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可调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3269阅读:591来源:国知局
方向可调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腔支气管导管,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双腔支气管导管是目前常用肺隔离气道管理工具,目前的双腔支气管导管包括左双腔支气管导管和右双腔支气管导管,分别用于单侧肺通气的胸科手术。其缺点是使用前需要选择合适的类型,若选用有误手术中更换十分麻烦。而需要双肺手术,如:双肺肺移植、双肺肿块切除等,更加难以解决,只能拔出原有已经置入患者气道的导管,更换为相反类型的导管。这些操作不但延误的手术时间,给麻醉医师带来繁琐,还给病人带来换管风险,增加插管并发症。

临床需要一种能选择左侧通气或右侧无需拔出气管导管就能转变双腔支气管导管类型的气道管理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方向可调双腔支气管导管,包括左单腔支气管导管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左单腔支气管导管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间通过设置在相临表面的匹配的滑块和滑槽活动连接,使用时通过调节左单腔支气管导管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的相对位置使其转变成左双腔支气管导管或右双腔支气管导管,可用于右肺或左肺手术或双侧肺分别手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可靠。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一种方向可调双腔支气管导管,包括左单腔支气管导管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所述左单腔支气管导管右侧面设置用于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活动连接的左连接附件,所述右单腔支气管导管左侧面设置用于和左单腔支气管导管活动连接的右连接附件,左连接附件和右连接附件互相匹配。所述左单腔支气管导管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通过左连接附件和右连接附件活动连接为成双腔管路,左单腔支气管导管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能沿连接部位的长轴移动。

所述左单腔支气管导管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的长度相仿,左单腔支气管导管尾端设置左侧接口,右单腔支气管导管的尾端设置右侧接口。

所述左连接附件和右连接附件包括匹配的卡槽和卡齿,卡齿能嵌置在卡槽内不脱出并能在卡槽内沿卡槽长轴移动。

所述左单腔支气管导管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均为弹性材料,不受力时左单腔支气管导管的头端5cm长度部位向左侧偏移,不受力时右单腔支气管导管的头端5cm长度部位向右侧偏移。左单腔支气管导管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头端对齐互相嵌置时形成的双腔管头端为直线型。

所述左单腔支气管导管设置浅表的左气囊半滑槽,在右单腔支气管导管中下段对应左气囊半滑槽外壁部位包绕左气囊半滑槽设置匹配的右气囊滑环,右气囊滑环能在左气囊半滑槽内沿左单腔支气管导管长轴移动。右气囊滑环外表面设置双腔气囊,在右单腔支气管导管管壁内连通双腔气囊设置双腔气囊充气管并在双腔气囊充气管末端设置双腔气囊充气口。

所述右单腔支气管导管中下段外壁设置浅表的右气囊半滑槽,在左单腔支气管导管中下段对应右气囊半滑槽外壁部位包绕右气囊半滑槽设置匹配的左气囊滑环,左气囊滑环能在右气囊半滑槽内沿右单腔支气管导管长轴移动。左气囊滑环外表面设置双腔气囊,在左单腔支气管导管管壁内连通双腔气囊设置双腔气囊充气管并在双腔气囊充气管末端设置双腔气囊充气口。

所述左单腔支气管导管头端设置左气囊,左单腔支气管导管管壁内连通左气囊设置左气囊充气管并在左气囊充气管末端设置左气囊充气口。所述右单腔支气管导管头端设置右气囊,右单腔支气管导管管壁内连通右气囊设置右气囊充气管并在右气囊充气管末端设置右气囊充气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使用时通过调节左单腔支气管导管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的相对位置使其转变成左双腔支气管导管或右双腔支气管导管,可用于右肺或左肺手术或双侧肺分别手术,手术中无需拔出并更换气管导管类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单腔支气管导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与图2匹配的右单腔支气管导管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左单腔支气管导管另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与图4匹配的右单腔支气管导管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双管嵌置横断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调整为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调整为右双腔支气管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标记说明:1-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0-左连接附件、11-左侧接口、12-左气囊半滑槽、16-左气囊、161-左气囊充气管、162-左气囊充气口、2-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0-右连接附件、21-右侧接口、22-右气囊半滑槽、26-右气囊、261-右气囊充气管、262-右气囊充气口、3-卡槽、4-卡齿、50-双腔气囊、51-左气囊滑环、52-右气囊滑环、53-双腔气囊充气管、54-双腔气囊充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所述一种方向可调双腔支气管导管,包括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所述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右侧面设置用于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活动连接的左连接附件10,所述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左侧面设置用于和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活动连接的右连接附件20,左连接附件10和右连接附件20互相匹配。所述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通过左连接附件10和右连接附件20活动连接为成双腔管路,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能沿连接部位的长轴移动。

实施时,所述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头端设置有气囊,与左侧支气管的解剖相匹配,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头端设有气囊,与右侧支气管的解剖相匹配。两气囊结构并不相同,与现有左侧及右侧支气管气囊结构一致。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的横断面均为中空的半圆形环状结构,两导管接触面为直面结构,便于装配。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通过匹配的左连接附件10和右连接附件20活动连接为成双腔管路。使用时,若将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沿连接部位的长轴向前滑出适当长度,可作为左双腔支气管导管使用,使用时,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头端插入左侧支气管内,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头端开口位于主支气管内;若将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沿连接部位的长轴向前滑出适当长度,可作为右双腔支气管导管使用,使用时,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头端插入右侧支气管内,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头端开口位于主支气管内。

