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药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39827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药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将日渐攀升。我国帕金森病的发病率和西方国家相比,虽然较低,但是在55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达到1%,亦即我国有500万到700万的病人,总数并不少。帕金森病在发病的10到15年内可以导致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明显残障,由此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据统计,全球每年仅药物治疗的费用就达到110亿美元,而且对于晚期病人来说费用要比早中期病人贵3到5倍。目前临床治疗PD,除应用左旋多巴等多巴胺(DA)替代疗法外,尚有抗胆碱能药物、DA受体激动剂、神经元保护剂等。各种治疗药物虽能使PD患者的临床症状在一定时间内获得一定程度的好转,但均不能阻止本病的自然进展,且各种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因而限制了其自身在临床上的应用。外科立体定向丘脑外侧核毁损术、苍白球毁损术等因远期疗效差、副作用多等诸多问题,目前已应用不多。80年代开始的胎脑黑质移植、基因工程等治疗方法,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国外90年代初开始,国内从1998年开始引进的微电极介导的立体定向术,明显提高了该病的临床缓解率,减少了副作用,但其也存在费用昂贵、适应症严格、远期疗效尚难肯定等问题。PD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纹状体DA含量的减少,故左旋多巴作为多巴胺的氨基酸前体通过重建正常的DA传递系统而减轻PD的症状。由于其具有确切的疗效,故自1967年起在全球应用以来,历经30多年而不衰,迄今为止左旋多巴仍是PD的金标准治疗药物,是其它治疗方法和药物所不能替代和比拟的。但在左旋多巴治疗的2-5年内常出现诸多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厌食、血压轻度降低、直立性低血压、“剂末现象”、“开-关现象”、运动障碍、精神异常等,且长期服药则副作用越明显、越重,尚有15%左右的病人根本无效。专利CN105998559A公开了一种治疗帕金森病的中药组合物,其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赤芍17~22,鸡血藤13~17,山茱萸17~22,柴胡3~7,岩扫把13~17,羌活17~22,鞘菝葜17~22,巴戟天13~17,秦艽17~22,女贞子22~28,大还魂13~17,千金藤3~7,硬飘拂草13~17,狗脊8~12,黄连8~12,麻仁5~10,黄芪13~17,白附子8~12,合欢皮8~12,半夏17~22,将上述原料用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滤液。该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高,无毒副作用,具有补益、滋阴、平肝、熄风、活血、化瘀的功能。但是,该中药全方20味中药,处方量大,另外,处方中含有不常用的中药岩扫把、大还魂、硬飘拂草,在药店或者普通的医院中很难买到,药物不容易凑齐。专利CN101524493公开了一种多功能中药蜜丸,该中药将经过仔细筛选的56种中药材原料,粉研为细末,用蜂蜜做药丸每丸15克,其种中药物的重量配比是,人参36-44天冬18-22麦冬18-22当归36-44川芎18-22白芍18-22青皮18-22牡丹皮18-22山药18-22茯苓36-44熟地36-44泽泻27-33白术18-22制半夏18-22陈皮18-22栝楼皮18-22黄芪15-55白僵虫18-22制全蝎18-22地龙18-22天麻18-22石决明27-33葶苈子18-22瓦楞子18-22莱菔子18-22天竹黄18-23胆星18-22木香18-22香附27-33沉香9-11肉苁蓉36-44蛤蚧2对紫河车36-44鹿茸18-22何首乌27-33枸杞36-44黄精27-33龟甲27-33葛根36-44丹参27-33三七18-22桑寄生18-22九香虫9-11鸡内金18-22肉桂18-22薏苡仁27-33虎杖36-44石菖蒲27-33远志18-22枣仁18-22柏子仁18-22甘草9-11鸡血藤18-22通草9-11山茱萸27-33蜂蜜2200-2600在药物配比中有41种具有调节大脑中枢神经功能,防治脑血管硬化、脑痴呆、脑癫痫、脑缺血、补脑、造骨髓止痛,增强记忆的药物,把治疗大脑疾病作为重点,其药物配比还具有提高免疫;延年益寿,抗衰老;补脾、健脾,除脘胀痛,痞满,积水、开胃气,助消化;润肺、化痰、平喘、祛痰、治肺气不足;护肾、促进肾腺素、补肾壮阳、利水、增加性功能;抗肿瘤及癌细胞形成等多种作用的中药蜜丸。该中药蜜丸可以用来治疗帕金森病。但是,其组方大,普通患者制备不易,对于帕金森病只是提供了三个病例,其不具有普遍性,疗效不甚明确。因此,需要继续寻找调配容易,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药简力宏的用于帕金森病的药物。技术实现要素: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帕金森病的中药。本发明是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药,包括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山茱萸10-30份;牛膝10-30份;黄芪10-30份;桂枝9-15份;桃仁9-15份;枳壳6-15份;茯苓6-15份;槟榔6-15份;白蒺藜6-15份。优选的,上述的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药,包括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山茱萸15-25份;牛膝15-25份;黄芪15-25份;桂枝10-14份;桃仁10-14份;枳壳8-12份;茯苓8-12份;槟榔8-12份;白蒺藜8-12份。更优选的,上述的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药,包括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山茱萸20份;牛膝20份;黄芪20份;桂枝12份;桃仁12份;枳壳10份;茯苓10份;槟榔10份;白蒺藜10份。或者,更优选的,上述的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药,包括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山茱萸15份;牛膝15份;黄芪15份;桂枝10份;桃仁10份;枳壳8份;茯苓8份;槟榔8份;白蒺藜8份。或者,更优选的,上述的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药,包括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山茱萸25份;牛膝25份;黄芪25份;桂14份;桃仁14份;枳壳12份;茯苓12份;槟榔12份;白蒺藜12份。