剥离的胶层76不与生物体接触面20A、40A
12接触,因此,具有如下的优点,即,能够从生物体接触面20A、 40A圆滑地 剥离释放衬垫72,并且能够增大胶层76的材料的选择范围。
实施例3
接下来,对图5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离子电渗疗装置80进行说明。
该离子电渗疗装置80相比较于图4所示的实施例2的离子电渗疗装置 70,增设了第二释放衬垫82、第二基膜84及第二胶层86,而其它结构与实 施例2的离子电渗疗装置70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图5中,将该实施例3的第二释放衬垫82设置在安装于基膜74的胶 层76的下侧;第二基膜84相对于第二释放衬垫82在其前面一体地设置,而 且该第二基膜84在端部20B的附近以U字形状弯曲延伸。
艮P,将与实施例2的释放衬垫72、基膜74、胶层76相同结构的第二释 放衬垫82、第二基膜84、第二胶层86层叠设置而成。
在该实施例3的离子电渗疗装置80中,首先,向图5的右方向拉动皮肤 S侧的第二释放衬垫82及第二基膜84,由此从皮肤S剥离第二胶层86,而 且也能够将第二释放衬垫82从其上方的胶层76剥离。
接着,在基膜74的胶层76粘附到皮肤S之后,向图5的右方向拉动释 放衬垫72和基膜74,如上所述,使胶层76从皮肤S剥离一部分角质层及皮 脂。
这样,经过两次,通过胶层86、 76剥离皮肤S的一部分角质层和皮脂, 从而与仅采用一次剥离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皮肤的阻抗更小。
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3中,是通过两层的胶层86、 76从皮肤S两次剥离 一部分角质层等的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进一步将释放衬垫、 基膜及胶层的组合设置成三层以上。
实施例4
接下来,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离子电渗疗装置90进行说明。 该离子电渗疗装置90的形状及大小大致与将生物体接触面20A、 40A合 在一起的形状及大小相同,而且该离子电渗疗装置90具有释放衬垫92和辊 状巻绕构件94。其中,该释放衬垫92其一侧端92A安装在非作用侧生物体
13接触面40A的在图6中位于右侧的端部,该辊状巻绕构件94安装在相对该 释放衬垫92的一侧端92A的相反侧的另一侧端92B上,而且能够将该释放 衬垫92从另一侧端92B向一侧端92A边旋转边巻绕。
释放衬垫92在与巻绕构件94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设置有胶层96,因 而形成附有胶层的衬垫。胶层96,具有将释放衬垫92巻起时可相对皮肤S 剥离的粘着力。
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4的离子电渗疗装置90中,针对需与生物体接 触面20A、 40A接触的皮肤S的接触区域Sp从图的左侧起,使巻绕构件94 的外侧的胶层96与其接触,而且,使巻绕构件94例如向右方向旋转。
若巻绕构件94向图6的右方向旋转,则其外侧的胶层96与接触区域S, 相接触,而且,在通过巻绕构件94巻绕时,胶层96的粘着力使接触区域Sj 的一部分皮脂及角质层剥离。
如上所述,若沿着接触区域S!使巻绕构件94边巻绕释放衬垫92边行进, 则如图7所示,通过胶层96能够剥离接触区域S,的整个范围的一部分角质 层及皮脂。
在该剥离的步骤结束的时刻,生物体接触面20A、 40A位于接触区域S, 的上侧,然后,在将释放衬垫92除去的状态下,或者不将其除去的状态下, 使生物体接触面20A、 40A与接触区域S,接触并通电,则能够有效地施用药 物离子。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的离子电渗疗装置10、 70、 80、卯中,胶层64、 76、 86、 96,在生物体接触面20A、 40A两者接触的范围内,从皮肤S的接 触区域Si剥离一部分角质层等,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只要至少从皮肤S 在与作用侧电极结构体的作用侧生物体接触面20A接触的区域剥离一部分角 质层等即可。
另外,离子电渗疗装置主体的结构不限定于实施例1 4的结构,其作用 侧电极结构体,在至少具有作用侧电极、药液保持部的情况下也可以适用。
而且,在不采用如上所述的作用侧生物体接触部34或者非作用侧生物体 接触部52,而在由离子选择膜构成生物体接触面的情况下,也可以适用。
工业实用性
14本发明,使用者,可自行利用释放衬垫相对于皮肤拉动由胶层粘着的基 膜,使胶层附着皮肤的一部分角质层及皮脂,并能够从药液离子施用区域开 始剥离,因此是一种易于使用的离子电渗疗装置,其中,该释放衬垫覆盖作 用侧电极结构体和非作用侧电极结构体中的至少作用侧电极结构体的前端的 生物体接触面。
