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3024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筒状的主体内具备一体地设有针的内衬套(hub)的针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医疗用的针装置,例如已知有留置针装置。留置针装置在输液或输血时被使用。作为留置针装置,已知有如下的留置针装置,该留置针装置的从筒状主体的前端突出的针部分具有由软质的外针和硬质的内针构成的双重构造(参照专利文献1、2)。在这样的留置针装置中,通过将从软质的外针 突出的硬质的内针对患者的手臂进行穿刺等,能够使软质的外针也与硬质的内针一起穿刺。然后,通过将硬质的内针拽入至筒状的主体内,能够仅将软质的外针留置在穿刺部分。由此,即使在患者移动时也能够缓和穿刺部分的疼痛,并且能够防止血管的损伤。硬质的内针与连接有软管(tube)的内衬套一体化。通过拉拽软管,能够使内衬套移动,能够将与该内衬套一体的硬质的内针拽入至筒状的主体内。在上述的留置针装置中,药液等经过软管被供给至与该软管连接的内衬套内,进而经过软质的外针,被向患者投与。在投与该药液等时,若在留置针装置内存在空气,则空气会与药液等一起进入到血管。因此,在穿刺之前,进行预先在留置针装置内充满生理盐水、营养剂等液体的被称作预充(priming)的操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特开2006 - 29706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语国际申请再公开W02007 / 0837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上述以往的留置针装置中,即使进行预充操作,有时也很难将留置针装置内的气泡排出。这是因为注入至留置针装置内的液体经由内衬套被排出。具体地说,注入的液体先流入至内衬套内再从形成于内衬套的孔流出,经由内衬套的外周面与筒状的主体之间的间隙,流至外针内。存在如下情况在该过程中,液体没有充分地流到内衬套的外周面而气泡继续滞留在内衬套的外周面。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以往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内衬套的外周面滞留气泡的针装置。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本发明的第一针装置具备内衬套,在前端安装有针;以及筒状的主体,收纳有上述内衬套。上述内衬套具有贯穿孔,在上述内衬套的径向上贯穿;以及凹部,形成在上述内衬套的外周面。在上述内衬套的周向上,上述贯穿孔的开口与上述凹部相连接。
本发明的第二针装置具备内衬套,前端安装有针;以及筒状的主体,收纳有上述内衬套。上述内衬套具有贯穿孔,在上述内衬套的径向上贯穿;以及突起,形成在上述贯穿孔的开口与上述内衬套的前端之间,从上述内衬套的外周面突出。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在内衬套的外周面滞留气泡。


图I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留置针装置IA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的留置针装置IA的长边方向的剖面图。图3是图2所示的留置针装置IA的前端侧的放大图。图4是表示从图2的状态将内针8拽入至保护筒4的状态的剖面图。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内衬套9附近的放大剖面图,是内衬套9在贯穿孔22的贯穿方向上的放大剖面图。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内衬套9附近的放大剖面图,是内衬套9在贯穿孔22的径向上的放大剖面图。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内衬套9的放大立体图。图8是比较例所涉及的内衬套100的放大立体图。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第二例所涉及的内衬套40的放大立体图。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第三例所涉及的内衬套50的放大立体图。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第四例所涉及的内衬套60的放大立体图。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留置针装置IB的外观立体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留置针装置IB的长边方向的剖面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留置针装置IB的前端侧的放大图。