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有蜂蜜和蜂王浆的治疗痤疮的外 用药物。技术背景痤疮是好发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有粉刺、肺风粉刺之称。早在《医宗金鉴》中就有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 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但现代研究表明,单一的"肺经风热"并 不能概括本病的病因病机。而西医认为是痤疮雄激素与皮脂腺功能亢进及微 生物引起的。而无论何种原因,痤疮的致病共性原因主要是淋巴细胞介导的 迟发型超敏反应引起的炎症及激素的代谢异常。由于痤疮影响的人群较大, 而目前的治疗都主要集中在维A酸类、抗微生物、激素等几个方面。所以 能有效的综合冶疗痤疮又能修复创痕并有滋养作用的方法被认为是最理想 的。目前国内治疗痤疮的剂型有两种一外用及内服。而现在大多数治疗痤疮 的主要是纯中药配制或纯西药配制,如佟家勇等发明的"一种治疗痤疮的外 用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公开号10104938);马学荣发明的"一种寻常痤疮 药配方"(公开号10104931),是通过纯中药大黄、金银花及西药硫磺、氧 氟沙星等作为原料,通过各种工艺混合后制成膏剂。当前这几种药型在实际 应用中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周期长,且原料种类繁多不便操作。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了一种含 有蜂蜜和蜂王浆的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其制 备原料由以下按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替硝唑5% 15%、咪康唑5% 20 %、绿药膏5% 25%、蜂蜜10% 30%、蜂王浆10% 30%、甘油15% 60%。本发明药物的制备原料的最佳配比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是替硝唑8%、咪康唑12%、绿药膏15%、蜂蜜20%、蜂王浆20%、甘油25%。所述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操作步骤a、 将甲硝痤磨成粉末状,过140 160目筛,得甲硝痤粉末;b、 用咪康唑和绿药膏将步骤a所得甲硝痤粉末包埋,搅拌均匀,充分混合,c、 加入甘油,搅拌均匀;d、 加入蜂蜜和蜂王浆,搅拌均匀。上述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可采用外敷给药方式用于粉刺型痤疮、丘疹脓 疱型痤疮、结节型痤疮、聚合型痤疮。本发明的作用机理是替硝唑可作用于各种厌氧菌,咪康唑是高效、 安全、广谱抗真菌药,对致病性真菌几乎都有作用,而绿药膏为皮肤科 常用的外用药,有止痛止痒的作用,并可去痘印;蜂蜜是糖的过饱和溶液, 其水分含量少,细菌和酵母菌都不能在其中存活,蜂蜜用于皮肤外表后, 其中的葡萄糖、果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可直接作用 于表皮和真皮,为细胞提供养分,促使它们分裂、生长,并减少色素沉 着,防止皮肤干燥,使肌肤柔软、洁白、细腻,是一种理想的化妆品添 加剂;蜂王浆中含有12种以上蛋白质、20多种氨基酸、10多种维生素, 尤其B族维生素特别丰富,不但是营养滋补品,而且具有显著的美容功效, 蜂王浆中所含的大量活性物质能激活酶系统,(如SOD,胆碱脂酶,碱性磷酸酶, 葡萄糠氧化酶)使酯褐素排出体外,降低其含量,而且蜂王浆还具有抗菌、 消炎、抗辐射的作用,起主要作用的是10-羟基-2-癸烯酸,是蜂王浆的特有酸, 可预防皮肤感染、发炎及辐射损伤,防止皮肤黑色素的形成,防止及去除皱 纹、护理皮肤,保持皮肤清洁白皙,维护皮肤的柔嫩、美观、健康,实验表 明蜂王浆对大肠杆菌、假单胞菌和沙门氏菌等3种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特 性.其抑菌活性随蜂王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l)本发明配方 合理;本药物组合使用了蜂蜜、蜂王浆、替硝唑、咪康唑等组分,充分利用 了各组分各自具备的药用特性,合理组配使其发挥综合疗效,经实验验证对 痤疮治疗效果非常明显,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2)本发明添加了蜂蜜和 蜂王浆两种天然物质,都具有显著地美容功效,在抗菌消炎的同时预防皮肤 由其他原因引起的交叉感染和药物副作用,并有效防止黑色素的沉淀,恢复皮肤弹性,有效调节皮肤酸碱度和油水平衡,本发明药物不仅对痤疮有奇特 疗效,疗效短、不复发,而且可使皮肤白皙,软化,增加弹性,抗敏有光泽; 且由于是中西药结合,协同使用,不易产生抗药性;(3)加工制作简单,使 用方便,为配合痔疮及手术治疗提供一种理想的药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
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 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a、 将5克甲硝痤磨成粉末状,过140目筛,得甲硝痤粉末;b、 用10克咪康唑和15克绿药膏将步骤a所得甲硝痤粉末包埋,搅拌均匀, 充分混合;c、 加入60克甘油,搅拌均匀;d、 加入10克蜂蜜和10克蜂王浆,搅拌均匀,得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 实施例2a、 将15克甲硝痤磨成粉末状,过160目筛,得甲硝痤粉末;b、 用5克咪康唑和25克绿药膏将步骤a所得甲硝痤粉末包埋,搅拌均匀, 充分混合;c、 加入50克无菌水,搅拌均匀;d、 加入15克蜂蜜和10克蜂王浆,搅拌均匀,得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 