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医用全抗菌器械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院用存放外科手术器械及药品的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全抗菌器械车。
背景技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院内感染防治实用手册》中的有关数据,每天全世界有超过1400万人在遭受院内感染的痛苦,其中60%的细菌感染与使用的医疗器械有关。因此,对现有医用器械车进行改进,使其自身具有抗菌自洁功能,对于医院环境的清洁防护、降低院内感染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长期广谱抗菌性能的全材料医用抗菌器械车。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医用全抗菌材质器械车,包括:平行设置的上层抗菌不锈钢台面和下层抗菌不锈钢台面,用于连接和支撑上层抗菌不锈钢台面和下层抗菌不锈钢台面的抗菌不锈钢圆管,分别设置于上下两层台面边缘并垂直于上下两层台面的抗菌不锈钢格栅,以及设置于圆管底端的抗菌塑料脚轮。所述上层抗菌不锈钢台面和下层抗菌不锈钢台面为大小相等的矩形板,抗菌不锈钢圆管为四根,分别垂向连接上下两层台面相对应的端角部。所述抗菌不锈钢圆管直径为l(T30mm,所述上层抗菌不锈钢台面和下层抗菌不锈钢台面厚度为0.8^3.0mm。上述上层台面、下层台面、圆管及格栅都采用抗菌不锈钢材质,该抗菌不锈钢按照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02144683.0,发明名称:一种奥氏体抗菌不锈钢)中的成分设计及制备方法获得后,再进一步加工成所述的矩形板状台面、圆管及格栅。上述圆管底端的脚轮为抗菌塑料材质,该抗菌塑料按照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98124542.0,发明名称:一种抗菌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中的成分设计及制备方法获得后,再进一步按所需形态加工成脚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抗菌不锈钢材料与常用的器械车用不锈钢相比,对诸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细菌具有杀菌功能,抗菌塑料脚轮的使用也进一步提升了器械车整车抗菌性能,从而可以有效保障医用环境的洁净卫生和器械车上的器械和药品的卫生安全,且抗菌不锈钢和抗菌塑料成本低,强度高,利于工业化生产。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医用抗菌器械车的结构示意图;[0012]图2为图1中的医用抗菌器械车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其中:1-抗菌不锈钢格栅;2_上层抗菌不锈钢台面;3_下层抗菌不锈钢台面;4-抗菌不锈钢圆管;5_抗菌塑料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述本发明。见图1-2,本实用新型所述医用器械车包括:平行设置的上层抗菌不锈钢台面2和下层抗菌不锈钢台面3,上层抗菌不锈钢台面2和下层抗菌不锈钢台面3为大小相等的矩形板,抗菌不锈钢圆管4为四个,分别垂向连接上、下两层台面相对应的四个端角部,并向下层台面的下部方向延伸以支撑上、下两层台面,抗菌不锈钢管4底端设置可移动的抗菌塑料脚轮5,上层台面2和下层台面3边缘上分别竖直向上设置抗菌不锈钢格栅1,形成具有容置手术器械及药品的空间。
权利要求1.一种医用全抗菌器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器械车包括:平行设置的上层抗菌不锈钢台面(2 )和下层抗菌不锈钢台面(3 ),用于连接和支撑上层抗菌不锈钢台面(2 )和下层抗菌不锈钢台面(3)的抗菌不锈钢圆管(4),分别设置于上下两层台面边缘并垂直于上下两层台面的抗菌不锈钢格栅(1),以及设置于圆管底端的抗菌塑料脚轮(5)。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全抗菌器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抗菌不锈钢台面(2)和下层抗菌不锈钢台面(3)为大小相等的矩形板,抗菌不锈钢圆管(4)为四根,分别垂向连接上下两层台面相对应的端角部。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用全抗菌器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不锈钢圆管(4)直径为l(T30mm,所述上层抗菌不锈钢台面(2)和下层抗菌不锈钢台面(3)厚度为.0.8 3.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用全抗菌器械车,主要用于医院中存放外科手术器械及药品,所述器械车包括平行设置的上层抗菌不锈钢台面和下层抗菌不锈钢台面,用于连接和支撑上层抗菌不锈钢台面和下层抗菌不锈钢台面的抗菌不锈钢圆管,分别设置于上下两层台面边缘并垂直于上下两层台面的抗菌不锈钢格栅,以及设置于圆管底端的抗菌塑料脚轮。该器械车对诸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细菌具有杀菌功能,抗菌塑料脚轮的使用也进一步提升了器械车整车抗菌性能,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全抗菌材质制作,从而会大幅度降低医院尤其是手术室内的细菌感染风险,便于在医院中推广使用。
文档编号A61G12/00GK203029401SQ20132003671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2日
发明者杨春光, 任玲, 南黎, 杨柯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