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管针和套管针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447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套管针和套管针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进行内窥镜手术等中,通过套针的穿剌开通用于向患者的腹腔内插 通导管的插通路径的套管针(trocar)及套管针组(trocar set),具体涉及排除套针错误 地穿剌前方体壁的危险的同时,套住从患者体内拔出套针后的针头以保护医护人员的套管 针及套管针组(trocar set)。
背景技术
在内窥镜手术中,通过向患者的腹腔、食道、胃、肠、肝脏、脾脏、胰腺、疝气部等内
部插通导丝、腹腔镜(内窥镜)、钳子或解剖刀(手术刀)、激光手术刀等外科手术用具而进
行的远程手术可縮小手术疤痕、降低伤口感染或术后并发症以及腹壁内粘连等可能性、可
早日摄食、减轻术后伤口疼痛或腹壁功能障碍、縮短住院时间、使患者早期康复。 这些外科手术用具通过从患者皮肤向腹腔内插通的导管或套针套管(也称为套
管)插通到腹腔等内。 导管或套针套管被被使用作为向患者体内注入药水、营养液、血液等的注入路径、 或在使用内窥镜时注入碳酸气体或空气而使腹腔膨胀的注入路径。 导管或套针套管也被使用作为向外部排出腹水等体液的排出路径、向外部排出由 于手术引起的出血的排出路径、在进行上述手术时在注入后变为不需要的气体或空气的排 出路径、在腹腔内产生的气体的排出路径以及向体外排出腹腔内废物等的排出路径。导管 多是专门作为向患者体内注入药水或营养液的注入路径而发挥作用。 由于导管是柔软性高的树脂软管,因此不能直接插入腹腔内。目前作为向患者的 胃内等插通导管的方法,例如采用以下方法在将套管针插通引入鞘(introducer sheath) (以下简称为鞘)内而形成的器具(以下称为套管针组)穿剌到腹腔内,之后只拔出套管 针,将导管插通到留在体内的鞘内,然后将鞘移除,其中,该引入鞘在树脂软管的后端部形 成有T形把手。 并且,公知的也有如下的器具(套针导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组合更简单的 管状的鞘(外套导管)和套针(金属针)。 并且,还公开有一种将套管针和导管形成为一体的套针导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2)。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0-1512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表平11-503643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套针导管是使金属针的前端部始终从外套导管的前端部 向前方突出地进行穿剌,因此,在手术时,有医生扎穿腹腔内的前方的间隔壁的危险。并且, 也有附着了患者血液的金属针误扎到医生或护士的手等而使其感染传染病的危险。因此常 常避免使用这种器具。 在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器具由于是将套管针直接穿剌到生物组织内,并将其作为 导管使用,因此,套管针部分容易碍事,并且由于后端部形成为很大地鼓起的形状,所以对患者的穿剌部位造成很大的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不存在扎穿腹腔内的前方的间隔壁、且不存在使附着了患者血液的套管针误扎到医生或护士的手等的危险,安全、操作简单、可进行顺利且可靠的操作的套管针及套管针组。 本发明的套管针,包括套针,突出设置在壳体的一端内侧并穿过另一端向外侧伸长;筒状的针套管,套住套针直到针尖;以及第一弹簧,向套针的针尖方向对针套管施力,当向针套管施加了大于第一弹簧的作用力的压力的情况下,针套管向与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移动,该套管针包括止动单元,固定地设置在壳体上,形成开启状态以及关闭状态,在开启状态下,止动单元限制针套管向与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在关闭状态下,止动单元允许针套管向与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的移动;输入单元,将止动单元从开启状态转换成关闭状态;止动停止单元,在关闭状态下,在施加了大于第一弹簧的作用力的压力而使套针的针尖露出的期间,止动停止单元保持关闭状态;以及还原单元,在压力减弱而针套管通过第一弹簧的作用力向套针的针尖方向移动时,还原单元使止动单元从关闭状态还原到开启状态。 本发明的套管针优选止动单元是下面设置为倾斜的突起,突起在开启状态下与连接到针套管的舌片抵接,限制针套管向与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在关闭状态下,突起因输入单元而被移动,从而解除与舌片的抵接,允许针套管向与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的移动。 本发明的套管针优选止动停止单元是设置在壳体的内侧的导板部,导板部形成为具有弹性,并在上板部和下板部之间具有间隙,在开启状态下,止动停止单元将突起保持在
