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颈椎病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0310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药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颈椎病的药物,具体的说是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外敷中药药粉。



背景技术:

颈椎病是因颈椎退行性病变和颈椎骨质增生使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而刺激或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造成其结构或功能性损害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症候群。故又称“颈椎综合征”。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药认为,颈椎病类属祖国医学“项强”、“痹证”、“痿证”、“眩晕”等范畴。其发病多为慢性劳损、外伤、炎症及风寒湿诸邪侵袭,结于筋脉骨骼,阻塞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不通或积劳伤筋,气血两虚,筋骨失养,肾虚不养骨而致病。

颈椎病的症状非常丰富,多样而复杂,多数患者开始症状较轻,在以后逐渐加重,也有部分症状较重者。常以一个类型为主合并有其它几个类型一起,称为混合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该病危害较大,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

目前,医学上对颈椎病治疗的方法较多,西医常采用物理治疗,即使用包括声、光、冷、热、电、力(运动和压力)等物理因子进行治疗,以及最常用的牵引治疗法,严重的还得采用手术治疗;

然而,中医治疗一直被人们认为更加温和,对身体的伤害比较小,适合长期调理,中医药治疗尤其是现代中药治疗颈椎病的安全性好,长效性好,预防和预后性好,但是目前市场上不少中药对治疗颈椎病的复发性高,见效缓慢,常常让患者难以坚持长期使用,从而丧失对中药治疗的信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颈椎病的外敷药物,具体的说是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外敷中药药粉。该药物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好、见效快、复发率低,能够让患者长期使用。

本发明是以骨碎补、桂枝、川芎、姜黄、当归、赤芍、海桐皮、羌活、草乌、红花、樟脑、透骨草、茴香为原料,经混合粉碎成细粉后,再用白酒搅拌均匀,最后用纱布包裹、蒸热,熨颈及疼痛部位,冷后即换。各原料重量份为:

骨碎补10~20份、桂枝7~15份、川芎7-15份、姜黄7-15份、当归7-15份、赤芍7-15份、海桐皮7-15份、羌活7-15份、草乌7-15份、红花5-10份、樟脑2-5份、透骨草10-20份、茴香7-15份。

所述的原料为均中草药;

所述的粉碎是将骨碎补、桂枝、川芎、姜黄、当归、赤芍、海桐皮、羌活、草乌、红花、樟脑、透骨草、茴香为原料,经混合后进行粉碎;

所述的白酒为50-60度的白酒;

本发明的用法用量:取上述重量份数的原料药,以份为配比单位混合均匀,用白酒搅拌后再用纱布包裹、蒸热,熨颈及疼痛部位,冷后即换。每天一次,每次外敷0.5-1小时,十天为一个疗程。

本发明各原料组分的药理药性如下:

骨碎补,又名崖姜、岩连姜、爬岩姜、肉碎补、飞来风、飞蛾草等。性味苦,温,无毒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桂枝,别名玉桂、牡桂、菌桂、筒桂等。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性味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经;气香升散。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

姜黄,别名 黄姜、毛姜黄、宝鼎香、黄丝郁金。本品为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性味 辛、苦,温。归脾、肝经。用于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胸胁剌痛,闭经,癓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当归,气温,味苦,无毒。归肝、心、脾经。功用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癥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

赤芍,其性味:酸、苦、微寒。归经:入肝经。功用主治:散瘀活血,去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止痛,利小便,益气。

海桐皮,别名:钉桐皮、鼓桐皮、丁皮、刺桐皮、刺通、接骨药等。味苦,气辛、性平和。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疥癣、湿疹瘙痒。

羌活,别名:羌青、退风使者、黑药等。归膀胱 ;肾经 。味辛;苦;性温。功效: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

草乌,味辛、苦,性热。归心、肝、肾、脾经。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红花,别名:红蓝花等,味辛;性温。 归心经;肝经。 活血能经;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散瘀止痛,有助于治经闭、痛经、恶露不行、胸痹心痛、瘀滞腹痛、胸胁刺痛、跌打损伤、疮疡肿痛疗效。有活血化瘀,散湿去肿的功效,避免孕妇使用,否则会造成流产。

樟脑,性味辛,温。 通窍辟秽,温中止痛,利湿杀虫。用于寒湿吐泻,胃腹疼痛;外用治疥、癣、龋齿作痛。

透骨草,又名药曲草,蝇毒草等。多年生草本,性味甘、辛,温。入肺、肝二经。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活血止痛、解毒化疹。外洗还有引药透入经络、血脉,而祛风、活血、止痛的特点。

