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状物及片状物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412944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片状物及片状物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用于吸收性物品的片状物及该片状物的制造方法。另外,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用于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失禁垫等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通过随着气流将含有纸浆纤维和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体的原料抽吸至形成于旋转筒的外周面的凹部并使其堆积,接着利用透水性片材包覆堆积于该凹部内的纤维堆积体来制造。然而,吸水性聚合物的重量相较于纸浆纤维的重量非常重,吸水性聚合物的分散容易变得不均匀。在这样的不均匀的吸收体中,容易产生胶体结块等溶胀阻碍,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性能。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体液吸收体,其中,利用多个固定部将2个片固定,在相邻的固定部之间形成在长度方向上连续的通道空间,在各通道空间内配置使含有高吸水性聚合物的体液吸收性材料相对于收缩性材料一体化而成的吸收材料。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体液吸收体,能够有效地利用吸收体整体。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如下的吸收体,该吸收体在排泄部相对部具有沿纵向的纵隙缝以分散状态形成的排泄部隙缝区域,在其横向和纵向的中央部具有中央隙缝区域。根据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能够提升穿着感。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4列以上的隙缝隔开间隔配置的吸收体。根据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能够缓和吸收体的刚性,提高吸收性。

另外,本申请人先前提出有一种一次性尿布,其包括吸收性主体,该吸收性主体具有中央吸收体与一对侧部吸收体在裆下部分离的吸收性芯,在吸收性芯的两侧沿长度方向配置有侧部吸收体立起用弹性部件(专利文献4)。

除上述一次性尿布以外,在专利文献3和专利文献5中,作为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体,公开有形成有多个特定长度的隙缝的吸收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2241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5-422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实开昭63-1812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06-34106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实开平1-8772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用片状物,其包括多个吸收性单元,该吸收性单元包括:长条状基体部,其具有横向、长度长于该横向的纵向和厚度方向;和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各该吸收性单元以其纵向朝向至少一个方向的方式排列。在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了液体时,该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溶胀至超过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沿上述纵向的侧缘部,并且,该长条状基体部的位置在上述厚度方向上与吸收液体之前的位置不同。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用片状物的制造方法,该吸收性物品用片状物包括多个吸收性单元,该吸收性单元包括:长条状基体部,其具有横向、长度长于该横向的纵向和厚度方向;和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各该吸收性单元以其纵向朝向至少一个方向的方式排列,在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了液体时,该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溶胀至超过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沿上述纵向的侧缘部,并且,该长条状基体部的位置在上述厚度方向上与吸收液体之前的位置不同。本发明的片状物的制造方法包括:切割步骤,切割带状的基材片而形成多个上述长条状基体部;和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散布步骤,在所形成的多个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散布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吸收性主体,该吸收性主体包括正面片、背面片和存在于这两个片之间的吸收体,该吸收性物品具有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对应的物品纵向和与该物品纵向正交的物品横向。上述吸收体具有由片状物形成的吸收性芯,该片状物包括多个吸收性单元,该吸收性单元包括:长条状基体部,其具有横向、长度长于该横向的纵向和厚度方向;和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各该吸收性单元以其纵向朝向至少一个方向的方式排列。上述吸收性芯包括物品横向中央的中央区域、和设置于较该中央区域靠物品横向外侧的一对侧部区域。在各上述侧部区域,各上述吸收性单元以其纵向朝向物品横向的方式排列。上述正面片包覆上述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具有自该吸收体的两侧缘部向物品横向外侧延伸出去的延伸部位,该延伸部位折回至该吸收体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包覆位于上述吸收性芯的各上述侧部区域的上述吸收体的非肌肤相对面。上述正面片的上述延伸部位的前端部被固定于位于较该延伸部位靠非肌肤相对面侧且与该延伸部位邻接的上述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用片状物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表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之前的状态。

图2是示意表示图1所示的片状物中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了液体而溶胀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3是从上表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片状物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片状物的制造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制造装置所包括的基材片切割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片状物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表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之前的状态(对应于图1的图)。

图7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片状物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表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之前的状态(对应于图1的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片状物的制造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图。

图9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片状物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表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之前的状态(对应于图1的图)。

图10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片状物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表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之前的状态(对应于图1的图)。

图11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片状物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表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之前的状态(对应于图1的图)。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片状物的制造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图。

图13是从上表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片状物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表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之前的状态(对应于图3的图)。

图14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片状物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表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之前的状态(对应于图1的图)。

图15是作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立体图。

图16是局部剖开地表示将图15所示的尿布在侧封部切开并展开,使其伸长而扩展为平面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7是局部剖开地表示图15所示的尿布所包括的吸收体的立体图。

图18是示意表示作为图17所示的吸收体所具有的吸收性芯的片状物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表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之前的状态。

图19是示意表示图18所示的片状物中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了液体而溶胀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0是图16所示的vi-vi线截面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尿布的穿着状态下的截面图。

图22是表示作为图15所示的尿布所包括的吸收性芯的片状物的制造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图。

图23是图22所示的制造装置所包括的上游侧的基材片切割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24是图22所示的制造装置所包括的下游侧的基材片切割部的概略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吸收体在以固定部固定而形成的各通道空间内配置有含有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材料,因此即便高吸水性聚合物吸收体液而溶胀,也难以在厚度方向上移动,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性能。

另外,在专利文献2和3中,关于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了液体时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与上述隙缝的位置关系未作任何记载。

因此,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点的片状物。另外,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这样的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点的片状物的制造方法。

另外,根据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吸收性芯分离为中央吸收体与一对侧部吸收体,且在其两侧配置有侧部吸收体立起用弹性部件,因此侧部吸收体容易立起,裆下部的服贴性和防漏性能提升。然而,也考虑到在穿着中,立起的侧部吸收体会接触穿着者的肌肤、或带来不适感。本发明的发明人想到要进一步消除这样立起的侧部吸收体所带来的不适感。

另外,在专利文献3和5中仅公开有施加了隙缝的吸收体,关于使吸收体两侧的侧部部分的吸收体立起的内容未作任何记载。

因此,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点的吸收性物品。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片状物,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片状物用于吸收性物品。一般而言,吸收性物品用以吸收保持尿或经血等排泄体液。吸收性物品例如包括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失禁垫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广泛包括用于吸收从人体排出的液体的物品。

典型而言,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配置于该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侧的正面片;和配置于该吸收体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背面片。而且,该吸收体具有本发明的片状物和包覆该片状物的液体透过性的包芯片。即,本发明的片状物作为例如以液体透过性的包芯片包覆的吸收体,用于吸收性物品。另外,在吸收性物品中,也可以在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和非肌肤相对面中的至少一方配置所谓次层片。次层片是指配置于吸收体与正面片之间、或吸收体与背面片之间的液体透过性的片。

作为正面片、背面片和包芯片,能够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该技术领域中通常使用的材料。例如,作为正面片,能够使用实施了亲水化处理的各种无纺布或开孔膜等液体透过性的片。另外,作为背面片,能够使用热塑性树脂的膜、或该膜与无纺布的层压体等液体透过性或拨水性的片。背面片也可以具有水蒸气透过性。另外,作为包芯片,能够使用通过湿式抄造法制得的薄页纸(tissuepaper)或液体透过性的无纺布等。另外,上述吸收性物品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与该吸收性物品的具体用途对应的各种部件。这样的部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公知的。例如,在将吸收性物品应用于一次性尿布或生理用卫生巾的情况下,能够在正面片上的左右两侧部配置一对或两对以上的防漏翻边。

在图1和图2中表示示意性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片状物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片状物1(以下也简称为“片状物1”)的截面图。图1所示的片状物1表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之前的状态(以下也简称为“使用前的状态”)。另外,图2所示的片状物1表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了液体而溶胀的状态(以下也简称为“溶胀后的状态”)。这里,所谓溶胀后的状态是指将片状物1在调温至25℃的生理盐水(0.9质量%氯化钠水溶液)中浸渍60分钟后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状态。另外,在图3中表示使用前的状态的片状物1的立体图。

