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脑血栓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3428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脑血栓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脑血栓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脑血管病主要为脑血栓,是人类三大死因之一,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 发率高为特点。据近年来流行病学统计,我国城市脑血管病发病率已达120—180/10万,每 年新发生病例约150万例,每年死于脑血管病超过100万人,占各种死因之首;致残率占患 病人数的60%以上;年复发率为20 30%,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尤其是对智力对体力的损 害令人瞩目,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而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祖国医学认为,脑血栓的形成属于"中风"范畴,此外,在不同时期还有"大厥"、"仆 击"、"薄厥"等论述。 一般而言,脑血栓其病位在脑,其病因大致不外乎"风、火、痰、虚、 瘀"为患。
纵观文献记载,临床治疗本病的辨证分型大致可从下列四型论治。
1、 气虚血瘀型多因正气不足、气虚不能运血、统血,致使血不得荣,血瘀脉络,脑 失所养而血栓形成。症见半身不遂、肢体痿废,或单肢不用、口眼歪斜、舌强语涩,并有眩 晕、心悸气短、胸闷、面晦或萎黄,肢软乏力,舌胖而紫,或有瘀斑点,脉弦细无力或沉细 而涩。治当益气生血,活血通络,临床常用补阳还五汤治之。若兼言语不利,加远志、菖蒲 以祛痰利穷;兼口歪斜,加牵正散(僵蚕、白附子、全蝎)以祛风逐邪;上肢偏废者加桑枝、 芜活、防风等以祛风逐邪;下肢瘫痪无力者加牛膝、川断、狗脊、桑寄生以补肾壮骨;如瘫 痪日久者加虫类药(全蝎、蜈蚣、乌梢蛇、水蛭、蜂房等)以搜剔风邪、破瘀活血,其效更 彰。
2、 痰瘀互结、痹阻脉络型痰瘀是形成中风的核心病机,盖肥人多痰,痰湿郁而生热, 热耗津液、渐阻脉络。或脾虚生痰,或水泛为痰,或痰火内盛。盖瘀是半身不遂的要害,有 气虚血瘀受寒凝涩或受热煎熬成瘀之分,临床均应审证而治。临床常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 口眼歪斜、头痛烦躁、头昏目眩、咯痰不爽,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细而滑、治当化痰通络。
3临床常用洗痰汤(胆星、白术、白芍、竹茹、半夏、枳实、黄芪、石菖蒲、橘红、甘草)。 3、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临床常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兼有眩晕、 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淡苔薄黄、脉弦细。治宜平肝潜阳、 熄风通络为法,方选镇肝熄风汤加减,如兼见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时有盗汗、 舌絳红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弦细数,治当育阴熄风,方选还少汤(生地、熟地、 玄参、麦冬、女贞子、白芍、钩藤、桑寄生、丹参)治之,有一定的疗效。
4、髓虚精亏、脉络空虚型盖肝肾不足则精髓津血不能上奉于脑,脑失所司,久则 头昏脑转、耳鸣目眩,甚至黑蒙或失明;或心神昏冒,肢体拘挛;或麻木偏枯,口歪语蹇、 腰酸膝软,面赤足冷、舌红绛、苔黄口燥、脉沉细数等,治当养阴补肾、填精益血。常用方 剂左归丸加减。若神志昏愦,当加远志、菖蒲以涤痰利窍;若痰迷心窍,加服安宫牛黄丸以 清心豁痰开窍;若口眼歪斜,加牵正散;若精虚不能上承而昏蒙,可用地黄饮子加减,以滋 阴补肾;若口燥心烦,加二冬、玄参以养阴生津;若足膝痿弱,当用虎潜丸以滋阴降火,强 筋壮骨,上病下治,补肾填精。
一旦出现昏睡、昏迷、肢冷汗多时,时而目合口张、鼻鼾息微、肢体瘫软、舌痿、脉微, 此属中医的脱证,当急服参附汤,加黄芪、牡蛎、龙骨、山萸肉、五味子以敛汗固脱。
用于中风气虚血瘀证的常见中成药有脑血栓片、脑得生、消栓通络片、利脑心、冠脉 宁片、脑血康等,主要使用活血破血药;脑络通胶囊由当归、红花、血竭、首乌、丹参、黄 芪、甲基橙皮甙、维生素B6等组成,处方中虽有益气药黄芪,但不是以益气为主,仍以活 血为主。"气为血之帅"、"运血者即是气"(《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气行乃血流"(《素 问,五脏生成论》王冰注)。单纯补血活血,则血愈瘀,益气活血较单纯活血作用更强。另 气的固摄作用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本发明具有益气,活血,熄风,通 络的功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治疗脑血栓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治疗脑血栓病的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草药 原料制成6 10份黄芪、5 7份川芎和3 5份地龙。
上述中草药原料配比为黄芪8份、川芎6份、地龙4份。 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口服液或糖浆剂等。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治疗脑血栓病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以6 10份黄芪、5 7 份川芎和3 5份地龙为原料加水煎煮,滤过,水煎液浓縮得浓縮液,浓縮液中加乙醇使其 含醇量达45 75%,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浓縮成相对密度为1.25 1.30 (65。C 7(TC) 的清膏,然后制成中药组合物。
