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5842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流体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喷射管和抽吸管的流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使用流体喷射装置进行活体组织的切除、切开、破碎的方法,作为没有热损伤且能够保存血管等毛细管组织的手术器具而具有优良的特性,在使用这样的流体喷射装置进行手术的情况下,有时喷射的液体、切除组织等会滞留在手术部而导致无法确保视野。因此, 存在着并设有用于将液体、切除组织抽吸去除的抽吸管的流体喷射装置。作为这样的流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提出了以下方案,S卩,将喷射高压流体的喷射管以与抽吸管的抽吸流路同心的方式配置在抽吸管的抽吸流路内(参照专利文献1)。作为其他例子,提出了一种将喷射高压流体的喷射管以相对于抽吸管的内周面偏心的状态内插于抽吸管的流体喷射装置(参照专利文献2)。还有一种通过容积变更单元使流体室的容积急剧地变化而将流体转换成脉动流, 并从喷射开口部以脉冲状进行高速喷射的流体喷射装置(参照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313047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6-90957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8-82202号公报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由于抽吸管的内周面与喷射管的外周面同心地配设,因此抽吸开口部的抽吸流路的尺寸(抽吸管的内周面与喷射管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尺寸)是抽吸管的内径与喷射管的外径之差的1/2,很难将比该尺寸大的切除组织抽吸去除。若为了确保抽吸流路的大小而增大抽吸管的直径,则存在手术视野变狭小的技术问题。在专利文献2中,由于喷射管以相对于抽吸管的内周面偏心的状态内插于喷射管中,因此抽吸流路的尺寸是抽吸管的内径与喷射管的外径之差,在使用与专利文献1相同直径的抽吸管和喷射管的情况下,抽吸流路的尺寸比同心的情况要大。但是,在喷射高压流体的情况下,有时会在喷射管的前端、即喷射开口部附近产生振动,很难将流体喷射到目标的手术部。在像专利文献2那样将喷射管偏心地内插于抽吸管中的结构中,不能够直接视觉辨认喷射开口部的位置,因此还存在难以将流体喷射到准确的手术部位置的技术问题。与上述的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的以连续流喷射高压流体的流体喷射装置相比,专利文献3的流体喷射装置能够以更少的流量进行切除,但是,为了提高手术部的视觉辨认性,或者为了抽吸去除切除组织,有时需要设置抽吸管。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增大抽吸流路,可以采用像专利文献2那样将喷射管以相对于抽吸管的内周面偏心的状态内插于喷射管中的结构。但是,在以脉冲状喷射流体的情况下,可以预想到,喷射管的振动比连续流喷射时大。这样,在喷射管上产生了振动的情况下,会导致喷射管与抽吸管接触而产生异常的声音,以及抽吸管因喷射管前端(喷射开口部)的振动而发生共振,从而很难将流体喷射到手术部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作出的,以以下的方式和应用例本发明得以实现。应用例1本应用例的流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流体喷射装置具有脉动流产生部,其将流体转换成脉动流;抽吸管,其突出设置于所述脉动流产生部;喷射管,其以外周面与所述抽吸管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偏心地内插于所述抽吸管中,并具有与所述脉动流产生部连通的喷射开口部;以及抽吸流路和抽吸开口部,所述抽吸流路和所述抽吸开口部形成于所述抽吸管的内周面与所述喷射管的外周面之间,所述喷射管在所述喷射开口部的附近固定于所述抽吸管的内周面。根据本应用例,喷射管以偏心的状态内插于抽吸管中,因此抽吸流路的大小是抽吸管的内径与喷射管的外径之差。若使抽吸管的内径为dl、喷射管的外径为d2,则抽吸流路的大小(间隙尺寸)是dl-d2,抽吸管与喷射管同心的情况下的抽吸流路的大小是 (dl-d2)/2。