间隙处,以保持舌片和突起之间的抵接状态,在关闭状态下,止动停止单元将突起保持在下板部的下面,以持续解除抵接,允许针套管的移动。 本发明的套管针优选输入单元是按键,通过按下按键,从而使突起向下面移动,使
下板部弯曲,并使突起从间隙向下板部的下面移动,从而将开启状态转换成关闭状态。 本发明的套管针优选自动还原单元是向推回突起的方向对突起施力的第二弹簧
和与针套管连接设置的突出部,当以大于第一弹簧的作用力的压力使针套管向与套针的针
尖相反的方向移动时,突出部使下板部弯曲,使突起从下板部的下面向舌片的下边缘移动,
然后,压力降到第一弹簧的作用力以下,借助第一弹簧的作用力,针套管移动到套针的针尖
处套住套针的针尖,且突起还原到间隙处,使关闭状态还原到开启状态。 本发明的套管针优选突起设置在按键的与套针平行的两侧面的下部,舌片被设置为从设置在针套管的筒部后端的凸缘面的两端延伸,与突起抵接,以便舌片夹着按键的两侧面,导板部被设置在壳体一端的内侧,以便导板部夹着舌片的两外侧的与套针平行的两侧面,突出部设置成沿舌片的局部的下面延伸。 本发明的套管针组,包括套针,突出设置在壳体的一端内侧并穿过另一端向外侧伸长;筒状的针套管,套住套针直到针尖;引入鞘,安装在针套管的外侧;以及第一弹簧,向套针的针尖方向对针套管施力,当向针套管施加了大于第一弹簧的作用力的压力的情况下,针套管向与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移动,该套管针组包括按键,设置在壳体的一面上,
5被第二弹簧向推回的方向施力,在与套针平行的两侧面上包括下面倾斜的突起;一对舌片,从设置在针套管的筒部的后端部的凸缘面的水平方向的两端与套针平行地延伸,以便舌片夹着按键的两侧面,且舌片设置成与突起抵接;一对突出部,设置成沿各舌片的局部的下面延伸;一对导板部,设置为从壳体一端的内侧延伸,且夹着舌片的两外侧面,具有弹性,包括上板部、下板部及上板部和下板部之间的间隙;以及止动装置,(A)在使用前,突起保持在间隙处,与连接针套管的舌片抵接,限制针套管向与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移动,防止套针的针尖露出,(B)在使用时,通过抵抗第二弹簧的作用力按下按键,从而通过突起使下板部弯曲,并使突起从间隙向下板部的下面移动,从而解除突起与舌片之间的抵接,允许针套管向与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移动,(C)在(B)的状态下,将针套管的前端顶到患者的皮肤上,向针套管施加大于第一弹簧的作用力的压力,使针套管向与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移动以露出针尖,此时,设置在舌片上的突出部使导板部的下板部弯曲,从而使突起从下板部的下面向舌片的下边缘移动,(D)进一步地持续加压,直到套针和引入鞘到达体腔,随着套针到达体腔或推力降低而使压力低于第一弹簧的作用力时,通过第一弹簧的作用力,针套管移动到套针的针尖处套住套针的针尖,且舌片移动,使突起还原到导板部的间隙处,并与舌片抵接,从而限制针套管向与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移动,将引入鞘留在体腔内而拔出套管针后也限制了套针的针尖露出。 由于本发明的套管针具有如下的结构在使用前用针套管套住套针的针尖,且止动器动作以防止针套管移动,因此是安全的。使用时,由于具有在解除锁定后使套管针的前端部与鞘的前端部一起穿剌到生物体组织内时,因受到来自生物体组织的压力,套住针尖的针套管后退而使针尖突出,因此,不会有金属针误扎破医生或护士手的危险,因此是安全的。 并且,由于本发明的套管针在套针的针尖贯穿生物体组织到达体腔内,从而从生
物体组织内受到的压力低于第一弹簧的作用力时,针套管向套针的针尖方向移动并套住套
针的针尖,因此,没有扎穿腹腔内的前方间隔壁的危险,安全且操作简单。 而且,本发明的套管针通过针套管移动,止动器自动地进行还原动作,因此,即使
拔出套管针后止动器动作,所以附着有患者血液的套针也不会意外扎破医生或护士的手,
