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球装置以及按摩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257559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按摩球装置以及按摩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对提高按摩感做出贡献的结构的按摩球装置以及按摩装置,按摩装置具有按摩球装置。按摩装置具有按摩球装置(20)。按摩球装置(20)具有按摩球(30)、热施加机构(40)、臂(60)以及驱动装置。臂(60)支承按摩球(30)和热施加机构(40)。臂(60)以在改变按摩球(30)的中心轴(XC)的倾斜角度的同时使按摩球(30)移动的偏心驱动方式进行驱动。按摩球(30)随着臂(60)的偏心动作而沿着规定路径移动。热施加机构(40)具有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具有在按摩球(30)在规定路径上移动时与人体接触的施加机构施疗面(51A)。施加机构施疗面(51A)具有不对人体产生局部的接触压力的形状。
【专利说明】按摩球装置以及按摩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技术属于对人体进行按摩的按摩球装置以及具备该按摩球装置的按摩装置的领域。
【背景技术】
[0002]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种具有按摩球装置的按摩装置的一例。专利文献I的按摩球装置具有按摩球、支承机构以及驱动机构。该按摩球装置通过驱动机构对支承机构进行驱动,来使按摩球在按摩球装置的高度方向上移动。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24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_4]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5]专利文献I的按摩球在按摩球装置的高度方向上重复进行单调的动作。因此,很难给予人体接近实际的按摩手法的按摩感。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了按摩感的按摩球装置以及具备该按摩球装置的按摩装置。_7]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08]第一方式涉及一种对人体进行按摩的按摩球装置。按摩球装置具备:按摩球;热施加机构;支承机构,其支承上述按摩球和上述热施加机构;以及驱动装置,其通过对上述支承机构进行驱动,来变更上述按摩球和上述热施加机构相对于人体的位置,其中,以在改变上述按摩球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的同时使上述按摩球沿着规定路径移动的偏心驱动方式对上述支承机构进行驱动,上述热施加机构包括施加机构施疗部分,上述施加机构施疗部分包括在上述按摩球沿着上述规定路径移`动时与人体接触的施加机构施疗面,上述施加机构施疗面具有不对人体产生局部的接触压力的形状。
[0009]在第二方式中,优选的是,上述施加机构施疗面形成为随着在上述按摩球装置的宽度方向上从内侧向外侧去而朝向上述中心轴侧倾斜的倾斜面,上述倾斜面的倾斜被设定成在上述按摩球装置的深度方向上从前方侧向后方侧去而逐渐变大。
[0010]在第三方式中,优选的是,上述按摩球在上述规定路径上的路径前方位置处位于上述按摩球装置的深度方向上的最前方侧,上述施加机构施疗面形成为向与在上述按摩球位于上述路径前方位置时的上述按摩球的施疗面相同的方向倾斜。
[0011 ] 在第四方式中,优选的是,上述施加机构施疗部分在上述按摩球装置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一方或两方具有曲率形状。
[0012]在第五方式中,优选的是,上述施加机构施疗部分由弹性材料形成,被形成为在上述按摩球沿着上述规定路径移动时通过上述施加机构施疗面与人体接触而发生弹性变形。
[0013]在第六方式中,优选的是,上述热施加机构除了上述施加机构施疗部分以外还包括施加机构主体部分,上述施加机构施疗部分构成为具有沿着上述按摩球装置的高度方向相对于上述施加机构主体部分进行伸缩的结构,上述按摩球在沿着上述规定路径移动时移动到上述施加机构主体部分侧。
[0014]第七方式涉及具备上述第一~第六方式中的任一个的按摩球装置的按摩装置。
[0015]发明的效果