图1所示的片状物1包括多个吸收性单元4,该吸收性单元4包括:长条状基体部2,其具有横向(x方向)、长度长于该横向(x方向)的纵向(y方向)和厚度方向(z方向);和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以下也简称为“吸水性聚合物3”),各吸收性单元4以其纵向(y方向)朝向至少一个方向的方式排列而形成。这里,长条状基体部2的横向(x方向)、纵向(y方向)和厚度方向(z方向)与吸收性单元4的横向(x方向)、纵向(y方向)和厚度方向(z方向)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片状物1的横向(x方向)、纵向(y方向)和厚度方向(z方向)一致(参照图3)。另外,片状物1的纵向(y方向)与穿着有包括片状物1的吸收性物品时穿着者的前后方向一致。

图1所示的片状物1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方向)朝向片状物1的纵向(y方向)的方式排列多个吸收性单元4而形成(参照图3)。在长条状基体部2(吸收性单元4)的横向(x方向)上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4间,就吸收性单元4的移动容易度的观点而言,为不存在介入物的状态。即,吸收性单元4成为不由介入物包围的状态。在图1和图2中,作为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的上表面是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对的肌肤相对面,作为长条状基体部2的另一个面的下表面是与背面片相对的非肌肤相对面。即,一个面的相反侧的面成为另一个面。

片状物1的吸收性单元4在使用前的状态下形成为在纵向y上较长的带状。在使用前的状态下,存在吸收性单元4如下所述具有越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存在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b(参照图1)的情况,因此,其横向x的长度lx形成为略微长于后述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具体而言,吸收性单元4的横向x的长度lx优选为0.5mm以上且10mm以下左右,更优选为1mm以上且5mm以下左右。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的长度ly相对于横向x的长度lx优选为20倍以上且200倍以下左右,更优选为40倍以上且80倍以下左右。以满足该倍率为条件,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的长度ly优选为10mm以上且500mm以下左右,更优选为200mm以上且400mm以下左右。这样,吸收性单元4呈非常细长的形状。

在使用前的状态下,吸收性单元4的横向(x方向)的长度lx相对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的大小关系优选为0μm<(lx-w2)<1400μm,更优选为200μm<(lx-w2)<1000μm。

在本实施方式中,片状物1在使用前的状态下形成为在纵向(y方向)上较长的矩形形状。片状物1的纵向(y方向)的长度为100mm以上且1000mm以下左右,横向(x方向)的长度为50mm以上且300mm以下左右。

片状物1在使用前的状态下,具有以朝向至少一个方向的方式排列有多个吸收性单元4的吸收区域at。俯视使用前的状态的片状物1时,关于吸收区域at相对于片状物1整体的比率,就在固定有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3的区域容易吸收液体的观点而言,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且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90%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20%以上且10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上且90%以下。这里,所谓吸收区域at的比率为100%,例如,在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方向)朝向片状物1的纵向(y方向)的方式沿多个片状物1的横向(x方向)并排设置的情况下,是指配置于遍及片状物1的纵向(y方向)的两端部间的整个区域的形式,或者,在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方向)朝向片状物1的横向(x方向)的方式沿多个片状物1的纵向(y方向)并排设置的情况下,是指配置于遍及片状物1的沿纵向(y方向)的两侧部间的整个区域的形式。另外,俯视片状物1时,吸收区域at以外的区域成为后述的非隙缝区域nt。

在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方向)朝向片状物1的纵向(y方向)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吸收性单元4优选在每一片片状物配置3个以上,更优选配置50个以上,且优选配置1000个以下,更优选配置500个以下,具体而言,优选配置3个以上且1000个以下,更优选配置50个以上且500个以下。另外,在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方向)朝向片状物1的横向(x方向)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吸收性单元4优选在每一片片状物配置3个以上,更优选配置50个以上,且优选配置3500个以下,更优选配置2000个以下,具体而言,优选配置3个以上且3500个以下,更优选配置50个以上且2000个以下。吸收性单元4的计数方式定义为在沿横向x引出某条直线时与该直线交叉的吸收性单元的数量达到最大时的个数。

关于使用前的状态的片状物1,就制造时的输送的容易度的观点而言,优选为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方向)朝向片状物1的纵向(y方向)的方式配置多个的方式,更优选为以多个吸收性单元4不相互交叉的方式,将各吸收性单元4与纵向(y方向)平行地沿片状物1的纵向(y方向)配置。在图1所示的片状物1中,使用多个具有均匀的宽度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吸收性单元4,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方向)朝向片状物1的纵向(y方向)的方式与片状物1的纵向(y方向)平行地配置而形成。

片状物1优选为在纵向(y方向)的两端部或在沿纵向(y方向)的两侧部包括由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在横向(x方向)相连的非隙缝区域nt,在本实施方式的片状物1中,如图3所示,在纵向(y方向)的两端部包括非隙缝区域nt。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片状物1中,包括1片基材片,在该基材片的纵向(y方向)的两端部设置非隙缝区域nt,在该非隙缝区域nt之间设置有利用后述的切割步骤形成的长条状基体部。设置这样的非隙缝区域nt时,发挥如下效果,即,在使用前的状态下容易维持片状物1的片形状,构造不易散乱,并且制造时容易进行输送。优选在非隙缝区域nt没有配置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这样在非隙缝区域nt没有配置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时,发挥如下效果,即,即便吸收了液体,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也不易在非隙缝区域nt溶胀,即便在溶胀后的状态下也容易维持片状物1的片形状,构造不易散乱,并且在配置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区域容易吸收液体,片状物1在整体上容易取得平衡。另外,在如图3所示的片状物1那样在纵向(y方向)的两端部包括非隙缝区域nt的情况下,当用于吸收性物品时,就容易维持片状物1的片形状、构造不易散乱并且吸收区域at的柔软度提升,不易给穿着者带来不适感的观点而言,优选该纵向(y方向)的两端部被固定于吸收性物品。

在图1所示的片状物1中,关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横向(x方向)的长度)相对于片状物1的宽度(w1)的比率(w2/w1),就吸水性聚合物的载持量、溶胀阻碍、柔软性、透气性、片形状的维持等观点而言,优选为0.001以上,更优选为0.002以上,且优选为0.2以下,更优选为0.04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0.001以上且0.2以下,更优选为0.002以上且0.04以下。

就同样的观点而言,适当地,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优选为0.3mm以上,更优选为0.6mm以上,且优选为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mm以下,更优选为1.8mm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0.3mm以上且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6mm以上且2mm以下,更优选为0.6mm以上且1.8mm以下。

就液体容易在吸收区域at扩散、吸水性聚合物3的利用效率提高的观点而言,构成吸收性单元4的长条状基体部2(基材片)优选为亲水性片。作为亲水性片,可以列举纸、无纺布、布、使合成树脂发泡而形成的合成海绵等,这些之中,就即便薄,拉伸强度也相对较高,并且薄而可赋予柔软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使用无纺布。作为无纺布,优选使用含有亲水性纤维作为构成纤维的亲水性无纺布、含有对合成纤维赋予了亲水性的纤维作为构成纤维的亲水性无纺布等。该无纺布的克重优选为5g/m2以上且100g/m2以下,更优选为10g/m2以上且40g/m2以下。

作为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能够使用在该吸收性物品的技术领域所一直使用的各种吸水性聚合物,例如,可以列举聚丙烯酸钠、(丙烯酸-乙烯醇)共聚物、聚丙烯酸钠交联体、(淀粉-丙烯酸)接枝聚合物、(异丁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及其皂化物、聚丙烯酸钾、以及聚丙烯酸铯等,能够单独使用这些的1种或混合2种以上使用。作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根据其形状的不同,有不定形类型、块状类型、袋状类型、球粒凝聚类型、球状类型等,能够使用任意类型,在片状物1中使用球状类型。

作为使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方法,可以列举:使用粘接剂的方法;利用氢键等进行化学固定的方法;或在长条状基体部2为无纺布或布的情况下,使其构成纤维起毛并使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固定于起毛的构成纤维之间的方法等,在图1和图2所示的片状物1中使用粘接剂5。即,片状物1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经由粘接剂5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表面。这样经由粘接剂5将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表面时,在片状物1的使用前的状态或溶胀后的状态下,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不易脱落。