因此是安全的。 并且,本发明的套管针在解除了锁定时、针套管进行移动而止动器开始动作时以及止动器完成动作时会发出抵接声,从而可确认止动装置的动作状态,因此,可进行顺利且可靠的操作。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套管针和鞘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将鞘安装在套管针上而成的套管针组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涉及的套管针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壳体的平面图,图4(b)是横截面图,图4(c)是(b)中的A-A向视剖视图; 图5(a)是按键的侧视图,图5(b)是正视 图6(a)是针套管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6(b)是平面图,图6 (c)是后视 图7(a)是从斜后方观察前面盖的立体图,图7(b)是侧视 图8是套管针的组装中状态的立体图; 图9(a)是壳体内部的针套管和前面盖的位置关系立体图,图9(b)是包括针套管的中心轴的主要部位的垂直剖视图,图9(c)是后视图; 图10(a)是未对按键进行按压操作状态下的包括套管针的套针中心线的水平面的剖视图,图10(b)是垂直剖视图,图10(c)是与套针正交的面的剖视 图11是表示未对按键进行按压操作状态下的套管针内部的位置关系的立体 图12是对按键进行按压操作后突起在移动中状态下的套管针内部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3是对按键进行按压操作后形成关闭(OFF)状态时套管针内部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4(a)是处于自动还原过程中套管针的包括套针中心轴的水平剖视图,图
14(b)是垂直剖视图,图14(c)是横截面图; 图15是自动还原过程中的套管针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6 (a)和图16 (b)都是表示可通过着色显示以视觉确认对按键进行了按压操作状态的实例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可通过着色显示以视觉确认未对按键进行按压操作状态的实例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将按键的位置设置成高于周围的面的实例的立体图;以及 图19(a) 图19(e)是依次表示利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套管针组的导入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本发明使用的带鞘套管针(套管针组)是在内窥镜手术中用于向患者腹腔等插通外科手术用具或导管等的装置。大多采用如下的使用方法向鞘内插通套针,向着腹腔内进行穿剌,穿剌后只拔出套针,向留在体内的鞘中插通导管后移除鞘。 优选鞘具有在筒部的后端抵设有板状的把手部这样的"T"字形形状,且优选鞘是筒部形成为可在长轴方向撕开的塑料制品。 本发明的套管针包括突出地设置在可单手握住的壳体的一端内侧并穿过另一端向外侧延伸的套针、套住套针直到针尖的筒状的针套管以及在套针的针尖方向对针套管施力的第一弹簧。 对于本发明的套管针,在向针套管施加了大于第一弹簧作用力的压力的情况下,
针套管向着套针针尖的反方向移动,且具有限制或允许针套管移动的止动装置。 优选止动装置包括限制针套管向套针针尖的反方向移动的止动单元、从限制套
针移动的开启(ON)状态转换成允许移动的关闭(OFF)状态的输入单元、在关闭状态下施加
大于第一弹簧的作用力的压力且在使套针针尖露出的期间保持关闭状态的止动停止单元、
以及在压力减弱而针套管因第一弹簧的作用力而向套针针尖方向移动时使止动单元从关
闭状态还原到开启状态的还原单元。
7
只要是这样的止动装置,则本发明可使用任何结构的这样的止动装置。
以下,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该内容是用于说明本发
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受该内容的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其技术范围的范围内可有各种
变形实施。[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套管针和鞘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将套管针安装在鞘上而成的套管针组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套管针2具有可单手握住的壳体3、从壳体3的内部向着外侧延伸的套针6以及收容套针6直到套针6针尖6a的针套管8。在此,将套针6的针尖6a方向作为前方,将相反方向作为后方。 在本实施例中,针套管8是用可透视套针6的透明塑料形成,但对针套管8是否透明或材料是否为塑料没有限制。 如图2所示,套管针组1是通过将套管针2插入鞘10内而形成的。优选鞘10具有在比针套管8短的筒部10a的后端抵设有板状的把手部10b、10b这样的"T"字形形状,并且优选鞘10是筒部10a形成为可在长轴方向撕开的塑料制品。
