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输液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正压无针连接件。
背景技术:
医院里常使用各种输液装置,留置针是其中之一。留置针主要用于给患者打吊针使用,针头部分留在静脉部分外露。针头通过输液管连通一个中间连接头,吊瓶通过输液管连通到该连接头上。换药时直接更换吊瓶及与吊瓶连接的输液管,不需更换中间连接头和留置针。以往中间连接头采用的是直插直拔的结构,拔出时容易出现血液回流形成血栓,从而堵塞输液管,影响使用。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新型的连接头已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正压无针连接件,以避免出现血液回流,提高使用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正压无针连接件,其包括主体管、侧边管、外接座和弹性的主体塞,侧边管固定在主体管外壁上并与主体管连通,外接座卡接固定在主体管下端内,主体塞设在主体管内,主体塞上端为带有弧形缺口的实心体,主体塞下端为圆筒,外接座与主体塞下端相互套接,主体塞受到外接座向上压力而使主体塞上端卡在主体管内壁的上端口内形成密封结构,主体塞与主体管内壁之间留有间隙;外接座内设有与主体塞下端圆筒连通的通气孔,外接座内还设有与主体塞和主体管内壁之间的间隙连通的输液通道。
进一步地,侧边管内设有侧边塞,侧边塞底部固定在侧边管内,侧边塞的上部卡在侧边管内壁上部形成密封结构,并且侧边塞的上部设有弧形 缺口,侧边塞中部和底部与侧边管内壁留有间隙。
进一步地,侧边塞中部外壁带有外螺旋。
进一步地,侧边管端口设有固定套筒,侧边塞的上部贯穿并卡在固定套筒上。
进一步地,主体管内壁上端的内径比内壁中下部分的内径小,主体管内壁上端与内壁中下部分之间的过渡面为圆锥面。
进一步地,主体塞下端圆筒筒壁的厚度均匀一致。
进一步地,外接座上设有与主体塞连接的竖筒,主体塞下端圆筒的底部设有对应竖筒的环形槽,竖筒插入环形槽内。
进一步地,外接座在竖筒内还设有中间柱,中间柱套入主体塞下端圆筒内并与圆筒内壁留有间隙,通气孔有两个,并且通气孔的端口设在中间柱与竖筒之间的位置。
进一步地,外接座的输液通道为母鲁尔接头,输液通道的顶端为水平通孔,水平通孔贯穿外接座并与主体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无针连接件在主体管的上端插入注射头,注射头向主体塞施加压力,主体塞向主体管内收缩并且由于弧形缺口而产生受力倾斜,主体塞与注射头之间出现间隙,注射头的液体便能进入主体管内,而当拔出注射头时,主体塞自身的弹性回复力让主体塞回复初始的状态,回复的过程中在主体管内出现正压,正压使得主体管内留存的液体会流向静脉,血液不会出现回流而产生血栓,因此连接件的使用可靠性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无针连接头装配剖视图(省略侧边塞);
图2为无针连接头装配剖视图(带有侧边塞)。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介绍和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
正压无针连接件包括主体管10、侧边管12、外接座30和弹性的主体塞20。主体塞20设在主体管10内,主体塞20上端为带有弧形缺口21的实心体,主体塞20下端为圆筒22。主体管10内壁上端的内径比内壁中下部分的内径小,主体管10内壁上端与内壁中下部分之间的过渡面为圆锥面。外接座30卡接固定在主体管10下端内,外接座30与主体塞20下端相互套接,主体塞20受到外接座30向上压力而使主体塞20上端卡在主体管10内壁的上端口内形成密封结构。主体塞20与主体管10内壁之间留有间隙。
具体地,外接座30内设有与主体塞20下端圆筒22连通的通气孔33,外接座30内还设有与主体塞20和主体管10内壁之间的间隙11连通的输液通道34。
具体地,主体塞20下端圆筒22筒壁的厚度均匀一致。
具体地,外接座30上设有与主体塞20连接的竖筒31,主体塞20下端圆筒22的底部设有对应竖筒31的环形槽23,竖筒31插入环形槽23内。
具体地,外接座30在竖筒31内还设有中间柱32。中间柱32套入主体塞20下端圆筒22内并与圆筒22内壁留有间隙。通气孔33有两个,并且通气孔33的端口设在中间柱32与竖筒31之间的位置。
具体地,外接座30的输液通道34为母鲁尔接头,输液通道34的顶端为水平通孔35,水平通孔35贯穿外接座30并与主体管10连通。
如图1和图2所示,侧边管12固定在主体管10外壁上并与主体管10连通,并且侧边管12与主体管10为一体成型。侧边管12内设有侧边塞40,侧边塞40底部固定在侧边管12内,侧边塞40的上部41卡在侧边管12内壁上部形成 密封结构,并且侧边塞40的上部41设有弧形缺口44,侧边塞40中部42和底部43与侧边管12内壁留有间隙。侧边塞40中部42外壁带有外螺旋。如图2所示,侧边管12端口设有固定套筒45,侧边塞40的上部贯穿并卡在固定套筒45上。
以上陈述仅以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仅限于此,任何依本实用新型所做的技术延伸或再创造,均受本实用新型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