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加热式全自动脊椎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脊椎牵引装置,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加热式全自动脊椎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体的脊椎从平行到直立,腰椎担负起全身60%以上的重量。由于脊椎长期受到直立时的重压,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导致各种脊椎疾病。世界医学专家对人体脊椎与各种身体病痛不适相对应之调查,发现80%的慢性疾病多因脊椎病变所引起;据国家卫生部统计,我国颈腰椎病患者2008年已突破2亿。椎间盘位于相邻两椎体之间,有内外、外两部构成,外部为纤维环,由多层呈环状排列的纤维软骨环组成,围绕在髓核的周围,可防止髓核向外突出,纤维坚韧而有弹性;内部为髓核,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有缓和冲击的作用。成年人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中的纤维变粗,发生玻璃变性以致最后破裂,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不能担负原来承担的压力。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纤维环即可向外膨出。 脊椎牵引是用来治疗脊椎等方面的疾病,是一种采用机械传动实行牵引的一种器械。应用人体生理学与机械物理力学科学结合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慢性损伤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腰痛、放射性腿脚麻木、行走无力而引起腿脚肌肉萎缩,以及外伤性颈椎骨折、错位、脱位等症状;也可适用于颈椎性头晕目眩,头痛耳鸣、血压异常等临床症状。腰椎间盘脱出治疗目的是使椎间盘的髓核部分或全部回纳或与神经根分离,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其炎性水肿的消退,从而减轻或消除对神经根的刺激,缓解和消除疼痛症状。脊椎牵引的效果1、脊柱两侧肌肉的伸展、放松;2、相应关节囊和韧带的牵伸;3、椎间孔的增宽;4、脊柱生理曲度变直;5、脊柱小关节的滑动;6、椎间盘突出患者突出物的缩小。脊椎牵引从控制方式分为全自动控制和人工控制;从牵引方式分为持续牵引和间歇牵引或阶梯式牵引;从牵引部位分为腰椎牵引和颈椎牵引。全自动脊椎牵引装置是由计算机或单片机控制,可任意设定参数,具有多种安全保护,可持续牵引和间歇牵引或阶梯式牵引,及牵引力自动补偿等功能;人工控制脊椎牵引一般只能进行持续牵引。所以在医疗单位一般主要使用全自动脊椎牵引装置,全自动脊椎牵引装置具有安全性高、设定方便、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等优点。全自动脊椎牵引装置基本上具有设置牵引时间、牵引力等治疗参数;电子传感器检测牵引力,牵引力能随时补偿;具有多种牵引模式,可持续、间歇或阶梯式牵引;配有急退键和病人手持急退开关,保障安全;牵引拖板采用无间隙设计,牵引平稳无晃动;对抗式牵引,上下床板能同时对向牵开,提高疗效。现行的全自动脊椎牵引装置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I、调节、控制部分、2、牵引动力装置、3、辅助装置。在牵引前首先通过调节、控制部分设定、控制牵引装置的牵引方式(持续牵引或间歇牵引)、牵引力量、牵引时间、牵引方向等参数,在牵引过程中由控制部分控制牵引动力装置的牵引方式(持续牵引或间歇牵引)、牵引力量、牵引时间等
发明内容
脊椎牵引的治疗作用1.解除肌肉痉挛,使肌肉放松,缓解疼痛;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的吸收和炎症的消退,有利于损伤的软组织修复;3.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4.调整脊柱后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脊柱后关节嵌顿的滑膜或关节突关节的错位得到复位;5.改善或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6.使椎间孔增大,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7.拉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内压力,有利于膨出的间盘回缩以及外突的间盘回纳。热疗的作用主要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的吸收和炎症的消退,有利于损伤的软组织修复;解除肌肉痉挛,使肌肉放松,缓解疼痛。热疗和脊椎牵引的治疗作用有相同一致性。从脊椎牵引的治疗机理和作用与热疗的机理和作用具有协同与补充作用,可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伴随肌肉放松可产生缓解由于肌肉紧张或痉挛造成的疼痛和进一步增大椎体分离作用。为改善肌肉的紧张度,增大治疗效果,可在牵引前给牵引部位的肌肉进行前期的加热,进行一段时间的热疗,可使牵引部位的肌肉自动松驰、增大椎体分离作用。凡是做脊椎牵引的患者,特别是腰椎部的患者,由于脊椎等因素的刺激,大部分都随之存在肌肉紧张度提高的状况。所以,在做脊椎牵引的患者,在牵引治疗的同时也在做其它一些治疗,如按摩、 超声或远红外线等热疗等,其作用是,在牵引前的目的是使被牵引的部位脊椎两侧的肌肉的紧张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以便牵引;牵引后是使被牵引的肌肉得到更好的恢复。故热疗的作用在整个牵引过程中的作用功能有所不同。在现行牵引治疗中,由于肌肉紧张,在牵引前期需要牵引力较大,方才和牵引一段时间后的作用一般。