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配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4482阅读:6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一种中药,特别涉及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配方。



背景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组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的最重要的一种,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动脉壁上沉积了一层像小米粥样的脂类,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的病变。高血压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而动脉因粥样硬化所致的狭窄又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因此二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形影不离。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于大、中动脉,包括心脏的冠状动脉、头部的脑动脉等这些要塞通道。高血压致使血液冲击血管内膜,导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细。管壁内膜受损后易为胆固醇、脂质沉积,加重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因此,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方便、效果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治疗新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配方,它是由以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成:前胡30-35克,马钱子15-20克,布渣叶15-20克,苍耳子5-10克,荆芥10-15克,百合15-20克,黄氏20-25克,鸡血藤15-20克,羌活30-35克,青葙子25-30克,山银花5-10克。

优选的是所述的中药由如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成:前胡30克,马钱子18克,布渣叶16克,苍耳子7.5克,荆芥10克,百合17克,黄氏22克,鸡血藤15克,羌活30克,青葙子28克,山银花9克。

本发明中各原料药的药性如下:

前胡:宣散风热,下气,消痰。治风热头痛,痰热咳喘,呕逆,胸膈满闷。

马钱子:通络止痛,散结消肿。

布渣叶:镇痛,抗过敏;抗炎;改善微循环;局部收敛,刺激与麻醉。

苍耳子:味苦、甘、辛,性温,有毒;归肺、肝经。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痒。主鼻渊;风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湿疹;疥癣。

荆芥:入血分之风药,具有散邪解肌发汗,炒炭止血之功效。味辛,微温,归肝、肺经,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百合:解毒、理脾健胃、利湿消积、宁心安神、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主治劳嗽、咳血、虚烦惊悸等症,对医治肺络疾病和保健抗衰老有特别功效。

黄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鸡血藤:苦、甘,温。归肝、肾经。功能主治:补血,活血,通络。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

羌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治感冒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

青葙子: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头痛身痛;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等疾病。

山银花:性热;味辛;归胃、大肠经。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配方:前胡32克,马钱子15克,布渣叶16克,苍耳子8克,荆芥10克,百合17克,黄氏22克,鸡血藤15克,羌活28克,青葙子28克,山银花9克。

实施例2、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配方:前胡35克,马钱子18克,布渣叶16克,苍耳子7克,荆芥15克,百合17克,黄氏20克,鸡血藤15克,羌活30克,青葙子28克,山银花9克。

实施例3、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配方:前胡30克,马钱子18克,布渣叶16克,苍耳子5克,荆芥13克,百合17克,黄氏25克,鸡血藤15克,羌活35克,青葙子28克,山银花9克。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配方,所述配方是按以下重量组成:前胡30-35克,马钱子15-20克,布渣叶15-20克,苍耳子5-10克,荆芥10-15克,百合15-20克,黄氏20-25克,鸡血藤15-20克,羌活30-35克,青葙子25-30克,山银花5-10克。

技术研发人员:于秀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于秀珍
技术研发日:2015.12.31
技术公布日:2017.07.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