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管,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气管导管。
背景技术:
围术期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和有效通气是每位麻醉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其中,气管插管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通气的主要手段,也是静脉吸入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必经操作之一。气管插管可在不同类型的喉镜、纤维光导支气管镜、纤维光导喉镜、光棒及可调控性导引探条等辅助下经口腔插管。近年来,可视喉镜在临床麻醉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避免了传统喉镜需用力将口、咽、喉尽量置于同一直线上将气管导管送入气管内的方式,它通过摄像头、图像传导系统和屏幕显示装置进行观测,麻醉医生在显示屏上清晰的看见会厌及声门,顺利进行气管插管。目前,临床使用可视喉镜插管时,会用导管芯将气管导管弯曲成一定形状,但这仍存在气管导管的前端与会厌后壁、声门上裂冲撞,导致插管不易成功,尤其是声门高的患者,其插管成功率更为低下。使用导管芯容易造成管芯误伤会厌或两侧梨状隐窝,反复或用力拔除管芯会造成插管不成功或脱管,从而造成患者咽喉部周围软组织出血、血肿形成、黏膜剥离、气管或支气管破裂、食管穿孔、纵膈气肿和气胸等,这样患者将需要面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危险,严重者甚至可能引起麻醉死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气管导管,以解决现有技术容易对人体造成损伤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气管导管,包括气囊、充气接头、充气管和导气管;
所述气囊包围在所述导气管的出气端管壁外,所述导气管在被所述气囊包围的管壁上设有充气口;
所述充气接头的输入端用于联接充气设备,所述充气接头的输出端与所述 充气管的进气端联接,所述充气管的出气端穿过所述导气管的管壁以延伸至所述导气管内,所述充气管的出气端与所述充气口接通,以使所述充气设备能够对所述气囊进行充气;
所述导气管的出气端弯折形成防护管段,所述防护管段的长度为0.8-1.5cm。
优选的,所述导气管包括直管段和弯管段,所述直管段、所述弯管段及所述防护管段依序接通;
所述气囊包围在所述弯管段前端的管壁外,所述充气口设于所述弯管段被所述气囊包围的管壁上;
所述充气管的出气端穿过所述直管段或所述弯管段的管壁并与所述充气口接通;
所述防护管段往所述弯管段的凸弧边弯折。
优选的,所述防护管段与所述弯管段之间的夹角为120°-160°。
优选的,所述弯管段的弧度为60°-100°。
优选的,所述弯管段与所述防护管段的总长度占所述导气管总长度的2/5-3/5。
优选的,所述弯管段为软管制成。
优选的,所述充气管置于所述导气管内的管段与所述导气管的内壁贴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充气接头的输出端设有能够收缩、膨胀的压力检测囊,所述充气管的进气端与所述压力检测囊接通。
优选的,所述防护管段的管壁设有通气侧孔。
优选的,所述导气管的进气端联接有供氧接头,所述供氧接头用于与供氧设备联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所述导气管的出气端弯折形成防护管段,该防护管段的形状与人体的气管更符合匹配,使得导气管的插入更加便利,不会发生与会厌后壁、声门上裂碰撞的情况;而且导气管的出气端经过弯折处理,即使导气管与会厌后壁、声门上裂碰撞,也是防护管段的管壁与会厌后壁、声门上裂碰撞,由于防护管段的管壁远比气管导管的端面边缘光滑,从而使得防护管段不容易对会厌后壁、声门上裂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气管导管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气管导管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气管导管角度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气囊;
2、充气接头;21、压力检测囊;
3、充气管;
4、导气管;41、直管段;42、弯管段;43、防护管段;
5、充气口;
6、供氧接头;