图3是本发明的套管针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所示,套管针2是组装品,其包括一端3p封闭而另一端3a开口的筒状的壳体3、设置在壳体3的另一端3a的前面盖9、按键4、向推回方向对按键4施力的第二弹簧5、套针6、针套管8以及向前方对针套管8施力的第一弹簧7。 图4(a)是壳体的平面图,图4(b)是横截面图,图4(c)是(b)中的A-A向视剖视图。 如图4(a) 图4(c)所示,壳体3的剖面基本为长方形至正方形,在其一面上设有按键保持用的开口 3b。优选在隔着开口 3b而相对的两个面的另一端3a侧设置与前面盖9卡合的爪接收口 3c、3c,在壳体3的一端3p和开口 3b之间设置有低层部3r,在壳体3的一端3p设置有套针的突入孔3d。在此,将设有按键保持用的开口 3b的面作为上面。
在壳体3的内部,优选突出设置有从围绕设置在一端3p上的套针的突入孔3d的内侧面朝向另一端3a侧的四分割形状的保持片3e,该保持片3e用于围住并保持套针的后端部6b,在与开口 3b相对的面的一端3p侧的中央部形成有剖面为"T"字形的加强肋3m,在隔着开口 3b相对的两个侧面下部的一端3p和另一端3a之间形成有两根肋材3n、3n。
如图4(b)、图4(c)所示,一对导板部3s、3s从壳体3的一端3p朝向另一端3a,一对导板部3s、3s由上板部3h和下板部3k构成,且在上板部3h和下板部3k之间设置有间隙3j, 一对导板部3s、3s设置成隔着舌片8e、8e的外侧面可自由滑动地与舌片8e、8e接触。
图5(a)是按键的侧视图,(b)是正视图。 如图5(a)和图5(b)所示,优选按键4具有在下部形成有用于套针6贯穿的开口4e的方柱形。优选俯视时按键4的上部为四方形,且形成有操作部4b,该操作部4b上形成有便于指尖按压的低层部4c。在按键4的与套针6平行的两侧面4d、4d的下部形成有下面倾斜的突起4f、4f。 图6(a)是针套管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6(b)是平面图,图6(c)是后视图。
如图6(a) 图6(c)所示,针套管8具有使套针6插入的筒部8a和与筒部8a的后端连接设置的操作部8b。 操作部8b构成为包括筒部8a的凸缘面8c、从凸缘面8c的水平方向的两端隔着按键4的两侧面4d、4d可自由滑动地设置的一对舌片8e、8e以及沿各舌片8e、8e的下面延伸并从各舌片8e、8e的下面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8g、8g。优选在凸缘面8c的下部左右对称地形成有缺口部8d、8d。 图7(a)是从斜后方观察前面盖时的立体图,图7(b)是侧视图。 如图7(a)和图7(b)所示,优选前面盖9具有在中央设置有开孔9b的盖板部9a,
其中,针套管8贯穿该开孔9b,在盖板部9a后面的上下两处向着后方立设有与形成在壳体
3上的爪接收口 3c卡合的爪部9c、9c,在开孔9b的左右形成有可自由滑动地与舌片8e、8e
的外侧接触的上部引导部9d、9d,在盖板部9a的下部设有插入凸缘面8c的缺口部8d、8d中
的下部引导部9e、9e。 图8是套管针的组装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8所示,在组装套管针时,优选将按键4安装在壳体3的上面,使套针6的后端部保持在壳体3的一端3p上。虽然在图8中没有图示,但在套针6上安装有向前方对针套管8施力的弹簧。 先使针套管8的筒部8a与前面盖9嵌合,在该状态下,将套针6插入针套管8,使前面盖9的爪部9c和壳体3的爪接收口 3c嵌合后即可完成套管针的组装。
图9(a)是表示壳体内部的针套管和前面盖的位置关系立体图,图9(b)是包括针套管的中心轴的主要部位的垂直剖视图,图9(c)是后视图。 如图9(a) 图9(c)所示,针管套8的舌片8e、8e的两侧被设置在舌片8e、8e外侧的上部引导部9d所支撑,将下部引导部9e插入设置在凸缘面8c上的缺口部8d中,从而可保持针套管8不向左右方向转动,并可向前后自由进退。 图10(a)是未对按键进行按压操作状态下的包括套管针的套针的中心线的水平面的剖视图,图10(b)是垂直剖视图,图10(c)是与套针正交的面的剖视图,图ll是未对按键进行按压操作状态下的套管针内部的位置关系立体图。 如图10(a) 图10(c)以及图11所示,优选套针6的后端部6b通过四分割的保持片3e固定在壳体上
优选套针6形成为插通形成在按键4的下部的开口4e内的状态。按键4被第二弹簧5向上施力。 如图10(c)所示,在该状态(开启状态)下,设置在按键4的下部侧壁上的突起4f的前端部处于保持在间隙3j内的状态,其中,该间隙3j位于固定形成在壳体3上的上板部3h和下板部3k之间。在开启状态下,针套管8利用安装在套针6上的第一弹簧而处于被向前方施力的状态,套针6的针尖6a位于针套管8的筒部8a内。 并且,在开启状态下,设置在针套管8的后端的操作部8b的舌片8e与设置在按键4上的突起4f抵接,限制针套管8向后退方向的移动。突起4f相当于止动单元(sto卯er)。