作为粘接剂5,例如优选使用热熔型粘接剂。作为热熔型粘接剂,可以列举苯乙烯系、烯烃系等。作为苯乙烯系热熔粘接剂,能够使用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is)、作为sbs的氢化物的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sebs)、及掺合有这些中的2种以上的掺合系热熔型粘接剂。这些之中,就容易取得粘性力与凝聚力的平衡的观点而言,特别优选使用sis与sbs的掺合系热熔型粘接剂、或sis与sebs的掺合系热熔型粘接剂。热熔型粘接剂的涂敷量优选为0.5g/m2以上且100g/m2以下,更优选为5g/m2以上且50g/m2以下。

就容易维持使用前的片状物1的片形状、构造不易散乱、能够将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配置于适当的位置的观点而言,图1所示的片状物1在使用前的状态下,即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吸收液体之前,优选在横向(x方向)上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的长条状基体部2、2彼此至少一部分邻接,更优选在横向(x方向)上相邻的长条状基体部2、2彼此遍及整体地邻接。另外,在图1所示的片状物1中,在横向(x方向)上相邻的长条状基体部2、2彼此遍及整体地邻接。这里,所谓“邻接”是指相邻的长条状基体部2、2彼此相邻地接触而连续。

片状物1在如图2所示的溶胀后的状态下,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溶胀至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沿纵向(y方向)的侧缘部2s。这里,所谓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溶胀至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换而言之,是指在片状物1溶胀后的状态下,例如如图2所示的溶胀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a那样,溶胀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越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而存在。另外,只要在片状物1溶胀后的状态下,溶胀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越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而存在即可,在片状物1使用前的状态下,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可以存在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较侧缘部2s靠内侧,或者也可以如例如图1所示的使用前(溶胀前)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b那样,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3自最初起便越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而存在。

另外,片状物1在如图2所示的溶胀后的状态下,长条状基体部2的位置在厚度方向(z方向)上与吸收液体之前的位置不同。这里,所谓在片状物1溶胀后的状态下,长条状基体部2的位置在厚度方向(z方向)上与吸收液体之前的位置不同,是指以图2所示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溶胀后的状态下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位置与图1所示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使用前(溶胀前)的状态下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不同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有上下偏移的情况、倾斜地偏移的情况、或发生这两者的情况等。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片状物1如图2所示,在溶胀后的状态下,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3溶胀至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参照图2所示的吸水性聚合物3a),并且长条状基体部2的位置在厚度方向(z方向)上与吸收液体之前的位置不同。因此,将片状物1用于吸收性物品而使用时,如图2所示,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吸收体液而溶胀时,在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4彼此中,即便溶胀至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3彼此接触,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4彼此容易沿厚度方向(z方向)自由移动,可以缓和溶胀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3彼此的碰撞,能够减少对溶胀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施加的压力,不易阻碍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体液吸收。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片状物1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吸收体液而溶胀时,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不易产生溶胀阻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吸收性能,因此容易提高吸收性能。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片状物1为在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4间不存在介入物的状态,因此吸收性单元4容易移动,容易进一步发挥上述效果。

另外,片状物1在如图2所示的溶胀后的状态下,构成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位置在厚度方向(z方向)上上下偏移、变得倾斜等,变得不同。因此,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4彼此容易沿厚度方向(z方向)自由移动,容易缓和溶胀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3彼此的碰撞,能够减少对溶胀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施加的压力,不易阻碍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体液吸收。

在片状物1中,就使溶胀后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溶胀至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使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4彼此沿厚度方向(z方向)自由移动,更不易引起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溶胀阻碍的观点而言,在如图1所示的使用前的状态下,优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配置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沿纵向(y方向)的侧缘部2s附近,更优选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3突出至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参照图1所示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b)。

另外,在片状物1中,就使溶胀后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溶胀至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使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4彼此沿厚度方向(z方向)自由移动,更不易引起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溶胀阻碍的观点而言,优选长条状基体部2的沿纵向(y方向)的两侧缘部2s、2s间的距离大于使用前(溶胀前)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平均粒径,且小于溶胀后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平均粒径。另外,所谓长条状基体部2的两侧缘部2s、2s间的距离,与上述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为相同的含义。使用前(溶胀前)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平均粒径优选为20μm以上,更优选为200μm以上,且优选为700μm以下,更优选为500μm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20μm以上且7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另一方面,溶胀后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平均粒径优选为200μm以上,更优选为800μm以上,且优选为30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00μm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200μm以上且3000μm以下,更优选为800μm以上且2000μm以下。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平均粒径通过以下测定方法而求出。

<使用前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的测定方法>

关于使用前的状态下的平均粒径,能够使用前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测定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直径或长轴。这里所说的直径是指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为球状的情况。另外,所谓长轴是指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为菱形、长方形、簇状、橄榄球形等异型形状的情况。测定计50个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直径或长轴,将其数量平均粒径作为使用前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

<溶胀后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的测定方法>

关于溶胀后的状态下的平均粒径,能够将片状物1浸渍于调温至25℃的生理盐水(0.9质量%氯化钠水溶液)中,自浸渍开始起1小时后从生理盐水取出片状物1,以垂直状态悬挂30分钟而沥掉水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测定长条状基体部2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直径或长轴。这里所说的直径是指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为球状的情况。另外,所谓长轴是指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为菱形、长方形、簇状、橄榄球形等异型形状的情况。测定总计50个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直径或长轴,将其数量平均粒径作为溶胀后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

接着,以制造上述构成的片状物1的情况为例,参照图4对本发明的片状物的制造方法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图4中表示本实施方案的制造方法优选使用的制造装置100。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0从制造步骤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序包括基材片切割部110、粘接剂涂敷部120和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另外,在图4所示的制造装置100中,使用粘接剂涂敷部120和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一体化而成的装置,但粘接剂涂敷部120和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也可以不一体化。上述一体化而成的装置形成为在该装置的上游侧配置有粘接剂涂敷部120,在该一体化而成的装置的下游侧配置有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的结构。

基材片切割部110是切割带状的基材片20而形成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部分。基材片20的切割能够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各种公知的切割装置,在制造装置100中,如图5所示,使用包括在周面配置有多个切割刀片111a、111a、111a…的旋转模111b、和与旋转模111b相对配置的周面平坦的承接辊112的切割装置113。切割装置113的各切割刀片111a配置于旋转模111b的旋转方向,多个切割刀片111a、111a、111a…分别沿与带状的基材片20的输送方向(y1方向)正交的方向(x1方向)排列配置。在正交的方向(x1方向)上相邻的切割刀片111a、111a彼此的间隔与所形成的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横向(x方向)的长度)对应。这里,基材片20的输送方向(y1方向)与所制造的片状物1的纵向(y方向)对应,正交的方向(x1方向)与所制造的片状物1的横向(x方向)对应。另外,基材片20的切割可以使用上刀片与下刀片的侧面相互磨合进行切断的剪切方式的切割装置,也可以为将多个纵切刀(scorecutknife)沿正交的方向(x1方向)并排设置的装置,也可以使用照射激光进行熔断的激光装置。

如图3所示的片状物1那样,在片状物1在纵向(y方向)的两端部包括非隙缝区域nt的情况下,例如,如图5所示,只要在各切割刀片111a的周面形成凹部114即可。旋转的切割刀片111a的外周的凹部114部分的圆弧的长度对应于与图3所示的配置于片状物1的两端部的非隙缝区域nt的纵向(y方向)的长度的合计相等的长度。准备包括这样的凹部114的多个切割刀片111a、111a、111a…,并使用对准在x1方向上相邻的切割刀片111a的凹部114、114彼此的位置而配置的旋转模111b即可。另外,旋转的切割刀片111a的外周的除凹部114以外的部分的圆弧的长度与图3所示的片状物1所具有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纵向(y方向)的长度对应。另外,在片状物1在沿纵向(y方向)的两侧部包括非隙缝区域nt的情况下,只要不在与该非隙缝区域nt对应的位置配置切割刀片111a即可。