因此,偏心的情况下的抽吸流路的大小比同心的情况下的抽吸流路的大小要大。因此,与喷射管和抽吸管同心的情况相比,在喷射管与抽吸管偏心的情况下能够抽吸更大的切除组织,喷射出的废液的去除量也变多,并且能够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由于将喷射管在喷射开口部附近固定在抽吸管的内周面上,因此具有如下效果 能够抑制喷射管的前端部振动,防止喷射管与抽吸管接触而产生异常的声音,喷射管的前端(喷射开口部)不会因振动而活动,能够抑制抽吸管因该振动而发生共振,能够将流体准确地喷射到手术部位置。应用例2在上述应用例的流体喷射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抽吸管的所述抽吸开口部的附近,设有用于表示所述喷射开口部的位置的标记。这样,即使是相对于抽吸管偏心地内插喷射管的结构,通过设置用于表示喷射开口部的位置的标记,手术者也能够认识到喷射开口部的位置,因此能够对手术部位置准确地喷射流体。应用例3在上述应用例的流体喷射装置中,期望所述标记是沿着所述抽吸开口部的周缘形成的切口部、或者是在所述抽吸开口部的附近开设的贯通孔。作为标记,也可以是在抽吸开口部附近形成的、表示喷射开口部的位置的刻印等记号,通过沿抽吸开口部的周缘形成切口部,从而能够认识喷射开口部的位置,并能够使抽吸开口部增大该切口部的量。在贯通孔的情况下,除了前端部,还能够将位于侧面方向的切除组织抽吸去除。


图1是表示作为实施方式1的手术器具的流体喷射装置的结构说明图。图2是表示将第一实施例的脉动流产生部、喷射管和抽吸管沿着流体的喷射方向剖切的剖切面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2的A-A剖切面的剖视图,图3 (a)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 (b) 是表示现有例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喷射管和抽吸管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喷射管和抽吸管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喷射管和抽吸管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喷射管和抽吸管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表示第六实施例的喷射管和抽吸管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9表示第七实施例的喷射管的前端部和抽吸管的前端部,图9(a)是剖视图,图 9(b)是从前端方向(箭头E方向)视觉辨认到的主视图。图10是表示第八实施例的抽吸管的前端部的主视图。标号说明1 流体喷射装置;20 脉动流产生部;70 喷射管;72 喷射开口部;80 抽吸管; 81 抽吸流路;82 抽吸开口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便于图示,以下的说明中所参照的附图是部件或部分的纵横的缩小比例尺与实际不同的示意图。(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作为实施方式1的手术器具的流体喷射装置的结构说明图。另外,以下进行说明的流体是生理盐水。在图1中,流体喷射装置1由以下部件构成用于收纳流体的流体供给容器2 ;作为流体供给单元的供给泵10 ;将从供给泵10供给的流体转换成脉动流(以下,有时记作脉冲流)的脉动流产生部20 ;与脉动流产生部20连通的喷射管70 ’突出设置于脉动流产生部20的抽吸管80 ;作为抽吸单元的抽吸泵11 ;以及用于收纳所抽吸的废液和切除组织的废液容器3。脉动流产生部20、供给泵10和流体供给容器2通过流体供给软管(tube)4连接。抽吸管80、抽吸泵11和废液容器3通过抽吸软管5连接。作为脉动流产生部,只要是利用了压电元件的压电方式、或吹泡(K O ” 二 7 卜)(注册商标)方式等能够将流体转换成脉动流并以脉冲状进行喷射的方式都是适宜的, 但以下说明的脉动流产生部是以压电方式为例进行说明的。喷射管70具有喷射流路71,该喷射流路71与形成于脉动流产生部20内部的流体室60连通,流路缩小了的喷射开口部72开设于喷射管70的前端部。喷射管70以其外周面与抽吸管80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偏心地内插于抽吸管80 中。