图12是对按键进行按压操作而突起在移动状态下的套管针内部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13是对按键进行按压操作而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套管针内部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如图12所示, 一旦向下面按下按键4,则设置在按键4两侧面4d、4d上的突起4f 、4f将下板部3k、3k向外侧推弯。如果向下面按下按键4直到突起4f、4f变成越过导板部3s的下板部3k、3k的位置,则如图13所示,下板部3k、3k弹性还原到原来的形状,突起4f、4f被保持在与下板部3k、3k的下边缘抵接的位置,从而限制按键4向推回方向还原。S卩,按键4变为锁定状态。 在突起4f 、4f移动到与下板部3k、3k的下边缘抵接的位置后,为了变为不与针套管8的舌片8e、8e抵接,针套管8形成为通过外压而可向后方移动的状态(关闭状态)。按键4相当于输入单元,导板部3s相当于止动停止单元。 在关闭状态下,如果向针套管8施加大于第一弹簧7的作用力的压力,则针套管8向套针6的针尖6a的反方向移动,套针6的针尖6a从针套管8的筒部8a露出。
图14(a)是自动还原过程中的包括套针中心轴的套管针的水平剖视图,图14(b)是垂直剖视图,图14(c)是横截面图,图15是自动还原过程中套管针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如图14(a) 图14(c)和图15所示,如果针套管8受到外压而移动,则针套管8的突出部8g、8g向外方向将下板部3k、3k推弯。 通过这样解除由于下板部3k、3k形成的与按键4侧的突起4f、4f的抵接,突起4f、4f与针套管8的舌片8e、8e的下侧抵接,按键4的还原在该位置暂时停止。此时,发出突起4f与舌片8e抵接的抵接声。 在图14(a) 图14(c)和图15所示的状态下,将套管针2插入患者体腔内后,如果施加的压力小于第一弹簧7的作用力,则针套管8由于第一弹簧7的作用力而向套针6针尖6a的方向移动,移动到套住针尖6a的位置。 同时,由于与按键4下部的突起4f、4f抵接的舌片8e、8e也向前方移动,所以舌片8e、8e下侧与突起4f、4f的抵接被解除,按键4通过第二弹簧的作用力还原到原来位置,舌片8e、8e的后端与突起4f 、4f抵接,还原到限制针套管8向后退方向移动的状态(开启状态)。此时,按键4与壳体3抵接,发出抵接声。突出部8g和第二弹簧相当于还原单元。
图16(a)和图16(b)都表示可通过着色显示以视觉确认对按键进行了按压操作状态的实例的立体图。 如图16(a)所示,在形成于壳体3上的按键保持孔的前面壁形成有例如红色或绿色等的着色显示20。 因此,如图16(b)所示,当按键4位于低位时,可视觉确认该着色显示20。 另一方面,在图17中,在按键4的侧壁、例如后部的面上形成有同样的着色显示
20, 一旦看不到该着色显示20,则可确认按键4处于按下状态。 图18是将按键的位置设置成高于周围的面的实例的立体图。 如图18所示,当按键4至少位于非按压操作位置时,如果将按键4保持为比其周
围的面突出的高度,则这样更容易操作按键4,并且,可用手指或手掌的触觉和视觉确认按
键4是否还原到原高度的位置,因此作为首选。(使用方法) 图19(a) 图19(e)依次表示利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套管针组的插管方法。 为了容易了解本发明的套管针组1的使用方法,在图19(a) (c)中未描画拿着
壳体3和鞘10的医生的手,实际上用一只手拿着使用。 如图19(a)所示,首先按下套管针2的按键4到下面位置锁定,解除对针套管8向套针后方移动的限制。在该状态下,如果用力向患者的皮肤穿剌部50推入针套管8的前端部8f ,则针套管8受到生物体组织很强的压力。 因此,如图19(b)所示,针套管8的前端部抵抗无图示的第一弹簧1的作用力后退,形成为针尖6a突出的状态,从而针尖6a穿剌到患者的皮脂51内。
如果以大于第一弹簧7的作用力的压力使针套管8向套针6的针尖6a的反方向移动时,如图13 图15所示,突出部8g使下板部3k弯曲,并使突起4f从下板部3k的下面向舌片8e的下边缘移动。 如图19(c)所示,如果套针6的针尖6a例如穿过胃壁52到达胃腔53,则针套管8的前端部8f停止受到来自皮脂51或胃壁52等生物体组织的压力,于是压力小于第一弹簧7的作用力。 因此,由于受到第一弹簧7的作用力的针套管8还原到套住套针6的针尖6a的位置,因此,针尖6a不会进一步穿剌前方的胃壁52。 压力降到第一弹簧7的作用力以下,针套管8通过第一弹簧7的作用力移动到套针6的针尖6a处,套住套针6的针尖6a,同时使突起4f还原到间隙3 j处,从关闭状态还原到开启状态。 之后,保持穿剌状态留下鞘10不动,将整个套管针2拔出。 如图19(d)所示,处于穿剌到生物体组织内状态下的鞘10成为用于向胃腔53插通导管30的前端部的插入路径。 将导管30插入到胃腔53后,如图19(e)所示,将鞘10从生物体组织内拔出,通过捏住作为手捏部的把持部10b、10b的手指操作,在纵向将鞘10撕开,然后去除。附图标记说明1带鞘套管针(套管针组)2套管针3壳体3a另一端3b开口3c爪接收口3d套针的突入孔3e保持片3h上板部3j间隙3k下板部3m加强肋3n肋材3p —端3r低层部3s导板部4按键4b操作部4c低层部4d两侧面4e开口4f突起5第二弹簧6套针6a针尖6b后端部7第一弹簧8针套管8a筒部8b操作部8c凸缘面8d缺口部8e舌片8f前端部8g突出部9前面盖9a盖板部9b开孔