位于基材片切割部110的下游侧的粘接剂涂敷部120是在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涂敷粘接剂5的部分,在制造装置100中,如图4所示,包括涂敷头121。涂敷头121能够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各种公知的涂敷装置。涂敷头121以在x1方向上具有与片状物1的吸收区域at的宽度(横向(x方向)的长度)对应的长度的方式形成。这样形成的涂敷头121配置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上。

位于粘接剂涂敷部120的下游侧的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是在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而形成吸收性单元4的部分,在制造装置100中,如图4所示,包括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131。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131能够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各种公知的导入装置。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131以在x1方向上具有与片状物1的吸收区域at的宽度(横向(x方向)的长度)对应的长度的方式形成。这样形成的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131配置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上。

另外,在图4所示的制造装置100中,在与粘接剂涂敷部120和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一体化而成的装置相对的位置且所要输送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下表面侧配置有真空传送机141。真空传送机141包括架设于驱动辊142和多个从动辊143的环状的透气性带144、以及隔着透气性带144而配置于与上述一体化而成的装置相对的位置的真空箱145。在真空传送机141上导入由基材片切割部110切割基材片20而形成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

另外,在图4所示的制造装置100中,包括从带状的基材片20的坯料卷陆续送出基材片20的驱动辊151、和将制得的片状物1的前体1b输送至最下游侧的驱动辊152。

接着,对使用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0连续地制造片状物1的方法、即本发明的片状物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案的片状物1的制造方法包括:切割步骤,切割带状的基材片20而形成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和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散布步骤,在所形成的多个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散布步骤的前步骤中包括涂敷粘接剂5的粘接剂涂敷步骤。即,本实施方案的片状物1的制造方法在切割步骤的后续步骤中包括粘接剂涂敷步骤,在粘接剂涂敷步骤的后续步骤中包括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散布步骤。

在实施上述切割步骤之前,首先使与真空箱145连接的排气装置工作而使真空箱145内形成为负压。

接着,使驱动辊151和驱动辊152驱动,使切割装置113和透气性带144旋转,使真空传送机141工作。然后,利用驱动辊151从带状的基材片20的坯料卷陆续送出基材片20,并供给至基材片切割部110的切割装置113中的多个切割刀片111a与承接辊112之间,切割带状的基材片20而形成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切割步骤)。在本实施方案中,如图5所示,配置于旋转模111b的旋转方向的多个切割刀片111a分别沿与带状的基材片20的输送方向(y1方向)正交的方向(x1方向)排列配置,因此将带状的基材片20沿基材片20的输送方向(y1方向)进行切割,且在正交的方向(x1方向)上切割多个部位而形成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另外,由切割刀片111a切割的部分成为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多个切割刀片111a分别具有凹部114,因此在输送的带状的基材片20,隔开相当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纵向(y方向)的长度,间隔性地形成与相当于非隙缝区域nt的纵向(y方向)的长度的2倍长度对应的非切割部ntb。利用切割步骤形成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与输送方向(y1方向)平行地形成,沿正交的方向(x1方向)并排设置而配置。

接着,在利用切割步骤形成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的表面涂敷粘接剂5(粘接剂涂敷步骤)。在本实施方案中,一边用真空传送机141输送利用切割步骤形成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一边在位于真空箱145上的期间,利用粘接剂涂敷部120的涂敷头121,对沿正交的方向(x1方向)并排设置而形成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除非切割部ntb以外,间隔性地涂敷粘接剂5。

接着,在利用粘接剂涂敷步骤涂敷于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粘接剂5上,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散布步骤)。在本实施方案中,一边用真空传送机141输送利用粘接剂涂敷步骤形成的在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涂敷有粘接剂5的长条状基体部2,一边在位于真空箱145上的期间,利用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的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131,在涂敷于沿正交的方向(x1方向)并排设置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粘接剂5上,除非切割部ntb以外,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通过这样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形成多个经由粘接剂5将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吸收性单元4。这样形成的多个吸收性单元4以各个纵向(y方向)朝向输送方向(y1方向)的方式排列,形成片状物1的前体1b。

接着,利用驱动辊152将片状物1的前体1b向下游侧输送,使用公知的切断装置(未图示),在每个非切割部ntb的输送方向(y1方向)的长度的二等分位置进行切断,从而连续地制造在纵向(y方向)的两端部具有非隙缝区域nt的片状物1。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0和使用制造装置100的本实施方案的制造方法,能够稳定且高效地制造片状物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制造方法,在使用多个切割刀片111a、111a、111a…形成均匀宽度的长条状基体部2后,在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涂敷有粘接剂5,因此,容易成为在所制造的片状物1中在横向(x方向)上相邻的吸收性单元的长条状基体部2、2彼此遍及整体地邻接的方式。能够稳定且高效地制造这样的片状物1。

接着,对本发明的片状物的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对另一实施方式未作特别说明的方面,适当应用上文叙述的实施方式相关的说明。另外,在图6~图7、图9~图11所示的片状物1中,对与图1和图3所示的片状物1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

图6所示的片状物1为使用前的状态,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经由粘接剂5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且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上进一步配置有粘接剂5的方式。

图6所示的片状物1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制造,即,在图4所示的制造装置100中,在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的下游侧进一步设置另一粘接剂涂敷部120,在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后,使用另一粘接剂涂敷部120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上涂敷粘接剂5。

根据图6所示的片状物1,能够发挥如下效果:抑制输送中的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3的飞散、脱落,具有稳定的吸收性能。

图7所示的片状物1为使用前的状态,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经由粘接剂5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进一步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上配置粘接剂5,在该粘接剂5上进一步配置有第二长条状基体部2的方式。即,图7所示的片状物1是以在一个面的表面配置有粘接剂5的长条状基体部2夹着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而固定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方式。

图7所示的片状物1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制造,即,使用图4所示的制造装置100,在切割带状的基材片20而形成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后,在形成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全部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涂敷粘接剂5后,例如仅在涂敷于位于较正交的方向(x1方向)的二等分位置靠例如右侧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粘接剂5上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其后,使用公知的折回板,将位于较正交的方向(x1方向)的二等分位置靠左侧的、在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涂敷有粘接剂5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折回至位于上述右侧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上。

另外,图7所示的片状物1例如也能够使用图8所示的制造装置100b来制造。制造装置100b包括:第一隙缝装置113a,对形成图7所示的片状物1的下表面侧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带状的基材片20进行切割;和除该第一隙缝装置113a以外的第二隙缝装置113b,对形成图7所示的片状物1的上表面侧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另一带状的第二基材片6进行切割。第一隙缝装置113a和第二隙缝装置113b分别包括旋转模111b和承接辊112。另外,制造装置100b不仅包括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的上游侧的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a,而且在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的下游侧包括第二粘接剂涂敷部120b。

对使用图8所示的制造装置100b的图7所示的片状物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利用第一隙缝装置113a对一个带状的基材片20进行切割而形成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后,利用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a,在所形成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全部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涂敷粘接剂5。其后,在涂敷于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粘接剂5上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利用第二粘接剂涂敷部120b在散布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进一步涂敷粘接剂5。除此之外,利用第二隙缝装置113b对另一带状的第二基材片6进行切割而形成多个第二长条状基体部2。接着,在散布于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上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所涂敷的粘接剂5上,配置利用第二隙缝装置113b进行切割而形成的多个第二长条状基体部2,由此,能够制造图7所示的片状物1。

根据图7所示的片状物1,能够发挥抑制输送中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飞散、脱落的效果。

图9所示的片状物1为使用前的状态,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经由粘接剂5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进一步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上配置粘接剂5,在该粘接剂5上进一步配置有长条状基体部2的方式,与图7所示的片状物1的方式类似。即,图9所示的片状物1是以在一个面的表面配置有粘接剂5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包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而固定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方式。

图9所示的片状物1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制造,即,使用图4所示的制造装置100,在切割带状的基材片20而形成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后,在所形成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全部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涂敷粘接剂5后,例如仅在涂敷于从自正交的方向(x1方向)的二等分位置向右侧隔开间隔的位置起位于右侧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粘接剂5上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其后,使用公知的折回板,将未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且在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涂敷有粘接剂5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折回至固定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上,接着以包裹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方式折回。

