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283650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该装置包括:接合切断部(60),被设置在连续地搬送片体(W)的生产线中,在将对折后的片体(W)的腰部部分的两侧接合后,将该接合部切断;按压部(70),被配置在接合切断部(60)的片体搬送方向的上游侧,其中,按压部(70)中设置有按压机构(71、72),该按压机构(71、72)将对折后的片体(W)连同吸收体(C)一起沿厚度方向按压以便压缩吸收体(C)部分。由此,能够以高速搬送来制造穿着物品并且能够使对折后的片体难以因吸收体的弹力而张开从而不会产生密合不良。
【专利说明】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作为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已知有图10所示的装置,该装置在连续地搬送横向(宽度方向为水平)的片体W的生产线中具备吸收体配置部10、弹性体贴合部20、孔形成部30、对折部40、扭转部50以及接合切断部60 (日本专利第3910478号)。
[0003]在吸收体配置部10中,从鼓体11将吸收体C按指定间隔配置在片体W的表面。在弹性体贴合部20中,将腰部用弹性体F或腿部褶裥用的腿部用弹性体贴合在片体W的表面。在孔形成部30中,在吸收体C的搬送方向的两侧开设作为腿口的孔H。由此,配置了吸收体C的部分成为裆部部分。
[0004]在对折部40中,以使片体W的两侧缘Wl、W2相互接近或重合的方式,利用对折构件41将片体W连同吸收体C 一起沿纵向(宽度方向为垂直)对折。
[0005]在扭转部50中,利用多个引导杆51将被对折后的片体一边引导一边扭转90度而使该片体恢复为横向。
[0006]在接合切断部60中,将被对折后的片体W的腰部部分的两侧在鼓体61上接合,然后切断该接合部。由此,内裤型一次性穿着物品P从片体W分离。此外,在图10中,被分离后的一次性穿着物品P的姿势在生产线上被转动90度。
[0007]上述那样的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中,裆部部分被对折构件41的底缘按压,片体W与吸收体C 一起沿纵向立起,从而成为对折的状态。
[0008]然而,若对折后的片体因吸收体的弹力而张开,则在后面的接合切断部中,成为前腹部的一侧的片体与成为后背部的另一侧的片体在吸收体的两侧的接合(密合)部分不会被保持为密接状态,因此会产生密合不良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按压部的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所述按压部能够使对折后的片体克服吸收体的弹力而难以张开从而不会产生密合不良。
[0010]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包括:对折部,被设置在连续地搬送片体的生产线中,以使配置了吸收体的片体的两侧缘相互接近或重合的方式将片体连同所述吸收体一起对折;接合切断部,被设置在所述生产线中,在将所述对折后的片体的腰部部分的两侧接合后,将该接合部切断;按压部,被配置在所述接合切断部的片体搬送方向的上游侧,其中,所述按压部设置有按压机构,该按压机构将所述对折后的片体连同所述吸收体一起沿厚度方向按压以便压缩所述吸收体部分。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设置了一边搬送对折后的片体一边将该片体连同吸收体一起沿厚度方向相夹地按压从而将吸收体部分压缩的按压机构,因而对折后的片体克服吸收体的弹力而难以张开。因此,在后面的接合切断部中,成为前腹部的一侧的片体与成为后背部的另一侧的片体在吸收体的两侧的接合(密合)部分被保持为密接状态,因此不会产生密合不良。此外,由于能够一边搬送对折后的片体一边将该片体连同吸收体一起沿厚度方向相夹地按压,因此能够以高速来搬送至后工序。
[0012]所述按压机构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按压机构具备分别设置在所述对折后的片体的一面侧和相反面侧、并且具有从两侧按压所述片体的部分的两个环带,在所述两个环带之间按压所述片体的部分的最小间隙被设定为在所述对折后的片体和吸收体的合计厚度以下,按压所述片体的部分能够沿搬送方向移动。