7、通气侧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从图1至3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气管导管,包括气囊1、充气接头2、充气管3和导气管4;所述气囊1包围在所述导气管4的出气端管壁外,所述导气管4在被所述气囊1包围的管壁上设有充气口5;所述充气接头2的输入端用于联接充气设备,所述充气接头2的输出端与所述充气管3的进气端联接,所述充气管3的出气端穿过所述导气管4的管壁以延伸至所述导气管4内,所述充气管3的出气端与所述充气口5接通,以使所述充气设备能够对所述气囊1进行充气;所述导气管4的出气端弯折形成防护管段43,所述防护管段43的长度为0.8-1.5cm。
使用现有的气管导管进行插管时,由于气管导管的出气端为直管,所以气 管导管的端面容易与会厌后壁、声门上裂等部位碰撞,而且在插管过程中难免要移动气管导管,此时气管导管的端面边缘处便容易刮伤患者的会厌后壁、声门上裂等部位;而本实用新型所述导气管4的出气端弯折形成防护管段43,该防护管段43的形状与人体的气管更符合匹配,使得导气管4的插入更加便利,而且导气管4的出气端经过弯折处理,即使导气管4与会厌后壁、声门上裂碰撞,也是防护管段43的管壁与会厌后壁、声门上裂碰撞,由于防护管段43的管壁远比气管导管的端面边缘光滑,从而使得防护管段43不容易对会厌后壁、声门上裂造成损伤。
另外,本实施方式指出“所述充气管3的出气端与所述充气口5接通,以使所述充气设备能够对所述气囊1进行充气”,意思是本实用新型外接充气设备后能够对气囊1进行充气,并不是指代本实用新型包括充气设备,该充气设备属于可以可以配套使用的工具,故充气设备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
更进一步的,如图1和2所示,所述导气管4包括直管段41和弯管段42,所述直管段41、所述弯管段42及所述防护管段43依序接通;所述气囊1包围在所述弯管段42前端的管壁外,所述充气口5设于所述弯管段42被所述气囊1包围的管壁上;所述充气管3的出气端穿过所述直管段41或所述弯管段42的管壁并与所述充气口5接通;所述防护管段43往所述弯管段42的凸弧边弯折。
目前,临床使用的多数可视喉镜插管时,用导管芯将气管导管弯曲成一定形状,但使用导管芯容易造成管芯误伤患者的会厌或两侧梨状隐窝,反复或用力拔除管芯会造成插管不成功或脱管,这将导致患者咽喉部周围软组织出血、形成血肿、黏膜剥离、气管或支气管破裂、食管穿孔、纵膈气肿和气胸等情形,这样患者将需要面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危险,严重者甚至可引起麻醉死亡。而本实用新型的导气管4包括了弯管段42,即提前将导气管4的部分弯曲成与人体气管相适应的形状,从而无需使用导管芯进行整形调节,避免误伤患者的会厌或两侧梨状隐窝,大大提高了插管时的安全性。
更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防护管段43与所述弯管段42之间的夹角为120°-160°。
为了更好的保护患者的气管,本实用新型将防护管段43与弯管段42之间的夹角为120°-160°,即图3中的角a,这个角度能与绝大部分患者的气管形 状相适应,从而减少了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气管导管与患者气管碰撞的几率。
更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弯管段42的弧度为60°-100°。
为了更好的保护患者的气管,本实用新型将弯管段42的弧度为60°-100°,即图3中角b,这个角度能与绝大部分患者的气管形状相适应,从而减少了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气管导管与患者气管碰撞的几率。
更进一步的,所述弯管段42与所述防护管段43两者的总长度占所述导气管4总长度的2/5-3/5。
为了更好的保护患者的气管,本实用新型将弯管段42与防护管段43两者的总长度占导气管4总长度的2/5-3/5。这个长度能与绝大部分患者的气管形状相适应,从而减少了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气管导管与患者气管碰撞的几率。
更进一步的,如图1和2所示,所述弯管段42为软管制成。
由于每个患者的气管形状不一,固定形状的导管气管难以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所以本实用新型使用由软管制成的弯管段42,当弯管段42置于患者气管内时,由于软管能够自适应产生形变,即弯管段42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气管形状产生自适应变形,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更多不同的患者。