9c爪部 9d上部引导部 9e下部引导部 IO鞘(引入鞘) 10a筒部 10b把持部 20着色显示 30导管 50皮肤穿剌部 51皮脂 52胃壁 53胃腔
1权利要求
一种套管针,包括套针,突出设置在壳体的一端内侧并穿过另一端向外侧伸长;筒状的针套管,套住所述套针直到针尖;以及第一弹簧,向所述套针的针尖方向对所述针套管施力,当向所述针套管施加了大于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力的压力的情况下,所述针套管向与所述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移动,所述套管针的特征在于,包括止动单元,固定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形成开启状态以及关闭状态,在所述开启状态下,所述止动单元限制所述针套管向与所述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在所述关闭状态下,所述止动单元允许所述针套管向与所述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的所述移动;输入单元,将所述止动单元从所述开启状态转换成所述关闭状态;止动停止单元,在所述关闭状态下,在施加了大于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力的压力而使所述套针的针尖露出的期间,所述止动停止单元保持所述关闭状态;以及还原单元,在所述压力减弱而所述针套管通过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力向所述套针的针尖方向移动时,所述还原单元使所述止动单元从所述关闭状态还原到所述开启状态。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套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单元是下面设置为倾斜的突起,所述突起在所述开启状态下与连接到所述针套管的舌片抵接,限制所述针套管向与所述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在所述关闭状态下,所述突起因所述输入单元而被移动,从而解除与所述舌片的抵接,允许所述针套管向与所述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的所述移动。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套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停止单元是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侧的导板部,所述导板部形成为具有弹性,并在上板部和下板部之间具有间隙,在所述开启状态下,所述止动停止单元将所述突起保持在所述间隙处,以保持所述舌片和所述突起之间的抵接状态,在所述关闭状态下,所述止动停止单元将所述突起保持在所述下板部的下面,以持续解除所述抵接,允许所述针套管的移动。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套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单元是所述按键,通过按下所述按键,从而使所述突起向下面移动,使所述下板部弯曲,并使所述突起从所述间隙向所述下板部的下面移动,从而将所述开启状态转换成所述关闭状态。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套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还原单元是向推回所述突起的方向对所述突起施力的所述第二弹簧和与所述针套管连接设置的所述突出部,当以大于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力的压力使所述针套管向与所述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突出部使所述下板部弯曲,使所述突起从所述下板部的下面向所述舌片的下边缘移动,然后,所述压力降到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力以下,借助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力,所述针套管移动到所述套针的针尖处套住所述套针的针尖,且所述突起还原到所述间隙处,使所述关闭状态还原到所述开启状态。