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具有可给药叠加套囊的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辅助呼吸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可给药叠加套囊的气管导管。
背景技术:
对全身性麻醉的手术患者,需要使用气管导管来对病人进行辅助呼吸,在使用时将导管插入病人气管后,由于导管的刺激会造成病人呛咳、气道分泌物多阻塞气道、气道膜水肿损伤等不良情况,针对上述缺点设计出专利号为ZL200720027771.5的一种双套囊气管内注药式气管导管,该气管导管可同时进行机械通气及气管内给药治疗,但是由于该结构中给药套囊及注气套囊位于不同位置,病人患处与敷药处位置不相同,因此实际使用时对病人气道处的给药效果并不理想,迫切需要设计一种新型气管导管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中这些缺点,提供另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具有可给药叠加套囊的气管导管,具有工艺制作简单,即可实现对病人进行辅助呼吸,又可实现在病人气管处的给药。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具有可给药叠加套囊的气管导管,包括插入气管的导管,导管的管壁中布置细钢丝,导管一端的外围密封连接注气套囊,充气管一端的出口位于所述注气套囊中,充气管另一端与充气设备连接,位于所述注气套囊的外围设置给药套囊,药管一端的出口位于所述给药套囊中,药管另 一端与给药设备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充气管以及药管分别附着于所述导管的管壁。所述给药套囊由具有渗透功能的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注气套囊的外围设置给药套囊,使给药套囊的体积随注气套囊进气膨胀后增大,通过在注药接头内加入药物进入给药套囊中,由于给药套囊为具有渗透功能的材料制成,使药物渗透到病人的气管内,从而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人患处,解决了以往因敷药与病人患处不一致而出现的给药效果差的问题,可同时进行通气及给药治疗。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充气及加入药物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1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插入气管的导管2,导管2的管壁中布置细钢丝6,细钢丝6呈螺旋状均匀分布于导管2的管壁中,导管2 —端的外围密封连接注气套囊7,充气管4 一端的出口 8位于所述注气套囊7中,充气管4另一端借助注气接头5与充气设备连接;位于注气套囊7的外围设置给药套囊11,由于给药套囊11为具有渗透功能的材料制成(一般为半透膜),药管10 —端的出口 9位于给药套囊11中,药管10另一端借助药物进口管3与给药设备连接。充气管4以及药管10的大部分在道管2注塑时分别注塑附着于导管2的管壁,在图1中I为导管2另一端的接头,其与氧气设备连接。如图2所示,通过充气设备将气体由充气管4注入注气套囊7中,注气套囊7膨胀后撑起给药套囊11,然后通过药物进口管3将药物12由药管10注入给药套囊11,通过给药套囊11上均匀分布规则的圆孔渗透到病人的气管内,从而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人患处。本实用新型除用于人体呼吸领域外还可应用于导尿管领域,上述给药套囊11如不采用具有渗透功能的材料制作,还可在给药套囊11上规则布置多个微孔,也可实现药物的渗透功能。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可给药叠加套囊的气管导管,包括插入气管的导管(2),导管(2)的管壁中布置细钢丝(6),导管(2) —端的外围密封连接注气套囊(7),充气管(4)一端的出口(8)位于所述注气套囊(7)中,充气管(4)另一端与充气设备连接,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注气套囊(7 )的外围设置给药套囊(11),药管(10 ) —端的出口( 9 )位于所述给药套囊(11)中,药管(10 )另一端与给药设备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可给药叠加套囊的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管(4)以及药管(10)分别附着于所述导管(2)的管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可给药叠加套囊的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给药套囊(11)由具有渗透功能的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可给药叠加套囊的气管导管,包括插入气管的导管,导管的管壁中布置细钢丝,导管一端的外围密封连接注气套囊,充气管一端的出口位于所述注气套囊中,充气管另一端与充气设备连接,位于所述注气套囊的外围设置给药套囊,药管一端的出口位于所述给药套囊中,药管另一端与给药设备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由于给药套囊为具有渗透功能的材料制成,使药物渗透到病人的气管内,从而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人患处,解决了以往因敷药与病人患处不一致而出现的给药效果差的问题,可同时进行通气及给药治疗。
文档编号A61M16/04GK203107934SQ20132017650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0日
发明者王桂龙, 王志萍 申请人:王桂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