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6550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统草药的未确定结构的医用配制品,尤其是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流行性腮腺炎又称“痄腮”,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5 10岁的儿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主要通过飞沫及病人接触后传染,多发于人群聚集处,如幼儿园、学校等。腮腺肿大是本病的首发体征,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腮腺疼痛难忍,少数病人的胰腺、脑膜、脑、肝和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本病对机体的严重危害并不只是腮腺本身,而是它的并发症,例如并发脑膜炎、睾丸炎等。因此要高度警惕和防治并发症。流行性腮腺炎是病毒感染,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临床上主要是采用病毒唑、潘生丁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治疗,应用抗菌素治疗无效。中草药疗效较好。
中医认为,本病因外感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夹痰化火,遏阻少阳、阳明经脉,郁而不散,失于疏泄,结于腮部所致。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机理,以清热解毒、散结清肿为治则,进行辩证配伍组方,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配制方便、药源广、成本低、疗效显著、作用可靠、无副作用的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金银花5 20份、连翘5 20份、牛蒡子5 15份、桔梗3 10份、荆芥穂3 10份、石膏10 40份、知母5 15份、板蓝根5 20份、大青叶5 20份、蒲公英5 20份、山慈燕5 15份、野菊花5 20份、胆南星3 10份、僵蚕3 10份、赤芍5 15份、竹茹3 10份、陈皮3 10份、炒山楂5 15份、炒麦芽5 15份、甘草3 10份。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金银花15份、连翘15份、牛蒡子10份、桔梗6份、荆芥穂6份、石膏30份、知母10份、板蓝根15份、大青叶15份、蒲公英15份、山慈菇10份、野菊花15份、胆南星6份、僵蚕6份、赤芍10份、竹茹6份、陈皮6份、炒山楂10份、炒麦芽10份、甘草6份。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精选药物组方。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功效;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效;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效;桔梗具有宣肺祛痰、养气补血、利五脏、补五劳的功效;荆芥穂具有解表散风、透疹的功效;石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知母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的功效;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的功效;大青叶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山慈菇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的功效;野菊花具有疏风清热、消肿解毒的功效;胆南星具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的功效;僵蚕具有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的功效;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竹茹具有清热泻火、涤痰凉血的功效;陈皮具有理气健脾、调中利水、燥湿化痰的功效;炒山楂具有消食导滞、活血化痰的功效;炒麦芽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的功效;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的功效。本发明组合物中的药物组分经辩证配伍,在作用上相辅相成,具有协同作用,共奏以清热解毒、解表散风、泻火凉血、散结消肿之功效,达到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目的。本发明组合物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其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各种组分药物采用水煎服用。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作用可靠,药性平和,未出现毒副作用,总有效率95. 2%,治愈率达82. 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I
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金银花15g、连翅15g、牛蒡子10g、桔梗6g、荆芥穂6g、石膏30g、知母10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蒲公英15g、山慈燕10g、野菊花15g、胆南星6g、僵蚕6g、赤苟10g、竹苑6g、陈皮6g、炒山楂10g、炒麦芽10g、甘草6g。实施例2
