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腔导尿管,尤其涉及一种三腔、四腔或者五腔导尿管。
背景技术:
导尿管,是以天然橡胶、硅橡胶或聚氯乙烯(PVC)制成的管路,可以经由尿道插入膀胱以便引流尿液出来,导尿管插入膀胱后,靠近导尿管头端有一个气囊将固定导尿管留在膀胱内,而不易脱出,且引流管连接尿袋收集尿液。导尿管型号,按照外径的周长分6F-30F共13个规格型号,常用的成人导尿管有12F、14F、16F和18F四种型号。
导尿管类型包括:普通导尿管:用于一次性非留置性导尿;菌状导尿管:用于耻骨上膀胱造瘘和盲肠造瘘;尖头导尿管:用于前列腺肥大;金属导尿管:用于尿道口狭窄普通导尿失败;气囊导尿管:常见的临床常用。气囊尿管分为单腔导尿管和多腔导尿管两种。单腔导尿管由导管、排泄锥形接口、气门塞组成;多腔导尿管由导管、排泄锥形接口、气门塞、冲气锥形接口、球形气囊组成。按适用对象分成成人用(F14-F24)和小儿用(F8-F12)两种;成人用又分男用和女用两种(F12为妇科冲水管)。
对于气囊导尿管:插管前,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并检查导管的质量、气囊是否完好无损等。导尿过程中见有尿液流出之后,再注入气囊管腔液体,速度应缓慢。注入的量应准确,并用胶布将所注入的量写在上面,贴于气囊管腔的起始端。气囊注完液体后,将导尿管往外缓慢牵拉,当拉到一定位置有阻力后,可证明气囊已贴近膀胱壁;如牵拉受到阻力,应检查导尿管的深度,因气囊尿管尖端开口处有2-3cm的气囊段,如置管长度不够,气囊未完全进入膀胱,而位于后尿道,气囊对后尿道黏膜可造成一定的损伤。当拔管时,抽出气囊内液体的量要与所标记的量相等,以免气囊内液体未抽完,而强行拔管,引起尿道的损伤。
对长期留置尿管者的处置由于尿管固定不妥,受重力牵拉下垂;同时在进行尿道护理时,导管被过分往外牵拉,使气囊紧贴膀胱壁;或因患者烦躁,频繁改变体位,使膀胱尿道黏膜与导尿管接触部位受机械性摩擦;同时由于气囊处尿盐沉积使导尿管被侵蚀变性、弹性变差;上述情况均可造成管腔的粘连及受压阻塞,可能导致气囊孔堵塞,进而导致气囊中的液体无法完全排出。在气囊中的液体排出不充分的情况下拔管时,可造成尿道黏膜的损伤,而产生拔管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腔导尿管,该导尿管通过在气囊中设置一辅气囊,以解决气囊中液体不能排出等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腔导尿管,包括导尿管1和设于导尿管1前部的气囊2,所述导尿管1上且位于气囊2的前方设有引流孔3,所述导尿管1上设有气囊孔4,所述气囊2包覆在气囊孔4外;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尿管1内设有引流腔7、主气腔8和辅气腔9,所述引流腔7与引流孔3连通,所述气囊2通过气囊孔4与主气腔8连通,所述导尿管1上且位于气囊孔4的后方设有一辅气囊5,所述辅气囊5设于气囊2内且其通过导尿管1上的辅气囊孔6与辅气腔9连通。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气囊2的最大膨胀体积为15-30mL。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辅气囊5的最大膨胀体积是气囊2的最大膨胀体积的1/5-1/3。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辅气囊5的气囊壁厚度小于气囊2的气囊壁厚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导尿管1内还设有注药和清洗腔10,所述导尿管1上设有注药和清洗孔11,所述注药和清洗孔11与注药和清洗腔10连通。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导尿管1的管壁上设有扭曲指示线12,所述扭曲指示线12与导尿管1的轴线平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腔导尿管,该导尿管通过在气囊中设置一辅气囊,辅气囊有多种使用方式:在常规导尿时,辅气囊收缩,在导尿管无法排出气囊中的液体时,可以通过向辅气囊充少量气体给气囊加压使气囊孔导通,如果气囊孔还是无法导通,则继续通气,以达到辅气囊的最大膨胀体积,辅气囊破裂,气囊中的液体则可以从辅气腔中吸出。长期滞留导尿时,可以使辅气囊膨胀,辅气囊设于气囊后侧,如果气囊被非正常拉扯(如患者剧烈改变体位时)时,辅气囊被挤压破裂,气囊的体积减小以减少气囊对尿道的损伤。另外,辅气囊可以更加方便地控制气囊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腔导尿管在其辅气囊膨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腔导尿管在其辅气囊收缩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尿管的剖视图。