所述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的长度相仿,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尾端设置左侧接口11,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的尾端设置右侧接口21。左右支气管的长度基本相仿,左支气管导管的长度较右侧稍长,使用时左侧接口11和右侧接口21分别连接通用的双腔管接口,为左右肺通气。

如图6所示,所述左连接附件10和右连接附件20包括匹配的卡槽3和卡齿4,卡齿4能嵌置在卡槽3内不脱出并能在卡槽3内沿卡槽3长轴移动。所述卡齿4沿本体长轴连续分布,而卡槽3可为连贯分布也可为间断分布。卡槽3和卡齿4均可在本体长轴部分设置,无需贯穿长轴整体设置。但卡槽3和卡齿4设置后,卡齿4在卡槽3内移动的长度需满足将本双腔气管导管调节为左双腔支气管导管或右双腔支气管导管时的需求,即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或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需沿长轴向头侧移动的长度。所述卡齿4截面为底部狭细头端膨大的凸块结构,而卡槽3截面为匹配的口部狭小底部膨大的凹槽结构。卡齿4嵌置在卡槽3的凹槽内不脱出,且卡齿4能在卡槽3内沿卡槽3的长轴滑移。

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设置浅表的左气囊半滑槽12,在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中下段对应左气囊半滑槽12外壁部位包绕左气囊半滑槽12设置匹配的右气囊滑环52,右气囊滑环52能在左气囊半滑槽12内沿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长轴移动。右气囊滑环52外表面设置双腔气囊50,在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管壁内连通双腔气囊50设置双腔气囊充气管53并在双腔气囊充气管53末端设置双腔气囊充气口54。

具体实施时,对所述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的右气囊滑环52进行热处理后,右气囊滑环52热膨胀变大内径变大后,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能通过热膨胀变大的右气囊滑环52。将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的匹配的卡齿4及卡槽3装配,右气囊滑环52套置在对应的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的左气囊半滑槽12部位。冷却后,右气囊滑环52将紧密的套置在左气囊半滑槽12外壁,既能沿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长轴滑动,又和左气囊半滑槽12外壁配合紧密,不漏气。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可以在右气囊滑环52内壁和左气囊半滑槽12外壁上涂设微量的医用润滑剂,或在右气囊滑环52内壁和左气囊半滑槽12外壁采用超滑处理,或涂设超滑涂层。当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装配完成后,设置在右气囊滑环52外表面的双腔气囊50功能等同于普通双腔支气管导管的主气囊。

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中下段外壁设置浅表的右气囊半滑槽22,在左单腔支气管导管2中下段对应右气囊半滑槽22外壁部位包绕右气囊半滑槽22设置匹配的左气囊滑环51,左气囊滑环51能在右气囊半滑槽22内沿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长轴移动。左气囊滑环51外表面设置双腔气囊50,在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管壁内连通双腔气囊50设置双腔气囊充气管53并在双腔气囊充气管53末端设置双腔气囊充气口54。这是上述图4及图5结构的对调,装配及工作原理完全一致,属于同一种实施方案。

如图1-5、图7-8所示,所述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头端设置左气囊16,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管壁内连通左气囊16设置左气囊充气管161并在左气囊充气管161末端设置左气囊充气口162。所述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头端设置右气囊26,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管壁内连通右气囊26设置右气囊充气管261并在右气囊充气管261末端设置右气囊充气口262。

每个套囊都在对应的导管管壁内设置专用的充气管,充气管出导管管壁后设置连通的专用充气口,在使用时对相应的套囊进行充放气操作。在支气管内置管完成后对主气囊功能的双腔气囊50充气,避免主气管内导管漏气。通过右气囊充气口262及右气囊充气管261对置入右侧支气管内的右气囊26充气或放气操作,避免置入右侧支气管内的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头端漏气。通过左气囊充气口162及左气囊充气管161对置入左侧支气管内的左气囊16充气或放气操作,避免置入左侧支气管内的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头端漏气。当然,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的头端只有一个置入对应的支气管管腔内,对应的另外一个位于主气管内,不用充气,没有功能,相当于普通双腔支气管导管的主管腔。

所述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均为弹性材料,不受力时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的头端5cm长度部位向左侧偏移,不受力时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的头端5cm长度部位向右侧偏移。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头端对齐互相嵌置时形成的双腔管头端为直线型。

在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的头端设置自我塑性的功能,目的在于当置入主气管后, 5cm长度的塑性头端使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便于选择方向,置入对应的左支气管或右支气管内。

如图7及图8所示,以图4及图5的实施例演示了本实用新型作为左双腔支气管导管及右双腔支气管导管使用的示意图。将图1实施例中的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沿长轴向前推动,使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头端长出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适当长度,在自塑形作用下,长出的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头端的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头端向左侧偏移,形成图7结构,即可作为左单腔支气管导管使用。同理,将图1实施例中的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沿长轴向前推动,使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头端长出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适当长度,在自塑形作用下,长出的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头端的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头端向右侧偏移,形成图8结构,即可作为右单腔支气管导管使用。当需要转换为相反方向的支气管导管时,仅需抽出所有套囊内的气体并将较长一侧的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或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退移,使图7或图8结构转变为图1结构。然后,向前推进相反方向的右单腔支气管导管2或左单腔支气管导管1 ,对应气囊充入适量气体即可完成转变操作。

总之: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开胸手术中使用,无论左侧或右侧单肺通气均可使用;在双肺手术中可根据需要在不拔出导管的同时,转变为对侧支气管导管,安全可靠,使用方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