[0016]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提高了按摩感的按摩球装置以及具备该按摩球装置的按摩装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按摩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0018]图2是表示按摩球装置和按摩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0019]图3是表示按摩球、热施加机构以及臂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0020]图4是表示按摩球、热施加机构以及臂的分解结构的立体图。
[0021]图5的(a)是表示热施加机构的外壳的结构的侧视图,(b)是表示外壳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0022]图6是表示按摩球、热施加机构以及臂的结构的后视图。
[0023]图7的(a)是表示按摩球位于路径后方位置时的按摩球、热施加机构以及臂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表示按 摩球位于路径前方位置时的按摩球、热施加机构以及臂的状态的侧视图。
[0024]图8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按摩球装置中的按摩球、热施加机构以及臂的结构的侧视图。
[0025]图9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按摩球装置中的按摩球、热施加机构以及臂的结构的侧视图。
[0026]图10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按摩球装置中的按摩球、热施加机构以及臂的结构的侧视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按摩装直;10:椅子;11:座部;12:脚部;13:罪背;14:扶手;15:腿放直部;16:罩;20:按摩球装置;30:按摩球;30A:施疗面;31:第一轴承;32:第二轴承;33:按摩球顶点;40:热施加机构;41:第一电力线;42:第二电力线;43:加热器;44:连接器;45:限制构件;45A:插入部分;45B:散热部分;50:外壳;51: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A:施加机构施疗面;51B:圆角部分;52:支承部分;53:收纳部分;54:第一下端;55:第二下端;57:平面部;57A:面;57B:面;58:壁部;60:臂(支承机构);61:臂前端部分;61A:臂前端;70:驱动装置;80:旋转轴;90:凸轮机构;91:第一凸轮;92:第二凸轮;100:控制部;110:驱动系统控制部;120:温度控制部;130:操作部;131:第一按钮;132:第二按钮;133:第三按钮;220:按摩球装置;230:按摩球;240:热施加机构;250:外壳;251:施加机构施疗部分;25IA:施加机构施疗面;260:臂;320:按摩球装置;330:按摩球;340:热施加机构;350:外壳;351:施加机构施疗部分;351A:施加机构施疗面;352:施加机构主体部分;353:致动器;420:按摩球装置;430:按摩球;440:热施加机构;450:外壳;451:施加机构施疗部分;451A:施加机构施疗面;452:施加机构主体部分;453:连结部分、460:臂;500:人体;H:高度方向;HA:上方向;HB:下方向;X:宽度方向;XA:第一宽度方向;XB:第二宽度方向;Y:高度方向;ΥΑ:第一高度方向;ΥΒ:第二高度方向;Ζ:深度方向'TA:第一深度方向;ΖΒ:第二深度方向;D1:倾斜方向;XC:中心轴;X1:第一中心轴;X2:第二中心轴;RA:曲率;L1:距离;L2: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0029](第一实施方式)
[0030]参照图1说明按摩装置I的整体结构。
[0031]图1的箭头HA表示上方向。上方向HA表示在靠背13的正面视图的高度方向H上从下侧朝向上侧的方向。箭头HB表示下方向。下方向HB表示在靠背13的高度方向H上从上侧朝向下侧的方向。
[0032]按摩装置I具备椅子10、按摩球装置20、控制部100以及操作部130。椅子10具备座部11、脚部12、靠背13、扶手14、腿放置部(才7卜V > ) 15以及罩16。
[0033]座部11支承用户的臀部。脚部12支承座部11。靠背13支承用户的背部。扶手14支承用户的胳膊肘。腿放置部15支承用户的小腿。罩16覆盖座部11和靠背13。
[0034]按摩球装置20对人体进行按摩。控制部100进行与按摩动作有关的各种控制。操作部130具备第一按钮131、第二按钮132以及第三按钮133。第一按钮131具有用于指定腿放置部15的动作的功能。第二按钮132具有用于指定按摩球装置20的动作的功能。第三按钮133具有用于指定热施加机构40 (参照图2)的动作的功能。