根据图9所示的片状物1,能够发挥抑制输送中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飞散、脱落的效果。

图10所示的片状物1为使用前的状态,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经由粘接剂5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上进一步配置有长条状基体部2的方式。

图10所示的片状物1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制造,即,使用图4所示的制造装置100,在切割带状的基材片20而形成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后,例如仅在位于较正交的方向(x1方向)的二等分位置靠例如右侧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涂敷粘接剂5,仅在涂敷的粘接剂5上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其后,使用公知的折回板,将位于较正交的方向(x1方向)的二等分位置靠左侧的、未在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涂敷粘接剂5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折回至位于上述右侧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上。

根据图10所示的片状物1,能够发挥抑制输送中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飞散、脱落的效果。

图11所示的片状物1为使用前的状态,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经由粘接剂5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进一步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上配置有粘接剂5,在该粘接剂5上进一步配置有宽度大于长条状基体部2且与形成长条状基体部2的基材片(第一基材片)不同的第二基材片6的方式。即,图11所示的片状物1是以在一个面的表面配置有粘接剂5的长条状基体部2与在一个面的表面配置有粘接剂5的第二基材片6夹着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而固定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方式。

图11所示的片状物1例如能够使用图12所示的制造装置100c来制造。制造装置100c不仅包括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的上游侧的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a,而且在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的下游侧包括第二粘接剂涂敷部120b。另外,包括输送图11所示的片状物1的上表面侧的第二基材片6的输送装置140。

对使用图12所示的制造装置100c的图11所示的片状物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利用第一隙缝装置113a切割一个带状的第一基材片20而形成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后,利用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a在所形成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全部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涂敷粘接剂5。其后,在涂敷于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粘接剂5上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利用第二粘接剂涂敷部120b在散布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进一步涂敷粘接剂5。接着,在散布于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上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所涂敷的粘接剂5上,配置由输送装置140输送的带状的第二基材片6,由此能够制造图11所示的片状物1。

根据图11所示的片状物1,能够发挥抑制输送中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飞散、脱落的效果。

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上述实施方式和上述实施方案,能够适当进行变更。

在上述图1、图6~图7、图9~图11所示的片状物1中,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仅固定于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就提高片状物1的液体吸收性能的观点而言,也可以不仅固定于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而且也固定于另一个面(下表面)的表面。为了使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固定于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两个面(上下表面),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制造,即,使用图4所示的制造装置100,使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固定于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后,经由翻转辊使其翻转,其后使用另外的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在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另一个面(下表面)的表面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并使其固定。

在将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固定于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两个面(上下表面)时,就进一步发挥上述效果的观点而言,优选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另一个面(下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大于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优选为10g/m2以上且250g/m2以下,更优选为30g/m2以上且150g/m2以下。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另一个面(下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优选为30g/m2以上且400g/m2以下,更优选为50g/m2以上且300g/m2以下。

另外,在将吸水性聚合物3固定于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两个面(上下表面)时,就使液体大量地保持于远离穿着者的肌肤的非肌肤相对面(下表面),不使液体残留于肌肤相对面(上表面)上而提升肌肤触感的观点而言,优选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与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2的另一个面(下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相比,加压下通液性能较高,离心保持量较低。就上述观点而言,关于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2.0kpa下的加压下通液速度优选为20ml/min以上,更优选为40ml/min以上,且优选为1000ml/min以下,更优选为800ml/min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20ml/min以上且1000ml/min以下,更优选为40ml/min以上且800ml/min以下。另外,关于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另一个面(下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2.0kpa下的加压下通液速度优选为0ml/min以上,更优选为10ml/min以上,且优选为400ml/min以下,更优选为200ml/min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0ml/min以上且400ml/min以下,更优选为10ml/min以上且200ml/min以下。加压下通液速度通过以下测定方法而求出。

<加压下通液速度的测定方法>

加压下通液速度利用日本专利特开2003-235889号公报所记载的测定方法和测定装置进行测定。即,在100ml的玻璃烧杯中,将作为测定试样的吸水性聚合物0.32±0.005g浸渍于对于使其溶胀而言为充分的量的生理盐水(0.9质量%氯化钠水溶液)、例如吸水性聚合物的饱和吸收量的5倍以上的生理盐水中,放置30分钟。另外,准备在垂直地竖立的圆筒(内径25.4mm)的开口部的下端具有金属丝网(网眼150μm,三商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的生物管柱烧结不锈钢过滤器30sus)、和附有旋塞(内径2mm)的细管(内径4mm,长度8cm)的过滤圆筒管,在封闭旋塞的状态下,将包含溶胀的测定试样的上述烧杯的内容物全部投入至该圆筒管内。接着,将在前端具有网眼为150μm且直径为25mm的金属丝网的、直径2mm的圆柱棒插入至过滤圆筒管内,使该金属丝网与测定试样接触,进一步载置重物,使其对测定试样施加2.0kpa的荷重。在该状态下放置1分钟后,打开旋塞,使液体流动,计测过滤圆筒管内的液面自60ml的刻度线到达40ml的刻度线(即通过20ml的液体)为止的时间(t1)(秒)。使用所计测的时间t1(秒),根据下式算出2.0kpa下的加压下通液速度。另外,式中,t0(秒)是未在过滤圆筒管内投入测定试样,而计测生理盐水20ml通过金属丝网所需要的时间的值。

加压下通液速度(ml/min)=20×60/(t1-t0)

测定进行5次(n=5),去除上下各1点的值,将剩余3点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另外,测定在23±2℃、湿度50±5%进行,在测定前将试样在该环境下保存24小时以上后进行测定。加压下通液速度的更详细的测定方法记载于日本专利特开2003-235889号公报的段落[0008]和段落[0009]中,另外,测定装置记载于该公报的图1和图2中。

就上述观点而言,关于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其离心保持量(吸水量)优选为20g/g以上,更优选为25g/g以上,且优选为50g/g以下,更优选为45g/g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20g/g以上且50g/g以下,更优选为25g/g以上且45g/g以下。另外,关于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另一个面(下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其离心保持量(吸水量)优选为25g/g以上,更优选为30g/g以上,且优选为65g/g以下,更优选为55g/g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25g/g以上且65g/g以下,更优选为30g/g以上且55g/g以下。离心保持量(吸水量)通过以下测定方法而求出。

<离心保持量(吸水量)的测定方法>

离心保持量(吸水量)的测定依据jisk7223(1996)进行。将尼龙制的织布(三力制作所销售,品名:尼龙网,规格:250目)切断成宽度10cm、长度40cm的长方形并在长度方向中央进行对折,将两端进行热密封而制作宽度10cm(内部尺寸9cm)、长度20cm的尼龙袋。接着,精确称量作为测定试样的吸水性聚合物1.00g,投入至所制作的尼龙袋的底部,使其变得均匀。接着,使投入有试样的尼龙袋浸渍于调温至25℃的生理盐水(0.9质量%氯化钠水溶液)中。然后,在自浸渍开始1小时后将尼龙袋自生理盐水取出,以垂直状态悬挂1小时而沥掉水后,使用离心脱水器(kokusanco.,ltd.制造,型号h-130c特型)进行脱水。脱水条件设为以143g(800rpm)进行10分钟。脱水后,测定试样的质量,依照下式算出目标的离心保持量(吸水量)。

离心保持量(g/g)=(a'-b-c)/c

式中,a'表示离心脱水后的试样及尼龙袋的总质量(g),b表示尼龙袋吸水前(干燥时)的质量(g),c表示试样吸水前(干燥时)的质量(g)。

测定进行5次(n=5),去除上下各1点的值,将剩余3点的平均值设为测定值。另外,测定在23±2℃、湿度50±5%进行,在测定前将试样在该环境下保存24小时以上后进行测定。