喷射管70在喷射开口部72附近通过粘接等固定方式固定在抽吸管80的内周面。在抽吸管80的内周面与喷射管7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是抽吸流路81和抽吸开口部82。 优选喷射管70具有在流体喷射时不会发生变形的程度的刚性,并且抽吸管80比喷射管70 刚性高。接下来,对这样构成的流体喷射装置1中的流体的流动进行简单说明。将被收纳在流体供给容器2中的流体通过供给泵10抽吸出来,并以一定的压力经由流体供给软管4 供给至脉动流产生部20。脉动流产生部20中具有流体室60、作为使该流体室60的容积变化的容积变更单元的压电元件30、以及膜片40,驱动压电元件30而在流体室60内产生脉动流,经过喷射流路71而将流体从喷射开口部72以脉冲状高速喷射。
在脉动流产生部20停止驱动的情况下,即,不再改变流体室60的容积的时候,从供给泵10以一定的压力被供给的流体经过流体室60而从喷射开口部72以连续流进行喷射。这里,脉动流的意思是,流体流动的方向一定、且流体的流量或流速伴随着周期性或不定期的变动的流体的流动。脉动流中虽然也包括流体的流动和停止反复进行的间断流,但只要流体的流量或流速进行周期性或不定期的变动即可,因此不需要一定是间断流。同样,将流体以脉冲状喷射的意思是指,喷射的流体的流量或移动速度周期性或不定期地变动的流体的喷射。作为脉冲状的喷射的一个例子,能够列举出反复进行流体的喷射和不喷射的间断喷射,但只要所喷射的流体的流量或移动速度周期性或不定期地变动即可,因此不需要一定是间断喷射。接下来,对抽吸进行说明。从喷射开口部72喷射出的流体作为废液在手术部滞留。手术部上存在有被切除了的活体组织。这些废液和活体组织被抽吸泵11抽吸,并从抽吸开口部82经由抽吸流路81和抽吸软管5被收纳到废液容器3中。关于抽吸泵11的驱动,既可以与脉动流产生部20的驱动连动地进行,也可以定期地进行间歇驱动。关于喷射管70和抽吸管80的形状及构造,考虑有如下几个方式。因此,将这些方式作为具体的实施例并参照附图进行说明。(第一实施例)首先对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将第一实施例的脉动流产生部、喷射管和抽吸管沿着流体的喷射方向剖切的剖切面的剖视图。脉动流产生部20具有用于从供给泵10经由流体供给软管4向流体室60供给流体的入口流路61 ;使流体室60的容积变化的作为容积变更单元的、压电元件30和膜片40 ;以及与流体室60连通的出口流路62。膜片40由圆盘状的金属薄板构成,并被下壳体50和上壳体52紧密固定。关于压电元件30,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层叠型压电元件的例子,压电元件30的两端部的一方经由上板35固定在膜片40上,另一方固定在底板51上。流体室60是由形成于上壳体52的与膜片40对置的面上的凹部与膜片40所形成的空间。在流体室60的大致中央部开设有出口流路62。上壳体52和下壳体50在彼此对置的面上接合为一体(图2中夹设了膜片40)。 在上壳体52嵌装有喷射管70,该喷射管70具有与出口流路62连通的喷射流路71,在喷射管70的前端部形成有流路直径缩小了的喷射开口部72。也可以用喷嘴来构成喷射开口部 72。在上壳体52上突出设置有作为喷射管70的外套管的抽吸管80。在抽吸管80的靠脉动流产生部20侧的基端部附近开设有贯穿侧壁的开口部83,抽吸软管5以与该开口部83连通的方式被安装。为了使手术者握持着脉动流产生部20进行操作,而使抽吸软管 5在脉动流产生部20附近的延伸方向与流体供给软管4的延伸方向为相同方向,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性。如图所示,喷射管70以偏心的状态内插于抽吸管80中。由此,喷射管70的外周面与抽吸管80的内周面在抽吸管80的长度范围内接触,或成为具有小间隙的关系。参照图3对该状态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图2的A-A剖切面的剖视图,图3(a)表示本实施例,图3(b)表示现有例。如图3(a)所示,喷射管70的外周面与抽吸管80的内周面是接触的状态。这样形成的抽吸管80的流路与喷射管7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为抽吸流路81,若设抽吸管80的流路直径为dl、喷射管70的外径为d2,则(dl-d2)为抽吸流路81的最大尺寸。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喷射管70以与抽吸管80同心的方式内插于抽吸管80中。 这样的情况下的抽吸流路81的最大尺寸是(dl-d2)/2,虽然抽吸流路81的总面积相同,但偏心的本实施例的抽吸流路81的尺寸更大。