图15是表示从图13的状态将内针8拽入至保护筒4的状态的剖面图。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内衬套9附近的放大剖面图,是内衬套9在贯穿孔22的贯穿方向上的放大剖面图。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内衬套9附近的放大剖面图,是内衬套9在贯穿孔22的径向上的放大剖面图。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内衬套9的放大立体图。图19是比较例所涉及的内衬套200的放大立体图。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所涉及的内衬套40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本发明的第一针装置,由于在内衬套的外周面形成有与贯穿孔的开口在内衬套的周向上相连接的凹部,因此,从贯穿孔的开口流出的液体的流动被限制成沿着凹部进行流动,从而能够促进沿内衬套的周向前进的液体的流动。由此,促进了在内衬套的周向上 的气泡的排出。因此,根据本发明,若在预充操作中对针装置注入液体,则能够可靠地将空气置换成液体,能够防止气泡滞留在内衬套的外周面。优选的是,在上述的本发明的第一针装置中,上述凹部配置成将从上述贯穿孔的开口流出的液体在上述内衬套的周向上进行引导。优选的是,在上述内衬套的周向上,上述贯穿孔的开口被上述凹部夹着中间。根据该结构,有利于促进内衬套的周向上的气泡的排出。优选的是,上述凹部以分隔面为边界被进行分割,并且,在上述凹部内具有深度随着从上述贯穿孔的开口侧向上述分 隔面接近而变浅的部分。根据该结构,气泡与液体的流动一起漫上分隔面,气泡容易流动到内衬套的前端侧,因此,有利于促进气泡的排出。优选的是,上述凹部包含有沿着上述内衬套的轴向延伸的部分。根据该结构,有利于促进内衬套的轴向上的气泡的排出。优选的是,在上述内衬套的轴向上,上述凹部的宽度为上述贯穿孔的开口的长度的I / 2以下。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液体的流动集中在气泡容易滞留的部分,因此有利于气泡的排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针装置,由于在内衬套形成有突起,因此,从形成于内衬套的贯穿孔的开口流出的液体向突起的两侧分流,能够促进沿内衬套的周向前进的液体的流动。由此,促进了内衬套的周向上的气泡的排出。因此,根据本发明,若在预充操作中对针装置注入液体,则能够可靠地将空气置换成液体,能够防止气泡滞留在内衬套的外周面。优选的是,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二针装置中,上述内衬套具备使上述内衬套的外周面凹陷而成的凹部,上述突起从上述凹部突出。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维持内衬套的外径尺寸的同时形成突起。优选的是,上述突起配置成将从上述贯穿孔的开口流出的液体在上述内衬套的周向上进行引导。优选的是,在俯视上述突起时,上述突起的壁面与上述贯穿孔的开口相对置。根据该结构,从贯穿孔流出的液体的流动被突起的壁面限制,从而产生向突起的两侧分流的流动,因此,促进了沿内衬套的周向前进的液体的流动。优选的是,在上述内衬套的周向上,上述贯穿孔的开口被上述凹部夹在中间。根据该结构,凹部起到将液体的流动在内衬套的周向上进行引导的槽的作用,因此,有利于促进沿内衬套的周向前进的液体的流动。此外,优选的是,在俯视上述内衬套时,在上述内衬套的中心轴上,上述突起与上述贯穿孔的开口之间的间隙的尺寸为上述贯穿孔的开口与上述内衬套的前端之间的最短距离的I / 2以下。根据该结构,从内衬套的贯穿孔向内衬套的周向的液体的流通变得容易,因此有利于气泡的排出。此外,优选的是,在俯视上述突起时,上述突起的两侧的侧面配置成大致V字状,上述突起的宽度随着靠近上述贯穿孔而变宽。根据该结构,突起的前端部成为尖状形状,因此,能够防止气泡滞留在突起的前端部。以下,示出优选的实施方式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当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以下的说明中所参照的各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简单地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构件之中为了说明本发明所需的主要构件。因此,本发明也可以具备以下各图所未示出的任意构件。本发明涉及针装置。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使用针部分具有外针和内针这样的双重构造的医疗用留置针装置的例子,来说明本发明的针装置。