[0013]根据该结构,环带基于吸收体部分的接触摩擦力而向片体的搬送方向被带动移动。因此,环带能够在顺畅地搬送片体与吸收体的情况下,将片体连同吸收体一起沿厚度方向按压。
[0014]本实用新型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两个环带按压片体的部分的长度被设定为在所述片体上的所述吸收体的配置间隔以上,更理想的是被设定为所述配置间隔加上吸收体的搬送方向长度以上的长度后的长度。
[0015]根据该结构,在各环带的将吸收体连同片体一起按压的部分的全长之间,至少有一个吸收体被相夹,因而不会出现仅前后两个吸收体之间的片体部分被相夹的情况。因此,不会发生具备吸收体的片体被一定的压力夹持,而片体不被夹持而错位移动的情况。
[0016]本实用新型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两个环带的至少一方可相对于另一方接近或远离。
[0017]根据该结构,两环带之间的间隙能够通过工作缸等的驱动而被微调整。由此,能够以指定的按压力将片体连同吸收体一起按压。此外,在生产线被驱动前让片体的先导部分通过间隙时,由于能够利用工作缸等扩大间隙,因此先导部分的穿通作业变得容易。
[0018]本实用新型可采用以下结构,还包括:马达,使所述两个环带的按压所述片体的部分与所述片体的搬送速度同步地移动。
[0019]根据该结构,利用电动马达来使环带移动,环带的按压所述片体的部分与片体的搬送速度同步地被移动,因此能够顺畅地将吸收体连同片体一起高速搬送。
[0020]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以高速搬送来制造穿着物品并且能够使对折后的片体克服吸收体的弹力而难以张开从而不会产生密合不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中的对折部的侧视图。
[0022]图2是图1的对折部的俯视图。
[0023]图3是图1的1-1线剖视图。
[0024]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中的扭转部的侧视图。
[0025]图5是图4的扭转部的俯视图。
[0026]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中的按压部的上侧按压机构和下侧按压机构的侧视图。
[0027]图7表示图6的上侧按压机构,其中,(a)是俯视图,(b)是要部剖面正视图。[0028]图8表示图6的下侧按压机构,其中,(a)是俯视图,(b)是要部剖面正视图。
[0029]图9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的立体图。
[0030]图10是【背景技术】的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在连续地搬送横向(宽度方向为水平,以下相同)的片体W的生产线中具备将吸收体C配置在片体W的表面上的吸收体配置部10、以及将弹性体F贴合在片体W的表面上的弹性体贴合部20。另外,还包括在片体W上形成作为腿口的孔H的孔形成部30、以及以使片体W的两侧缘相互接近或重合的方式将片体W沿纵向(宽度方向为垂直,以下相同)对折的对折部40。此外,还包括将被对折后的片体W恢复为横向的扭转(twist)部50、以及将被对折后的片体W的腰部部分的两侧接合之后将该接合部切断的接合切断部60。
[0032]该实施方式中,在吸收体配置部10,吸收体C通过鼓体11等而被直接配置在片体W上,但可在吸收体C配置在其他的片体上之后,使该其他的片体与片体W重合。
[0033]在弹性体贴合部20,腰部用弹性体F被贴合于配置了吸收体C的片体W,但可将腰部用弹性体F贴合于其他的片体与片体W之间。另外,在配置吸收体C之前,将腿部褶裥用的腿部用弹性体贴合于片体W的情况下,可在导入腿部用弹性体之际,将腰部用弹性体F贴合在片体W上。
[0034]在孔形成部30,通过未图示的腿口刀具,在贴合有腰部用弹性体F的片体W上按指定间隔开设作为腿口的孔H。被切除的部分通过未图示的真空吸收器等被排出到生产线的系统外。由此,孔H之间成为裆部(crotch)部分。成为腿口的孔H可在导入腰部用弹性体F之前开设,或在吸收体C配置之前开设。
