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剂缓释装置及杀菌消毒除味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7748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消毒剂缓释装置及杀菌消毒除味一体机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涉及空气净化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消毒剂缓释装置及杀菌消毒除味一体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的卫生程度也日益关注。空气净化设备在居家、医疗和工业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对于室内环境的杀菌消毒措施主要依靠吸附原理对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该方法不足之处在于,吸附效率不高,容易受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还有吸附饱满后再释放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因此,需要一种更高效、安全和便捷的室内环境的消毒剂缓释装置及杀菌消毒除味一体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消毒剂缓释装置及杀菌消毒除味一体机,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可以在不需要使用时,使其中的反应物得到良好的保存,且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中的两个腔体中的反应物发生反应时的使用用量也可以得到合理的控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对空气进行杀菌、消毒和除异味;所述杀菌消毒除味一体机可全方位的对任何方向进行送风,对于难以清理到的角落也可以无障碍处理,在保证了杀菌消毒彻底的同时还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工作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消毒剂缓释装置,包括:

第一腔体,用于盛放第一反应物;

连接于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二腔体,用于盛放第二反应物;

其中,所述第二腔体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下方,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分隔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第一挡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用于缓释消毒剂的出气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二腔体侧面上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气口上设置有用于封堵所述出气口的第二挡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连接于所述第二挡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设有用于使所述第一腔体中的第一反应物缓慢渗透进入所述第二腔体的半透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置于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上的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连接处的相对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置于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上的所述第一腔体或所述第二腔体的相对两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杀菌消毒除味一体机,包括以上所述的消毒剂缓释装置,所述杀菌消毒除味一体机还包括:

送风装置,设置有第一出风口,所述送风装置包括底座、旋转装置及出风器,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出风器上,所述出风器设置有挡板,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通过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挡板连接,从而设置于所述出风器上正对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位置,所述旋转装置设置于所述底座及所述出风器之间,所述出风器通过所述旋转装置旋转连接于所述底座;

控制装置,包括用于监测空气质量的空气质量监测器,所述控制装置连接于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和所述送风装置,根据所述空气质量监测器反馈的数据对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和所述送风装置进行控制,并实时显示空气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装置以Y轴为旋转轴旋转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缓释的消毒剂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送出的风扩散至其所在的外部空间;在所述出风器通过所述旋转装置绕所述底座以Y轴为旋转轴旋转时,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也随之旋转;所述控制装置连接于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的开关及缓释量;所述控制装置连接于所述送风装置,用于控制所述送风装置的开关、风向及风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在于: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可以在不需要使用时,使其中的反应物得到良好的保存,且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中的两个腔体中的反应物发生反应时的使用用量也可以得到合理的控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对空气进行杀菌、消毒和除异味;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所述杀菌消毒除味一体机可全方位的对任何方向进行送风,对于难以清理到的角落也可以无障碍处理,在保证了杀菌消毒彻底的同时还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工作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杀菌消毒除味一体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本实用新型消毒剂缓释装置的A-A方向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杀菌消毒除味一体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阅图1及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杀菌消毒除味一体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本实用新型消毒剂缓释装置的A-A方向截面图。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包括第一腔体110,用于盛放第一反应物;连接于所述第一腔体110的第二腔体120,用于盛放第二反应物;其中,所述第二腔体120位于所述第一腔体110下方,所述第一腔体110和第二腔体120之间设置有用于分隔所述第一腔体110和第二腔体120的第一挡板130。优选地,所述第一腔体110用于盛放液体反应物,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腔体110中的液体反应物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到所述第二腔体120中;所述第二腔体120用于盛放液体或固体。当打开用于分隔所述第一腔体110和第二腔体120的所述第一挡板130时,所述第一腔体110中的液体第一反应物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所述第二腔体120中并与所述第二腔体120中的液体或固体第二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气体消毒剂。