这样的留置针装置在输液或输血时使用,能够在仅使软质的外针留置在穿刺部分的状态下进行输液或输血。(实施方式I)图I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留置针装置IA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的留置针装置IA的长边方向的剖面图。图3是图2所示的留置针装置IA的前端侧的放大图。图4是表示从图2的状态将内针8拽入至保护筒(shield cylinder) 4的状态的剖面图。首先参照图I 图4,对留置针装置IA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在图I、图2中,留置针装置IA具备在保护筒4的前端安装有外衬套5的筒状的主体2。主体2在其前端侧具备针部3 (图2)。在图I中,针部3安装有帽体6。作为保护筒4以及外衬套5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出聚碳酸酯、聚丙烯。如图3所示,针部3具有在软管状的软质的外针7的中空部内插通有金属制的硬质的内针8这样的双重构造。外针7固定于外衬套5,内针8固定于内衬套9。作为内衬套9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出聚碳酸酯、聚丙烯。作为外针7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出聚氨酯类弹性体、聚四氟乙烯等氟树脂。在图3中,内针8插通在内衬套9的孔27中。通过在孔27的端部27a涂敷粘接齐U,能够将内针8固定于内衬套9。内针8突出至贯穿孔22内。如果将内针8的突出量设定得充分大,则即使在制造时内针8的突出量存在偏差,也能够使内针8突出至贯穿孔22内。例如后述的图6、图7那样较长地设置贯穿孔22在内衬套9的轴向上的长度,是为了确保内针8突出至贯穿孔22内的突出量。这样,确保了孔27的端部27a与内针8的端部8a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防止粘接剂进入到内针8的中空部内而导致粘接剂将内针8堵塞。另外,也可以如后述的实施方式2那样,以不使内针8突出至贯穿孔22内的方式将内针8固定于内衬套9。如图2所示,内衬套9被收纳在主体2内,能够在保护筒4内沿保护筒4的轴向进行移动。内衬套9安装有密封用的0型环15。内衬套9的后端侧的管状部20连接有软管10(参照图5)。通过将软管10沿箭头a方向拉拽,使得内衬套9在保护筒4内沿箭头a方向移动。由此,与内衬套9 一体的内针8如图4所示那样被拽入至保护筒4内。在图I中,保护筒4以将保护筒4的外周包围的方式安装有环状部16。环状部16一体地设置有一对翼部17。进而,保护筒4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有衬套移动限制构件11。 衬套移动限制构件11具备一对悬臂部12。图I中虽然仅示出了一对悬臂部12中的一个,但是以夹着保护筒4的方式配置有一对悬臂部12。在图I的状态下,若将一对翼部17向上方抬起进行把持,则通过一对翼部17,使得一对悬臂部12的前端部12a以被向环状部16推靠的方式被把持。在一对悬臂部12以这种方式被把持的期间,衬套移动限制构件11被固定于保护筒4。进而,如图2所示,衬套移动限制构件11 一体地设置有限制器(stopper) 13。在图2的状态下,限制器13被插入保护筒4内,其前端13a抵接于内衬套9的后端面9a。因而,在衬套移动限制构件11的悬臂部12被把持的状态下,内衬套9以及与该内衬套9 一体的内针8的移动也被限制。因此,在该状态下,能够避免内针8被向保护筒4侧推回而能够使内针8穿刺患者。在进行内针8的穿刺时,软质的外针7也被穿刺。在使内针8以及外针7穿刺后,将悬臂部12的把持解除,将软管10沿箭头a方向拉拽,由此,如图4所示,与内衬套9 一体的内针8被拽入至保护筒4内。这样,能够仅将软质的外针7留置在穿刺部分。由此,即使在患者移动时,也能够缓和穿刺部分的疼痛,并且能够防止血管的损伤。在图4的状态下,向患者投与的药液等液体被从软管10向内衬套9内供给。内衬套9具备沿着内衬套9的轴向延伸的流路21、以及在内衬套9的径向上贯穿该内衬套9的贯穿孔22。流路21与贯穿孔22相连接。被供给至内衬套9内的液体经由流路21以及贯穿孔22,从内衬套9流出。从内衬套9流出的液体经由主体2内而到达外针7的中空部,被投与至患者的体内。在此,在投与药液等时,若在留置针装置IA内存在空气,则空气会与药液等一起进入到血管。因而,在穿刺之前,进行预先在留置针装置IA内填充生理盐水、营养剂等液体的被称作预充的操作。