[0035]在片体W上开设了孔H且配置了腰部用弹性体F之后,片体W导入到对折部40。对折部40的对折构件41的底缘与片体W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接触,以片体W的第I缘Wl与第2侧缘W2相互对齐的方式,将片体W连同吸收体C 一起对折。对折构件41的整体可以在上下左右调整。有关对折构件41的具体结构,在后面叙述。
[0036]被对折后的片体W通过扭转部50被扭转90度而恢复为横向。即,片体W在对折部40中沿大致铅垂的面被折为纵向,但为了在后工序易于进行密合(seal),可通过扭转部50将其一边沿大致水平的面恢复为横向一边搬送。有关扭转部50的具体结构,在后面叙述。
[0037]被扭转部50扭转后的片体W在接合切断部60的鼓体61上被密合。例如,可利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255518号中所示的热密合方法进行密合,或利用超声波熔敷来进行密合。通过该密合,相邻的穿着物品P彼此被相互划分。由该密合而被划分的穿着物品P通过未图示的刀具被切割,穿着物品P从片体W中被分离。
[0038]此外,可根据需要而将穿着物品P的姿势转动90度,或将相邻的穿着物品P的间隔变更。例如,将穿着物品P设置于在鼓体上运动的垫体上并使该垫体转动90度,或者可通过垫体的速度变化来变更穿着物品P的间隔。
[0039]在接合切断部60的前方,设置有按压部70 (参照图9)。有关按压部70的具体结构,在后面叙述。
[0040]下面,依次说明对折部40、扭转部50及按压部70的具体结构。
[0041]首先、说明对折部40的具体结构。图1是对折部40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
[0042]在图1及图2中,片体W从右方往左方连续地呈横向被搬送。
[0043]在沿片体W的搬送线竖立设置的主支撑壁IR上,经由前后的机架1L、1M配置有图2的俯视下呈四方形框状的单元机架402,该单元机架402上安装有与片体W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接触的对折构件41。
[0044]对折构件41的底缘被设定为在图1的侧视下其的片体W搬入侧为圆弧状,其的片体W搬出侧为大致水平状的连续形状。在单元机架402的搬入侧的前端部安装有多个向前方突出的前支架403,在单元机架402的搬出侧的后端部安装有多个向下方突出的后支架404。
[0045]在前支架403的远端与后支架404的下端之间,连结有形成为从圆弧状过渡到大致水平状的连续形状的左右一对的板405。
[0046]在左右一对的板405之间,沿片体W的搬送方向以指定间隔通过带轮轴407安装有多个(本例中为13个)分别转动自如的带轮406。如图3所示,各带轮406均为中央部凹陷的剖面形状。
[0047]在单元机架402上方,配置有电动马达409的输出带轮410和引导带轮411,并且多个张紧带轮412、413被安装于后机架1M。各带轮410至413均为中央部凹陷的剖面形状。
[0048]剖面圆状的环带(摩擦减轻机构)408(参照图3)连续地被挂绕于各带轮406、410至413的凹陷部,通过电动马达409的驱动,对折构件41的底缘的环带408会沿片体W的搬送方向a(参照图1的箭头a)循环移动。该环带408构成对折构件41的底缘。
[0049]图1中,片体W呈横向地被搬送到指定位置的带轮406的附近。挂设于该带轮下方的各带轮406上的环带408为从向下的圆弧状过渡到大致水平状的连续形状。因此,能够以使配置了吸收体C的片体W的两侧缘相互接近或重合的方式,将片体W连同吸收体C一起沿纵向对折。此外,在左右一对的板405的后部,引导对折后的片体W的引导件414向后方关出。
[0050]在侧视下,对折构件41的侧面部分亦即由单元机架402、前支架403、后支架404及板405所围成的部分是空间S。该空间S中设置有姿势调整机构42,该姿势调整机构42与正在被对折的片体W的内面(被对折后的各个半部相对的面,以下同样)接触,从而能够调整该片体W的姿势。
[0051]姿势调整机构42具备左右一对的棒状的引导件415,该左右一对的棒状的引导件415在图2的俯视下沿搬送方向a呈V字形状开放,在图1的侧视下从搬入侧向搬出侧朝下地倾斜。