抽吸开口部82的尺寸也与抽吸流路81为相同关系。在本实施例中,成为喷射管70的外周面与抽吸管80的内周面接触的构造。在这样的构造中,在将喷射管70内插到抽吸管80中、并使抽吸管80的内周面与喷射管70的外周面抵接的状态下,通过粘接剂等将它们固定,并压入到上壳体52中,则能够进行组装。此时,如图2所示,可以使喷射管70的上壳体52侧基端部比抽吸管80的基端部突出地压入到上壳体52中,并以游嵌的关系将抽吸管80与上壳体52用粘接剂等进行固定。在将喷射管70和抽吸管80固定于上壳体52的固定过程中,优选使用粘接剂、钎料等进行密封加强。虽然优选在喷射管70与抽吸管80互相的长度方向的整个接触范围内进行喷射管 70与抽吸管80的固定,但可以至少固定喷射开口部72的前端附近(图2,图示B的范围)。 在该情况下,可以在将喷射管70、抽吸管80依次插在上壳体52上之后,在图示B的范围内用粘结剂、钎料等进行粘接固定,或者利用焊接等固定方式进行固定。优选设于抽吸管80的开口部83和抽吸软管5的流路的尺寸与抽吸开口部82的流路截面积相同,或者比其大。 接下来,参照图1、图2对本实施例中的脉动流产生部20的脉冲流喷射动作进行说明。通过供给泵10向入口流路61以一定的压力供给流体。来自供给泵10的流体供给量可以是与来自喷射开口部72的脉冲流喷射量大致相等的量。这里,在压电元件30不进行动作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泵10的排出压力和入口流路61侧整体的流路阻力的差,流体流动到流体室60内。对压电元件30输入驱动信号,压电元件30在与膜片40的流体室60侧的面垂直的方向上急剧伸长,则流体室60的容积缩小,流体室60内的压力急剧上升,并达到数十倍的大气压。此时,由于从出口流路62排出的流体的增加量比流体从入口流路61向流体室60 流入的流量的减少量要大,因此在喷射流路71中产生脉动流。该排出时的压力变动在喷射管70内传递,从而从前端的喷射开口部72以高速喷射被脉冲化了的流体。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由于喷射管70以偏心的状态内插于抽吸管80中,因此,抽吸流路81和抽吸开口部82的尺寸是抽吸管80的内径与喷射管70的外径之差。由此,偏心的情况下的抽吸流路81和抽吸开口部82的尺寸比同心的情况下的尺寸更大。因此,在使喷射管70与抽吸管80偏心的情况下,与同心的情况相比能够抽吸较大的切除组织,并且喷射出的废液的除去量也变多,能够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由于将喷射管70在喷射开口部72的附近固定在抽吸管80的内周面上,因此,能够防止脉冲流的喷射所引起的喷射管70的前端部发生振动,并能够防止喷射管70与抽吸管80由于该振动而接触并产生异常的声音。能够防止喷射管70的前端(喷射开口部)发生振动,并防止抽吸管80由于该振动而发生共振,从而能够使流体准确地喷射到手术部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例示出了将抽吸管80固定在上壳体52上的构造,但也可以使上壳体52突出并成为抽吸管。抽吸软管5的配置位置、延伸方向没有特别限定,但由于手术者握持着脉动流产生部20进行操作,因此抽吸软管5和流体供给软管4以沿着彼此的方式在脉动流产生部20 的附近延伸,由此,操作时的平衡性变好,能够提高操作性。(第二实施例)接着,参照附图对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使喷射管70和抽吸管80在整个长度范围内偏心,与此相比,第二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使基端部同心,使前端部偏心。由此,以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为中心,并标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喷射管和抽吸管的构造的局部剖视图。将抽吸管80的基端部压入固定到上壳体52中,并以相对于抽吸管80同心的方式将喷射管70的基端部压入固定到上壳体52中。在前端部处(图示B的范围内),将喷射管70与抽吸管80通过粘接剂、钎料等粘接固定,或者利用焊接等固定方式进行固定。这样,从前端方向观察到的状态是与图3(a)相同的状态,抽吸开口部82的尺寸比同心的情况要大。因此,与使喷射管70的前端部和抽吸管80的前端部同心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抽吸较大的切除组织。