上述加水煎煮次数为2 3次,每次的加水量为原料重量的10 14倍;每次煎煮时间l 一1.5小时;将每次煎煮后的煎煮液合并,再浓縮得浓縮物。
上述浓缩得到的清膏,按清膏辅料=1: 0.1 3的重量配比将辅料和清膏混合,制粒,
干燥,得到中药组合物。
所述辅料为糊精或淀粉、羧甲基淀粉钠和硬脂酸镁中的至少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混合物。 本发明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脑血栓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制得的中药组合物的药理毒理及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1、 药理毒理研究
(1) 药效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发明能明显增加麻醉犬脑内血流量,对麻醉犬左室收 縮心功能无明显影响。本发明亦能显著增加麻醉大鼠的颈总动脉的血流量。能明显降低脑缺 血所致脑血栓通途性及脑含水量增加等病理变化,并具有明显的延长对循环障碍性缺氧小鼠 生存时间与抗缺氧活性。同时本发明具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
(2) 急性毒性研究本发明小鼠灌胃以最大浓度和最大体积,即按小鼠体重10g每次灌胃
0.2ml (相当于给药剂量100g/kg,按生药量计),上、下午各给药一次,观察七天后,小鼠 活动自如,摄食、饮水、粪便、毛色均无异常,小鼠无一死亡,故LD50〉200g/kg (按生药 量计)。相当于临床用量(0.75g/kg)的266倍,动物未见明显毒性作用,结果表明本发明一 次性用药是较安全的。
(3) 长期毒性研究本发明3.125g/kg, 6.25g/kg, 12.5g/kg三个剂量连续灌胃SD品系大 鼠90天,此时低、中、高剂量分别约相当于临床剂量的4、 8、 16倍,结果给药期及恢复性 观察期(2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鼠一般状况、体重增长、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主 要脏器系数、肉眼观察及镜下组织形态学观察均无明显差异或异常,表明本发明临床用药范 围内应用是较安全的。
2、 临床试验研究
(l)II期临床试验用本发明治疗中风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中经络的恢复
5期之气虚血瘀证100例,并与消栓颗粒103例作对照。
中风病疗效治疗组100例中,临床痊愈1例,显效50例,有效41例,无效8例,总 有效率92.00%,总显效率51.00%;对照组103例中,临床痊愈1例,显效32例,有效50 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80.58%,总显效率32.04%。两组治疗中风病的疗效比较,经统计 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O.Ol),表明本发明对中风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治疗中(14天)和治疗后(28天),两组中风病积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O.01);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O.Ol),治疗中和治疗后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 也有统计学意义(PO.Ol)。表明本发明与消栓颗粒均能治疗中风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 性脑梗塞),均能明显降低中风病积分值,但本发明的疗效优于消栓颗粒。两组均能明显改 善语言表达、上肢肩关节、上肢指关节、下肢髋关节、下肢趾关节及综合功能等指标(PO.Ol )。 组间比较语言表达、上肢指关节和综合功能等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无统计学 意义(P>0.05)。表明本发明改善语言表达、上肢指关节和综合功能等指标的疗效明显优于 对照组。
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100例中,临床痊愈1例,显效30例,有效59例,无效10例, 总有效率90.00%,总显效率31.00%;对照组103例中,临床痊愈O例,显效15例,有效 58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70.87%,总显效率14.56%。两组治疗气虚血瘀证的疗效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O.Ol),表明本发明对气虚血瘀证的疗效明显优 于对照组。在治疗中和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气虚血瘀证积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 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和治疗后治疗 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有改善上肢不遂,下肢不遂,口舌 歪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自汗,心悸,语声低微,口流涎,手足 肿胀,舌质暗淡、边有瘀点瘀斑,脉细弱或脉涩等指标的作用(P<0.01),但龙芪颗粒(原 复方黄芪颗粒)在改善上肢不遂,下肢不遂,偏身麻木,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口流涎等症 状方面优于消栓颗粒(PO.Ol, P<0.05),在口舌歪斜,舌强语謇,自汗,心悸,语声低微, 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边有瘀点瘀斑,脉细弱或脉涩等指标方面两者作用相当(P〉0.05)。