[0052]各引导件415通过配置在单元机架402上的上下调整用螺杆轴416被悬吊支撑,能够微调整上下位置。另外,通过倾斜调整用螺杆轴417,能够微调整倾斜角度。此外,通过开放调整用螺杆轴418,能够微调整开放角度。
[0053]如上述那样构成对折部40时,在对折部40的对折构件41的底缘上设置由环带408而成的摩擦减轻机构。环带408连续地被挂绕于各带轮406、410至413,能够轻松地沿片体W的搬送方向a移动,因而对折构件41的底缘与裆部部分之间的滑动摩擦便被减轻。因此,裆部部分的搬送时期相对于腰部部分的片体W迟的情况便不会发生,由此,搬送方向a上的片体W的形状不会发生歪斜,片体W能够以维持正常形状的状态高速地被搬送到后工序。因此,不会对后工序中的加工作业产生阻碍。
[0054]此外,由于摩擦减轻机构为环带408,而且通过利用马达409来使环带408沿搬送方向a移动,环带408与片体W的搬送速度同步地移动,因此,环带408与裆部部分之间的滑动摩擦便会完全或几乎完全消除。
[0055]摩擦减轻机构并不限于环带408。可通过仅排列滚轮的结构来替代环带408,另夕卜,未必一定利用马达409来使环带408沿搬送方向移动。
[0056]另外,由于利用姿势调整机构42能够调整片体W的姿势,因此无需如以往的由金属制的板材来构成的对折构件那样必须将金属制的板材整体更换,能够简单且迅速地对片体W的姿势进行微调整。
[0057]下面,说明扭转部50的具体结构。图4是扭转部50的侧视图,图5是扭转部50的俯视图。图4中,将被搬入到搬入辊501、502前的片体W中成为穿着物品P的部分作为参考予以示出。图5中,将从搬出辊503、504被搬出后的片体W中成为穿着物品P的部分作为参考予以示出。
[0058]图4及图5中,被对折部40对折后的片体W从右方往左方连续地一边从纵向扭转为横向一边被搬送。
[0059]在所述主支撑壁IR上,与对折部40的搬出侧连续地在被对折后的片体W的搬入侧配置有一对的搬入辊501、502。此外,在比搬入辊501、502更下游侧的搬出侧配置有一对的搬出辊503、504。而且还设置有一对的比对折后的片体W的宽度更宽的平坦的挠性环带505、506。
[0060]在相对的搬入辊501与搬出辊503之间,环带505以张紧的状态被挂绕,在相对的搬入辊502与搬出辊504之间,环带506以张紧的状态被挂绕。一对的环带505、506的相对侧的部分以几乎接触的程度相互接近。
[0061 ] 搬入侧的一对的搬入辊501、502沿纵向配置,搬出侧的一对的搬出辊503、504沿横向配置。由此,在搬入侧与搬出侧之间,各环带505、506便被扭转大约90度。
[0062]图4中,在搬入辊502与搬出辊504之间,环带506被施予影线,以便使扭转状态易于明白。左向的箭头b表示环带506的往搬送方向的移动,右向的箭头c表示环带506的往反搬送(返回)方向的移动。
[0063]在搬入侧的一对的搬入辊501、502的附近和在搬出侧的一对的搬出辊503、504的附近,分别配置有限制各环带505、506的位置的限制辊507、508。
[0064]各环带505、506以彼此的相对侧的部分与片体W的搬送速度同步的方式,通过马达驱动所述搬出辊503、504而沿指定方向移动,其具体结构未图示。
[0065]如上述那样构成扭转部50时,被对折部40沿纵向对折后的片体W通过扭转部50能够恢复为横向,因此,在后工序中易于进行密合。
[0066]另外,若如以往那样,采用通过两列的多个引导杆51将被对折后的片体W—边引导一边扭转90度而使该片体W恢复为横向的扭转部50,片体W与各引导杆51仅进行点接触。因此,若提高片体W的搬送速度,有可能发生片体W的搬送位置错位,对后工序中的加工作业产生阻碍。
[0067]对此,本实用新型的扭转部50是通过一对的环带505、506在从两侧相夹片体W的状态下使该片体W与环带505、506 —起移动并且扭转90度而恢复为横向的扭转部。因此,即使提高片体W的搬送速度,片体W的搬送位置也不会错位,不会对后工序中的加工作业产生阻碍。
[0068]此外,以往的扭转部50中,为了一边吸收吸收体C等的厚度一边柔和地相夹片体W,需要采用将两列的引导杆51的间隔向外侧扩开指定量的机构。
[0069]对此,本实用新型的扭转部50中,由于搬入辊501、502与搬出辊503、504之间的环带505、506能够挠曲,因而能够一边吸收吸收体C等的厚度一边柔和地相夹片体W。因此,不需要将环带505、506的间隔向外侧扩开的机构。
