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内固定Z型可调节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4954阅读:529来源:国知局
脊柱内固定Z型可调节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脊椎固定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脊柱内固定系统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人体骨骼中的脊柱由33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尾骨共9块)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脊柱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脊柱除支持和保护功能外,有灵活的运动功能。虽然在相邻两椎骨间运动范围很小,但多数椎骨间的运动累计在一起,就可进行较大幅度的运动,其运动方式包括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项。

然而,脊椎有时会因为遗传或后天的外伤、疾病( 例如脊柱肿瘤、脊柱侧弯、脊柱退变性疾病等) 等而产生病变,从而对其运动范围产生限制,并且有可能压迫到椎管内的神经系统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此时就必须施以手术治疗,并且在椎体上安装脊柱内固定系统,以达到固定、脊柱复位以及神经减压的效果。

脊柱内固定系统包括前部、后部或侧部植入件。其中,侧部和前部植入件与脊椎的前侧相连,后部植入件包括若干对纵向脊椎杆,这些纵向脊椎杆沿脊椎骨的轴线对齐,然后与脊椎相连。此外,脊柱内固定系统通常还包括横向连接装置( 简称:横连),其用途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中与纵向脊椎杆相连,形成框架结构,以提供更强的扭转刚度,防止整个系统发生旋转。

多数学者认为,横连的作用主要是将钉棒系统连接成一个整体,并可以使应力在整个内固定装置中均匀分布,使内固定装置可以抵抗由于创伤可能带来的扭曲和剪切应力,从而保证三维固定的确实性和有效性。目前多数横连抗旋转性能偏低,主要因为其强度不够,且横连与棒杆的结合处最容易发生断裂。

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希望能够提供这样一种Z型可调节连接装置,增加脊柱内固定装置的稳定性;它可以通过利用装置组件具备的各种自由度适应在不同长度及角度的内固定装置上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的Z型可调节连接器,其目的在于增加脊柱内固定纵向连接杆间的稳定性,减少内固定装置应力的分布从而减少内固定物发生断裂的几率,并且提供一种操作简便,结构稳定的脊柱内固定系统连接器。

技术方案:

脊柱内固定Z型可调节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包括斜行可调节万向连接器;所述斜行可调节万向连接器的两端分别通过通过横连杆与连接块相连接;

所述斜行可调节万向连接器包括有斜行杆;所述斜行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转轴与旋转连接块相连,并通过锁紧螺丝锁紧;

所述斜行杆为可调节长度的两段伸缩杆,中间有用来固定长度的固定螺丝。

所述连接块和旋转连接块的底部有半封闭凹槽;中上部设有用于穿插所述横连杆的横向通孔和横连杆固定螺丝。

所述横连杆的截面呈矩形。

优点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Z型可调节连接器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将原本双横连连接后与纵连杆形成的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增加内固定系统稳定性的同时还能减少内固定物的表面张力,降低脊柱内固定物发生断裂的几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各部件分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示意图;

图3、图4为连接块示意图;

图中标注:1斜行可调节万向连接器;2连接块;3横连杆;4旋转连接块;5转轴;6锁紧螺丝;7斜行杆;8固定螺丝;9半封闭凹槽;10横向通孔;11横连杆固定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由如下方案实施的: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脊柱内固定Z型可调节连接器包括1个斜行可调节连接器1,两个连接块2和用来连接斜行可调节连接器1与连接块2的横连杆3.斜行可调节万向连接器两端设有带旋转功能的连接块4,连接块的底部设有半封闭凹槽9用于脊柱内固定术中纵向连接杆的穿插。

连接块(旋转和非旋转)的中上部设有用于穿插横连杆的横向通孔10,连接块的顶部设有可以将Z型可调节内固定器与纵向连接杆连城一体的固定螺丝。

横连杆3的截面呈矩形,可有效防止连接块与连接杆之间发生旋转。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Z型结构将原本2个普通横向连接器所构成的矩形结构变为2个三角形结构,增加脊柱内固定系统稳定性。

在手术中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脊柱内固定Z型可调节连接器,可以显著增加脊柱内固定纵向连接杆间的稳定性,减少内固定装置应力的分布从而减少内固定物发生断裂的几率,为手术提供了一种操作简便,结构稳定的脊柱内固定系统连接器。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