在试验中本发明组出现轻度腹胀1例,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
(2)11I期临床试验用本发明治疗中风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中经络的恢复
期之气虚血瘀证313例,并与消栓颗粒126例作对照。中风病疗效治疗组313例中,临床痊愈9例,显效145例,有效135例,无效24例, 总有效率92.33%,总显效率49.20%;对照组125例中,临床痊愈0例,显效41例,有效 64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84.00%,总显效率32.80%。两组治疗中风病的疗效比较,经 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O.Ol),表明本发明对中风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 组。在治疗中和治疗后,两组中风病积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治疗 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O.Ol),治疗中和治疗后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1)。表明本发明与消栓颗粒均能治疗中风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 塞),均能明显降低中风病积分值,但本发明的疗效优于消栓颗粒。两组均能明显改善语言 表达、上肢肩关节、上肢指关节、下肢髋关节、下肢趾关节及综合功能等中风病指标(PO.OO。 组间比较在语言表达、上肢肩关节、上肢指关节、下肢趾关节及综合功能方面均有统计学意 义(P<0.01或P0.05)。表明本发明改善中风病神经功能各指标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313例中,临床痊愈2例,显效112例,有效166例,无效33 例,总有效率89.46%,总显效率36.42%;对照组125例中,临床痊愈0例,显效31例,有 效69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80.00%,总显效率24.80%。两组治疗气虚血瘀证的疗效比 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O.Ol),表明本发明对气虚血瘀证的疗效明 显优于对照组。在治疗中和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气虚血瘀证积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 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和治疗后 差值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均有改善上肢不遂、下肢不遂、口舌 歪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自汗、心悸、语声低微、口流涎、手足 肿胀、舌质暗淡,边有瘀点瘀斑、脉细弱或脉涩等指标的作用(P<0.01),但本发明在改善 上肢不遂、下肢不遂、神疲乏力、语声低微等指标作用方面优于消栓颗粒(P<0.01, P<0.05), 而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面色无华、自汗、心悸、口流涎、手足肿胀、舌质暗淡, 边有瘀点瘀斑、脉细弱或脉涩等指标方面两者作用相当(P〉0.05)。
临床试验表明本发明治疗中风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中经络的恢复期之气 虚血瘀证未见明显毒副反应。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具有益气,活血,熄风,通络。用于治疗中风(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脑动脉硬化、出血性脑血栓病的恢复期及后遗症,且具有较好的疗效。本发明经临床探索, 精炼成三味,并固定为现代剂型之后,再经临床证实疗效可靠。本发明药味寡而分量多,益
7气,活血,熄风,通络之功效更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口服液或 糖桨剂等)不用煎煮、服用方便、服用量小,无毒副作用,质量可控,稳定性好以及便于携 带和贮藏诸多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取黄芪600g、川芎700g、地龙500g加水煎煮三次,每次加12倍量水煎煮1小时,合 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縮至lml浓縮液相当于lg生药,冷却至室温,加乙醇使含醇量至60%, 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浓縮至相对密度为1.25 1.30 (65。C 70。C)的清膏。
清膏与740g的糊精混合,以80%的乙醇适量,湿法制粒,干燥,制成1000g颗粒。
分装,采用铝塑复合膜袋包装,每袋装8g,检验,装盒得成品。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 一次1袋, 一日3次。
实施例2:
取黄芪800g、川芎600g、地龙400g加水煎煮三次,每次加12倍量水煎煮1小时,合 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縮至lml浓縮液相当于lg生药,冷却至室温,加乙醇使含醇量至60%, 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浓縮至相对密度为L25 L30 (65。C 70。C)的清膏。