[0070]另外,通过利用马达来使环带505、506移动,环带505、506的相对侧的部分与片体W的搬送速度同步地移动,因此,不会对片体W的搬送产生阻碍。
[0071]此外,作为扭转部50的前工序的对折部40中的对折构件41的底缘上,设置摩擦减轻机构(环带408等),因而对折构件41的底缘与裆部部分之间的滑动摩擦便被减轻。因此,由于裆部部分的搬送时期相对于腰部部分的片体W迟的情况不会发生,由此,搬送方向上的片体W的形状不会发生歪斜,片体W能够以维持正常形状的状态高速地被搬送到扭转部50。而且,在扭转部50中,即使提高片体W的搬送速度,片体W的搬送位置也不会错位,不会对后工序中的加工作业产生阻碍。因此,通过将对折部40与扭转部50组合,能够提闻片体W的搬送速度,从而能够提闻一次性穿着物品的生广率。
[0072]下面,说明接合切断部60之前的按压部70的具体结构。本实施方式中,在对折部40与接合切断部60之间设置扭转部50,但在不需要扭转部50的制造装置中,可以在对折部40与接合切断部60之间设置按压部70。
[0073]图6是按压部的上侧按压机构71和下侧按压机构72的侧视图,图7是上侧按压机构71,其中,(a)是俯视图,(b)是要部剖面正视图。图8是下侧按压机构72,其中,(a)是俯视图,(b)是要部剖面正视图。
[0074]图6中,被对折部40对折且被扭转部50扭转为横向后的片体W,从右方往左方连续地呈横向被搬送。
[0075]所述主支撑壁IR上,与扭转部50的搬出侧连续地配置有相对的上侧按压机构71和下侧按压机构72。
[0076]如图7所示,上侧按压机构71具备从主支撑壁IR的侧面向侧方突出的四方形的上基础盒701。沿搬送方向a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上基础支架704的后部通过铰链轴705分别上下转动自如地被支撑在上基础盒701的搬出侧的左右一对的支架703上。在上基础盒701的搬入侧的左右一对的支架702上,工作缸706分别被支撑,各工作缸706的活塞连杆707与各上基础支架704的中间近傍部位连结。
[0077]在各上基础支架704之间,多个(本例中为10个)上辊708沿搬送方向a隔开指定间隔地被转动自如地支撑。上主辊709和上张紧辊710经由支架转动自如地被支撑在上基础盒701的上部。
[0078]此外,在各辊708至710上挂绕有上侧的环带711。[0079]如图8所示,下侧按压机构72具备从主支撑壁IR的侧面向侧方突出的四方形的下基础盒712。在该下基础盒712的上部,沿搬送方向a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基础支架713被支撑。
[0080]在各下基础支架713之间,多个(本例中为9个)下辊714沿搬送方向a隔开指定间隔地被转动自如地支撑。下主辊715和下张紧辊716经由支架转动自如地被支撑在下基础盒712的下部。
[0081]此外,在各辊714至716上挂绕有下侧的环带717。
[0082]通过驱动上侧按压机构71的工作缸706,上侧按压机构71的环带711能够接近或远离下侧按压机构72的环带717。此外,也可通过工作缸来驱动下侧按压机构72,或通过工作缸来驱动上侧按压机构71和下侧按压机构72两者,以替代驱动上侧按压机构71的方式。
[0083]各环带711、717的宽度被设定为大于被对折后的片体W的宽度。
[0084]上主辊709的转动轴和下主辊715的转动轴通过上联轴器718和下联轴器719与配置在主支撑壁IR的外侧的正时带轮连结。该正时带轮经由正时带与未图示的电动马达连结。而且,基于电动马达的驱动,通过正时带,上主辊709按图6的顺时针方向,下主辊715按图6所示的逆时针方向分别同步地被转动。
[0085]由此,各环带711、717便以相互面对的部位与片体W的搬送速度同步的方式沿片体W的搬送方向a同步移动。
[0086]上侧按压机构71的环带711的与环带717面对的部位朝搬送方向的下游向下倾斜,两环带711、717之间的间隙T中最窄处的间隙被设定为对折后的片体W与吸收体C的合计厚度以下。
[0087]此外,各环带711、717的将吸收体C连同片体W —起按压的部分的长度L被设定为片体W上的吸收体C的配置间隔以上的长度,更理想的是被设定为所述配置间隔加上吸收体C的搬送方向长度以上的长度后的长度。