参照图5 图7,对预充操作时的液体的流动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图2中的内衬套9附近的放大剖面图。图5中示出了内衬套9在贯穿孔22的贯穿方向上的剖面。图6是与图5的剖面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内衬套9附近的放大剖面图。即,图6示出了内衬套9在贯穿孔22的径向上的剖面。图7示出了内衬套9的放大立体图。预充操作在如图2所示那样内针8从外针7突出了的状态下进行。在图5中,在进行预充操作时,从软管10朝向内衬套9(箭头b方向)供给生理盐水等液体。被供给至内衬套9的液体经由流路21流入至贯穿孔22。流入至贯穿孔22内的液体的一部分朝向内衬套9的外周面侧即贯穿孔22两端的开口侧(箭头c方向)流动,其他部分朝向内针8内(箭头d方向)流动。沿箭头c方向流动的液体从内衬套9的外周面和外衬套5的内周面之间经过,流向内衬套9的前端26侧。在说明从贯穿孔22两端的开口流出的液体的流动之前,先说明内衬套9的结构以及内衬套9与外衬套5之间的关系。图7示出了内衬套9的放大立体图。在内衬套9的外周面23,形成有通过使外周面23凹陷而成的凹部23a。凹部23a与贯穿孔22的开口相连接。在图7的例子中,在内衬套9的周向上,以隔着贯穿孔22的方式形成有凹部23a。此外,凹部23a以分隔面23b为边界被进行分割。另外,图I的图示是内衬套9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贯穿孔22的另一侧的开口侧(纸面的里侧)也与图7的图示同样地,在内衬套9的周向上以隔着贯穿孔22的方式形成有凹部23a。与贯穿孔22的一侧的开口相连接的凹部23a、以及与贯穿孔22的另一侧的开口相连接的凹部23a,由于被一对分隔面23b分割,因此在周向上不连续。以下,具体地说明从贯穿孔22流出的液体的流动。图7的箭头e、f以及g示出了从贯穿孔22流出的液体的流动方向。如图7所示,贯穿孔22的开口在内衬套9的周向上的两侧与一对凹部23a相连接。在形成有凹部23a的部分,液体被凹部23a引导而进行流动。因此,从贯穿孔22流出的液体的一部分被限制成沿着凹部23a进行流动。因此,在贯穿孔22的两侧,产生在内衬套9的周向上前进的流动(箭头e)。如上所述,凹部23a以分隔面23b为边界被进行分割。凹部23a的深度随着从贯穿孔22的开口侧靠近分隔面23b而变浅。分隔面23b虽然比形成有凹部23a的部分更靠近外衬套5的内周面,但是并不完全紧贴外衬套5的内周面(参照图6)。因而,在分隔面23b与外衬套5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30。因此,图7的箭头e所示的液体的流动能够从分隔面23b上漫过。液体在从分隔面23b上漫过后,一边在间隙30内流动,一边流向内衬套9的前端26侧。此外,图5、图6示出了内衬套9的未形成凹部23a的部分的外周面23。图5、图6所示的内衬套9的外周面23虽然与外衬套5的内周面接近,但是并不完全紧贴。因而,在内衬套9的外周面23与外衬套5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31。因此,图7的箭头f、g所示的液体一边在间隙31 (图5、图6)内流动,一边流向内衬套9的前端26侧。
S卩,从贯穿孔22流出的液体如果从整体上来看是朝向内衬套9的前端26侧沿着内衬套9的轴向前进的。然而,由于通过凹部23a限制了液体的流动,因而沿内衬套9的周向前进的流动也被促进。在图3中,流动到内衬套9的前端26的液体进而流向外针7内。内衬套9的前端26附近与外衬套5的内周面不完全紧贴,在两者间形成有间隙33。此外,在外衬套5的孔与内针8之间也形成有间隙34。进而,在外针7的内周面与内针8的外周面之间也形成有间隙35。因而,朝向内衬套9的前端26流过间隙31的液体,经由间隙33、间隙34以及间隙35,从外针7的前端流出(箭头h)。另一方面,在图5中沿箭头d方向前进的液体,经由内针8的中空部,如图3的箭头i所示那样,从内针8的前端流出。因此,通过对留置针装置IA进行上述那样的预充操作,在从贯穿孔22至内针8及外针7的前端之间的空间和间隙内填充有液体,空气被从这些的空间和间隙排出。接下来,与比较例进行比较来说明本实施方式I中的内衬套9。图8示出了比较例所涉及的内衬套100的立体图。在内衬套100的没有凹凸的外周面101上形成沿径向贯穿的贯穿孔102。在内衬套100的外周面101,没有如图7所示的内衬套9那样形成凹部23a。在图8的内衬套100中,来自贯穿孔102的液体朝向内衬套100的前端103侧流出。因此,朝向内衬套100的前端103侧前进的液体的流动(箭头j、k)较强,空气也容易与该流动一起被排出。与此相对,内衬套100的周向的流动(箭头m)较弱。因此,在内衬套100的周向上,随着远离贯穿孔102的开口,液体越难流通。因此,在内衬套100的周向上从贯穿孔102的开口远离的部分,气泡容易滞留。在本实施方式I中,如上所述,通过如图7所示那样形成有凹部23a,使得从贯穿孔22的开口流出的液体向贯穿孔22的周向的两侧分流,因此,能够促进沿内衬套9的周向前进的流动。因而,即使是在内衬套9的周向上从贯穿孔22的开口远离的部分,也能够促进气泡的排出。此外,如上所述,凹部23a的深度随着从贯穿孔22的开口接近分隔面23b而变浅。由此,气泡与液体的流动一起漫上分隔面23b,气泡容易流动到内衬套9的前端26侧。这也有利于促进气泡的排出。另外,在凹部23a,随着接近分隔面23b而深度变浅的部分,可以是凹部23a整体,但也可以是凹部23a的一部分。