另外,上述图1所示的片状物1使用多个具有均匀的宽度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吸收性单元4而形成,但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也可不均匀。适当地,也可以在俯视片状物1时,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偏置而固定,在被固定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相对较多的部分,长条状基体部2沿纵向(y方向)的两侧缘部2s、2s间的距离相对变短。即,将被固定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较多的部分与较少的部分进行比较,也可以形成为被固定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较多的部分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两侧缘部2s、2s间的距离短于被固定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较少的部分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两侧缘部2s、2s间的距离。若为具有以上结构的片状物1,则在被固定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较多的部分,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4彼此容易沿厚度方向(z方向)自由地移动,片状物1不易变硬,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3的吸收性能,因此容易提高片状物1的吸收性能。

另外,上述图3所示的片状物1以多个吸收性单元4各自的纵向(y方向)朝向片状物1的纵向(y方向)的方式排列而形成,但也可以如例如图13所示那样以多个吸收性单元4各自的纵向(y方向)朝向片状物1的横向(x方向)的方式排列来形成。另外,图13所示的片状物1在沿纵向(y方向)的两侧部包括非隙缝区域nt。在制造图13所示的片状物1时,可以通过使用在圆周方向间隔性地配置有与辊的轴方向平行地配置的切割刀片的旋转模、及承接辊,对该旋转模与该承接辊之间供给基材片20来形成。

另外,也可以为以各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方向)朝向多个方向的方式排列而形成的片状物1。作为该以朝向多个方向的方式排列而形成的片状物1,例如,可以列举如下方式等:在该片状物1的沿纵向(y方向)的两侧部具有以多个吸收性单元4各自的纵向(y方向)朝向片状物1的纵向(y方向)的方式排列而形成的区域,在上述两侧部所夹着的中央部具有以多个吸收性单元4各自的纵向(y方向)朝向片状物1的横向(x方向)的方式排列而形成的区域。这样的以朝向多个方向的方式排列而形成的片状物1例如能够通过使用多个切割刀片111a和承接辊112,将输送的基材片20沿输送方向(y1方向)的两侧部分别切割多个部位,其后,使用沿圆周方向间隔性地配置的切割辊和承接辊,将输送的基材片20的正交的方向(x1方向)的中央部切割多个部位而形成。

另外,上述图1所示的片状物1的各吸收性单元4和各长条状基体部2与纵向(y方向)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但不论形状,只要沿纵向(y方向)延伸即可。例如,各吸收性单元4和各长条状基体部2可以沿纵向(y方向)重复s字状地延伸,也可以沿纵向(y方向)呈锯齿状延伸。

另外,上述图7、图10所示的片状物1在使用前的状态下,配置于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下表面侧的各长条状基体部2与配置于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上表面侧的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配置位置在厚度方向(z方向)上一致,但也可以如例如图14所示的片状物1那样在横向(x方向)上错开。

另外,在上述本实施方案的片状物1的制造方法中,在切割步骤的后续步骤中包括粘接剂涂敷步骤,在粘接剂涂敷步骤的后续步骤中包括吸水性聚合物散布步骤,在对基材片20的一个面的表面实施起毛加工的情况下,只要代替粘接剂涂敷步骤而包括起毛加工步骤即可。只要在切割步骤的前步骤中包括这样的起毛加工步骤即可。作为实施起毛加工的方法,例如可以列举日本专利特开2012-092476号公报所记载的方法、或日本专利特开2013-028891号公报所记载的方法等。

接着,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5中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以下也简称为“尿布10”)的自然状态的立体图。图16是从正面片侧观察将图15所示的尿布10在其侧封部s打开并展开为平面而伸长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5和图16所示的尿布10是所谓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尿布10包括吸收性主体20,吸收性主体20包括正面片21、背面片22、和存在于这两个片21、22之间的吸收体23,且尿布10具有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对应的物品纵向y和与物品纵向y正交的物品横向x。适当地,尿布10包括吸收性主体20和位于该吸收性主体20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外装体30。该尿布10划分为穿着时配置于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a、配置于穿着者的背侧的背侧部b、和位于其间的裆下部c。裆下部c是后述的外装体30的侧缘朝向物品横向x的内侧缩细的区域,在尿布10的穿着状态下配置于穿着者的裆部。背侧部a是在尿布10的穿着状态下位于较裆下部c靠穿着者的腹侧的区域。背侧部b是在尿布10的穿着状态下位于较裆下部c靠穿着者的背侧的区域。另外,尿布10在其厚度方向上具有物品厚度方向z。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肌肤相对面侧”是指尿布10的各部件的正背两侧(面)中在尿布10的穿着状态下配置于穿着者的肌肤侧的侧(面)。所谓“非肌肤相对面侧”是指尿布10的各部件的正背两侧(面)中在尿布10的穿着状态下配置于与穿着者的肌肤侧相反一侧的侧(面)。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所谓“物品纵向y”是指在展开为平面的状态的尿布10中自腹侧部a遍及背侧部b的方向。另外,所谓“物品横向x”是指与展开为平面的状态的尿布10的物品纵向y正交的方向,即展开为平面的状态的尿布10的宽度方向。

在尿布10中,吸收性主体20如图16所示,呈纵长矩形形状,使其物品纵向y与尿布10的物品纵向y一致,以自腹侧部a遍及背侧部b的方式,通过热熔型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方法接合于外装体30的物品横向x的中央部。外装体30中,将位于腹侧部a的部分的两侧缘部与位于背侧部b的部分的两侧缘部通过热密封、超声波密封等公知的接合方法相互接合。由此,在尿布10形成有一对侧封部s。另外,通过该接合,在尿布10,如图15所示,形成腰开口部wo和一对腿开口部lo、lo,从而外装体30成为短裤型立体形状。

在尿布10中,如图16所示,外装体30包括内层片31和外层片32以及固定于这2个片之间的各线状的弹性部件33。内层片31和外层片32在物品横向x上为相同形状。在物品纵向y上,外层片32从内层片31的前后端部延伸出去,延伸部位32e包覆吸收性主体20的物品纵向y前后端域。外装体30的外缘构成展开状态的尿布10的轮廓。

在尿布10中,线状的弹性部件33如图15和图16所示,配置于内层片31与外层片32之间,且具有在腰开口部wo的周缘部形成腰褶皱的腰部弹性部件33w、在腿开口部lo的周缘部形成腿褶皱的腿部弹性部件33l、和在腰身部(自腰开口部wo的周缘端向下方隔开20mm的位置至腿开口部lo的上端为止的区域)形成腰身褶皱的腰身弹性部件33d。腰部弹性部件33w、腿部弹性部件33l和腰身弹性部件33d分别以拉伸状态通过热熔型粘接剂等接合方法而接合固定。

在尿布10中,吸收性主体20如图16所示,包括吸收体23。吸收体23如图17所示,具有吸收性芯24和包覆该吸收性芯24的液体透过性的包芯片25。吸收性芯24如图17所示,在俯视时具有在物品纵向y上较长的矩形形状。吸收体23利用包芯片25包覆吸收性芯24的整体而形成。另外,在吸收性物品中,也可以在吸收体23的肌肤相对面和非肌肤相对面中的至少一方配置所谓次层片。

在尿布10中,如图17所示,吸收性芯24由片状物1形成,该片状物1包括多个吸收性单元4,该吸收性单元4包括:长条状基体部2,其具有横向(x1方向)、长度长于该横向(x1方向)的纵向(y1方向)和厚度方向(z1方向);和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以下也简称为“吸水性聚合物3”),各吸收性单元4以其纵向(y1方向)朝向至少一个方向的方式排列。这里,长条状基体部2的横向(x1方向)、纵向(y1方向)和厚度方向(z1方向)与吸收性单元4的横向(x1方向)、纵向(y1方向)和厚度方向(z1方向)一致。另外,作为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如图17所示,在俯视时呈在物品纵向y上较长且在物品横向x上较短的纵长矩形形状,使其物品纵向y与吸收性主体20的物品纵向y或尿布10的物品纵向y一致,以自腹侧部a遍及背侧部b的方式配置。另外,长条状基体部2的厚度方向(z1方向)和吸收性单元4的厚度方向(z1方向)与物品厚度方向z一致。

