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尿动力学检测中管道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6581阅读:7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尿动力学检测中管道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尿动力学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尿动力学检测中管道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排尿困难、尿失禁、尿频和尿急是泌尿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常见症状。然而对于相当多的患者,一般检查无法明确病因,这就需要行尿动力学检测。尿动力学是根据流体力学原理,采用电生理学方法及传感器技术,来研究贮尿和排尿的生理过程及其功能障碍的一门科学。尿动力学检查是神经泌尿学领域的重要检查。现行尿动力学检查除尿流率检查外均是侵入性的,需要在肛门、尿道中置管,尿流动力学检测仪通过尿管和肛管分别检测膀胱及直肠内的压力,进而明确以上症状的病因。然而,在检测过程中尿管和肛管容易松动及脱出,需随时调整尿管和肛管的位置,很容易导致检测误差甚至失败。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常应用医用胶带固定尿管和肛管于患者皮肤,但医用胶带不仅无法确切固定,而且给患者带来不适,为临床工作带来隐患。

因此,目前需要一种用于尿流动力学检测中管道的专门固定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尿动力学检测中管道的固定装置,其能够简单方便地固定尿动力学检测中的管道。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尿动力学检测中管道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可固定在一外部物体上的固定贴及一个管道固定部,每一所述固定贴具有至少两个向外延伸的触角,所述管道固定部具有一贯穿孔,所述贯穿孔允许需要固定的管道穿过,每一所述固定贴与所述管道固定部通过一连线连接。

进一步,所述连线一端与所述固定贴的一个触角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管道固定部的一个连接孔连接。

进一步,每一所述固定贴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贴上表面的可撕表面贴层、设置在所述固定贴中间的抗菌、防过敏的粘性层及设置在所述固定贴下表面的可撕表面贴层。

进一步,每一所述固定贴具有两两相对的四个触角。

进一步,两个相对的触角的长度大于另外两个相对的触角的长度。

进一步,所述固定贴形状为十字形或X形。

进一步,所述管道固定部为圆形或多边形。

进一步,所述贯穿孔设置在所述管道固定部的中心。

进一步,所述连线的长度可调。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简单方便地固定尿动力学检测中的管道,节约成本、能够解决临床问题、且能够缓解患者的不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尿动力学检测中管道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固定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尿动力学检测中管道的固定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参见图1,本发明一种尿动力学检测中管道的固定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可固定在一外部物体(附图中未标示)上的固定贴1及一个管道固定部2。所述外部物体可以为待测量的人体的一部分,例如,若需要测量尿道或肛门,则所述固定贴1可固定在人体的大腿上,所述大腿即为该外部物体。

每一所述固定贴1具有至少两个向外延伸的触角11。由于所述触角11的存在,使得所述固定贴1以爪形的结构与外部物体连接,从而使得所述固定贴1与外部物体连接更紧密。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每一所述固定贴1具有两两相对的四个触角11。两个相对的触角11的长度大于另外两个相对的触角11的长度,从而进一步加强固定贴1与外部物体的连接强度。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四个触角11正对设置,形成十字形,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四个触角11还可斜对,使得所述固定贴1为X形。

进一步,参见图2所示,每一所述固定贴1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贴1上表面的可撕表面贴层12、设置在所述固定贴1中间的抗菌、防过敏的粘性层13及设置在所述固定贴下表面的可撕表面贴层14。去除所述可撕表面贴层12或者可撕表面贴层14,即可暴露出所述抗菌、防过敏有粘性层13,所述抗菌、防过敏的粘性层13可直接粘贴在外部物体表面,且由于所述抗菌、防过敏的粘性层13具有抗菌防过敏的性能,其还可防止固定贴1的粘贴给外部物体带来的伤害。

所述管道固定部2具有一贯穿孔21,所述贯穿孔21允许需要固定的管道(附图中未标示)穿过。所述贯穿孔21可设置在所述管道固定部2的中心,也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在所述管道固定部2的任何位置。

每一所述固定贴1与所述管道固定部2通过一连线3连接。两个所述固定贴1通过连线3拉紧所述管道固定部2,以将所述管道固定部2固定。所述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连线3一端与所述固定贴1的一个触角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管道固定部2的一个连接孔22连接。所述连线3的长度可调,可根据使用距离的不同进行调节,以牢固地将所述管道固定部2固定。

所述管道固定部2为圆形或多边形,所述多边形可以为矩形、正方形、五边形或六边形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