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采血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7549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子器材领域,特别涉及电子采血管。



背景技术:

真空电子采血管是由真空电子采血管和双向采血针组合而成,将有头盖的电子采血管试管预先抽成不同的真空度,利用其负压自动定量采集静脉血样。目前真空电子采血管有软接式双向采血针系统(头皮静脉双向采血式)和硬接式双向采血针系统(套筒双向采血式)两种。都是一端为穿刺针,另一端为刺塞针。因为真空采血法符合生物安全措施,且操作简便、准确可靠,普遍应用于临床,真空采血技术是一种先进采血技术, 倍受医院及病患的欢迎。一次性真空采血装置分为两部分, 即一次性采血针和一次性真空电子采血管。一次性采血针无毒、无菌、无热源、环氧乙烷灭菌。采用一次性真空采血装置取代一次性注射器进行采血, 由于其具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少、工作效率高、采血量不受限制、保护操作者及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显示管内压力的功能,还能实现电子输入标签的功能的电子采血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多项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电子采血管,包括管帽、管体、电子标签、橡胶底座、橡胶塞、警示灯、压力表、进出血管和塞子,塞子设置在管帽内壁的顶部,管帽设置在管体顶部,塞子塞入到管体内部,压力表设置在管帽上,警示灯设置在管帽上,位于压力表的下面,进出血管插入管帽,一端设置在管体的底部,另一端设置在管体外,橡胶塞设置在进出血管位于管体外的一端上,电子标签设置在管体上,橡胶底座设置在管体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管帽侧面设置有磨砂面。

优选的,所述电子标签上设置有防水膜。

优选的,所述橡胶底座为可拆卸式的橡胶圈,其形状为裙型。

优选的,所述塞子为喇叭状。

优选的,所述电子标签内置有蓝牙模块和存储模块,存储模块通过蓝牙模块与外界输入设备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子标签的外侧设有显示屏,显示屏与存储模块相连接。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的电子采血管,罐体上增设了纳米孔硅隔热层,能够实现显示管内压力的功能,还能实现电子输入标签的功能;管帽侧面设置有磨砂面,在拆装管帽时,工作人员拿住管帽侧面进行操作,因此在管帽的侧面设置磨砂面,这样能够加大管帽的摩擦系数,防止工作人员在拆装管帽时发生打滑现象;电子标签上设置有防水膜,电子标签能够实现无数次是录入和删除信息,这就替代了传统的纸质标签,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而在电子标签上贴上防水膜能够对电子便签起到防潮防湿的保护作用;橡胶底座为可拆卸式的橡胶圈,其形状为裙型,可拆卸式的橡胶底座能够实现人员根据情况使用或是拆除底座,这样就做到了橡胶底座使用的灵活性,其裙型的形状能够增大底座的接触面积,使得底座更为稳固;塞子为喇叭状,样的设计随着塞子进入管体,塞子的半径随之加粗,这样能够保证塞子将管体塞紧,防止管体漏气,增强了管体的气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管帽,2—管体,3—电子标签,4—橡胶底座,5—橡胶塞,6—警示灯,7—压力表,8—进出血管,9—塞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出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一种电子采血管,包括管帽1、管体2、电子标签3、橡胶底座4、橡胶塞5、警示灯6、压力表7、进出血管8和塞子9,塞子9设置在管帽1内壁的顶部,管帽1设置在管体2顶部,塞子9塞入到管体2内部,压力表7设置在管帽1上,警示灯6设置在管帽1上,位于压力表7的下面,进出血管8插入管帽1,一端设置在管体2的底部,另一端设置在管体2外,橡胶塞5设置在进出血管8位于管体2外的一端上,电子标签3设置在管体2上,橡胶底座4设置在管体2的底部。

所述电子标签内置有蓝牙模块和存储模块,存储模块通过蓝牙模块与外界输入设备相连接;所述电子标签的外侧设有显示屏,显示屏与存储模块相连接,方便存储被采血人员的身份信息,便于后期核查。

本发明结构的电子采血管,罐体上增设了纳米孔硅隔热层,能够实现显示管内压力的功能,还能实现电子输入标签的功能;管帽侧面设置有磨砂面,在拆装管帽时,工作人员拿住管帽侧面进行操作,因此在管帽的侧面设置磨砂面,这样能够加大管帽的摩擦系数,防止工作人员在拆装管帽时发生打滑现象;电子标签上设置有防水膜,电子标签能够实现无数次是录入和删除信息,这就替代了传统的纸质标签,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而在电子标签上贴上防水膜能够对电子便签起到防潮防湿的保护作用;橡胶底座为可拆卸式的橡胶圈,其形状为裙型,可拆卸式的橡胶底座能够实现人员根据情况使用或是拆除底座,这样就做到了橡胶底座使用的灵活性,其裙型的形状能够增大底座的接触面积,使得底座更为稳固;塞子为喇叭状,样的设计随着塞子进入管体,塞子的半径随之加粗,这样能够保证塞子将管体塞紧,防止管体漏气,增强了管体的气密性。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