如一开始就用较大的牵引力患者会感觉不适,如牵引力小,疗效就较差。同时,在牵引过程中牵引力不好调整。所以在全自动脊椎牵引装置中可增加加热部件。在整个牵引过程中,实行全程加热,即先给牵引部位进行加热,然后进行牵弓I,牵引结束后再进行一段时间的加热,以达到恢复拉伸肌肉的目的。为了保证、提高牵引疗效,确保安全,可将牵引治疗和热疗功能合并在一起,即牵引与热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牵引治疗前给被牵引的部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加热,然后进行牵引,牵引结束后在继续进行一段时间加热。为了能达到上述要求,在保持现行脊椎牵引装置功能和结构的同时,增加一加热部件,加热部件可采用超声、微波、远红外等加热方法。加热部件可采用包扎或放置在牵引部位处(颈、腰部)。这样即可给所需部位加热又不影响牵引。加热元件受控制器控制,控制加热元件输出功率和时间。这样能确保不改变脊椎牵引装置的整体性能和治疗功效,热疗功能同样有保证。由于牵引和加热控制电路均是常用、可靠、成熟的电路,故二者的结合,同样可保证其安全、可靠和容易实现。这就是加热式全自动脊椎牵引装置的目标,是应用人体生理学与机械物理力学及热效应学科学结合组成新型装置。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是本发明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中I、牵引前时间调节设定;2、牵引时间调节;3、牵引后时间调节;4、热产生器功率输出设定;5、牵引力设定;6、其它参数设定;7、控制器;8、热产生器;9、牵引动力装置; 10、其它功能输出;11、工作状态指示。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确保牵引的安全和疗效,结合牵引和热疗的机理及作用,利用现行、成熟、可靠的牵引和热疗技术及装置,将牵引与热疗装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如图中所示 牵引时间调节2、、牵引力设定5、其它参数设定6、控制器7、牵引动力装置9、其它功能输出 10、工作状态指示11及其辅助装置构成现行的全自动脊椎牵引装置。加热式全自动脊椎牵引装置主要由控制部分、输入(调节、设定)部分、输出部分及其辅助装置组成。输入(调节、设定)部分主要由牵引前时间调节I、牵引时间调节2、牵引后时间调节3、热产生器功率输出设定4、牵引力设定5、其它参数设定6组成;控制部分主要由控制器7组成;输出部分主要由热产生器8、牵引动力装置9、其它功能输出10、工作状态指示11 ;其它辅助装置主要由牵引床、牵引传动装置等机械装置组成。除具有现行全自动控制脊椎牵引装置所有调节、 控制功能外,增加热产生调节、控制功能;另外特别增加热产生器;现行的全自动脊椎牵引装置只有一个时间调节(牵引时间调节2),加热式全自动脊椎牵引装置中的调节控制器具有三个时间调节,I、牵引前时间调节,主要控制热产生器在牵引前加热时间;2、牵引时间调节,主要控制牵引的时间,在此时间内牵引和加热同时进行;3、牵引后时间调节,主要控制热产生器在牵引后加热时间。三个时间调节控制器呈有序(前停后动作)工作状态。即在牵引前时间调节I工作结束后,牵引时间调节2工作,牵引时间调节2工作结束后,牵引后时间调节3工作,牵引后时间调节3工作结束后,发出工作结束的声、光提示。加热式全自动脊椎牵引装置整个工作流程为首先调节有关参数(如牵引前热产生器工作时间、牵引时间及牵引力、牵引方式、牵引后热产生器工作时间等)一启动工作一牵引前时间调节器工作一热产生器得电工作,给被牵引部位进行加热一到达牵引前时间调节设定的时间,牵引前时间调节器停止工作一牵引时间调节器工作,牵引装置开始计时工作,热产生器继续得电工作——到达设定时间后,牵引时间调节器停止工作, 牵引停止一牵引后时间调节器工作,开始计时一到达设定时间后,牵引后时间调节器停止工作——热产生器断电停止加热——整个牵引治疗过程结束,装置发出声、光提示。在整个牵引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调节热产生器输出功率。热产生器可选用产热可采用超声、微波、远红外等加热方法,产热元件安装在布料内,牵引时安放在患部(腰部)或包扎患部(颈、腰部),在牵引的全中可保持连续加热,并可。
权利要求
1.一种加热式全自动脊椎牵引装置,由控制器(7)、设定调节部分(牵引前时间调节I、 牵引时间调节2、牵引后时间调节3、热产生器功率输出设定4、牵引力设定5、其它参数设定6)、输出部分(热产生器8、牵引动力装置9、其它功能输出10、工作状态指示11)、其它辅助装置(牵引床、牵引传动装置等机械装置)组成,其特征是牵引与热疗协同。
2.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加热式全自动脊椎牵引装置,其特征是三个时间调节器呈有序工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脊椎牵引装置,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加热式全自动脊椎牵引装置。热疗和脊椎牵引的治疗作用存在一致性,从脊椎牵引的治疗机理和作用与热疗的机理和作用具有协同功效,可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确保牵引的安全和疗效,结合牵引和热疗的机理及作用,利用现行、成熟、可靠的牵引和热疗技术及装置,应用人体生理学与机械物理力学及热效应学科学结合组成新型装置。加热式全自动脊椎牵引装置主要由控制部分、输入(调节、设定)部分、输出部分及其辅助装置组成。加热式全自动脊椎牵引装置中的调节控制器具有三个时间调节,并呈有序(前停后动)工作状态。热产生器可选用产热可采用超声、微波、远红外等方法,在牵引的全程中可保持连续加热。
文档编号A61F5/045GK102579177SQ20121004317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4日
发明者周明山, 张鹏, 李胜, 袁文杰, 黄海兵 申请人:周明山,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