权利要求
1. 一种离子电渗疗装置,包括电源、连接于该电源的作用侧电极结构体及非作用侧电极结构体,,通过来自所述电源的电压,将保持于所述作用侧电极结构体的药物离子从所述作用侧电极结构体的前端的生物体接触面向生物体给药,其特征在于,具有释放衬垫,该释放衬垫以覆盖所述生物体接触面的方式安装,而且,沿着生物体接触面向一个方向拉动该释放衬垫能够将该释放衬垫剥离,在该释放衬垫的前面侧,设置有基膜和胶层,其中,该基膜在所述生物体接触面的与所述拉动的方向相反侧的端部附近与该释放衬垫连接,并且该基膜至少覆盖所述生物体接触面的前面区域;该胶层安装在该基膜的前面,所述胶层具有粘着力,该粘着力能够在向所述拉动的方向拉动所述基膜时使该胶层相对于所述皮肤剥离。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电渗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膜是在所 述端部附近使所述释放衬垫以U字形状弯曲延伸而成。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离子电渗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膜一体地 设置在所述释放衬垫的前面,并且在所述端部附近以U字形状弯曲延伸。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电渗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二释放衬垫,该第二释放衬垫安装在所述胶层的前面且覆盖该胶层, 而且,沿着该胶层拉动该第二释放衬垫能够将该第二释放衬垫剥离;第二基膜,该第二基膜设置在该第二释放衬垫的前面侧,在所述胶层的 至少在与所述拉动的方向相反侧的端部附近与该第二释放衬垫连接,并且至 少覆盖所述生物体接触面的前面区域;第二胶层,该第二胶层安装在该第二基膜的前面,该第二胶层具有粘着力,该粘着力能够在向所述拉动的方向拉动所述第 二基膜时使该第二胶层相对于所述皮肤剥离。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子电渗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膜是 在所述端部附近使所述第二释放衬垫以U字形状弯曲延伸而成。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子电渗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膜一 体地设置在所述第二释放衬垫的前面,并且在所述端部附近以U字形状弯曲延伸。
7. —种离子电渗疗装置,包括电源、连接于该电源的作用侧电极结构体 及非作用侧电极结构体,,通过来自所述电源的电压,将保持于所述作用侧 电极结构体的药物离子从所述作用侧电极结构体的前端的生物体接触面经皮 肤向生物体给药,其特征在于,具有附胶层的释放衬垫,该附胶层的释放衬垫具有与所述生物体接触面大致 相同的形状和大小,而且,其一侧端安装在所述生物体接触面的一侧的端部;巻绕构件,该巻绕构件安装在与所述附胶层的释放衬垫的所述一侧端相 反侧上的另一侧端,并能够从所述另一侧端向一侧的所述一侧端边旋转边巻 绕该附胶层的释放衬垫;在所述附胶层的释放衬垫的与所述巻绕构件相接触的表面的相反侧的表 面上设置有胶层,所述胶层具有粘着力,该粘着力在巻绕所述附胶层的释放 衬垫时能够使该胶层相对于所述皮肤剥离。
8.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电渗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生物体接触面包括所述非作用侧电极结构体的前端的生物体接触面。
全文摘要
离子电渗疗装置(10)具有作用侧电极结构体(20)以及非作用侧电极结构体(40),作用侧电极结构体20的前端的生物体接触面(20A)以及非作用侧电极结构体(40)的前端的生物体接触面(40A)被沿着这些接触面向一个方向拉动而能够将其剥离的释放衬垫(60)覆盖,在释放衬垫(60)的前面侧设置有基膜(62)和胶层(64),该基膜(62)与释放衬垫(60)相连接而且具有能够覆盖生物体接触面(20A、40A)的前面区域的大小,该胶层(64)安装在基膜(62)的前面,经由释放衬垫(60),拉动基膜(62),由此从皮肤(S)剥离胶层(64),此时,能够剥离皮肤(S)的接触区域(S<sub>1</sub>)的一部分角质层及皮脂。
文档编号A61N1/30GK101505826SQ20078003076
公开日2009年8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30日
发明者山内视嗣, 山本理惠 申请人:Tti优而美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