或者,上述的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药,包括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山茱萸10份;牛膝10份;黄芪10份;桂枝9份;桃仁9份;枳壳6份;茯苓6份;槟榔6份;白蒺藜6份。或者,上述的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药,包括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山茱萸30份;牛膝30份;黄芪30份;桂枝15份;桃仁15份;枳壳15份;茯苓15份;槟榔15份;白蒺藜15份。以上重量配比的比例是经过科学筛选得到的,对于特殊病人,如重症或轻症,肥胖或瘦小的病人,可以相应调整组成的量的配比,增加或减少不超过100%,药效基本不变。上述的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药在制备预防或治疗帕金森病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中药的适应症:用于治疗预防或治疗帕金森病。本发明中药的禁忌事项:治疗服药期间禁食油腻、生冷、腥膻、有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本发明的中药涉及到的其它药物均在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中有收载。药店中均有售,处方调配容易。本发明的中药处方中,山茱萸补益肝肾、补精助阳。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祛瘀。共为君药;黄芪补气生血、活血壮筋骨。桂枝助心阳、交心肾、暖腰膝、续筋骨、疏通血脉。二者配伍,可共奏活血祛瘀的作用。桃仁活血祛瘀。共为臣药;枳壳破气消积化痰。茯苓利水渗湿、健脾祛痰。槟榔行气消积利水、导滞化痰。共为佐药;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平颤。为使药。上述诸药合用,可滋补肝肾、活血祛瘀、化痰消积。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病。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以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了解本发明,但并不因此限制本发明。实施例1一种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药,各中药组分如下:山茱萸20g;牛膝20g;黄芪20g;桂枝12g;桃仁12g;枳壳10g;茯苓10g;槟榔10g;白蒺藜10g。取上述中草药原料,加水800-1000毫升,浸泡2小时,然后用武火煮沸文火煎熬30分钟,去渣得滤液约450毫升,每日分早中晚3次口服,每次约150毫升温药汤空腹服用,30天为一个病程。实施例2一种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药,各中药组分如下:山茱萸15g;牛膝15g;黄芪15g;桂枝10g;桃仁10g;枳壳8g;茯苓8g;槟榔8g;白蒺藜8g。制备方法及用法用量同实施例1。实施例3一种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药,各中药组分如下:山茱萸25g;牛膝25g;黄芪25g;桂14g;桃仁14g;枳壳12g;茯苓12g;槟榔12g;白蒺藜12g。制备方法及用法用量同实施例1。实施例4一种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药,各中药组分如下:山茱萸10g;牛膝30g;黄芪10g;桂枝15g;桃仁9g;枳壳15g;茯苓6g;槟榔15g;白蒺藜6g。制备方法及用法用量同实施例1。实施例5一种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药,各中药组分如下:山茱萸30g;牛膝10g;黄芪30g;桂枝9g;桃仁15g;枳壳6g;茯苓15g;槟榔6g;白蒺藜15g。制备方法及用法用量同实施例1。实施例6一种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药,各中药组分如下:山茱萸10g;牛膝10g;黄芪10g;桂枝9g;桃仁9g;枳壳6g;茯苓6g;槟榔6g;白蒺藜6g。制备方法及用法用量同实施例1。实施例7一种用于帕金森病的中药,各中药组分如下:山茱萸30g;牛膝30g;黄芪30g;桂枝15g;桃仁15g;枳壳15g;茯苓15g;槟榔15g;白蒺藜15g。制备方法及用法用量同实施例1。对本发明的中药进行了药理学及临床药效学试验,详情如下:本发明的中药对大鼠帕金森病的作用(1)动物模型制备方法:造模前按常规进行神经行为学测试,确认大鼠无异常旋转行为后,用3﹪戊巴比妥钠(50mg/kg)腹腔注射麻醉。麻醉成功后,剪去颅顶鼠毛,暴露头部皮肤,将其正确固定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上,用1%碘伏溶液在大鼠颅顶部手术区域常规消毒。然后在无菌条件下用手术刀沿正中线切开大鼠颅顶部皮肤,剥离骨膜,充分暴露前囟和后囟,保证大鼠前囟和后囟在同一水平线上。根据包新民等编著的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以前囟为标准参考点,确定右侧纹状体两点坐标:前囟后1.0mm,中线右侧旁3.0mm,硬膜下4.0/5.0mm。使用颅骨钻钻开颅骨,用10μL微量进样器将6-OHDA(溶于含0.2﹪维生素C的超纯水中,即称量药品抗坏血酸0.001g,溶于超纯水0.5mL中,浓度为3μg/μL)先后分别注入(以1.0mm/min速度缓慢进针,注射速度为1μL/min)右侧纹状体二点处,每点3μL,注射完毕后留针5min,然后以1.0mm/min速度缓慢退针。手术完成后,用医用明胶海绵填塞颅骨孔,缝合切口皮肤,肌肉注射庆大霉素,待动物清醒后放回饲养笼中饲养。10天后,以腹腔注射阿朴吗啡0.5mg/kg诱发大鼠向一侧旋转,记录开始旋转至30min内的旋转圈数,以旋转圈数平均每分钟超过7次者为合格的帕金森病模型。(2)动物分组及给药:造模成功的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本发明试验组。其中模型组每鼠灌胃生理盐水2ml,本发明试剂组每鼠灌胃按照实施例1处方和制备方法制得的药液2ml,每日一次,实验动物共饲养45天。(3)观察指标:动物的神经行为学(旋转圈数)、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4)试验结果见表1。表1治疗前后大鼠旋转圈数比较模型组(圈/30min)本发明的中药治疗组(圈/30min)治疗前256.38±36.55253.36±34.15治疗后254.89±33.57187.68±33.52*#注:与模型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检测造模大鼠的旋转行是衡量单侧6-羟基多巴胺损伤后果的最常用手段。