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动静脉导管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8720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脐动静脉导管固定器,适用于脐动静脉导管的固定,尤其适用于出生72小时内的新生儿的脐动静脉导管固定。



背景技术:

脐动静脉导管通常用于出生72小时内的新生儿,单腔脐动脉导管用于血样抽取、血液气体分析、有创动脉压力检测;单腔脐静脉导管用于输液、静脉给药、血容量补充、测定和监测中心静脉压动态变化、静脉营养液输入(非胃肠道营养)、采血样送检;双腔脐静脉导管用于输液,同时静脉滴入不同的药物、血容量补充、输血、测定和监测中心静脉压动态变化、静脉营养液输入(非胃肠道营养)、多次采血样送检。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脐动静脉导管,都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导管一定位置一定程度的竖直固定。目前的这种固定方式主要包括搭建简易支架固定、织物粘合固定、安装固定夹等方式,但这几种固定方式只能短时间的达到竖直固定效果,而且对于医生的操作手法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操作不易控制、重复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脐动静脉导管固定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脐动静脉导管固定器,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不仅能够充分固定脐动静脉导管,而且能够保持竖直固定要求,能够长效持久的达到脐动静脉导管的完全有效固定。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脐动静脉导管固定器,包括导入槽、竖直固定槽、方向引导槽、盘绕固定槽、可视孔和粘贴固定底座六个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入槽具有固定卡结构;所述的竖直固定槽是在固定器内部下沉的竖直凹槽;所述的方向引导槽包括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所述的盘绕固定器具有固定槽结构,均匀的分布在脐动静脉导管固定器上;所述的可视孔分布在固定器的上表面,通过可视孔能够观察导管位置,同时起到透气作用;所述的粘贴固定底座上表面与固定器底边连接固定,下表面具有粘性,粘附在离型纸上。

上述导入槽的延长线方向具有固定卡,用于导管在固定器上端出口端的固定。

上述的盘绕固定器具有固定槽结构,在固定槽的两侧外延还具有延展固定槽,用于导管的缠绕的终点固定。

上述的固定器底边均匀开有锥形小孔,通过挤压粘合与粘贴固定底座连接固定。

上述的固定器采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种无色或者带有一定颜色的透明固定器,便于观察操作及肚脐部位伤口的情况。

上述的固定器的导入槽、竖直固定槽、方向引导槽、盘绕固定槽、可视孔与固定器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去除离型纸,将粘贴固定底座粘贴固定于皮肤表面,使固定器置于新生儿肚脐正上方,将脐动静脉导管通过导入槽进入固定器通过固定卡加以固定,导管与固定器的竖直固定槽贴紧固定保持竖直,导管沿固定器上端进入方向引导槽,再通过在盘绕固定槽的缠绕,达到导管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固定器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不仅能够充分固定脐动静脉导管,而且能够保持的竖直固定要求,能够长效持久的达到脐动静脉导管的完全有效固定。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入槽;2、竖直固定槽;3、方向引导槽;4、盘绕固定槽;5、可视孔;6、粘贴固定底座;7、固定卡;8、延展固定槽;9、锥形小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脐动静脉导管固定器,包括导入槽1、竖直固定槽2、方向引导槽3、盘绕固定槽4、可视孔5以及导入槽1和盘绕固定槽4上的固定卡7,以上各组成部分一体成型,再将固定器与粘贴固定底座6通过外加压力连接,粘贴固定底座6上面的胶体透过锥形小孔9形成“固定栓”。将粘贴固定底座6粘贴固定于新生儿肚脐正上方部位的皮肤表面,将脐动静脉导管放入导入槽1的固定卡7内,通过可视孔5观察导管及伤口位置,使导管与竖直固定槽2贴合固定保持竖直,再将导管沿固定器上端通过方向引导槽3,按照方向引导槽3的引导方向将导管缠绕于盘绕固定槽4中加以缠绕固定,最终将导管固定于延展固定槽8内,从而实现了脐动静脉导管的固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