实施例3a、 将10克甲硝痤磨成粉末状,过150目筛,得甲硝痤粉末;b、 用15克咪康唑和25克绿药膏将步骤a所得甲硝痤粉末包埋,搅拌均匀, 充分混合;c、 加入40克甘油,搅拌均匀;d、 加入15克蜂蜜和25克蜂王浆,搅拌均匀,得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 实施例4a、将8克甲硝痤磨成粉末状,过140目筛,得甲硝痤粉末;绿药膏将步骤a所得甲硝痤粉末包埋,搅拌均匀, 充分混合;c、 加入30克甘油,搅拌均匀;d、 加入15克蜂蜜和30克蜂王浆,搅拌均匀,得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 实施例5a、 将12克甲硝痤磨成粉末状,过150目筛,得甲硝痤粉末;b、 用18克咪康唑和20克绿药膏将步骤a所得甲硝痤粉末包埋,搅拌均匀, 充分混合;c、 加入15克甘油,搅拌均匀;d、 加入30克蜂蜜和10克蜂王浆,搅拌均匀,得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 用作药物组。在20克抗生素中添加5克替硝唑克、5克咪康唑克和5克绿药膏,混 合搅拌均匀,用作阳性对照组;通过实验性兔耳痤疮模型实验的观察,统计结果见表l,可见,空白组 随着时间的增加会逐渐恢复,但时间周期长,65%样本留下疤痕;阳性对照 组用药后恢复很快,但抗生素产生了副作用,有10%样本复发,并伴有疤 痕;药物组使用本发明药物后恢复很快,没有副作用,没有样本留下疤痕。 阳性对照组、药物组对空白组差异极显著。表1药物对实验性兔耳痤疮模型实验的影响动物数效果(只)2天5天7天空白组202只消肿13只消肿17只消肿,13留疤阳性对照组2015只消肿20只消肿18只消肿,9留疤药物组2016只消肿20只消肿20只消肿,0留疤实施例6a、 将8克甲硝痤磨成粉末状,过160目筛,得甲硝痤粉末;b、 用12克咪康唑和15克绿药膏将步骤a所得甲硝痤粉末包埋,搅拌均匀, 充分混合-,c、 加入25克甘油,搅拌均匀;克蜂王浆,搅拌均匀,得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 用作药物组。将目前市场上购买的"强的松"和"李医生暗疮去印霜"用于对照组l和2。选取有明显症状的痤疮患者13例,涂抹药物之后8天对痤疮面做出评 估,结果见表2:表2药物对痤疮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项目对照组1对照组2药物组祛痘比例77%54%100%祛印比例15%46%100%帛u 过敏无有无作用 展^二有无无复发率12: 1311- 13h 13违禁成分有无无从初步临床结果来看,痤疮属于慢性炎症,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坚持使用, 用了含激素类的产品会产生依赖性,用时就好,停用会很快会复发或变得更 严重。品牌生命期短,快速消炎不能根治,耐药性造成复发,消费者频繁换 新品牌购买,或功效单一只解决痘、印某一问题。本发明治疗痤疮的外用药 物则很好地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能对本发明的权利要求 进行限定,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所做的改变或其它等效的 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其特征在于其制备原料由以下按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替硝唑5%~15%、咪康唑5%~20%、绿药膏5%~25%、蜂蜜10%~30%、蜂王浆10%~30%、甘油15%~6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其特征在于其制备原料由以下按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替硝唑8%、咪康唑12%、绿药膏15%、蜂蜜20%、蜂王浆20%、甘油25%。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 在于包括下述操作步骤a、 将甲硝痤磨成粉末状,过140 160目筛,得甲硝痤粉末;b、 用咪康唑和绿药膏将步骤a所得甲硝痤粉末包埋,搅拌均匀,充分混合,c、 加入无菌水,搅拌均匀;d、 加入蜂蜜和蜂王浆,搅拌均匀。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的应用,其特征在 于采用外敷给药方式用于粉剌型痤疮、丘疹脓疱型痤疮、结节型痤疮、聚 合型痤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蜂蜜和蜂王浆的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该药物由替硝唑、咪康唑、绿药膏、蜂蜜、蜂王浆和无菌水组成。其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操作步骤将甲硝痤磨成粉末状,过筛;用咪康唑和绿药膏将甲硝痤粉末包埋,搅拌均匀;加入无菌水,搅拌均匀;加入蜂蜜和蜂王浆,搅拌均匀。本发明配方合理,对痤疮治疗效果非常明显,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添加了蜂蜜和蜂王浆两种天然物质,在抗菌消炎的同时预防交叉感染和药物副作用,并有效防止黑色素的沉淀,恢复皮肤弹性,有效调节皮肤酸碱度和油水平衡,使皮肤白皙,软化,有光泽;中西药结合,协同使用,不易产生抗药性;加工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为配合痔疮及手术治疗提供一种理想的药物。
文档编号A61P17/10GK101601693SQ20091004059
公开日2009年1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26日
发明者忠 万, 侯春生, 宁 夏, 张学锋, 杨小平, 洪建军, 郑业鲁, 陈晨笑, 骆浩文 申请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