本实施例通过在分隔的两个腔体中分别放置稳定的反应物,在需要产生消毒剂时才打开两个腔体中间的分隔,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消毒气体。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可以在不需要使用时,使其中的反应物得到良好的保存。另外,所述第一挡板130还用于控制产生消毒剂气体的剂量,在需要大剂量消毒剂时所述第一挡板130的开口增大,在需要小剂量的消毒剂时所述第一挡板130的开口关小,从而使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中的两个腔体中的反应物发生反应时的使用用量也可以得到合理的控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对空气进行杀菌、消毒和除异味。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腔体120上设有用于缓释消毒剂的出气口121。当所述第一腔体110中的液体第一反应物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所述第二腔体120中并与所述第二腔体120中的液体或固体第二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消毒剂后,所述气体消毒剂通过所述出气口121排出所述第二腔体120。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第二腔体120上设置所述出气口121,从而使得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消毒剂能够在指定设置的所述出气口121中排出,从而便于下一步对气体消毒剂在空气中进行扩散的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出气口121位于所述第二腔体120侧面上部。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所述第二腔体120顶部为所述第一挡板130,因此,所述出气口121优选地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120的侧面。另外,为避免在排出消毒剂的过程中所述第二腔体120中的反应物漏出,因此,所述出气口121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120侧面的上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出气口121上设置有用于封堵所述出气口121的第二挡板140。当所述第一挡板130关闭时,所述第二挡板140也相应关闭,从而避免所述第二腔体120中的第二反应物挥发,还能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所述第二腔体120中的第二反应物在摇晃中漏出;当所述第一挡板130打开时,所述第二挡板140也相应打开,从而使所述第一腔体110中的液体第一反应物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所述第二腔体120中并与所述第二腔体120中的液体或固体第二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消毒剂通过所述出气口121排出所述第二腔体120。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出气口121上设置用于封堵所述出气口121的第二挡板140,从而使得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便于运输及存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挡板130连接于所述第二挡板140。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挡板130 和所述第二挡板140也可以为一体成形,从而使所述第一挡板130和所述第二挡板140同时开合。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挡板130和所述第二挡板140也可以不连接,从而分别控制所述第一挡板130和所述第二挡板140的开合。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第一挡板130连接于所述第二挡板140,从而使所述第一挡板130和所述第二挡板140同时开合,便于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腔体110和第二腔体120之间设有用于使所述第一腔体110中的第一反应物缓慢渗透进入所述第二腔体120的半透膜150。所述半透膜150可以避免所述第一反应物和所述第二反应物之间的化学反应过快而产生大量的热,避免发生危险;还可延长消毒剂产生的持续时间,避免在短时间内将反应物消耗完,从而达到长时间杀菌消毒除异味的效果。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情况下,所述半透膜150包括但不限于毛细管、PU棉和无纺布,只要能达到在所述第一挡板130打开时,所述第一腔体110中的液体缓慢的滴入所述第二腔体120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还包括安装板160,所述安装板160设置于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上的所述第一腔体110和所述第二腔体120连接处的相对两侧。所述安装板160可以使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安装于相应的消杀设备上。优选地,所述安装板160具有磁性,从而可磁性连接于消杀设备,便于拆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的安装板160也可设置于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上的所述第一腔体110或所述第二腔体120的相对两侧,只要能达到通过安装板160将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安装于相应的消杀设备上,并保证所述第一腔体110位于所述第二腔体120上方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释放的消毒剂为气态的消毒剂。可理解的,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释放的消毒剂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消毒剂。在使用之前将分别存储的易于存放的反应物首先合成为消毒剂,再进行使用,以便于存放;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释放的消毒剂包括但不限定于为二氧化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杀菌消毒除味一体机,包括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用于缓释净化空气的消毒剂。

所述杀菌消毒除味一体机还包括:

送风装置200,设置有第一出风口231。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设置于所述送风装置200的所述第一出风口231位置。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缓释的消毒剂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231送出的风扩散至其所在的外部空间。也即,自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中以气态输出的消毒剂,将通过送风装置200快速扩散到其所在的外部空间,从而达到快速杀菌消毒除味的效果。

控制装置300,连接于所述送风装置200,所述控制装置300用于控制所述送风装置200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231送风。所述控制装置300可根据空气质量参数控制所述送风装置200的开关、风量及风向,也可根据用户需要,手动输入所述送风装置200的开关、风量及风向。