[0035]参照图2说明按摩球装置20的结构。按摩球装置20具备按摩球30、热施加机构40、臂60以及驱动装置70。另外,按摩球装置20具备旋转轴80以及凸轮(cam)机构90。臂60是支承机构的一例。
[0036]按摩球30用于对人体进行按摩。热施加机构40对人体施加热。热施加机构40具备加热器43。加热器43通过被提供电力而发热。加热器43的一例是PTC(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加热器。臂60支承按摩球30和热施加机构40。驱动装置70使臂60相对于靠背13(参照图1)移动。旋转轴80使臂60旋转。凸轮机构90被安装在旋转轴80上。
[0037]参照图2说明按摩装置I的控制系统的结构。控制部100具备驱动系统控制部110和温度控制部120。
[0038]驱动系统控制部110根据通过操作部130指定的按摩装置I的按摩模式来控制按摩球装置20和腿放置部15的驱动。温度控制部120根据通过操作部130指定的按摩装置I的按摩模式来控制热施加机构40的加热器43的温度。
[0039]按摩装置I具有五个按摩模式、即第一~第五模式。在第一模式中,控制部100利用按摩球30对用户的肩膀、背部以及腰部进行按摩。在第二模式中,控制部100利用腿放置部15对用户的小腿进行按摩。在第三模式中,控制部100利用热施加机构40对用户的肩膀、背部以及腰部进行按摩。在第四模式中,控制部100利用按摩球30、腿放置部15以及热施加机构40中的至少两个对人体的任意部位进行按摩。在第五模式中,控制部100利用按摩球30和热施加机构40对用户的肩膀、背部以及腰部进行按摩。在第五模式中,以在改变按摩球30的中心轴XC(参照图4)的倾斜角度的同时使按摩球30移动的偏心驱动方式对臂60进行驱动。
[0040]驱动装置70根据来自驱动系统控制部110的指令来变更驱动装置70相对于靠背13的在高度方向H上的位置和臂60的倾斜角度中的至少一方。与臂60相对于驱动装置70的倾斜角度的变化相应地按摩球30和热施加机构40相对于驱动装置70的角度发生变化。
[0041] 参照图3说明按摩球30、热施加机构40以及凸轮机构90的结构。热施加机构40具备外壳50。外壳50包括与人体接触来对人体施加热的部分。
[0042]外壳50被固定于臂60。按摩球3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外壳50支承。外壳50和按摩球30随着臂60的驱动而一体地进行动作。
[0043]凸轮机构90包括第一凸轮91和第二凸轮92。第一凸轮91被固定于臂60。第二凸轮92与旋转轴80—起旋转。第二凸轮92相对于第一凸轮91进行相对旋转。凸轮机构90在第五模式中以在改变按摩球30的中心轴XC的倾斜角度的同时使按摩球30移动的偏心驱动方式对臂60进行驱动。
[0044]参照图4说明热施加机构40和按摩球30的详细结构。热施加机构40除了外壳50和加热器43以外还具备第一电力线41、第二电力线42、连接器44以及限制构件45。
[0045]第一电力线41向加热器43提供电力。第二电力线42与温度控制部120连接。连接器44将第一电力线41与第二电力线42相互连接。限制构件45对按摩球30相对于外壳50的位置进行固定。
[0046]外壳50包括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支承部分52以及收纳部分53。外壳50例如由铝形成。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具有施加机构施疗面51A。施加机构施疗面51A是与人体接触的部分。支承部分52支承按摩球30。收纳部分53收纳加热器43。外壳50以在收纳部分53中收纳有加热器43的状态被安装于臂60的臂前端部分61。
[0047]按摩球30包括第一轴承31和第二轴承32。第一轴承31和第二轴承32以相对于外壳50的支承部分52能够旋转的状态安装于按摩球30。第一轴承31和第二轴承32由与外壳50相比导热率低的合成树脂形成。
[0048]限制构件45包括插入部分45A和散热部分45B。限制构件45由与第一轴承31和第二轴承32相比导热性高的合成树脂形成。在插入部分45A中插入支承部分52。散热部分45B作为将从加热器43施加的热向人体散出的部分发挥功能。
[0049]第一轴承31被固定于按摩球30的第一侧面。第二轴承32被固定于按摩球30的与第一侧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侧面。限制构件45的插入部分45A被固定于第一轴承31和第二轴承32。外壳50的支承部分52以相对于限制构件45能够旋转的状态被插入在插入部分45A。
[0050]加热器43的热被传导到外壳50。外壳50的热的一部分被传导到支承部分52。支承部分52的热被传导到限制构件45的插入部分45A。插入部分45A的热被传导到散热部分45B。限制构件45的散热部分45B将从插入部分45A接收到的热散出。由此,从散热部分45B散出的热的一部分被传递给人体。