由于切除组织容易在抽吸开口部82处堵塞,因此,通过增大抽吸开口部82从而能够提高抽吸能力。如果使喷射管70的基端部与抽吸管80的基端部同心,则与像第一实施例那样使喷射管70的基端部与抽吸管80的基端部偏心地固定在上壳体52上的构造相比,具有上壳体52的加工容易进行、各自的压入加工也变得容易这样的效果。也可以是预先使喷射管70挠曲、借助喷射管70的弹力而弹压在抽吸管80的内周面上的构造。此时,使抽吸管80的刚性成为可耐受喷射管70的弹力的程度、以及能够抑制振动的大小。这样,可以不进行前端部上的固定加工。(第三实施例)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相比,第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抽吸管80和抽吸软管5的连接位置不同。由此,以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点为中心,并对共同要素标注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标号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喷射管和抽吸管的构造的局部剖视图。喷射管70和抽吸管80的关系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相同。在第二实施例中,喷射管70与抽吸管80在前端部处偏心地固定。因此,固定部以外的抽吸流路81向着基端部逐渐变小,在设有抽吸软管5 的开口部83附近,与同心的情况的尺寸相同。由此,期望在抽吸流路81较大的范围内设置开口部83。因此,在抽吸流路81比较开阔的位置设置开口部位置C。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具有连接流路91的管接头90。连接流路91以大致L字状弯曲,抽吸软管5沿着抽吸管80 延伸,并进一步沿着流体供给软管4(参照图2)延伸。此时,可以如图示那样成形抽吸软管 5,在抽吸软管具有充足的弹性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图示D附近通过捆束带(未图示)等将抽吸软管束缚在抽吸管80上。这样,在抽吸流路81比同心的情况下大的部位设置开口部83,由此,能够抑制抽吸能力降低。虽然成为这样的构造,但由于抽吸软管5在管接头90附近沿着抽吸管80延伸,在脉动流产生部20附近沿着流体供给软管4延伸,因此能够容易地握持脉动流产生部 20,不会妨碍操作性。能够使安装有喷射管70和抽吸管80的基端部的上壳体52的构造简单化。也可以是将管接头90与抽吸管80 —体地形成的构造,还可以将管接头90与抽吸软管5—体成形。(第四实施例)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相比,第四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喷射管70在从基端部到前端部的中途弯曲,喷射管70与抽吸管80在前端部固定。由此,以与第三实施例的不同点为中心,并对共同要素标注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标号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喷射管和抽吸管的构造的局部剖视图。喷射管70和抽吸管80安装到上壳体52上的安装构造与上述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相同,是互相同心的关系。在本实施例中,喷射管70在大致中央附近弯曲,且在弯曲部70a的前端侧与抽吸管80的内表面接触,并在前端部(图示B的范围)通过粘接剂、钎料等粘接固定,或者利用焊接等固定方式进行固定。喷射管70的相对于弯曲部70a靠基端部侧的部分与抽吸管80 大致同心。设于抽吸管80的开口部83(开口部位置C)与弯曲部70a相比配置在前端侧,并通过管接头90与抽吸软管5连通。抽吸软管5沿着流体供给软管4延伸。这样,通过在从抽吸开口部82至弯曲部70a的抽吸流路81大的位置上设置开口部83,从而能够形成与抽吸开口部82大致相同尺寸的抽吸流路81,能够将比同心的情况更大的切除组织抽吸除去。若使弯曲部70a靠近基端部侧,则能够使抽吸管80的开口部83靠近脉动流产生部20,能够容易地握持脉动流产生部20,提高操作性。若将弯曲部70a设在上壳体52的范围内,则与第二实施例(参照图4)同样,能够成为在上壳体52设置开口部83的构造。