例如,凹部23a的深度可以是,在周向上从贯穿孔22的开口起至某个地点为止的区域,深度是恒定的,从该地点起到分隔面23为止的区域,深度随着靠近分隔面23b而逐渐变浅。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预充操作对液体的填充,能够可靠地将空气置换为液体,能够防止气泡滞留在内衬套9的外周面。通过本申请的发明人的实验确认得知,气泡的滞留不是在内衬套9的整个外周面产生,而有在特定部分选择性地产生的趋势。因而,以使液体的流动集中在气泡容易滞留的部分的方式不过大地形成凹部23a,对气泡的排出是有效的。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那样,优选的是,在内衬套9的轴向上,凹部2 3a的宽度W为贯穿孔22的开口的长度L的I / 2以下。这对于以下的图9 图11所示的例子也是同样的。以下,参照图9 图11对其他例子进行说明。对与上述的例子相同的结构或者近似的结构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在图9 图11中,图示了贯穿孔22的一侧的开口侧,但是在贯穿孔22的另一侧的开口侧也形成有与图9 图11的图示同样的形状。图9示出了本实施方式I的第二例所涉及的内衬套40的放大立体图。在图7所示的内衬套9中,凹部23a以分隔面23b为边界沿周向被分割,与此相对,在图9所示的内衬套40中,除了形成有贯穿孔22的部分之外,遍及内衬套40的整周地形成有凹部23a。在该结构中,与如图7的例子同样地,产生朝向内衬套9的前端26侧的如箭头f、g所示的液体的流动。进而,该结构也能够与图7的例子同样地促进沿着凹部23a在内衬套40的周向上前进的液体的流动(箭头e),所以促进了气泡的排出。图10示出了本实施方式I的第三例所涉及的内衬套50的放大立体图。在内衬套50的外周面51,形成有使外周面51凹陷而成的凹部51a。关于内衬套50的凹部51a包含有在内衬套50的轴向上延伸的部分B这一点,不同于上述的图7、图9的例子。凹部51a的一部分通过从凹部51a的底面突出的突起52而被分支。通过突起52被分支的凹部51a的部分A与贯穿孔22在周向上相连接。凹部51a的比部分A靠近内衬套9的前端53侧的部分(部分B),形成为沿着内衬套50的轴向延伸。在图10的例子中也与图7的例子同样地,产生朝向内衬套50的前端53侧的如箭头f、g所示的液体的流动。在凹部51a的部分A产生沿内衬套50的周向前进的流动(箭头n、p)。突起52的表面与外衬套5 (图5)的内周面不完全紧贴,在两者间形成有间隙。因此,沿周向前进的流动的一部分(箭头n)漫过突起52而进一步沿周向前进。因此,在图10的结构中,能够促进沿凹部51a在内衬套50的周向上前进的流动(箭头n、p),并且,促进了在内衬套50的轴向上前进的流动(箭头r)。因而,图10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内衬套50的轴向上的气泡的排出。图11示出了本实施方式I的第四例所涉及的内衬套60的放大立体图。在内衬套60的外周面61,形成有使外周面61凹陷而成的凹部61a。关于内衬套60的凹部61a包含有在内衬套60的轴向上延伸的部分B这一点,不同于上述的图7、图9所示的例子。贯穿孔22的开口除了形成有凹部61a的部分之外,被突起62包围。凹部61a的部分A与贯穿孔22在周向上相连接。凹部61a的比部分A靠近内衬套60的前端63侧的部分(部分B),形成为沿着内衬套60的轴向延伸。在图11的例子中也是,与图7的例子同样地,产生朝向内衬套60的前端63侧的如箭头f、g所示的液体的流动。在凹部61a的部分A,产生沿内衬套50的周向前进的流动(箭头n、p)。内衬套60的未形成有凹部61a的外周面61与外衬套5 (图5)的内周面不完全紧贴,在两者间形成有间隙。因此,沿周向前进的流动的一部分(箭头n)漫流外表面61而进一步沿周向前进。因此,在图11的结构中也能够与图10的结构同样地促进沿着凹部61a在内衬套60的周向上前进的流动(箭头p、n),并且也促进了沿内衬套60的轴向前进的流动(箭头r )。因此,图11的结构也有利于促进在内衬套60的轴向上的气泡的排出。以上说明了内衬套的各种例子,但是内衬套的形状只要是贯穿孔的开口与凹部在周向上相连接,凹部能够将从贯穿孔的开口流出的液体沿内衬套的周向进行引导的形状即可,不限于上述的各种例子。(实施方式2)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留置针装置IB的外观立体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留置针装置IB的长边方向的剖面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留置针装置IB的前端侧的放大图。图15是表示从图13的状态将内针8拽入至保护筒4的状态的剖面图。首 先,参照图12 图15对留置针装置IB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在图12、图13中,留置针装置IB具备在保护筒4的前端安装有外衬套5的筒状的主体2。