[0051]在外壳50与人体接触时,外壳50中的除支承部分52以外的部分将加热器43的热传导到人体。在外壳50不与人体接触时,外壳50中的除支承部分52以外的部分散出加热器43的热。从外壳50散出的热的一部分被传递给人体。
[0052]参照图5的(a)和图5的(b)说明外壳50的详细形状。此外,在图5的(a)和图5的(b)中,各箭头表示以下方向。[0053](A)第一宽度方向XA表不在外壳50的宽度方向X上从收纳部分53朝向支承部分52的方向。换句话说,第一宽度方向XA相当于在按摩球装置20的宽度方向X上从外侧朝向内侧的方向。
[0054](B)第二宽度方向XB表示在外壳50的宽度方向X上从支承部分52朝向收纳部分53的方向。换句话说,第二宽度方向XB相当于在按摩球装置20的宽度方向X上从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
[0055](C)第一高度方向YA表示在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外壳50的高度方向Y上从第一下端54朝向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的方向。
[0056](D)第二高度方向YB表示在外壳50的高度方向Y上从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朝向第一下端54的方向。 [0057](E)第一深度方向ZA表示在与宽度方向X和高度方向Y正交的外壳50的深度方向Z上从第一下端54朝向第二下端55的方向。第二深度方向ZB表不在外壳50的深度方向Z上从第二下端55朝向第一下端54的方向。
[0058]外壳50除了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支承部分52以及收纳部分53以外还具有平面部57和壁部58。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支承部分52、收纳部分53、平面部57以及壁部58例如由铝一体地形成。
[0059]如图5的(a)所示,平面部57包括面57A以及与面57A相反的一侧的面57B。面57A与按摩球30的第一侧面相对。平面部57具有第一下端54和第二下端55。
[0060]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沿着平面部57的周缘局部地形成。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从面57B向第二宽度方向XB突出。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包括施加机构施疗面5IA和圆角部分51B。施加机构施疗面51A具有曲面形状。施加机构施疗面51A形成为随着从第一宽度方向XA(内侧)向第二宽度方向XB(外侧)去而朝向外壳50的内侧(即,按摩球30的中心轴XC侧)倾斜的倾斜面。该倾斜被设定为从第一深度方向ZA(前方侧)向第二深度方向ZB(后方侧)去而逐渐变大。施加机构施疗面51A具有不对人体产生局部的接触压力(面圧)的形状。不对人体产生局部的接触压力的形状是指作为对人体施加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的接触压力幅度小于规定接触压力幅度的接触压力平均化形状。圆角部分51B形成于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的宽度方向X上的第一宽度方向XA侧的端部。圆角部分51B具有规定曲率RA。规定曲率RA具有即使圆角部分51B接触人体也不使人体发生疼痛的程度的大小。
[0061]支承部分52从平面部57向第一宽度方向XA突出。支承部分52具有圆筒形状。
[0062]参照图6说明按摩球30与外壳50的位置关系。
[0063]按摩球30的施疗面30A包括比臂前端61A更向第一高度方向YA突出的部分。外壳50的施加机构施疗面51A包括在高度方向Y上位于臂前端61A与施疗面30A之间的部分。在高度方向Y上的施疗面30A与臂前端61A之间的距离LI大于在高度方向Y上的施加机构施疗面5IA与臂前端6IA之间的距离L2。
[0064]参照图7的(a)和图7的(b)说明按摩球装置20的作用。
[0065]驱动装置70对臂60进行驱动。臂60支承按摩球30和外壳50。因此,通过臂60的驱动,按摩球30和外壳50也进行移动。按摩球30在与人体500接触的状态下沿着高度方向H移动时,相对于支承部分52旋转。外壳50被支承在臂60上。因此,外壳50无论与人体500的接触状态如何都与臂60维持相同的位置关系。
[0066]驱动装置70在第五模式时使旋转轴80旋转,由此使臂60偏心旋转。按摩球30随着臂60的旋转而沿着规定路径移动。规定路径是指按摩球30在以偏心驱动方式进行驱动时移动的路径,表示从图7的(a)的路径后方位置经由图7的(b)的路径前方位置再返回到路径后方位置的路径。