图中:1导尿管、2气囊、3引流孔、4气囊孔、5辅气囊、6辅气囊孔、7引流腔、8主气腔、9辅气腔、10注药和清洗腔、11注药和清洗孔、12扭曲指示线、13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腔导尿管,该多腔导尿管包括导尿管1和设于导尿管1前部(距离导尿管1前端2-3cm)的气囊2,导尿管1为圆形或椭圆形管状结构,其内部沿其轴线方向设有多个腔体;导尿管1和气囊2均为柔性材质(具体可以为硅胶);气囊2内部充气或装液后膨胀,其膨胀后为类球形的柔性腔体。其中,导尿管1上且位于气囊2的前方设有引流孔3,引流孔3设于导尿管1前端(距离导尿管1前端1-2cm)用于将膀胱中的尿液导出。其中,导尿管1上设有气囊孔4,气囊2包覆在气囊孔4外,气囊孔4设于气囊2中部。前述结构与现有的多腔导尿管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导尿管1内设有引流腔7、主气腔8和辅气腔9等,引流腔7、主气腔8和辅气腔9并排设置。其中,引流腔7与引流孔3连通,气囊2通过气囊孔4与主气腔8连通。导尿管1上且位于气囊孔4的后方设有一辅气囊5,导尿管1上设有辅气囊孔6,辅气囊5设于气囊2内且其通过导尿管1上的辅气囊孔6与辅气腔9连通,即辅气囊5包覆在辅气囊孔6外。其中,引流腔7用于排出尿液,主气腔8主要用于向气囊2充入液体,辅气腔9用于向辅气囊5中充入气体。辅气囊5有多种使用方式:在常规导尿时,辅气囊5收缩,在导尿管1无法排出气囊中的液体时,可以通过向辅气囊5充少量气体给气囊2加压使气囊孔4导通,如果气囊孔4还是无法导通,则继续通气,以达到辅气囊5的最大膨胀体积,辅气囊5破裂,气囊中的液体则可以从辅气腔9中吸出。长期滞留导尿时,辅气囊5膨胀,辅气囊5设于气囊2后侧,如果气囊2被非正常拉扯时,辅气囊5被挤压破裂,气囊2的体积减小以减少对尿道的损伤。
进一步地,参见图1和2,导尿管1后端设有多个连接管13,多个连接管13形成分支结构且其与对应的腔体连通,其上设置管盖、接口和/或阀门。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气囊2的最大膨胀体积为15-30mL,一般注液15-20mL。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辅气囊5的最大膨胀体积是气囊2的最大膨胀体积的1/5-1/3,辅气囊5一般可充气5 mL左右。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辅气囊5的气囊壁厚度小于气囊2的气囊壁厚度,以使辅气囊5受到一定压力后破裂。
进一步地,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导尿管1内沿其轴线方向还设有注药和清洗腔10,导尿管1上相应地设有注药和清洗孔11用于注药和清洗,注药和清洗孔11与注药和清洗腔10连通。更进一地,注药和清洗腔10可以分成两个腔体,而导尿管1上分别设置注药孔和清洗孔,注药孔设于气囊2前方,清洗孔设于气囊2后方,注药孔和清洗孔分别与各自对应的腔体连通。具体地,引流腔7、注药和清洗腔10、主气腔8、辅气腔9的截面积依次减小。
其中,参见图1和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导尿管1的管壁上设有扭曲指示线12,该扭曲指示线12沿导尿管1设置且其与导尿管1的轴线平行。该扭曲指示线12可以指示导尿管1的扭曲情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腔导尿管,该导尿管通过在气囊中设置一辅气囊,辅气囊有多种使用方式:在常规导尿时,辅气囊收缩,在导尿管无法排出气囊中的液体时,可以通过向辅气囊充少量气体给气囊加压使气囊孔导通,如果气囊孔还是无法导通,则继续通气,以达到辅气囊的最大膨胀体积,辅气囊破裂,气囊中的液体则可以从辅气腔中吸出。长期滞留导尿时,可以使辅气囊膨胀,辅气囊设于气囊后侧,如果气囊被非正常拉扯(如患者剧烈改变体位时)时,辅气囊被挤压破裂,气囊的体积减小以减少气囊对尿道的损伤。另外,辅气囊可以更加方便地控制气囊的体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