茴香,又名香丝菜、茴香菜、小茴香。性味辛,温。无毒。入肾、膀胱胃经。主治功能:温肾散寒,和胃理气。治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

本发明各原料组分进行了科学有机地配伍,组方中桂枝、海桐皮、羌活、草乌、茴香、透骨草温经祛风湿,通络镇痛直达病所;姜黄、当归、红花、川芎、补血破血而行气血;赤芍清经络营血、中风湿热而抗炎解痉止痛;骨碎补补肾活血,善止疼痛;樟脑温散止痛,引经以通窍。全方具有温经散寒、祛湿通络、解痉消炎止痛、补肾补血、活血活络之功。另外,该药热敷通过局部皮肤直接渗透于病变局部发挥其药效,加之局部药物的堆积,使药力集中,大大提高了药物的有效浓度;同时还通过刺激病变部位,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

本发明药物经临床使用结果表明,具有下述优点:

1、制作简单,适应范围广。

2、操作方便,治疗周期短,治愈率高,疗效巩固。

3、无毒副作用,无诸多禁忌症。

4、药材来源广,取材容易,一般药店均可购买。

为表明本发明药物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本发明经临床观察,分别对使用该药物2-3疗程(十天为一个疗程),临床试验结果如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以常用的三组药方为例,提供临床实践病例证明本发明的效果。

优选方例:

优选方一

制备本发明药物的配方优选用量为:

骨碎补10份、桂枝7份、川芎7份、姜黄7份、当归7份、赤芍7份、海桐皮7份、羌活7份、草乌7份、红花5份、樟脑2份、透骨草10份、茴香7份。

此组药物中止痛的药物比重较小,适合病人前期症状明显时治疗。

优选方二

骨碎补15份、桂枝10份、川芎10份、姜黄10份、当归10份、赤芍10份、海桐皮10份、羌活10份、草乌10份、红花7份、樟脑3份、透骨草15份、茴香10份。

此组药物:“活血”、 “通络”兼顾,标本兼治,使用广泛。

优选方三

骨碎补20份、桂枝15份、川芎15份、姜黄15份、当归15份、赤芍15份、海桐皮15份、羌活15份、草乌15份、红花10份、樟脑5份、透骨草20份、茴香15份。

此组药物中“活血”、“通络”的药物比重较大,适合病人症状改善后的治疗和长期巩固治疗。

实施例1

宋某某,女,26岁,小学老师,因长期伏案工作,早晨起床后突然感觉颈部不能向右扭转,且伴有头疼、手指麻木,肩颈两侧及颈椎部位胀痛。经X光拍片检查,确诊为颈椎病。给予上述优选方一中的药物治疗,每天两到三次,当天使用一次后立刻感觉症状减轻,后连用5天,诸症消失,活动正常,嘱续用10天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

实施例2

丁某某,男,38岁。长期空调房内伏案工作,致颈部僵硬,严重时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耳鸣不止,影响工作和生活。就诊时面色无华,颈部肌肉僵硬,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颈椎病。中医诊断:眩晕之气血亏虚,瘀血阻络证。给予上述优选方二中的药物治疗,每天2次,3天后诸症状减轻,连用5天后,身体恢复活动自如,嘱续用15天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

实施例3

刘某,女,45岁,裁缝工人,就诊自述:颈部疼痛,上肢麻木、软弱无力9个月,甚时眩晕,恶心,欲吐,下肢酸软,食纳不振。经检查,第五、六颈椎棘突右侧2厘米处压痛剧烈,旋颈试验(+)。X线片提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第五、六颈椎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诊断:颈椎病。给予上述优选方三中的药物治疗,每天1次,3天后诸症减轻,可下地活动,连用5天后,诸症消失,活动正常,嘱续用10天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

事实证明,该外敷中药药粉能改善微循环,消除神经根部的水肿,加速微循环的血液流速,增加毛细血管网的作用,促进组织对氧的利用,改善组织缺氧状态,使局部和整体的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上述病例1到3所使用的药物的组分均在本发明提供的数据范围内选择,因为中药配药时本身剂量要求就不像化学分析那么严格,有经验的药剂师甚至常凭经验抓药而不用称;同时根据病的的不同情况也可以酌性增减其中的某些药物用量,例如前期治疗时,主要起止痛作用的药物可适当加量,后期疼痛逐步缓解后则减量;也就是前期治标为主、后期治本为主。所以具体组分数据或所选用方例不再像病例那样详细赘述,以节约篇幅。当然,这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经验和本发明的描述很容易确定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