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套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设置在所述按键的与所述套针平行的两侧面的下部,所述舌片被设置为从设置在所述针套管的筒部后端的凸缘面的两端延伸,与所述突起抵接,以便所述舌片夹着所述按键的所述两侧面,所述导板部被设置在所述壳体一端的内侧,以便所述导板部夹着所述舌片的两外侧的与所述套针平行的两侧面,所述突出部设置成沿所述舌片的局部的下面延伸。
7. —种套管针组,包括套针,突出设置在壳体的一端内侧并穿过另一端向外侧伸长;筒状的针套管,套住所述套针直到针尖;引入鞘,安装在所述针套管的外侧;以及第一弹簧,向所述套针的针尖方向对所述针套管施力,当向所述针套管施加了大于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力的压力的情况下,所述针套管向与所述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移动,所述套管针组的特征在于,所述套管针组包括止动装置,所述止动装置包括按键,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面上,被第二弹簧向推回的方向施力,在与所述套针平行的两侧面上包括下面倾斜的突起;一对舌片,从设置在所述针套管的筒部的后端部的凸缘面的水平方向的两端与所述套针平行地延伸,以便所述舌片夹着所述按键的两侧面,且所述舌片设置成与所述突起抵接;一对突出部,设置成沿各所述舌片的局部的下面延伸;以及一对导板部,设置为从所述壳体一端的内侧延伸,且夹着所述舌片的两外侧面,具有弹性,包括上板部、下板部及所述上板部和所述下板部之间的间隙,对于所述止动装置,(A) 在使用前,所述突起被保持在所述间隙处,且与连接所述针套管的所述舌片抵接,限制所述针套管向与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移动,防止所述套针的针尖露出,(B) 在使用时,通过抵抗所述第二弹簧的作用力按下所述按键,从而通过所述突起使所述下板部弯曲,并使所述突起从所述间隙向所述下板部的下面移动,从而解除所述突起与所述舌片之间的抵接,允许所述针套管向与所述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移动,(C) 在所述(B)的状态下,将所述针套管的前端顶到患者的皮肤上,向所述针套管施加大于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力的压力,使所述针套管向与所述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移动以露出针尖,此时,设置在所述舌片上的突出部使所述导板部的下板部弯曲,从而使所述突起从所述下板部的下面向所述舌片的下边缘移动,(D) 进一步地持续加压,直到所述套针和所述引入鞘到达体腔,随着所述套针到达体腔或推力降低而使所述压力低于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力时,通过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力,所述针套管移动到所述套针的针尖处套住所述套针的针尖,且所述舌片移动,使所述突起还原到所述导板部的所述间隙处,并与所述舌片抵接,从而限制所述针套管向与所述套针的针尖相反的方向移动,将所述引入鞘留在体腔内而拔出套管针后也限制了所述套针的针尖露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带引入鞘的套管针及套管针组,该套管针可消除套针误穿刺前方的生物体壁的危险,并能保护好从患者体内拔出套针后的针尖,手术时操作性卓越,安全且易于使用。该套管针构成为包括止动装置,在不使用套针时,止动装置限制套针收容在针套管中,在使用时,止动装置限制使得用手指按下按键解除限制,随着受到穿刺的压力,针套管后退到使套针的针尖突出的位置并保持该状态,待套针到达体腔内而压力低于规定的压力时,针套管返回至收容套针的位置,并保持在该位置。
文档编号A61B17/34GK101732083SQ20091022149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17日
发明者伊藤隆康, 冨田显慈, 铃木正博 申请人:库利艾特梅迪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