[0088]另外,在上侧按压机构71的环带711和下侧按压机构72的环带717之间,将被对折后的片体W连同吸收体C 一起沿厚度方向按压,从而将吸收体C部分压缩。
[0089]如上述那样构成按压部70时,由于设置通过将被对折后的片体W连同吸收体C 一起沿厚度方向相夹地按压从而将吸收体C部分压缩的按压机构71、72,因而被对折后的片体W克服吸收体C的弹力而难以张开。因此,在后面的接合切断部60中,成为前腹部的一侧的片体W与成为后背部的另一侧的片体W由于在吸收体C的两侧的接合(密合)部分被保持为密接状态,因此不会产生密合不良。本实施方式中,接合(密合)并不限于热熔敷,也可以是热熔性接合等。此外,由于能够一边搬送被对折后的片体W—边将该片体W连同吸收体C 一起沿厚度方向相夹地按压,因此便能够以高速来搬送至后工序。
[0090]此外,在不利用电动马达来使环带711、717移动的情况下,环带711、717便基于吸收体C部分的接触摩擦力而向片体W的搬送方向被带动移动。因此,环带711、717在顺畅地将吸收体C连同片体W —起搬送的情况下,将片体W连同吸收体C 一起沿厚度方向按压。[0091 ] 另外,各环带711、717的将吸收体C连同片体W —起按压的部分的长度L被设定为片体W上的吸收体C的配置间隔以上的长度。因此,在各环带711、717的将吸收体C连同片体W—起按压的部分的全长之间,至少有一个吸收体C被相夹,因而不会出现仅前后两个吸收体C之间的片体W部分被相夹的情况。因此,不会发生具备吸收体C的片体W被一定的按压力夹持,而片体W不被夹持而错位移动的情况。
[0092]此外,由于上侧按压机构71被工作缸706支撑,因此上侧和下侧的环带711、717之间的间隙T能够通过工作缸706的驱动而被微调整。由此,能够以指定的按压力将片体W连同吸收体C一起按压。另外,在生产线被驱动前让片体W的先导部分通过间隙时,由于能够利用工作缸706扩大间隙T,因此先导部分的穿通作业变得容易。
[0093]另外,通过利用电动马达来使环带711、717移动,环带711、717的按压所述片体W的部分与片体W的搬送速度同步地被移动,因此便能够顺畅地将吸收体C连同片体W —起高速搬送。
【权利要求】
1.一种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折部,被设置在连续地搬送片体的生产线中,以使配置了吸收体的片体的两侧缘相互接近或重合的方式将片体连同所述吸收体一起对折; 接合切断部,被设置在所述生产线中,在将所述对折后的片体的腰部部分的两侧接合后,将该接合部切断; 按压部,被配置在所述接合切断部的片体搬送方向的上游侧,其中, 所述按压部设置有按压机构,该按压机构将所述对折后的片体连同所述吸收体一起沿厚度方向按压以便压缩所述吸收体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机构具备分别设置在所述对折后的片体的一面侧和相反面侧、并且具有从两侧按压所述片体的部分的两个环带, 在所述两个环带之间按压所述片体的部分的最小间隙被设定为在所述对折后的片体和吸收体的合计厚度以下, 按压所述片体的部分能够沿搬送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环带按压片体的部分的长度被设定为在所述片体上的所述吸收体的配置间隔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环带的至少一方可相对于另一方接近或远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环带的至少一方可相对于另一方接近或远离。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穿着物品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马达,使所述两个环带的按压所述片体的部分与所述片体的搬送速度同步地移动。
【文档编号】A61F13/496GK203524870SQ201320618301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30日
【发明者】和田隆男 申请人:株式会社瑞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