(第五实施例)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第五实施例进行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的抽吸管80以直线形成的情况相比,第五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抽吸管在中途弯曲。在将流体喷射装置1用于腹腔手术等的情况下,有时手术部相对于体表面的抽吸管80的插入位置不在直线上。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喷射管70和抽吸管80的前端部相对于基端部处于弯曲的位置。本实施例具有与这样的情况相对应的形态。以第二实施例的构造为基础,对与第二实施例功能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喷射管和抽吸管的构造的局部剖视图。抽吸管80在前端部与基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处弯曲。喷射管70随着抽吸管80的内周面弯曲,并在喷射开口部72附近(图示B的范围)通过粘接剂、钎料等粘接在抽吸管80的内周面上,或者利用焊接等固定方式固定在抽吸管80的内周面上。虽然也考虑将喷射管70随着抽吸管80的形状弯曲形成,但实际上,在弯曲的管内插入弯曲的管在制造上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将大致直线状的喷射管70压入固定在上壳体52上之后,从喷射开口部72侧将抽吸管80插上去。此时,对于喷射管70,喷射管70的前端部抵接在抽吸管80的弯曲位置的斜面80a上,喷射管70随着斜面80a、弯曲部80b而弯曲,当基端部到达上壳体52时,成为图7所示的形状。在腹腔手术的情况下,喷射管70 和抽吸管80的长度为200mm 400mm左右,因此弯曲角度比图示的状态缓和。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根据手术部位、方法而使喷射管70的前端部和抽吸管80的前端部相对于基端部位于弯曲的位置的情况下,抽吸管80和喷射管70也会在前端部处成为偏心的状态,与同心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抽吸开口部82。抽吸流路81中的弯曲的部分是比抽吸开口部82小的位置,但由于喷射管70的外径为圆形,因此流路阻力极小,不会妨碍切除组织的抽吸。在本实施例中,喷射管70由于随着弯曲的抽吸管80的内周面插装,因此喷射管70 的前端部在喷射管70的弹力作用下弹压在抽吸管80的内周面上,由此,如果该弹压力是能够抑制振动的大小,则不必须要进行固定。从该角度来看,要预先使抽吸管80的刚性比喷射管70的刚性大。(第六实施例)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第六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流体喷射方向相对于喷射流路71在直线上或者相对于喷射流路71平行,与此相比,第六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流体喷射方向朝向相对于喷射流路71倾斜的方向。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 有时要在与抽吸管80的延伸方向偏离的位置进行切除。本实施例具有与这样的情况相对应的形态。以第一实施例的构造为基础,对与第一实施例功能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第六实施例的喷射管和抽吸管的构造的局部剖视图。喷射管70和抽吸管80在前端部弯曲,喷射管70按照抽吸管80的弯曲部的内周面的形状。喷射管70在喷射开口部72的附近通过粘接剂、钎料等固定于抽吸管80的内周面,或者利用焊接等固定方式固定于抽吸管80的内周面。使抽吸管80的流路直径为dl,并用h来表示喷射管70的弯曲高度,此时,将流路直径dl设定成h < dl的关系。这样,能够将喷射管70内插于抽吸管80中。由此,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能够在与抽吸管80的延伸方向偏离的位置进行切除和切除组织的抽吸排除。本实施例的构造也可以适用于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的各实施例。(第七实施例)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第七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说明的那样,喷射开口部72相对于抽吸开口部82配置在偏心的位置,因此,手术者很难直接视觉辨认喷射开口部。因此,第七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抽吸开口部82的附近设有用于表示喷射开口部72 的位置的标记。图9表示第七实施例的喷射管和抽吸管的前端部,图9 (a)是剖视图,图9(b)是从前端方向(箭头E方向)观察到的主视图。在图9(a)、(b)中,在抽吸管80的靠近喷射开口部72的附近,形成有作为标记的切口部73。切口部73形成为沿着抽吸开口部82的周缘的位置和形状,手术者能够视觉辨认喷射管70的前端部(喷射开口部位置)。
