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35892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软胶囊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软胶囊属于胶囊剂的一种包装方式,常见于药品或保健食品。它是将液体药物或液果体药物经处理密封于软质囊材中而制成的一种胶囊剂。软质囊材是由胶囊用明胶、甘油或其他适宜的药用辅料单独或混合制成。软胶囊是指将一定量的液体药物直接包封,或将固体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适宜的赋形剂中制成溶液、混悬液、乳液或半固体,密封于球形或椭圆形的软质囊材中的胶囊剂。现有的软胶囊内的内容物对囊壳进行吸湿后,使囊壳硬度较高,不利于使用者的咀嚼,软胶囊在制备过程中制备步骤繁琐,成本较高,满足不了厂家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的制备方法,解决现有的软胶囊内的内容物对囊壳进行吸湿后,使囊壳硬度较高,不利于使用者的咀嚼,软胶囊在制备过程中制备步骤繁琐,成本较高,满足不了厂家的需求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方案:

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如下:

(1)囊壳液制备:①先将水与甘油倒入锅中匀速搅拌,直至温度升到75-90℃后,加入明胶继续搅拌30-50min,得明胶液;②向明胶液中加入色素搅拌5-10min后,即可得到囊壳液;

(2)内容物制备:①将蜂胶倒入萃取釜中,以超临界CO2为萃取剂进行萃取,萃取压力为30-45MPa、温度为80-90℃、超临界CO2流速为18~25L/h,萃取时间为0.5-1.5h,得蜂胶超临界CO2提取物;②将小麦胚芽油倒入锅中匀速搅拌当温度升至60-75℃时,加入蜂胶超临界CO2提取物继续搅拌30-45min后加入维生素E搅拌5-15min,及可得混合液A;③向混合液A中依次加入氨基酸与亚油酸匀速搅拌,直至形成油膏状液体即可内容物;

(3)压丸:将囊壳液与内容物溶液分别加入压丸机中进行压丸,即可得软胶囊半成品,设定囊壳厚度与内容物溶液重量,囊壳厚度为0.6-0.8mm,内容物溶液为0.3-0.35g;

(4)干燥:将软胶囊半成品放入专用干燥房间内进行干燥处理12-24h即可,干燥房间内的室温保持在20-25℃;

(5)抛光:将干燥好的软胶囊半成品放入胶囊抛光机进行抛光处理10-20min,去除软胶囊半成品表面的粉尘,提高软胶囊半成品表面光洁度;

(6)灯检:对软胶囊半成品进行灯检处理,去除色泽不好的软胶囊半成品;

(7)挑选:去除软胶囊半成品中异型丸、小丸与大丸,即可得到软胶囊成品;

(8)包装:将软胶囊成品包装起来即可得到成品。

上述的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的明胶、水、甘油与色素的重量比例为100:100:40:0.1。

上述的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的蜂胶、小麦胚芽油、维生素E、氨基酸与亚油酸的重量比例为32:60:4:1:3。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其中,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包括囊壳与内容物,囊壳是以明胶为主料剂加入水、甘油与色素制成;内容物是以蜂胶为主料剂加入小麦胚芽油、维生素E、氨基酸与亚油酸混合搅拌制成,在以超临界CO2为萃取剂进行萃取,得到的溶液,最后在利用压丸机进行压丸,然后经过干燥、抛光、灯检、挑选与包装即可得到成品,步骤简单,易于操作,制作方便,软胶囊的稳定性高,易于咀嚼,软胶囊强度较高,内容物可长期保持稳定,易于存储,成本较低,更能满足厂家的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其中,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包括囊壳与内容物,其制备方法如下:

(1)囊壳液制备:①先将水与甘油倒入锅中匀速搅拌,直至温度升到75℃后,加入明胶继续搅拌30min,得明胶液;②向明胶液中加入色素搅拌5min后,即可得到囊壳液;

(2)内容物制备:①将蜂胶倒入萃取釜中,以超临界CO2为萃取剂进行萃取,萃取压力为30MPa、温度为80℃、超临界CO2流速为18L/h,萃取时间为0.5h,得蜂胶超临界CO2提取物;②将小麦胚芽油倒入锅中匀速搅拌当温度升至60℃时,加入蜂胶超临界CO2提取物继续搅拌30min后加入维生素E搅拌5min,及可得混合液A;③向混合液A中依次加入氨基酸与亚油酸匀速搅拌,直至形成油膏状液体即可内容物;

(3)压丸:将囊壳液与内容物溶液分别加入压丸机中进行压丸,即可得软胶囊半成品,设定囊壳厚度与内容物溶液重量,囊壳厚度为0.6mm,内容物溶液为0.3g;

(4)干燥:将软胶囊半成品放入专用干燥房间内进行干燥处理12h即可,干燥房间内的室温保持在20℃;

(5)抛光:将干燥好的软胶囊半成品放入胶囊抛光机进行抛光处理10min,去除软胶囊半成品表面的粉尘,提高软胶囊半成品表面光洁度;