清膏与720g的糊精混合,以80%的乙醇适量,湿法制粒,干燥,制成1000g颗粒。
分装,采用铝塑复合膜袋包装,每袋装8g,检验,装盒得成品。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 一次1袋, 一日3次。
实施例3:
取黄芪1000g、川芎500g、地龙300g加水煎煮三次,每次加12倍量水煎煮1小时,合 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縮至lml浓縮液相当于lg生药,冷却至室温,加乙醇使含醇量至60%, 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浓縮至相对密度为1.25 1.30 (65°C 70°C)的清膏。
清膏与700g的糊精混合,以80%的乙醇适量,湿法制粒,干燥,制成1000g颗粒。 分装,采用铝塑复合膜袋包装,每袋装8g,检验,装盒得成品。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 一次1袋, 一日3次。
实施例4:
取黄芪1050g、川芎800g、地龙550g加水煎煮三次,每次加12倍量水煎煮1小时,合
8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縮至lml浓縮液相当于lg生药,冷却至室温,加乙醇使含醇量至60%, 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浓縮至相对密度为1.25 1.30 (65°C 70°C)的清膏。
清膏与30g的淀粉20g的羧甲基淀粉钠混合,用一步制粒机制粒,以24目筛整粒,压 制成1000片。
包装,采用铝塑泡罩的包装形式进行包装,每板12片,检验,装盒得成品。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6片, 一日3次。
实施例5:
取黄芪1050g、川芎800g、地龙550g加水煎煮三次,每次加12倍量水煎煮1小时,合 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縮至lml浓縮液相当于lg生药,冷却至室温,加乙醇使含醇量至60%, 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浓縮至相对密度为1.25 1.30 (65°C 70°C)的清膏。
清膏与40g的淀粉10g的硬脂酸镁混合,用一步制粒机制粒,以24目筛整粒,胶囊填 充,抛光,制成1000粒。
包装,采用铝塑泡罩的包装形式进行包装,每板12粒,检验,装盒得成品。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6粒, 一日3次。
实施例6:
以实施例l一5中的任一种方法制得的清膏为原料药,按常规方法制备成口服液或糖浆
权利要求
1. 一种治疗脑血栓病的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草药原料制成6~10份黄芪、5~7份川芎和3~5份地龙。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上述中草药原料配比为黄芪8份、川芎 6份、地龙4份。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颗粒剂、 胶囊剂、片剂、口服液或糖浆剂。
4. 一种治疗脑血栓病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以6 10份黄芪、5 7份川芎 和3 5份地龙为原料加水煎煮,滤过,水煎液浓縮得浓縮液,浓縮液中加乙醇使其含醇 量达45 75%,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浓縮成65。C 70。C的相对密度为1. 25 1. 30的 清膏,然后制成中药组合物。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上述加水煎煮次数为2 3次,每次的加水 量为原料重量的10 14倍;每次煎煮时间1_1.5小时;将每次煎煮后的煎煮液合并, 再浓縮得浓縮物。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上述浓縮得到的清膏,按清膏辅料=1:0. 1 3的重量配比将清膏和辅料混合,制粒,干燥,得到中药组合物。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辅料为糊精或淀粉、羧甲基淀粉钠和硬脂酸镁中的至少一种。
8.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脑血栓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脑血栓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组合物以黄芪、川芎、地龙为药效成分。黄芪、川芎、地龙加水煎煮后,浓缩至适量,采用水提醇沉的方法精制,精制后的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5~1.30(65℃~70℃)的清膏,加入辅料,制成颗粒,得颗粒剂;或制粒后压制成片剂;或制粒后填充为胶囊剂。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有明显抗缺氧、抗凝血作用,还具有增加脑内血流量、颈总动脉血流量,降低脑缺血所致脑血栓通途性及脑含水量增加等作用;具有贮藏、携带、服用方便,疗效高,服用量小,无毒副作用,质量可控,稳定性好等诸多优点,并为无糖型中药组合物,能被广大兼有糖尿病的患者所接受,因此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文档编号A61K36/481GK101455712SQ20091006047
公开日2009年6月17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9日
发明者徐木林, 程仁璋 申请人:湖北午时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