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胸腔引流管置入引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6576阅读:717来源:国知局
一种胸腔引流管置入引导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胸腔引流管置入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主要包括以下四步骤:1.根据气/液胸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穿刺点;2.局麻、切皮,然后钝性分离至胸腔;3.手指探查胸腔;4.在血管钳的辅助下置入胸腔引流管。传统方式虽然解决了大量关于气/液胸的引流问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置入引流管前需使用血管钳扩张胸膜开口,既扩大创伤、增加术后疼痛、增加副损伤可能,又难以保持术后胸膜腔的密闭性,增加术后沿胸腔引流管漏气或漏液的可能,尽管目前临床上有带穿刺针芯的胸腔引流管,可一定程度上克服上述不足,但其锋利的尖端会因为术者穿刺力度把握不准而损伤肺等重要组织;无论传统的血管钳辅助下置管还是采用带穿刺针芯的胸腔引流管进行置管,均难以实现简单、快捷地将引流管头端置入胸腔内的合理位置,影响闭式引流的治疗效果,而且引流管头端容易误入肺叶间裂或损伤肺及周围重要组织。

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的专业性使得非胸外科医师或未受过相关培训的人员难以独立完成手术,不利于广大医务人员掌握。目前有多种胸腔闭式引流装置,但都或多或少存在如引流管易脱出、操作相对复杂、穿刺置管时沿引流管漏气或漏液等功能方面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引导术者准确地留置胸腔引流管在合理位置上、提高闭式引流的治疗效果,同时避免胸腔引流管误入肺叶间裂或引起肺及周围组织损伤,提高穿刺效率、保证闭式操作、减少医源性胸腔内感染的胸腔引流管置入引导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胸腔引流管置入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导器和穿刺锥,其中:

所述的引导器的本体呈尾部上扬、头部下倾的“S”状,包括一体的尾部手柄段、中部连接段及头部穿刺段;

所述引导器的本体内设有管道,该管道的一端端口开设在所述中部连接段的侧壁上,该管道的另一端端口开设在所述头部穿刺段的头端并使头部穿刺段的头端形成斜面;

所述中部连接段与头部穿刺段连接处的管道内壁设有二叶式单向阀,该二叶式单向阀朝向尖端;

所述中部连接段与头部穿刺段连接处的管道外壁套设定位卡环;

所述穿刺锥置入所述管道内,该穿刺锥的头部由管道的头端斜面伸出。该“S”状的引导管本体使术者可在体外通过控制尾部手柄段来控制引导头部穿刺段的方向,从而控制引流管进入胸腔的方向和角度,实现将引流管置入胸腔合理位置的目的,提高闭式引流的治疗效果,避免引流管误入肺叶间裂或引起肺及周围组织损伤。所述引导器本体内通道中的二叶式单向阀、穿刺锥均能与该通道良好契合,且在所述通道中置入穿刺锥的应用避免了传统操作中使用血管钳等工具来进行扩张,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相关操作均在闭式条件下进行,避免术中及术后因引流管漏气或漏液,减少医源性胸腔内感染,提高治疗效果。

优选地,所述的引导器沿中轴线分割成对称的两半。引导器合二为一的设计,可在引流管置入后发生撤除引导器困难时,能简单、快捷地咧开引导器而撤走。

优选地,所述的尾部手柄段外设置防滑凸条。

优选地,所述的头部穿刺段的外壁设有刻度条。

优选地,所述的头部穿刺段的头端面形成的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

所述尾部手柄段与头部穿刺段平行。

优选地,所述的穿刺锥包括尾部软管段及钝性锥头段,所述钝性锥头段沿其母线设有脊。应用穿刺锥提高了穿刺的效率,其钝性的锥头及侧脊的设计,使穿刺突破胸膜时省时、省力,避免传统操作因用力过大而损伤胸腔内重要组织,此外,引导器头部的定位卡环和刻度均能有效地提示术者穿刺的深度,避免穿刺过深而损伤胸腔内组织。

优选地,所述的穿刺锥的尾部软管段的外壁设有拉扣。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S”状的引导管本体使术者可在体外通过控制尾部手柄段来控制引导头部穿刺段的方向,从而控制引流管进入胸腔的方向和角度,实现将引流管置入胸腔合理位置的目的,提高闭式引流的治疗效果,避免引流管误入肺叶间裂或引起肺及周围组织损伤。

2、应用穿刺锥提高了穿刺的效率,其尖端圆锥及侧脊的设计,使穿刺时突破胸膜省时、省力,避免传统操作因用力过大而损伤胸腔内重要组织,此外,引导器头部的定位卡环和刻度均能有效地提示术者穿刺的深度,避免穿刺过深而损伤胸腔内组织。