主体2在其前端侧具备针部3 (图13)。在图12中,针部3安装有帽体6。作为保护筒4以及外衬套5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出聚碳酸酯、聚丙烯。如图14所示,针部3具有在软管状的软质的外针7的中空部内插通有金属制的硬质的内针8这样的双重构造。外针7固定于外衬套5,内针8固定于内衬套9。作为内衬套9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出聚碳酸酯、聚丙烯。作为外针7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出聚氨酯类弹性体、聚四氟乙烯等的氟树脂。在本实施方式2中,内针8未突出至贯穿孔22内,但是也可以与实施方式I同样地使内针8突出至贯穿孔22内而固定于内衬套9。如图13所示,内衬套9被收纳于主体2内,能够在保护筒4内沿着保护筒4的轴向进行移动。内衬套9安装有密封用的0型环15。内衬套9的后端侧的管状部20连接有软管10 (参照图16)。通过将软管10沿箭头a方向拉拽,使得内衬套9在保护筒4内沿箭头a方向移动。由此,与内衬套9 一体的内针8如图15所示那样,被拽入至保护筒4内。在图12中,保护筒4以将保护筒4的外周包围的方式安装有环状部16。环状部16一体地设置有一对翼部17。进而,保护筒4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有衬套移动限制构件11。衬套移动限制构件11具备一对悬臂部12。在图12中,仅示出了一对悬臂部12中的一个,但是以夹着保护筒4的方式配置有一对悬臂部12。在图12的状态下,若将一对翼部17向上方抬起进行把持,则通过一对翼部17,一对悬臂部12的前端部12a以被向环状部16推靠的方式被把持。在一对悬臂部12这样被把持的期间,衬套移动限制构件11固定于保护筒4。进而,如图13所示,衬套移动限制构件11 一体地设置有限制器13。在图13的状态下,限制器13被插入在保护筒4内,其前端13a与内衬套9的后端面9a抵接。因此,在衬套移动限制构件11的悬臂部12被把持的状态下,内衬套9以及与该内衬套9 一体的内针8的移动也被限制。因此,在该状态下,能够以不将内针8向保护筒4侧推回的方式使内针8穿刺患者。在穿刺内针8时,软质的外针7也被穿刺。在穿刺了内针8以及外针7后,将悬臂部12的把持解除,通过将软管10沿箭头a方向拉拽,如图15所示,与内衬套9 一体的内针8被拽入至保护筒4内。这样,能够仅将软质的外针7留置在穿刺部分。由此,即使患者移动时,也能够缓和穿刺部分的疼痛,并且能够防止血管的损伤。在图15的状态下,向患者投与的药液等的液体被从软管10向内衬套9内供给。内衬套9具备沿着内衬套9的轴向延伸的流路21 ;以及沿内衬套9的径向对该内衬套9进行贯穿的贯穿孔22。流路21与贯穿孔22相连接。向内衬套9内供给的液体经由流路21以及贯穿孔22,从内衬套9流出。从内衬套9流出的液体经由主体2内流至外针7的中空部,被投与至患者的体内。在此,在投与药液等时,若留置针装置IB内存在空气,则空气会与药液等一起进入到血管。因而,在穿刺之前,进行预先在留置针装置IB内填充生理盐水、营养剂等液体的被称作预充的操作。参照图16 图18来说明预充操作时的液体的流动。图16示出了图13中的内衬套9附近的放大剖面图。在图16中,示出了内衬套9在贯穿孔22的贯穿方向上的剖面。图17是与图16的剖面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内衬套9附近的放大剖面图。S卩,图17中示出了内衬套9在贯穿孔22的径向上的剖面。图18示出了内衬套9的放大立体图。预充操作是在如图13所示那样内针8从外针7突出了的状态下进行的。在图16中,在预充操作时,从软管10侧朝向内衬套9 (箭头b方向)供给生理盐水等液体。被供给至内衬套9的液体经由流路21流入至贯穿孔22。流入至贯穿孔22内的液体的一部分朝向内衬套9的外周面侧即贯穿孔22两端的开口侧(箭头c方向)流动,其他部分朝向内针8内(箭头d方向)流动。沿箭头c方向流动的液体从内衬套9的外周面与外衬套5的内周面之间经过,流 向内衬套9的前端26侧。在说明从贯穿孔22两端的开口流出的液体的流动之前,先说明内衬套9的结构以及内衬套9与外衬套5之间的关系。图18示出了内衬套9的放大立体图。内衬套9的外周面23包含有使外周面23凹陷而成的凹部23a,外周面23形成有凹凸。进而,在贯穿孔22的内衬套9的前端26侦牝形成有从凹部23a突出的突起25。另外,图18的图示只是内衬套9的外周面23的一部分,贯穿孔22的另一侧的开口侦彳(纸面的里侧)也形成有与图18的图示同样的凹凸。如上所述,凹部23a是通过使外周面23凹陷而形成的。因此,如图16所示,在凹部23a与外衬套5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30。图16所示的空间30相当于图18所示的内衬套9的凹部23a之中位于突起25与内衬套9的前端26之间的部分。