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及中药设备领域,具体中药蒸煮装置。
背景技术:
人们服用中药,都是服用的中药的药液,因此用于中药的蒸煮装置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设备,在现有的用于中药的蒸煮装置中,都使用容器直接对中药进行煮制。但是由于中药分为叶类、茎类、根类和果实类,很难将所有成分充分蒸煮。另外对中药进行蒸制能够改变其药性,只有通过对不同中药的蒸制、煮制的控制,才能进一步增强中药的药性,将其治疗功能完全发挥。
而且现有的中药蒸煮机具有蒸汽用量多,能耗高,蒸煮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使用寿命短,维护修理不方便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药网板式智能蒸煮机,解决了现有技术蒸汽用量多,能耗高,蒸煮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使用寿命短,维护修理不方便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中药网板式智能蒸煮机,包括蒸煮箱主体,所述蒸煮箱主体的下端设有机架,所述蒸煮箱主体包括蒸汽网板结构、循环充水结构和旋涡充气结构,所述蒸汽网板结构,包括网板输送带和蒸汽盘管,所述蒸煮箱主体的右侧上方设有电机,所述电机与传动结构连接,所述传动结构与网盘输送带连接;所述蒸汽盘管设在蒸煮机箱体的下侧;所述循环充水结构与蒸煮机箱体连接;所述旋涡充气结构包括旋涡气泵和鼓气管道,所述旋涡气泵设置在蒸煮箱主体的右侧,与鼓气管道连接,所述鼓气管道与从动轮组件连接,设置在蒸煮机箱体内。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循环充水结构包括水泵、疏水阀、4寸排污口、循环水箱、2寸进水口和鼓气管道,所述水泵位于蒸煮箱主体的右下侧,所述水泵的前侧设有2寸进水口,所述水泵的后侧设有循环水箱,所述4寸排污口设置在蒸煮箱主体的一侧,另一侧设有疏水阀。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蒸汽盘管与蒸汽进汽主管道连接,所述蒸汽进汽主管道的前端设有蒸汽进汽控制角座阀。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传动系统由位于蒸煮箱主体一侧的人机交互系统控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一种中药网板式智能蒸煮机,具有蒸汽用量少,能耗低,蒸煮时间短,工作效率高,劳动强度低,使用寿命长,维护修理方便等特点,适用于蒸煮不同的药材以及不同的蒸煮需求。
2、所述循环水泵自动补充箱体内水量,旋涡气泵将纯净的高压空气在蒸煮箱内产生强烈的水泡,形成翻滚的水浪,使水温均匀,从而达到充分蒸煮物料的目的。
3、经清洗的物料输送到蒸煮机,由蒸汽通过蒸汽盘管使蒸煮机箱体内水温上升到物料蒸煮时所需的温度(85-90℃),同时物料在所需的水温中通过网板输送带运输向前运动,根据物料所需蒸煮的时间控制向前运动的速度。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中药网板式智能蒸煮机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中药网板式智能蒸煮机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1-从动轮组件、2-鼓气管道、3-蒸煮箱主体、4-人机交互系统、5-电机、6-传动系统、7-机架、8-水泵、9-旋涡气泵、10-网板输送带、11-蒸汽盘管、12-蒸汽进汽主管道、13-疏水阀、14-蒸汽进汽控制角座阀、15-4寸排污口、16-循环水箱、17-2寸进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中药网板式智能蒸煮机,包括蒸煮箱主体3,所述蒸煮箱主体3的下端设有机架7,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煮箱主体3包括蒸汽网板结构、循环充水结构和旋涡充气结构,所述蒸汽网板结构,包括网板输送带10和蒸汽盘管11,所述蒸煮箱主体3的右侧上方设有电机5,所述电机5与传动结构连接,所述传动结构与网盘输送带连接;所述蒸汽盘管11设在蒸煮机箱体的下侧;所述循环充水结构与蒸煮机箱体连接;所述旋涡充气结构包括旋涡气泵9和鼓气管道2,所述旋涡气泵9设置在蒸煮箱主体3的右侧,与鼓气管道2连接,所述鼓气管道2与从动轮组件1连接,设置在蒸煮机箱体内;所述循环充水结构包括水泵8、疏水阀13、4寸排污口15、循环水箱16、2寸进水口17和鼓气管道2,所述水泵8位于蒸煮箱主体3的右下侧,所述水泵8的前侧设有2寸进水口17,所述水泵8的后侧设有循环水箱16,所述4寸排污口15设置在蒸煮箱主体3的一侧,另一侧设有疏水阀13;所述蒸汽盘管11与蒸汽进汽主管道12连接,所述蒸汽进汽主管道12的前端设有蒸汽进汽控制角座阀14;所述传动系统6由位于蒸煮箱主体3一侧的人机交互系统4控制。
使用时,经清洗的物料输送到蒸煮机,由蒸汽通过蒸汽盘管11使蒸煮机箱体内水温上升到物料蒸煮时所需的温度(85-90℃),同时物料在所需的水温中通过网板输送带10运输向前运动,根据物料所需蒸煮的时间控制向前运动的速度。同时循环水泵8自动补充箱体内水量,旋涡气泵9将纯净的高压空气在蒸煮糟内产生强烈的水泡,形成翻滚的水浪,使水温均匀,从而达到充分蒸煮物料的目的,全程由人机交互系统4控制操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