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金银花10g、连翅12g、牛蒡子5g、桔梗10g、荆芥穂3g、石膏40g、知母5g、板蓝根10g、大青叶12g、蒲公英20g、山慈燕12g、野菊花10g、胆南星5g、僵蚕3g、赤苟5g、竹苑10g、陈皮3g、炒山楂15g、炒麦芽Sg、甘草5g。实施例3
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金银花20g、连翅5g、牛蒡子10g、桔梗3g、荆芥穂10g、石膏10g、知母8g、板蓝根12g、大青叶20g、蒲公英5g、山慈燕8g、野菊花5g、胆南星10g、僵蚕5g、赤苟12g、竹苑3g、陈皮8g、炒山楂12g、炒麦芽5g、甘草10g。实施例4
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金银花5g、连翅20g、牛蒡子8g、桔梗5g、荆芥穂8g、石膏15g、知母12g、板蓝根20g、大青叶5g、蒲公英10g、山慈燕5g、野菊花20g、胆南星8g、僵蚕8g、赤苟8g、竹苑5g、陈皮5g、炒山楂8g、炒麦芽15g、甘草Sg。实施例5
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金银花12g、连翅8g、牛蒡子15g、桔梗8g、荆芥穂5g、石膏20g、知母15g、板蓝根5g、大青叶10g、蒲公英12g、山慈燕15g、野菊花12g、胆南星3g、僵蚕10g、赤苟15g、竹苑8g、陈皮10g、炒山楂5g、炒麦芽12g、甘草3g。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中药组合物按常规的水煎法制取药剂。具体方法如下将组方的中药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过药面,浸泡15 2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面约10厘米,进行第一次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 30分钟;第二次煎煮,加水没过药面约6厘米,水沸后煎煮15 20分钟。两次煎煮去渣取汁,合并。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组合物,临床疗效总结
一、一般性资料本中药组合物应用于临床观察病例84例,男57例,女27例,年龄I 15岁,其中以3 7岁最多。发病至就诊时间为I 5天。二、诊断标准
(1)、发病前2— 3周内有与“痄腮”患者的接触史; (2)、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疼痛;
(3)、对并发病,可作血、尿检查,以资鉴别。三、用法用量临床应用时,组合物中的组分、用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及症状酌情增减。一天一剂,水煎两遍取汁约300ml,分早、晚两次温热服用。四、疗效评定
(1)治愈用药后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腮腺肿痛消失,食欲恢复;
(2)有效用药后3天内体温降至37.5°C左右,腮腺肿痛减轻,食欲有所好转;
(3)无效用药后3天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五、治疗效果该临床观察病例中,服药2-7天,治愈69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治疗期间未发生毒副作用。六、典型病例
病例I :
张某,男,7岁。就诊时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及周围肿大,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触之有弹性感及轻度压痛,张口咀嚼食物时,胀痛加剧。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2天,肿胀部位减小,痛感减轻;续服3天,腮腺肿痛消失,饮食正常,治愈。病例2
杨某,男,10岁。就诊前3天出发热、头痛、食欲减退乏力和腮腺肿胀、压痛等症状,发病前有明确接触史,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4天,体温恢复正常,腮腺肿痛消失,食欲恢复,治愈。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金银花5 20份、连翘5 20份、牛蒡子5 15份、桔梗3 10份、荆芥穂3 10份、石骨10 40份、知母5 15份、板蓝根5 20份、大青叶5 20份、蒲公英5 20份、山慈菇5 15份、野菊花5 20份、胆南星3 10份、僵蚕3 10份、赤芍5 15份、竹茹3 10份、陈皮3 10份、炒山楂5 15份、炒麦芽5 15份、甘草3 10份。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金银花15份、连翘15份、牛蒡子10份、桔梗6份、荆芥穂6份、石膏30份、知母10份、板蓝根15份、大青叶15份、蒲公英15份、山慈菇10份、野菊花15份、胆南星6份、僵蚕6份、赤芍10份、竹茹6份、陈皮6份、炒山楂10份、炒麦芽10份、甘草6份。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药原料组成金银花5~20份、连翘5~20份、牛蒡子5~15份、桔梗3~10份、荆芥穂3~10份、石膏10~40份、知母5~15份、板蓝根5~20份、大青叶5~20份、蒲公英5~20份、山慈菇5~15份、野菊花5~20份、胆南星3~10份、僵蚕3~10份、赤芍5~15份、竹茹3~10份、陈皮3~10份、炒山楂5~15份、炒麦芽5~15份、甘草3~10份。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风、泻火凉血、散结消肿的功效,其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显著,作用可靠,其组分药源广、配制简便、无毒副作用。
文档编号A61K36/8998GK102872381SQ201210357680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5日
发明者王雪娟 申请人:王雪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