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前,本发明试剂组与模型组旋转圈数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本发明试剂组与模型组间的旋转圈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模型组治疗前、后旋转圈数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本发明试剂组治疗前、后旋转圈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结果提示本发明试剂能够改善帕金森病大鼠药物诱发的旋转行为异常。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处于氧化应激状态。试验结果表明:模型组GSH(3.89±0.33mg/gprot)、GSH-Px(137.98±14.69U/mgprot)、SOD(97.44±11.99U/mgprot)、MDA(13.37±0.23nmol/mgprot),模型组GSH、GSH-Px、SOD的含量均明显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升高,提示帕金森病大鼠的氧化反应被激活,处于氧化应激状态,符合帕金森病氧化应激的发病机制。而经本发明试剂治疗后,GSH(5.36±0.36mg/gprot)、GSH-Px(436.98±40.41U/mgprot)、SOD(134.26±14.14U/mgprot)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MDA(7.98±0.35nmol/mgprot)的含量下降,且各指标分别与模型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试验结果提示本发明试剂可以提高帕金森病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中药对帕金森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本发明的中药的临床药效学试验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152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76例。观察组男41例,女35例,年龄,49~85(68.9±11.5)岁,病程,5~20(9.2±2.4)个月,帕金森病Hoehn-Yahr分级:I级10例,II级22例,III级25例,IV级10例,V级9例。对照组男45例,女31例年龄50~84(70.1±12.5)岁病程4~19(8.8±3.2)个月Hoehn-Yahr分级:I级11例,II级22例,III级26例,IV级9例,V级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病例纳入标准①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确诊;②年龄≤85岁;③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1.3病例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脑器质性病变或精神疾病;②存在失语、聋哑或严重认知障碍③无法完成全部疗程治疗。1.4治疗方法对照组基础西药治疗:美多芭,375-1000mg/d(用量据病情而定),口服,3~4次/d。观察组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药物,处方:山茱萸20g;牛膝20g;黄芪20g;桂枝12g;桃仁12g;枳壳10g;茯苓10g;槟榔10g;白蒺藜10g。取上述中草药原料,加水800-1000毫升,浸泡2小时,然后用武火煮沸文火煎熬30分钟,去渣得滤液约450毫升,每日分早中晚3次口服,每次约150毫升温药汤空腹服用,30天为一个病程。3个疗程后观察结果。1.5观察指标参照卫生部抗帕金森药物疗效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0大症状进行评分,包括:双手动作减少、强直、姿势、步态、行走时上肢摆动、震颤、面容、坐起运动、言语、自我照顾,每项症状0~3分,0分为正常,3分为重度不正常,据此评价其症状变化。应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Epworth嗜睡量表(ESS)及汉密尔顿抑郁评价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及抑郁状况进行观察。1.6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改良Webster症状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进行评定,评分减少=(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显效:评分减少50%以上;有效:评分减少20%以上,但不足50%;无效:评分减少20%以下。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1.7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对比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除言语症状外,两组患者治疗后其他9项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姿势、步态、行走时上肢摆动、面容、坐起运动及自我照顾评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见表2。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x±s,分)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表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n(例)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有效率(%)对照组7612432172.37观察组762054297.37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2.3两组治疗前后睡眠及抑郁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后PDSS评分显著上升,ESS、HAMD评分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DSS、ESS、HAMD评分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见表4。表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及抑郁情况比较(x±s,分)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5。表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不良反应观察组(n=76)对照组(n=76)胃肠道反应815便秘512流涎25失眠29精神症状21开关现象05低血压14剂末现象03头晕02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