[0067]外壳50的位置通过臂60的偏心动作而如下发生变化。在按摩球30从路径后方位置旋转至路径前方位置时,外壳50在深度方向Z上从第二深度方向ZB向第一深度方向ZA移动,在高度方向Y上从第二高度方向YB向第一高度方向YA移动,在宽度方向X上从第二宽度方向XB向第一宽度方向XA移动。 [0068]外壳50的相对于驱动装置70的姿势通过臂60的偏心动作而如下发生变化。在臂60位于路径后方位置时,外壳50取基准姿势。基准姿势是指沿着平面部57的面57A的虚拟面与靠背13的宽度方向正交时的姿势。在臂60从路径后方位置至路径前方位置移动时,施加机构施疗面51A倒向第一宽度方向XA侧。在臂60位于路径前方位置时,外壳50取最大倾斜姿势。最大倾斜姿势是指施加机构施疗面51A向第一宽度方向XA侧倒下的程度最大时的姿势。在臂60从路径前方位置至路径后方位置移动时,外壳50的姿势从最大倾斜姿势变为基准姿势。
[0069]按摩球30的施疗面30A与中心轴XC的倾斜角度的变化相应地倾斜。因此,随着按摩球30的位置沿着规定路径发生变化,施疗面30A与人体500的位置关系也发生变化。在按摩球30位于路径后方位置时,整个施疗面30A与人体500正对。在按摩球30位于路径前方位置时,施疗面30A的热施加机构40侧的部分与人体500正对。因此,在按摩球30位于路径前方位置时,施疗面30A的热施加机构40侧的部分强压至人体。
[0070]按摩球30的位置在按摩球30沿着规定路径移动时如下发生变化。按摩球30在从路径后方位置至路径前方位置的路径中,在深度方向Z上从第二深度方向ZB向第一深度方向ZA移动,在高度方向Y上从第二高度方向YB向第一高度方向YA移动,在宽度方向X上从第二宽度方向XB向第一宽度方向XA移动。
[0071]按摩球30在改变中心轴XC的倾斜角度的同时沿着规定路径移动。在按摩球30位于路径后方位置时,投影到基准平面上的按摩球30的中心轴XC (第一中心轴XI)被规定为基准轴。中心轴XC的倾斜角度相当于基准轴(第一中心轴XI)与任意位置的中心轴XC所形成的角度。基准平面是由宽度方向X和高度方向Y规定的虚拟面。中心轴Xe的倾斜角度在路径后方位置处是O度。中心轴XC的倾斜角度随着按摩球30从路径后方位置向路径前方位置去而变大。在路径前方位置时中心轴XC的倾斜角度为最大倾斜角度。此外,这种臂60的偏心动作与日本专利第4674624号公报等所示的公知的偏心动作相同。
[0072]下面,将按摩球30位于路径后方位置时的中心轴XC称为第一中心轴Xl,将按摩球30位于路径前方位置时的中心轴XC称为第二中心轴X2。
[0073]将第一中心轴Xl与第二中心轴X2所形成的角度设为轴倾斜角ΘΑ。施加机构施疗面51A(倾斜面)相对于第一中心轴Xl具有面倾斜角Θ B。面倾斜角Θ B小于轴倾斜角Θ A0
[0074]如图7的(b)所示,施加机构施疗面5IA形成为向与在按摩球30位于路径前方位置时按摩球30的施疗面30A相同的方向Dl倾斜。[0075]第一实施方式的按摩装置I起到下面的效果。
[0076](I)按摩装置I具备按摩球装置20。按摩球装置20具备按摩球30、热施加机构40、臂60以及驱动装置70。臂60支承按摩球30和热施加机构40。臂60以在改变按摩球30的中心轴XC的倾斜角度的同时使按摩球30移动的偏心驱动方式进行驱动。根据该结构,与按摩球30的中心轴XC的倾斜角度不发生变化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接近实际的按摩手法的按摩球30的动作。因此,按摩球装置20所产生的按摩感提高。
[0077](2)按摩球装置20具备热施加机构40。热施加机构40具备外壳50。外壳50具备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包括施加机构施疗面51A。施加机构施疗面51A在按摩球30沿着规定路径移动时与人体接触。施加机构施疗面51A具有接触压力平均化形状。根据该结构,与施加机构施疗面51A为一律相同的形状的结构(以下为“虚拟热施加机构”)相比,起到下面的效果。虚拟热施加机构有可能在与人体500接触时对人体产生局部的接触压力。另外,由于对罩16施加局部的压力,因此罩16的寿命有可能降低。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热施加机构40的施加机构施疗面51A具有接触压力平均化形状。因此,抑制在热施加机构40与人体500接触时对人体施加局部的接触压力。因此,按摩球装置20所产生的按摩感提高。另外,由于难以对罩16产生局部的接触压力,因此罩16的寿命提高。并且,虚拟热施加机构有可能与人体500不是通过面接触而是通过点接触进行接触。因此,有可能无法将加热器43的热有效地传递给人体500。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热施加机构40由于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与人体500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能够将加热器43的热有效地传递给人体500。
