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中药饮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清热消炎抗菌大黄饮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大黄,含蒽醌衍生物,含量2%~4%,包括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酚(C15H10O4)、大黄酸(C15H8O6)、芦荟大黄素(C15H10O5)等;大黄鞣甙类,主要为葡萄没食子鞣甙(C13H16O10);此外还含有游离没食子酸。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下通肠,行瘀破积、外敷清火消肿。主要用于通便、泻热、消炎。由于产区、品种、野生与栽培以及加工方法的不同,性状气味,色泽等均有差异,因而在历史上形成品种规格繁多。为了简化繁锁名称,根据商品大黄的各种特点,并且照顾到历史用药习惯,商业部于1965年颁发了“三类药材100种商品规格试行标准”,把大黄归纳为六个品种:西大黄、凉黄、铨水大黄、文大黄、雅黄、南大黄。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像这种根茎型中药,饮片切制前的软化时间较长,而且必须将药材按大小分等,分别进行润制,才能保证将药材完全润透而不伤水。目前多数饮片厂对此类不易软化的中药仍采取长时间浸泡的方法,操作极不规范,不仅影响饮片外观,而且更重要的是造成饮片有效成分的流失。如果在产地将药材适当干燥即进行饮片的切制,不仅可以避免软化工艺对饮片有效成分的影响,保证饮片质量的稳定,而且与传统工艺相比可以大大缩短饮片的生产周期。当药材含水量较低时,药材质地较坚硬,需按传统炮制工艺进行软化处理,方可进行饮片的切制。药材含水量较高时,饮片切制、干燥后,易发生皱缩及翘片等现象,影响片形美观,如鲜切片。根据张丽等在《川芎饮片产地加工可行性探索》中对川芎特性的研究,在产地将药材适当干燥即进行饮片的切制,不仅可以避免软化工艺对饮片有效成分的影响,保证饮片质量的稳定,而且与传统工艺相比可以大大缩短饮片的生产周期。因大黄与川芎在形体与特性上具有相似之处,具有借鉴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清热消炎抗菌大黄饮片。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清热消炎抗菌大黄饮片,它是由下述组分及其重量份制成:
新鲜大黄500-550、熟地黄80-90、米糠100-120、琼脂20-23、白酒50-55、鲜芦荟50-60、鲜薄荷叶20-23、鲜甜叶菊30-35、食盐25-30。
所述的一种清热消炎抗菌大黄饮片,是由下列步骤制成的:
1)、将新鲜采挖的大黄根茎快速淋洗,除去附着的泥沙及大量须根,晾至表面水分含量在25-30%之间,趁鲜切制成长3-3.5cm,厚约0.3-0.5cm斜片,将白酒均匀涂抹至其表面,摊开散放;
2)、将琼脂加入12-15倍量水,混合均匀后加热,不停搅拌使其受热均匀,同时将熟地黄、鲜芦荟、鲜薄荷叶、鲜甜叶菊混合,压榨成浆,加入其中后再与食盐、米糠混合,搅拌均匀,并将其均匀涂至步骤1所得大黄片表面;
3)、再将步骤3所得大黄片送入对流送风式烘干箱内进行烘干干燥,烘干温度控制在45-50℃,干燥至药材含水量在15-20%;
4)、将步骤3所得切片均匀摆放,在阴凉处阴干至含水量在9-13%,然后敲去除表面附着物,分装密封保存。
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在产地将新鲜大黄适当干燥即进行饮片的切制,不仅可以避免软化工艺对饮片有效成分的影响,保证饮片质量的稳定,而且与传统工艺相比可以大大缩短饮片的生产周期。将熟地黄、鲜芦荟、鲜薄荷叶、鲜甜叶菊等混合,压榨成浆,与琼脂进行混合,加热后形成晶体冻,使营养成分易于吸附于切片之上,热风干燥时锁住水分和热量,避免有效成分流失,保护呈色,在干燥过程中吸收外部所含营养成分,使切片营养更加丰富,改善口感,米糠具有疏松的特点,与琼脂的致密性形成互补,有利于热空气进入,同时米糠经过热风干燥,其焦香亦与切片浑然一体。本发明的一种清热消炎抗菌大黄饮片,片形平整亮泽,口感浓郁,方便冲饮,所含有效成分具有清热消炎、提神醒脑、通便等保健作用,经常饮用效果更佳。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清热消炎抗菌大黄饮片,它是由下述组分及其重量份制成:
新鲜大黄500、熟地黄80、米糠100、琼脂20、白酒50、鲜芦荟50、鲜薄荷叶20、鲜甜叶菊30、食盐25。
所述的一种清热消炎抗菌大黄饮片,是由下列步骤制成的:
1)、将新鲜采挖的大黄根茎快速淋洗,除去附着的泥沙及大量须根,晾至表面水分含量在25%之间,趁鲜切制成长3cm,厚约0.3cm斜片,将白酒均匀涂抹至其表面,摊开散放;
2)、将琼脂加入12倍量水,混合均匀后加热,不停搅拌使其受热均匀,同时将熟地黄、鲜芦荟、鲜薄荷叶、鲜甜叶菊混合,压榨成浆,加入其中后再与食盐、米糠混合,搅拌均匀,并将其均匀涂至步骤1所得大黄片表面;
3)、再将步骤3所得大黄片送入对流送风式烘干箱内进行烘干干燥,烘干温度控制在45℃,干燥至药材含水量在15%;
4)、将步骤3所得切片均匀摆放,在阴凉处阴干至含水量在9%,然后敲去除表面附着物,分装密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