3、所述引导器本体内通道中的二叶式单向阀、穿刺锥均能与该通道良好契合,且在所述通道中置入穿刺锥的应用避免了传统操作中使用血管钳等工具来进行扩张,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相关操作均在闭式条件下进行,避免术中及术后因引流管漏气或漏液,减少医源性胸腔内感染,提高治疗效果。

4、引导器合二为一的设计,可在引流管置入后发生撤除引导器困难时,能简单、快捷地裂开引导器而撤走;

针对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气胸、液胸时对胸腔引流管头端位置的要求不同,该装置可引导术者准确地留置胸腔引流管在合理位置上,提高闭式引流的治疗效果,同时避免胸腔引流管误入肺叶间裂或引起肺及周围组织损伤;另外,该装置的穿刺锥可提高穿刺效率,其钝性锥头段可降低穿刺时对胸腔内重要脏器如肺的损伤,二叶式单向阀可保证闭式操作,减少医源性胸腔内感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引导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引导器咧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穿刺锥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引导器 11-尾部手柄段 12-中部连接段

13-头部穿刺段 14-管道 15-定位卡环

16-防滑凸条 17-刻度条 2-穿刺锥

21-尾部软管段 22-锥头段 23-脊

24-拉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的一种胸腔引流管置入引导装置,包括引导器1和穿刺锥2,其中:

所述的引导器1的本体呈尾部上扬、头部下倾的“S”状,包括一体的尾部手柄段11、中部连接段12及头部穿刺段13;

所述引导器1的本体内设有管道14,该管道14的一端端口开设在所述中部连接段12的侧壁上,该管道14的另一端端口开设在所述头部穿刺段13的头端并使头部穿刺段13的头端形成斜面;

所述中部连接段12与头部穿刺段13连接处的管道14内壁设有二叶式单向阀,该二叶式单向阀朝向尖端;

所述中部连接段12与头部穿刺段13连接处的管道14外壁套设定位卡环15;

所述穿刺锥2置入所述管道14内,该穿刺锥2的头部由管道14的头端斜面伸出。该“S”状的引导管本体使术者可在体外通过控制尾部手柄段来控制引导头部穿刺段的方向,从而控制引流管进入胸腔的方向和角度,实现将引流管置入胸腔合理位置的目的,提高闭式引流的治疗效果,避免引流管误入肺叶间裂或引起肺及周围组织损伤。所述引导器本体内通道中的二叶式单向阀、穿刺锥均能与该通道良好契合,且在所述通道中置入穿刺锥的应用避免了传统操作中使用血管钳等工具来进行扩张,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相关操作均在闭式条件下进行,避免术中及术后因引流管漏气或漏液,减少医源性胸腔内感染,提高治疗效果。

所述的引导器1沿中轴线分割成对称的两半。引导器合二为一的设计,可在引流管置入后发生撤除引导器困难时,能简单、快捷地咧开引导器而撤走。

所述的尾部手柄段11外设置防滑凸条16。

所述的头部穿刺段13的外壁设有刻度条17。

所述的头部穿刺段13的头端面形成的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

所述尾部手柄段11与头部穿刺段13平行。

所述的穿刺锥2包括尾部软管段21及钝性锥头段22,所述锥头段22沿其母线设有脊23。应用穿刺锥提高了穿刺的效率,其钝性的锥头及侧脊的设计,使穿刺突破胸膜时省时、省力,避免传统操作因用力过大而损伤胸腔内重要组织,此外,引导器头部的定位卡环和刻度均能有效地提示术者穿刺的深度,避免穿刺过深而损伤胸腔内组织。

所述的穿刺锥2的尾部软管段21的外壁设有拉扣24。

实际使用例:

1.根据病情选择合适定位点;

2.局麻、切皮,钝性分离至胸膜;

3.所述引导器1套设在利用穿刺锥2的钝性锥头段22突破胸膜进入胸腔,根据定位卡环15确定进入的深度,同时可避免因术者操作致穿刺过深而损伤胸腔内重要组织;

4.通过拉动拉扣24来拔出穿刺锥2,同时缓慢推进引导器1,定位卡环15限制引导器1进入的深度;

5.当引导器1位于合适位置时,保持引导器1的尾部手柄段11患者胸壁平行,若引流胸腔积气则引导器头部向上,若引流胸腔积液则引导器头部向下;

6.经管道14置入合适的胸腔引流管并根据病情留置合适的长度于胸腔内;

7.撤除引导器1时,既可以缓慢顺势退出,也可剪开定位卡环15,沿轴线分开引导器1撤除;

8.固定引流管并敷料覆盖伤口,外接闭式引流瓶(此步骤与传统方法一样)。

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的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