[0078](3)外壳50例如由铝形成。施加机构施疗面51A形成为随着在外壳50的宽度方向X上从第一宽度方向XA(内侧)向第二宽度方向XB(外侧)去而朝向外壳50的内侧(中心轴XC侧)倾斜的倾斜面。该倾斜在外壳50的深度方向Z上从第一深度方向ZA (前方侧)向第二深度方向ZB(后方侧)去而逐渐变大。根据该结构,在使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按压至人体500时,与外壳50由发生弹性变形的材质形成的结构相比,能够通过更强的力使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按压至人体。·
[0079](4)施加机构施疗面51A向与按摩球30位于路径前方位置时的按摩球30的施疗面30A相同的方向Dl倾斜。根据该结构,在按摩球30位于路径前方位置时,按摩球30的倾斜角度与施加机构施疗面51A的倾斜角度相一致。因此,能够使按摩球30和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有效地按压至人体500。
[0080](5)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具有圆角部分5IB。圆角部分5IB形成在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的第一宽度方向XA侧的端部。圆角部分51B具有规定曲率RA。根据该结构,在施加机构施疗面51A与人体500接触时,即使圆角部分51B与人体接触也能够抑制对人体500施加局部的接触压力。
[0081](第二实施方式)
[0082]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按摩球装置220与图4所示的按摩球装置20之间的主要的不同点如下。即,第一实施方式的按摩球装置20的外壳50的包括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在内的整体例如由铝一体地形成。另一方面,第二实施方式的按摩球装置220的施加机构施疗部分251通过编织金属线来形成。下面,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按摩球装置20的不同点的详细内容为中心进行说明。[0083]按摩球装置220具备按摩球230、热施加机构240以及臂260。按摩球230用于对人体进行按摩。热施加机构240对人体施加热。热施加机构240具备外壳250。外壳250容纳加热器(省略图示)。外壳250包括施加机构施疗部分251。施加机构施疗部分251是通过编织金属线来形成的。形成施加机构施疗部分251的金属线具有高的导热性和弹性力。施加机构施疗部分251包括施加机构施疗面251A。施加机构施疗部分251在按摩球230沿着规定路径移动时通过施加机构施疗面251A与人体接触而发生弹性变形。臂260支承按摩球230和热施加机构240。
[0084] 第二实施方式的按摩球装置220起到下面的效果。
[0085](6)施加机构施疗部分251由弹性材料形成。施加机构施疗部分251在按摩球230沿着规定路径移动时通过施加机构施疗面251A与人体接触而发生弹性变形。根据该结构,抑制在施加机构施疗部分251与人体接触时对人体施加局部的接触压力。因此,按摩球装置220所产生的按摩感提高。另外,在罩(省略图示)中也不产生局部的接触压力,因此罩的寿命提高。并且,在对人体中的、例如肩膀那样的具有复杂的坡度变化的部位进行按摩时,施加机构施疗面251A也有效地与人体接触。因此,热施加机构240的热被有效地传递给人体。
[0086](第三实施方式)
[0087]图9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按摩球装置320与图3所示的按摩球装置20之间的主要的不同点如下。即,第一实施方式的按摩球装置20的外壳50将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和其它的部分一体地形成。另一方面,第三实施方式的施加机构施疗部分351将施加机构施疗部分351和其它的部分通过不同的构件形成。下面,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按摩球装置20的不同点的详细内容为中心进行说明。