在尿布10中,由片状物1所形成的吸收性芯24如图17所示,在俯视时包括物品横向x的中央的中央区域ct、和设置于较中央区域ct靠物品横向x外侧的一对侧部区域st、st。中央区域ct位于吸收性芯24的物品横向x中央,遍及吸收性芯24的物品纵向y的两端部间。另外,一对侧部区域st、st位于较中央区域ct靠物品横向x外侧,遍及吸收性芯24的物品纵向y的两端部间。

图18和图19表示示意表示作为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的截面图。图18所示的片状物1表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之前的状态(以下也简称为“使用前的状态”)。另外,图19所示的片状物1表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了液体而溶胀的状态(以下也简称为“溶胀后的状态”)。这里,所谓溶胀后的状态是指将片状物1在调温至25℃的生理盐水(0.9质量%氯化钠水溶液)中浸渍60分钟后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状态。

在片状物1的各侧部区域st,如图16和图17所示,各吸收性单元4以其纵向(y1方向)朝向物品横向x的方式排列。在尿布10中,各侧部区域st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1方向)朝向片状物1的物品横向x的方式排列多个吸收性单元4而形成。适当地,优选为以多个吸收性单元4不相互交叉的方式将各吸收性单元4与物品横向x平行地配置。图17所示的片状物1的各侧部区域st使用多个具有均匀的宽度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吸收性单元4,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1方向)朝向片状物1的物品横向x的方式与片状物1的物品横向x平行地配置,且在物品纵向y上并排设置而形成。

在各侧部区域st中,如图17所示,在长条状基体部2(吸收性单元4)的横向(x1方向)上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4间,就吸收性单元4的移动容易度的观点而言,为不存在介入物的状态。即,各侧部区域st的吸收性单元4成为不由介入物包围的状态。在图18和图19中,作为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的上表面为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对的肌肤相对面,作为长条状基体部2的另一个面的下表面为与背面片相对的非肌肤相对面。

另外,在尿布10中,在作为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的中央区域ct,如图16和图17所示,各吸收性单元4以其纵向(y1方向)朝向物品纵向y的方式排列。适当地,在尿布10中,中央区域ct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1方向)朝向片状物1的物品纵向y的方式排列多个吸收性单元4而形成。更适当地,优选以多个吸收性单元4不相互交叉的方式将各吸收性单元4与物品纵向y平行地配置。图17所示的片状物1的中央区域ct使用多个具有均匀的宽度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吸收性单元4,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1方向)朝向片状物1的物品纵向y的方式与片状物1的物品纵向y平行地配置,且在物品横向x上并排设置而形成。在中央区域ct中,在长条状基体部2(吸收性单元4)的横向(x1方向)上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4间,就吸收性单元4的移动容易度的观点而言,为不存在介入物的状态。即,中央区域ct的吸收性单元4成为不由介入物包围的状态。

作为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在使用前的状态下,如图17所示,具有以朝向一个方向的方式排列有多个吸收性单元4的吸收区域at。所谓吸收区域at,是指在尿布10中将如下区域加起来的区域,即,在各侧部区域st如图16和图17所示以纵向(y1方向)朝向物品横向x的方式排列有各吸收性单元4的区域、以及在中央区域ct以纵向(y1方向)朝向物品纵向y的方式排列有各吸收性单元4的区域。在俯视使用前的状态的片状物1时,关于吸收区域at相对于片状物1整体的比率,就容易在固定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区域吸收液体的观点而言,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且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90%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20%以上且10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上且90%以下。这里,所谓吸收区域at的比率为100%,例如,是指在以纵向(y1方向)朝向物品横向x的方式排列有各吸收性单元4的各侧部区域st,遍及各侧部区域st的沿物品纵向y的两侧部间配置有各吸收性单元4,在以纵向(y1方向)朝向物品纵向y的方式排列有各吸收性单元4的中央区域ct,遍及中央区域ct的物品纵向y的两端部间配置有各吸收性单元4。另外,在俯视片状物1时,吸收区域at以外的区域成为下述非隙缝区域nt。

在各侧部区域st中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1方向)朝向物品横向x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吸收性单元4在各侧部区域st优选配置10个以上,更优选配置50个以上,且优选配置3500个以下,更优选配置1700个以下,具体而言,优选配置10个以上且3500个以下,更优选配置50个以上且1700个以下。

在中央区域ct中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1方向)朝向物品纵向y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吸收性单元4在中央区域ct优选配置2个以上,更优选配置10个以上,且优选配置1000个以下,更优选配置500个以下,具体而言,优选配置2个以上且1000个以下,更优选配置10个以上且500个以下。

另外,在中央区域ct中假设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1方向)朝向物品横向x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吸收性单元4在中央区域ct优选配置10个以上,更优选配置50个以上,且优选配置3500个以下,更优选配置1700个以下,具体而言,优选配置10个以上且3500个以下,更优选配置50个以上且1700个以下。

作为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优选在物品纵向y的两端部包括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在物品横向x相连的非隙缝区域nt、或在沿物品纵向y的两侧部包括在物品纵向y相连的非隙缝区域nt,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0中,如图17所示,在物品纵向y的两端部包括非隙缝区域nt1、nt1,且在沿物品纵向y的两侧部包括非隙缝区域nt2、nt2。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片状物1中包括1片基材片,在该基材片的物品纵向y的两端部和物品横向x的两端部设置有非隙缝区域nt,在该非隙缝区域nt之间设置有由后述的切割步骤形成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设置这样的非隙缝区域nt时,发挥如下效果,即,在使用前的状态下容易维持片状物1的片形状,构造不易散乱,并且制造时容易进行输送。优选在非隙缝区域nt(nt1、nt2)没有配置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这样在非隙缝区域nt(nt1、nt2)没有配置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时,发挥如下效果,即,即便吸收了液体,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也不易在非隙缝区域nt(nt1、nt2)溶胀,即便在溶胀后的状态下也容易维持片状物1的片形状,构造不易散乱,并且在固定有吸水性聚合物3颗粒的区域容易吸收液体,片状物1整体上容易取得平衡。

另外,在如图17所示的片状物1那样在物品纵向y的两端部包括非隙缝区域nt1、nt1的情况下,就容易维持片状物1的片形状、构造不易散乱并且吸收区域at的柔软度提升、不易给穿着者带来不适感的观点而言,优选该物品纵向y的两端部被固定于吸收性物品。这里所说的物品纵向y的两端部(非隙缝区域nt1、nt1)被固定的吸收性物品是指在尿布10中正面片21、背面片22和包芯片25中的至少一个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在这样将物品纵向y的两端部固定于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更优选在非隙缝区域nt1没有固定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而且,就吸收区域at的柔软度提升、不易给穿着者带来不适感的观点而言,特别优选中央区域ct的排列有吸收性单元4的部分不被固定于吸收性物品。

另外,在如图17所示的片状物1那样在沿物品纵向y的两侧部包括非隙缝区域nt2、nt2的情况下,就容易维持片状物1的片形状、构造不易散乱、并且吸收区域at的柔软度提升、不易给穿着者带来不适感的观点而言,优选该沿物品纵向y的两侧部被固定于吸收性物品。这里所说的沿物品纵向y的两侧部(非隙缝区域nt2、nt2)被固定的吸收性物品,是指在尿布10中正面片21、背面片22和包芯片25的至少一个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在这样将沿物品纵向y的两侧部固定于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更优选在非隙缝区域nt1没有固定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而且,就吸收区域at的柔软度提升、不给穿着者带来不适感的观点而言,特别优选各侧部区域st的排列有吸收性单元4的部分不被固定于吸收性物品。

在尿布10中,配置于作为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的各侧部区域st的吸收性单元4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沿纵向(y1方向)的两侧缘部之间的距离与配置于作为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的中央区域ct的吸收性单元4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沿纵向(y1方向)的两侧缘部之间的距离不同。这里,所谓长条状基体部2的沿纵向(y1方向)的两侧缘部之间的距离是与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横向(x1方向)的长度)相同的含义。在中央区域ct的宽度大于各侧部区域st的宽度的情况下,就减轻裆下部分的不适感的观点而言,优选配置于各侧部区域st的1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s)(横向(x1方向)的长度)(参照图17)短于配置于中央区域ct的1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c)(横向(x1方向)的长度)(参照图17)。另外,在中央区域ct的宽度小于各侧部区域st的宽度的情况下,就侧部区域st立起时对腿周的服贴性的观点而言,优选配置于中央区域ct的1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c)(横向(x1方向)的长度)(参照图17)短于配置于各侧部区域st的1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s)(横向(x1方向)的长度)(图17参照)。