此外,在图18中从凹部23a突出的突起25在图16的剖面图中也进行了图示。在图16中,突起25的表面虽然与外衬套5的内周面接近,但是不完全紧贴。因而,在突起25的表面与外衬套5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31b。关于间隙的形成,内衬套9的外周面23之中的未形成有凹部23a的部分与外衬套5的内周面之间也同样。内衬套9的外周面23之中的形成有凹部23a的部分在图17的剖面图中进行了图示。在图17中,内衬套9的外周面23虽然与外衬套5的内周面接近,但是不完全紧贴。因而,在内衬套9的外周面23与外衬套5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32。如上所述,从贯穿孔22流出的液体一边在间隙31b (图16)、空间30 (图16)、以及间隙32 (图17)中流动一边流向内衬套9的前端26侦U。
以下,具体地说明从贯穿孔22流出的液体的流动。图18的箭头S、t以及g示出了从贯穿孔22流出的液体的流动方向。在图18中,俯视突起25时,突起25的壁面25a与贯穿孔22的开口相对置。S卩,壁面25a构成贯穿孔22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因而,若液体从贯穿孔22向内衬套9的前端26侧流出,则液体的流动被突起25的壁面25a限制而产生向突起25的两侧分流的流动(箭头s、t)。箭头s方向的流动主要在空间30 (图16)内朝向内衬套9的前端26侧前进,箭头t方向的流动绕流到外周面23之中未形成有凹部23a的部分,流入间隙32 (图17)。此外,如上所述,在突起25的表面与外衬套5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31b,因此,还产生进入到间隙31b而漫过突起25的流动(箭头g)。即,从贯穿孔22流出的液体如果从整体上来看,朝向内衬套9的前端26侧沿内衬套9的轴向前进。然而,通过突起25来限制液体的流动,从而也促进了沿内衬套9的周向前进的流动。 在图14中,流到内衬套9的前端26的液体进而流向外针7内。内衬套9的前端26附近与外衬套5的内周面不完全紧贴,在两者间形成有间隙33。此外,在外衬套5的孔与内针8之间也形成有间隙34。进而,在外针7的内周面与内针8的外周面之间也形成有间隙35。因而,朝向内衬套9的前端26流动的液体经由间隙33、间隙34以及间隙35,从外针7的前端流出(箭头h)。另一方面,在图16中沿箭头d方向前进的液体经由内针8的中空部,如图14的箭头i所示那样,从内针8的前端流出。因此,通过对留置针装置IB进行上述那样的预充操作,在从贯穿孔22至内针8及外针7的前端之间的空间以及间隙内填充液体,空气从这些空间及间隙排出。接下来,与比较例进行比较来说明本实施方式2中的内衬套9。图19示出了比较例所涉及的内衬套200的立体图。在内衬套200的没有凹凸的外周面201形成有沿径向贯穿的贯穿孔202。在内衬套200的外周面201,没有如图18所示的内衬套9那样形成有凹部23a以及突起25。在图19的内衬套200中,来自贯穿孔202的液体朝向内衬套200的前端203侧流出。因而,在连结贯穿孔202和前端203而成的线上的液体的流动(箭头j)较强,空气也容易与该流动一起被排出。与此相对,朝向内衬套200的周向的流动(箭头m)较弱。因而,在内衬套200的周向上,随着从贯穿孔202的开口远离,液体的流通变难。因此,在内衬套200的周向上从贯穿孔202的开口远离的部分,气泡容易滞留。在本实施方式2中,如上所述,通过如图18所示那样形成突起25,使得从贯穿孔22的开口流出的液体向突起25的周向的两侧分流,因此,能够促进沿内衬套9的周向前进的流动。因而,在内衬套9的周向上从贯穿孔22的开口远离的部分也能够促进气泡的排出。此外,如图18所示,在内衬套9的周向上,贯穿孔22的开口被凹部23a夹在中间。在该结构中,凹部23a起到将液体的流动沿内衬套9的周向进行引导的槽的作用,这样,也能够促进沿内衬套9的周向前进的液体的流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2,通过预充操作对液体进行填充,能够可靠地将空气置换为液体,能够防止气泡滞留在内衬套9的外周面。另外,在图18中,突起25的形状只要是配置成能够将从贯穿孔22的开口流出而流向内衬套9的前端26侧的液体在内衬套9的周向上进行引导即可,不限于图18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俯视突起25时,突起25的周向两侧的侧面配置成大致V字状,突起25的周向的宽度随着接近贯穿孔22而变宽。该结构如上述那样,能够通过突起25的壁面25a将刚从贯穿孔22的开口流出后的液体在内衬套9的周向上进行引导,并且是突起25的前端26侧的前端部(部分C)为尖状的形状,因此,能够防止突起25的前端部C滞留气泡。图20示出了本实施方式2的第二例所涉及的内衬套40的立体图。本图所示的内衬套40与图18所示的内衬套9相比突起25的位置不同。在图18所示的内衬套9中,未在突起25与贯穿孔22的开口之间形成有间隙。与此相对,在图19所示的内衬套40中,在突起25与贯穿孔22的开口之间形成有尺寸d的间隙。