[0088]按摩球装置320具备按摩球330、热施加机构340以及臂360。按摩球330用于对人体进行按摩。热施加机构340对人体施加热。热施加机构340具备外壳350。外壳350容纳加热器(省略图示)。外壳350包括施加机构施疗部分351、施加机构主体部分352以及致动器353。施加机构施疗部分351例如由铝形成。施加机构施疗部分351包括施加机构施疗面351A。施加机构施疗面351A具有接触压力平均化形状。施加机构主体部分352支承按摩球330。施加机构主体部分352例如由铝形成。致动器353沿着按摩球装置320的高度方向Y使施加机构施疗部分351相对于施加机构主体部分352进行伸缩。致动器353在按摩球330沿着规定路径移动时使施加机构施疗部分351移动到施加机构主体部分352侦U。即,致动器353使施加机构施疗部分351移动到图9的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
[0089]第三实施方式的按摩球装置320起到下面的效果。
[0090](7)按摩球装置320具备热施加机构340。热施加机构340具备外壳350。外壳350具备施加机构施疗部分351、施加机构主体部分352以及致动器353。致动器353沿着按摩球装置320的高度方向Y使施加机构施疗部分351相对于施加机构主体部分352进行伸缩。致动器353在按摩球330沿着规定路径移动时使施加机构施疗部分351移动到施加机构主体部分352侧、即第二高度方向YB侧。根据该结构,能够仅使按摩球330按压至人体。由此,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不与罩16接触,因此罩16的寿命提高。
[0091](第四实施方式)
[0092]图10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按摩球装置420与图3所示的按摩球装置20之间的主要的不同点如下。即,第一实施方式的按摩球装置20的外壳50将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和其它的部分一体地形成。另一方面,第四实施方式的施加机构施疗部分451将施加机构施疗部分451和其它的部分通过不同的构件形成。下面,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按摩球装置20的不同点的详细内容为中心进行说明。
[0093]按摩球装置420具备按摩球430、热施加机构440以及臂460。按摩球430用于对人体进行按摩。热施加机构440对人体施加热。热施加机构440具备外壳450。外壳450容纳加热器(省略图示)。外壳450具备施加机构施疗部分451、施加机构主体部分452以及连结部分453。
[0094]施加机构施疗部分451例如由铝形成。施加机构施疗部分451包括施加机构施疗面45IA。施加机构施疗面45IA具有接触压力平均化形状。在按摩球330沿着规定路径移动时,施加机构施疗面451A与人体接触。施加机构主体部分452支承按摩球430。施加机构主体部分452例如由铝形成。连结部分453将施加机构施疗部分451与施加机构主体部分452以能够导热的方式进行连结。连结部分453例如由导热润滑脂形成。臂460支承按摩球430和热施加机构440。
[0095]第四实施方式的按摩球装置420起到下面的效果。
[0096](8)按摩球装置420具备热施加机构440。热施加机构440具备外壳450。外壳450具备施加机构施疗部分451、施加机构主体部分452以及连结部分453。连结部分453将施加机构施疗部分451与施加机构主体部分452以能够导热的状态进行连结。根据该结构,在施加机构施疗面451A与人体接触时,连结部分453发生弹性变形。由此,施加机构施疗部分451的倾斜角度与人体的坡度相应地改变。因此,抑制在施加机构施疗部分451与人体接触时对人体施加局部的接触压力。因此,按摩球装置420所产生的按摩感提高。另外,由于不对罩(省略图示)产生局部的接触压力,因此罩的寿命提高。并且,在对人体中的、例如肩膀那样的具有复杂的坡度变化的部位进行按摩时,施加机构施疗面451A也有效地与人体接触。因此,热施加机构440所产生的热被有效地传递给人体。
[0097](其它实施方式)
[0098]也可以将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按摩装置I变更为下面所示的实施方式。下面示出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此外,下面的各变形例也能够相互组合。
[0099]?第一实施方式的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具有圆角部分5IB。圆角部分5IB形成在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的第一宽度方向XA侧的端部。另一方面,变形例的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在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的第二宽度方向XB侧的端部具有圆角部分。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施加机构施疗面51A挂在罩16上。因此,罩16的寿命提高。还能够抑制在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与人体500接触时对人体施加局部的接触压力。另外,其它变形例的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在该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的宽度方向X的两端部具有圆角部分。
