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床穿刺置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3528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临床穿刺置管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临床穿刺置管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医用的静脉输液留置针一般包括有无毒的塑性软质材料制成的输液留置管,留置管被钢性针头带入人体血管后就直接留在里面作为输液管。在各种重力式或者压力式静脉注射输液过程中,例如使用高压注射器往人体内注入造影剂,常用注射速度为每秒2-4毫升,特别是在灌注时,一般注射速度为每秒6毫升,甚至达到每秒8毫升,这样快的注射速度会对血管壁产生较大的压力,易造成患者血管损伤和局部疼痛,特别是对反复多次静脉注射的患者血管损伤更严重,为了减轻注射部位的疼痛和血管壁的损伤,有必要对现有的静脉输液留置针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穿刺,减轻注射部位压力的临床穿刺置管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临床穿刺置管装置,包括针芯,针座,置管本体,所述置管本体包括导管和设置在导管后端管腔,针芯一端设置在导管前端,导管前端侧面设置缓冲孔,导管端面与轴线夹角小于90度,导管后端设置管腔,管腔内设置橡胶堵头,管腔一侧与输液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导管另一侧和注药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导管上设置与导管一体成型的胶贴面。

优选的所述针芯外侧设有侧孔,侧孔数量为四个。

优选的所述针座端面上设置凹凸纹。

优选的所述缓冲孔数量为四个。

本实用新型益于穿刺并减轻注射部位的疼痛和血管壁的损伤,减小了注射速度快对血管壁产生较大的压力,利用多个液体侧出孔从不同方向来分解软质留置管前端端口的液体输出压力,减轻注射部位的疼痛和血管壁的损伤,简单、实用,由于置管和针芯前端端部均采用了楔形结构,即能满足长时间静脉注射留置的需要,又能适用多次穿刺的需要,易于进行穿刺操作,凹凸纹的设置方便使用者用力,不打滑,胶贴面为塑料材质矩形面,方面胶带贴合固定导管,胶贴面可根据情况设置在导管后部或中部等位置,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医护人员操作上的麻烦,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种临床穿刺置管装置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种临床穿刺置管装置另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的临床穿刺置管装置,包括针芯3,针座1,置管本体,所述置管本体包括导管2和设置在导管2后端管腔5,导管2与管腔5一体连接,针芯3一端设置在导管2前端,针芯3穿过橡胶堵头4,针芯3为中空结构,导管2前端侧面设置缓冲孔8,导管2端面与轴线夹角小于90度,导管2前端端面呈楔形,导管2后端设置管腔5,管腔5内设置橡胶堵头4,管腔5一侧与输液管6连通。输液管6内设置橡胶堵头(图中未标出),使用时,利用穿刺针芯3穿刺,留置管本体随着穿刺针芯3进入血管,将穿刺针芯3拔出,橡胶堵头4在穿刺针芯3拔出的同时自然封闭穿刺孔,从输液管6输液,需要加注药物时。缓冲孔8数量为四个。置管前端管壁上距离前端端口8-10mm处设置缓冲孔8,距离太近缓冲效果减弱,距离太远影响影响注射结果,缓冲孔8数量太多会增大穿刺阻力,数量太少又起不到缓冲作用,设置四个缓冲孔且缓冲孔8沿导管2圆周均匀分布,四个缓冲孔8从不同方向分解置管前端端口的液体输出压力,结构简单实用,解决了静脉输液过程中,注射速度快对血管壁产生较大的压力问题,减轻注射部位的疼痛和血管壁的损伤,穿刺完即可拔出穿刺针,置管留在血管中,避免了尖锐的针尖划破血管壁引起的各种危害,使用安全。

针芯3外侧设有侧孔9,侧孔9数量为四个,沿针芯圆周均匀分布,针芯3尖呈楔形。由于置管和针芯前端端部均采用了楔形结构,即能满足长时间静脉注射留置的需要,又能适用多次穿刺的需要,易于进行穿刺操作。

注药管7也可以作为导丝管,用于导丝通过,此时注药管轴线与导丝管轴线夹角应小于8度,方便导丝经过导丝管插入导管,导丝为弹性细钢丝,端部为半圆钩状,应用导丝引导,克服了置管本体的柔软性,且采用封闭式设计,没有开放性喷血过程,没有血液污染,操作者享有充分的操作时间,

置管本体为柔软导管并采用医用级材料制成,液体出孔的孔径越小,血管局部所承受的压力越小,侧孔和缓冲孔的直径应在保证流通的基础上直径尽量缩小。

如图2所示的临床穿刺置管装置,包括针芯3,针座1,置管本体,所述置管本体包括导管2和设置在导管后端管腔5,导管2与管腔5一体连接,针芯3一端设置在导管2前端,针芯3穿过橡胶堵头4,针芯3为中空结构,导管2前端侧面设置缓冲孔8,导管2端面与轴线夹角小于90度,导管2前端端面呈楔形,导管2后端设置管腔5,管腔5内设置橡胶堵头4,管腔5一侧与输液管6连通。输液管6输液管6内设置橡胶堵头(图中未标出),使用时,利用穿刺针芯3穿刺,留置管本体随着穿刺针芯3进入血管,将穿刺针芯3拔出,橡胶堵头4在穿刺针芯3拔出的同时自然封闭穿刺孔,从输液管6输液,需要加注药物时。缓冲孔8数量为四个,置管前端管壁上距离前端端口8-10mm处设置缓冲孔8,距离太近缓冲效果减弱,距离太远影响影响注射结果,缓冲孔8数量太多会增大穿刺阻力,数量太少又起不到缓冲作用,设置四个缓冲孔且缓冲孔8沿导管2圆周均匀分布,四个缓冲孔8从不同方向分解置管前端端口的液体输出压力,结构简单实用,解决了静脉输液过程中,注射速度快对血管壁产生较大的压力问题,减轻注射部位的疼痛和血管壁的损伤,穿刺完即可拔出穿刺针,置管留在血管中,避免了尖锐的针尖划破血管壁引起的各种危害,使用安全。

导管2另一侧和注药管7连通。输液管6和注药管7分开设置避免感染,布局科学合理,输液管6和注药管7内均设置橡胶堵头(图中未标出),使用时,利用穿刺针芯3穿刺,留置管本体随着穿刺针芯3进入血管,将穿刺针芯3拔出,橡胶堵头4在穿刺针芯3拔出的同时自然封闭穿刺孔,从输液管6输液,需要加注药物时,从注药管7加药。

导管2上设置与导管一体成型的胶贴面10,胶贴面10为塑料材质矩形面,方面胶带贴合固定导管2,胶贴面可根据情况设置在导管2后部或中部等位置,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医护人员操作上的麻烦,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针芯3外侧设有侧孔9,侧孔9数量为四个,沿针芯圆周均匀分布,针芯3尖呈楔形。由于置管和针芯前端端部均采用了楔形结构,即能满足长时间静脉注射留置的需要,又能适用多次穿刺的需要,易于进行穿刺操作。

针座1端面上设置凹凸纹11。方便使用者用力,不打滑。

注药管7也可以作为导丝管,用于导丝通过,此时注药管轴线与导丝管轴线夹角应小于8度,方便导丝经过导丝管插入导管,导丝为弹性细钢丝,端部为半圆钩状,应用导丝引导,克服了置管本体的柔软性,且采用封闭式设计,没有开放性喷血过程,没有血液污染,操作者享有充分的操作时间,

置管本体为柔软导管并采用医用级材料制成,液体出孔的孔径越小,血管局部所承受的压力越小,侧孔和缓冲孔的直径应在保证流通的基础上直径尽量缩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