尺寸d是俯视内衬套9时在内衬套9的中心轴18上的、突起25与贯穿孔22的开口之间的间隙的尺寸。 在该结构中也是,从贯穿孔22的开口流出的液体被突起25的贯穿孔2两侧的壁面25a限制而向周向分流,因此,促进了沿内衬套40的周向前进的流动。但是,随着突起40从贯穿孔22的开口远离,从贯穿孔22朝向周向的液体的流通变难。因而,尺寸d优选为贯 穿孔22的开口与内衬套9的前端26之间的最短距离L2的I / 2以下。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都只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的内容,本发明不应被限定解释为这样的具体例,能够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应该广义地解释本发明。工业实用性如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针装置能够防止气泡滞留在内衬套的外周面,因此作为例如在输液或输血时使用的医疗用的针装置是有用的。附图标记说明1A、IB留置针装置2筒状的主体3 针部4保护筒5外衬套7 外针8 内针9、40、50、60 内衬套18内衬套的中心轴22贯穿孔23、51、61内衬套的外周面23a、51a、61a 凹部23b分隔面25 突起25a突起的壁面26、53、63内衬套的前端
权利要求
1.ー种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内衬套,在前端安装有针;以及 筒状的主体,收纳有上述内衬套; 上述内衬套具有 贯穿孔,在上述内衬套的径向上贯穿;以及 凹部,形成在上述内衬套的外周面; 在上述内衬套的周向上,上述贯穿孔的开ロ与上述凹部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针装置,其中, 上述凹部配置成将从上述贯穿孔的开ロ流出的液体在上述内衬套的周向上进行引导。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针装置,其中, 在上述内衬套的周向上,上述贯穿孔的开ロ被上述凹部夹在中间。
4.如权利要求I 3中任ー项所述的针装置,其中, 上述凹部以分隔面为边界被分割,并且,在上述凹部内具有深度随着从上述贯穿孔的开ロ侧接近上述分隔面而变浅的部分。
5.如权利要求I 4中任ー项所述的针装置,其中, 上述凹部包含有沿着上述内衬套的轴向延伸的部分。
6.如权利要求I 5中任一项所述的针装置,其中, 在上述内衬套的轴向上,上述凹部的宽度为上述贯穿孔的开ロ的长度的I / 2以下。
7.ー种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内衬套,前端安装有针;以及 筒状的主体,收纳有上述内衬套; 上述内衬套具有 贯穿孔,在上述内衬套的径向上贯穿;以及 突起,形成在上述贯穿孔的开ロ与上述内衬套的前端之间,从上述内衬套的外周面突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针装置,其中, 上述内衬套具备使上述内衬套的外周面凹陷而成的凹部; 上述突起从上述凹部突出。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针装置,其中, 上述突起配置成将从上述贯穿孔的开ロ流出的液体在上述内衬套的周向上进行引导。
10.如权利要求7 9中任ー项所述的针装置,其中, 在俯视上述突起时,上述突起的壁面与上述贯穿孔的开ロ相对置。
11.如权利要求8 10中任ー项所述的针装置,其中, 在上述内衬套的周向上,上述贯穿孔的开ロ被上述凹部夹在中间。
12.如权利要求7 11中任ー项所述的针装置,其中, 在俯视上述内衬套时,在上述内衬套的中心轴上,上述突起与上述贯穿孔的开ロ之间的间隙的尺寸为上述贯穿孔的开ロ与上述内衬套的前端之间的最短距离的I / 2以下。
13.如权利要求7 12中任ー项所述的针装置,其中, 在俯视上述内衬套时,上述突起的两侧的侧面配置成大致V字状,上述突起的宽度随着靠近上述贯穿孔而变宽 。
全文摘要
在前端安装有针的内衬套(9)被收纳在筒状的主体(2)内。内衬套(9)具有贯穿孔(22),在内衬套(9)的径向上贯穿;以及凹部(23a),形成在内衬套(9)的外周面(23)。在内衬套(9)的周向上,贯穿孔(22)的开口与凹部(23a)相连接。从贯穿孔(22)的开口流出的液体被限制成沿着凹部(23a)进行流动,从而促进了沿内衬套(9)的周向前进的液体的流动。由此,促进了内衬套(9)的周向上的气泡的排出,能够防止气泡滞留在内衬套(9)的外周面(23)。
文档编号A61M5/158GK102665798SQ20108005258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4日
发明者伊藤亨, 河野护, 藤井亮至 申请人:株式会社Jm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