(6)灯检:对软胶囊半成品进行灯检处理,去除色泽不好的软胶囊半成品;

(7)挑选:去除软胶囊半成品中异型丸、小丸与大丸,即可得到软胶囊成品;

(8)包装:将软胶囊成品包装起来即可得到成品。

上述的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的明胶、水、甘油与色素的重量比例为100:100:40:0.1。

上述的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的蜂胶、小麦胚芽油、维生素E、氨基酸与亚油酸的重量比例为32:60:4:1:3。

实施例二

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其中,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包括囊壳与内容物,其制备方法如下:

(1)囊壳液制备:①先将水与甘油倒入锅中匀速搅拌,直至温度升到80℃后,加入明胶继续搅拌40min,得明胶液;②向明胶液中加入色素搅拌8min后,即可得到囊壳液;

(2)内容物制备:①将蜂胶倒入萃取釜中,以超临界CO2为萃取剂进行萃取,萃取压力为40MPa、温度为85℃、超临界CO2流速为22L/h,萃取时间为1h,得蜂胶超临界CO2提取物;②将小麦胚芽油倒入锅中匀速搅拌当温度升至65℃时,加入蜂胶超临界CO2提取物继续搅拌40min后加入维生素E搅拌10min,及可得混合液A;③向混合液A中依次加入氨基酸与亚油酸匀速搅拌,直至形成油膏状液体即可内容物;

(3)压丸:将囊壳液与内容物溶液分别加入压丸机中进行压丸,即可得软胶囊半成品,设定囊壳厚度与内容物溶液重量,囊壳厚度为0.7mm,内容物溶液为0.32g;

(4)干燥:将软胶囊半成品放入专用干燥房间内进行干燥处理18h即可,干燥房间内的室温保持在22℃;

(5)抛光:将干燥好的软胶囊半成品放入胶囊抛光机进行抛光处理15min,去除软胶囊半成品表面的粉尘,提高软胶囊半成品表面光洁度;

(6)灯检:对软胶囊半成品进行灯检处理,去除色泽不好的软胶囊半成品;

(7)挑选:去除软胶囊半成品中异型丸、小丸与大丸,即可得到软胶囊成品;

(8)包装:将软胶囊成品包装起来即可得到成品。

上述的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的明胶、水、甘油与色素的重量比例为100:100:40:0.1。

上述的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的蜂胶、小麦胚芽油、维生素E、氨基酸与亚油酸的重量比例为32:60:4:1:3。

实施例三

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其中,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包括囊壳与内容物,其制备方法如下:

(1)囊壳液制备:①先将水与甘油倒入锅中匀速搅拌,直至温度升到90℃后,加入明胶继续搅拌50min,得明胶液;②向明胶液中加入色素搅拌10min后,即可得到囊壳液;

(2)内容物制备:①将蜂胶倒入萃取釜中,以超临界CO2为萃取剂进行萃取,萃取压力为45MPa、温度为90℃、超临界CO2流速为25L/h,萃取时间为1.5h,得蜂胶超临界CO2提取物;②将小麦胚芽油倒入锅中匀速搅拌当温度升至75℃时,加入蜂胶超临界CO2提取物继续搅拌45min后加入维生素E搅拌15min,及可得混合液A;③向混合液A中依次加入氨基酸与亚油酸匀速搅拌,直至形成油膏状液体即可内容物;

(3)压丸:将囊壳液与内容物溶液分别加入压丸机中进行压丸,即可得软胶囊半成品,设定囊壳厚度与内容物溶液重量,囊壳厚度为0.8mm,内容物溶液为0.35g;

(4)干燥:将软胶囊半成品放入专用干燥房间内进行干燥处理24h即可,干燥房间内的室温保持在25℃;

(5)抛光:将干燥好的软胶囊半成品放入胶囊抛光机进行抛光处理20min,去除软胶囊半成品表面的粉尘,提高软胶囊半成品表面光洁度;

(6)灯检:对软胶囊半成品进行灯检处理,去除色泽不好的软胶囊半成品;

(7)挑选:去除软胶囊半成品中异型丸、小丸与大丸,即可得到软胶囊成品;

(8)包装:将软胶囊成品包装起来即可得到成品。

上述的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的明胶、水、甘油与色素的重量比例为100:100:40:0.1。

上述的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的蜂胶、小麦胚芽油、维生素E、氨基酸与亚油酸的重量比例为32:60:4:1:3。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其中,一种油膏状内容物软胶囊包括囊壳与内容物,囊壳是以明胶为主料剂加入水、甘油与色素制成;内容物是以蜂胶为主料剂加入小麦胚芽油、维生素E、氨基酸与亚油酸混合搅拌制成,在以超临界CO2为萃取剂进行萃取,得到的溶液,最后在利用压丸机进行压丸,然后经过干燥、抛光、灯检、挑选与包装即可得到成品,步骤简单,易于操作,制作方便,软胶囊的稳定性高,易于咀嚼,软胶囊强度较高,内容物可长期保持稳定,易于存储,成本较低,更能满足厂家的需求。

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