[0100].第一实施方式的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具有圆角部分51B。另一方面,在变形例的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中,对施加机构施疗部分51的宽度方向X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实施倒角加工。
[0101]?第一实施方式的规定面倾斜角Θ B小于规定轴倾斜角ΘΑ。另一方面,变形例的规定面倾斜角Θ B等于规定轴倾斜角ΘΑ。即,规定轴倾斜角Θ A和规定面倾斜角ΘΒ只要使规定轴倾斜角Θ AS规定面倾斜角Θ B的关系成立即可。此外,规定轴倾斜角ΘΑ和规定面倾斜角ΘB相等的结构是最好的。
[0102]?第二实施方式的施加机构施疗部分251是通过编织金属线来形成的。另一方面,变形例的施加机构施疗部分251通过由加工成网格状的金属包围具有导热性的弹性构件的表面来形成。
[0103]本按摩球装置还能够应用于上述各实施方式所例示的椅子型的按摩装置以外的其它按摩装置。作为其它按摩装置,例如列举床型的按摩装置。总之,如果是具有按摩球和热施加机构的按摩装置,则对所有的按摩装置都能够应用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按摩球装
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对人体进行按摩的按摩球装置,具备: 按摩球; 热施加机构; 支承机构,其支承上述按摩球和上述热施加机构;以及 驱动装置,其通过对上述支承机构进行驱动,来变更上述按摩球和上述热施加机构相对于人体的位置, 其中,以在改变上述按摩球 的中心轴的倾斜角度的同时使上述按摩球沿着规定路径移动的偏心驱动方式对上述支承机构进行驱动, 上述热施加机构包括施加机构施疗部分, 上述施加机构施疗部分包括在上述按摩球沿着上述规定路径移动时与人体接触的施加机构施疗面, 上述施加机构施疗面具有不对人体产生局部的接触压力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施加机构施疗面形成为随着在上述按摩球装置的宽度方向上从内侧向外侧去而朝向上述中心轴侧倾斜的倾斜面,上述倾斜面的倾斜被设定成在上述按摩球装置的深度方向上从前方侧向后方侧去而逐渐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摩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按摩球在上述规定路径上的路径前方位置处位于上述按摩球装置的深度方向上的最前方侧, 上述施加机构施疗面形成为向与在上述按摩球位于上述路径前方位置时的上述按摩球的施疗面相同的方向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施加机构施疗部分在上述按摩球装置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一方或两方具有曲率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施加机构施疗部分由弹性材料形成,被形成为在上述按摩球沿着上述规定路径移动时通过上述施加机构施疗面与人体接触而发生弹性变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施加机构除了上述施加机构施疗部分以外还包括施加机构主体部分, 上述施加机构施疗部分构成为具有沿着上述按摩球装置的高度方向相对于上述施加机构主体部分进行伸缩的结构,上述按摩球在沿着上述规定路径移动时移动到上述施加机构主体部分侧。
7.—种按摩装置,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按摩球装置。
【文档编号】A61H7/00GK103565611SQ201310332101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9日
【发明者】汤川隆志, 井上宏之, 泉中健志, 清水敬辅, 筒井慎治, 乾景太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