本实施方式通过消毒剂缓释装置100缓慢释放可以杀菌消毒的气态消毒剂,通过送风装置200将消毒剂快速扩散至外部空间进行杀菌、消毒和除异味;同时,对于难以清理到的角落也可以无障碍处理,在保证了杀菌消毒除异味彻底的同时还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工作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送风装置200包括底座210、旋转装置220及出风器230,所述第一出风口231设置于所述出风器230 上,所述出风器230设置有挡板233,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通过所述安装板160与所述挡板233连接,从而设置于所述出风器230上正对于所述第一出风口231的位置,所述旋转装置220设置于所述底座210及所述出风器230之间,所述出风器230通过所述旋转装置220旋转连接于所述底座210。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情况下,所述出风器230与所述旋转装置220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体化结构,相应的,所述旋转装置220与所述底座210旋转连接,从而实现所述出风器230在所述底座210上的旋转功能。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情况下,所述底座210与所述旋转装置220也可以为固定连接或一体化结构,相应的,所述旋转装置220与所述出风器230旋转连接,从而实现所述出风器230在所述底座210上的旋转功能。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底座210及所述出风器230之间设置所述旋转装置220,从而实现所述出风器230在所述底座210上的旋转功能,使得消毒剂扩散的外部空间范围更广,从而进行广泛的杀菌、消毒和除异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图3是本实用新型杀菌消毒除味一体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底座210包括风扇211及第三出风口212,所述旋转装置220包括第二入风口221及第二出风口222,所述出风器230包括第一入风口232,所述第三出风口212与所述第二入风口221连接,所述第二出风口222与所述第一入风口232连接,所述风扇211产生的风依次通过所述第三出风口212、所述第二入风口221、所述第二出风口222及所述第一入风口232,最终从所述第一出风口231排出。也即,所述底座210为中空结构,包括一个出口即所述第三出风口212,所述旋转装置220包括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两端分别为所述第二入风口221及第二出风口222,所述出风器230也为中空结构,可以根据自身的形状对称或非对称的设置多个入风口及出风口从而使入风及出风更加均匀,所述风扇211产生的风通过所述第三出风口212进入所述旋转装置220的第一风道,通过所述第一风道将风送入所述出风器230,最终从所述出风器230的第一出风口231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或图3所示,所述出风器230可以为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内包括第二风道,所述第一出风口231设置于所述出风器230的环形内侧位置,从而聚集更强劲的风力将消毒剂缓释装置100缓释的消毒剂扩散至其所在的外部空间。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情况下,所述出风器230也可以为其他各种形状结构,只要能实现从一个或多个端口入风,从另外一个或多个出口出风即可。比如,图3所述的出风器230为圆环,但是也可以将所述出风器230设定为两截拼接的半圆环,此时,所述第一出风口231也由两段半圆环出风口组成,且所述出风器230的两截半圆环(在控制装置300的分别控制下)可以绕图3中的X轴分别旋转,且两截半圆环可以旋转至不同的角度,这样吹出的风也可以随之在不同方向上进行调整,进而辅助消毒剂更为迅速地进行扩散。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旋转装置220以Y轴为旋转轴旋转连接于所述底座210。优选地,所述Y轴垂直于水平面。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情况下,所述Y轴也可以不垂直于水平面,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旋转装置220也可以以Y轴为旋转轴相对于所述底座210旋转360度。进一步地,所述Y轴位于所述底座210内,从而使所述旋转装置220在所述底座210上方旋转。所述出风器设置有挡板233,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通过所述安装板160与所述挡板233连接,从而设置于所述出风器230上正对于所述第一出风口231的位置。优选地,所述挡板233也具有磁性,所述安装板160与所述挡板233磁性连接,便于拆装且在小幅晃动下也不会断开连接。在所述出风器230通过所述旋转装置220绕所述底座210以Y轴为旋转轴旋转时,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也随之旋转。在本实施例中,所述Y轴垂直于水平面,从而使得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旋转装置220的所述底座210和所述出风器230之间实现以垂直于水平面方向为轴的360度旋转,使得消毒剂扩散的外部空间范围更广,从而进行广泛的杀菌、消毒和除异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旋转装置220以Y轴为旋转轴旋转连接于所述底座210。优选地,所述Y轴垂直于水平面。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情况下,所述Y轴也可以不垂直于水平面,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旋转装置220也可以以Y轴为旋转轴相对于所述底座210旋转360度。进一步地,所述Y轴位于所述底座210内,从而使所述旋转装置220在所述底座210上方旋转。所述出风器230以X轴为旋转轴旋转连接于所述旋转装置220。优选地,所述X轴垂直于所述Y轴。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以X轴为旋转轴旋转连接于所述出风器230,在所述出风器230以X轴为旋转轴相对于所述旋转装置220旋转时,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不跟随所述出风器230以X轴为旋转轴旋转,在所述出风器230通过所述旋转装置220绕所述底座210以Y轴为旋转轴旋转时,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也随之旋转。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情况下,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也可以以X轴为旋转轴旋转连接于所述旋转装置220,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保证在所述出风器230以X轴为旋转轴相对于所述旋转装置220旋转时,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相对于X轴的位置保持不变,也即,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不跟随所述出风器230以X轴为旋转轴旋转,在所述出风器230通过所述旋转装置220绕所述底座210以Y轴为旋转轴旋转时,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也随之旋转。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情况下,所述X轴也可以不垂直于所述Y轴,但所述X轴不能平行于所述Y轴,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保证在所述出风器230以X轴为旋转轴相对于所述旋转装置220旋转时,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不跟随所述出风器230以X轴为旋转轴旋转,在所述出风器230通过所述旋转装置220绕所述底座210以Y轴为旋转轴旋转时,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也随之旋转。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器230可跟随所述旋转装置220在所述Y轴上360度旋转,所述出风器230又可在旋转装置220上在所述X轴上360度旋转,所述X轴不平行于所述Y轴,因此,所述出风器230可以以所述底座210为中心,全方位的对任何方向进行送风,在保证了杀菌消毒彻底的同时还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工作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控制装置300包括空气质量监测器(图未示),所述空气质量监测器用于监测所述杀菌消毒除味一体机周围的空气质量,从而形成空气质量数据反馈于所述控制装置300,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空气质量监测器反馈的数据对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和所述送风装置200进行控制,并实时显示空气质量。所述控制装置300连接于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用于控制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100的开关及缓释量;所述控制装置300连接于所述送风装置200,用于控制所述送风装置200的开关、风向及风量。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装置300连接于所述旋转装置220,用于控制所述旋转装置220及所述出风器230的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消毒剂缓释装置可以在不需要使用时,使其中的反应物得到良好的保存,且所述消毒剂缓释装置中的两个腔体中的反应物发生反应时的使用用量也可以得到合理的控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对空气进行杀菌、消毒和除异味;所述杀菌消毒除味一体机可全方位的对任何方向进行送风,对于难以清理到的角落也可以无障碍处理,在保证了杀菌消毒彻底的同时还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工作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