更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充气管3置于所述导气管4内的管段与所述导气管4的内壁贴合连接。
由于导气管4是用于对患者进行供氧,若充气管3在导气管4内随意设置有可能会堵塞导气管4,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用新型将充气管3置于导气管4内的管段与导气管4的内壁贴合连接,从而避免充气管3堵塞导气管4,提高了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气管导管的使用安全性。
更进一步的,如图1和2所示,所述充气接头2的输出端设有能够收缩、膨胀的压力检测囊21,所述充气管3的进气端与所述压力检测囊21接通。
当导气管4插入患者气管内时,应对气囊1充气,使得气囊1膨胀直至气囊1将患者的气管填满,以此避免输送给患者的氧气倒流溢出;但是气囊1的充气状态无法使用肉眼观测,若气囊1充气不足,则会导致氧气倒流溢出,若气囊1充气过多,则可能对患者的气管造成过强的挤压,有可能会伤及患者的气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用新型在充气接头2的输出端设有能够收缩、膨胀的压力检测囊21,此时若气囊1充气不足,则压力检测囊21则会因收缩显得扁平,若气囊1充气过多,则压力检测囊21则会膨胀显得饱满,所以医护人 员只需观测、触摸压力检测囊21便可得知气囊1的充气情况,为气囊1的充气调节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更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防护管段43的管壁设有通气侧孔7。
由于防护管段43是由导气管4的出气端弯折而成,所以输送给患者的氧气将从防护管段43输出;而当防护管段43置于患者的气管内时,防护管段43的出气口有可能被气管壁、其他组织或者气管内的异物阻挡,这将导致氧气的输送无法顺利进行,这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用新型在防护管段43的管壁设有通气侧孔7,此时即使防护管段43的出气口被阻挡,氧气还能通过通气侧孔7进行输送,大大减少了氧气输送被阻挡的情形。
更进一步的,如图1和2所示,所述导气管4的进气端联接有供氧接头6,所述供氧接头6用于与供氧设备联接。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导气管4的进气端需要联接供氧设备对患者进行供氧,为了便于导气管4与供氧设备的联接,本实用新型在导气管4的进气端联接有供氧接头6,供氧接头6的结构与常用供氧设备的输出端相匹配,从而使得导气管4能够迅速与供氧设备实现联接。
当然,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应用,其中本实用新型较优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1至3所示,所述的新型气管导管包括气包括导气管4、供氧接头6、气囊1和充气接头2;所述导气管4包括直管段41、弯管段42和防护管段43,所述直管段41、弯管段42、防护管段43依序接通,且所述弯管段42与所述防护管段43两者的总长度占所述导气管4总长度的2/5-3/5;所述直管段41的进气端与所述供氧接头6接通;所述弯管段42由软管制成,所述弯管段42的弧度为60°-100°;所述防护管段43往所述弯管段42的凸弧边弯折,以使得所述防护管段43与所述弯管段42之间具有120°-160°的夹角,所述防护管段43的长度为0.8-1.5cm,且所述防护管段43的管壁设有通气侧孔7;所述气囊1包围在所述弯管段42前端的管壁外,所述弯管段42在被所述气囊1包围的管壁上设有充气口5;所述充气接头2的输出端设有能够收缩、膨胀的压力检测囊21;所述充气管3的进气端与所述压力检测囊21接通,所述充气管3的出气端穿过所述弯管段42的管壁以延伸至所述弯管段42内、并与所述充气口5接通,其中,所述充气管3置于所述弯管段42内的管段与所述弯管段42的内壁贴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大致如下:
1、将导气管4插入患者的气管内;
2、将充气接头2的输入端与充气设备联接,充气设备进行充气,以此使得气囊1膨胀,直至气囊1与患者的气管紧密接触,此时医护人员应根据压力检测囊21的膨胀程度调节充气量;
3、供氧接头6的输入端与供氧设备联接,以此实现对患者的氧气输送。
其中,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必须采用上述实施步骤,具体的操作应该根据现场状进行判定。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