作为标记,可以是图示那样的切口,但也可以在抽吸管80的外周面上通过刻印、 小孔或涂料等做记号。但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切口部73,手术者能够直接视觉辨认喷射开口部72的位置并进行操作。由此,能够向准确的手术部位置喷射流体,进行切除。(第八实施例)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第八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上述第七实施例中,作为标记而形成了一个切口部73,与此相比,第八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沿着抽吸开口部形成的切口、或者是在抽吸开口部附近开设的贯通孔。图10是表示第八实施例的抽吸管的前端部的主视图。在图10中,在抽吸管80的前端部,沿着抽吸开口部82的周缘形成有4个切口部73a、73b、73c、73d。在图10的情况下,切口部73a是表示喷射开口部72的位置的标记。其他切口部是为了对抽吸开口部82 的抽吸功能进行补充而设置的。因此,切口部73a具有作为标记的位置和形状,其他切口部 73b、73c、73d具有能够抽吸切除组织的位置、形状。切口部73a、73b、73c、73d也可以是贯通抽吸管80的前端部侧面的贯通孔(未图示)。因此,通过形成这些切口部73a、73b、73c、73d,能够在抽吸开口部82附近形成用于表示喷射开口部72的位置的标记。通过设置这些切口部,能够进一步对抽吸开口部82 的尺寸进行补充,进而能够提高切除组织的抽吸去除能力。而且,借助于开设于抽吸开口部82附近的贯通孔,能够抽吸去除位于前端部的侧面方向的切除组织。
权利要求
1.一种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流体喷射装置具有脉动流产生部,该脉动流产生部将流体转换成脉动流; 抽吸管,该抽吸管突出设置于所述脉动流产生部;喷射管,该喷射管以外周面与所述抽吸管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偏心地内插于所述抽吸管中,并具有与所述脉动流产生部连通的喷射开口部;以及抽吸流路和抽吸开口部,所述抽吸流路和所述抽吸开口部形成于所述抽吸管的内周面与所述喷射管的外周面之间,所述喷射管在所述喷射开口部的附近固定于所述抽吸管的内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抽吸管的所述抽吸开口部的附近,设有用于表示所述喷射开口部的位置的标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记是沿着所述抽吸开口部的周缘形成的切口部,或者是在所述抽吸开口部的附近开设的贯通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喷射管和抽吸管的流体喷射装置。流体喷射装置(1)具有脉动流产生部(20),其将流体转换成脉动流;抽吸管(80),其突出设置于脉动流产生部;喷射管(70),其以外周面与抽吸管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偏心地内插于抽吸管中,并具有与脉动流产生部连通的喷射开口部(72);以及抽吸流路(81)和抽吸开口部(82),所述抽吸流路和抽吸开口部形成于抽吸管的内周面与喷射管(70)的外周面之间,喷射管(70)在喷射开口部(72)附近固定于抽吸管内周面。由此,能够通过增大抽吸流路(81)和抽吸开口部(82)来提高切除组织的抽吸能力,并能够抑制喷射管的前端部(喷射开口部(72))振动。
文档编号A61B17/3203GK102188275SQ20111004878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3日
发明者小岛英挥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