片状物1的中央区域ct中,关于1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c)(横向(x1方向)的长度)(参照图17)相对于片状物1的宽度(w1)(参照图17)的比率,就减轻因裆下部分的弯曲性提高(柔软性提升)所致的不适感的观点而言,优选为0.1%以上,更优选为0.2%以上,且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4%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0.1%以上且20%以下,更优选为0.2%以上且4%以下。

就同样的观点而言,适当地,中央区域ct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c)优选为0.3mm以上,更优选为0.6mm以上,且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2mm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0.3mm以上且10mm以下,更优选为0.6mm以上且2mm以下。另外,片状物1的宽度(w1)为50mm以上且300mm以下。

片状物1的中央区域ct中,就同样的观点而言,1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长度(l2c)(纵向(y1方向)的长度)(参照图17)相对于片状物1的长度(l1)(参照图17)的比率优选为2%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且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98%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2%以上且100%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上且98%以下。

就同样的观点而言,适当地,中央区域ct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长度(l2c)优选为20mm以上,更优选为200mm以上,且优选为1000mm以下,更优选为980mm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20mm以上且1000mm以下,更优选为200mm以上且980mm以下。另外,片状物1的长度(l1)为100mm以上且1000mm以下左右。

片状物1的各侧部区域st中,关于1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长度(l2s)(纵向(y1方向)的长度)(参照图17)相对于片状物1的宽度(w1)(参照图17)的比率,就维持各侧部区域st立起时的形状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3%以上,且优选为47%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1.5%以上且47%以下,更优选为3%以上且40%以下。

就同样的观点而言,适当地,各侧部区域st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长度(l2s)优选为5mm以上,更优选为10mm以上,且优选为140mm以下,更优选为120mm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5mm以上且140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上且120mm以下。

片状物1的各侧部区域st中,关于1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s)(横向(x1方向)的长度)(参照图17)相对于片状物1的长度(l1)(参照图17)的比率,就各侧部区域st立起时对腿周的服贴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0.03%以上,更优选为0.06%以上,且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2%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0.03%以上且10%以下,更优选为0.06%以上且2%以下。

就同样的观点而言,适当地,各侧部区域st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s)优选为0.3mm以上,更优选为0.6mm以上,且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2mm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0.3mm以上且10mm以下,更优选为0.6mm以上且2mm以下。

就液体容易在吸收区域at扩散、吸水性聚合物3的利用效率提高的观点而言,构成吸收性单元4的长条状基体部2优选为亲水性片。作为亲水性片,可以列举纸、无纺布、布、使合成树脂发泡而形成的合成海绵等,这些之中,就即便薄,拉伸强度也相对较高,并且薄而可赋予柔软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使用无纺布。作为无纺布,优选使用含有亲水性纤维作为构成纤维的亲水性无纺布、含有对合成纤维赋予了亲水性后的纤维作为构成纤维的亲水性无纺布等。该无纺布的克重优选为5g/m2以上且100g/m2以下,更优选为10g/m2以上且40g/m2以下。

作为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能够使用在该吸收性物品的技术领域所一直使用的各种吸水性聚合物,例如,可以列举聚丙烯酸钠、(丙烯酸-乙烯醇)共聚物、聚丙烯酸钠交联体、(淀粉-丙烯酸)接枝聚合物、(异丁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及其皂化物、聚丙烯酸钾、以及聚丙烯酸铯等,能够单独使用这些的1种或混合2种以上使用。作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根据其形状的不同,有不定形类型、块状类型、袋状类型、球粒凝聚类型、球状类型等,能够使用任意类型,在片状物1中使用球状类型。

作为使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表面的方法,可以列举:使用粘接剂的方法;利用氢键等进行化学固定的方法;或于长条状基体部2为无纺布或布的情况下,使其构成纤维起毛并使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固定于起毛的构成纤维之间的方法等,在图18和图19所示的片状物1中使用粘接剂5。即,片状物1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经由粘接剂5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这样经由粘接剂5将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表面时,在片状物1的使用前的状态或溶胀后的状态下,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不易脱落。

作为粘接剂5,例如优选使用热熔型粘接剂。作为热熔型粘接剂,可以列举苯乙烯系、烯烃系等。作为苯乙烯系热熔粘接剂,能够使用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is)、作为sbs的氢化物的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sebs)、及掺合有这些中的2种以上的掺合系热熔型粘接剂。这些之中,就容易取得粘性力与凝聚力的平衡的观点而言,特别优选使用sis与sbs的掺合系热熔型粘接剂、或sis与sebs的掺合系热熔型粘接剂。热熔型粘接剂的涂敷量优选为0.5g/m2以上且100g/m2以下,更优选为5g/m2以上且50g/m2以下。

片状物1只要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仅固定于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或下表面)的表面即可,就提高片状物1的液体吸收性能的观点而言,在图18所示的片状物1中,不仅固定于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也固定于另一个面(下表面)的表面。这里,配置于中央区域ct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与配置于各侧部区域st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优选聚合物的种类相同。同样地,配置于中央区域ct的另一个面(下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与配置于各侧部区域st的另一个面(下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优选聚合物的种类相同。在以下说明中,列举配置于中央区域ct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与配置于另一面(下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为例进行说明。

在将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固定于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两个面(上下表面)的表面时,就进一步发挥上述效果的观点而言,优选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另一个面(下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大于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优选为10g/m2以上且250g/m2以下,更优选为30g/m2以上且150g/m2以下。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另一个面(下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优选为30g/m2以上且400g/m2以下,更优选为50g/m2以上且300g/m2以下。

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和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测定。

<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和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的测定方法>

预先以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不会脱落的方式自吸水性聚合物上表面再次利用粘接剂等进行固定,使用溶剂等使固定于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从长条状基体部2剥离,对附着于吸水性聚合物的粘接剂进行清洗。在使吸水性聚合物干燥后,测定固定于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重量,根据固定有吸水性聚合物的部分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面积与剥离的吸水性聚合物的重量,算出固定于每单位面积的吸水性聚合物重量,设为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克重。测定以5片进行,算出平均值。

关于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克重,同样地在固定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后,将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进行剥离、清洗,并算出。

另外,在将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固定于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两个面(上下表面)的表面时,就使液体大量地保持于远离穿着者的肌肤的非肌肤相对面(下表面)的表面,不使液体残留于肌肤相对面(上表面)的表面而提升肌肤触感的观点而言,优选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与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2的另一个面(下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相比,加压下通液性能较高,离心保持量较低。这样,优选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种类与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2的另一个面(下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种类不同。此处所谓吸水性聚合物的种类不同是指加压下通液速度或离心保持量不同。就上述观点而言,关于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2.0kpa下的加压下通液速度优选为20ml/min以上,更优选为40ml/min以上,且优选为1000ml/min以下,更优选为800ml/min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20ml/min以上且1000ml/min以下,更优选为40ml/min以上且800ml/min以下。另外,关于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另一个面(下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2.0kpa下的加压下通液速度优选为0ml/min以上,更优选为10ml/min以上,且优选为400ml/min以下,更优选为200ml/min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0ml/min以上且400ml/min以下,更优选为10ml/min以上且200ml/min以下。加压下通液速度通过以下测定方法而求出。

<加压下通液速度的测定方法>

加压下通液速度利用日本专利特开2003-235889号公报所记载的测定方法和测定装置进行测定。即,在100ml的玻璃烧杯中,将作为测定试样的吸水性聚合物0.32±0.005g浸渍于对于使其溶胀而言为充分的量的生理盐水(0.9质量%氯化钠水溶液)、例如吸水性聚合物的饱和吸收量的5倍以上的生理盐水中,放置30分钟。另外,准备在垂直地竖立的圆筒(内径25.4mm)的开口部的下端具有金属丝网(网眼150μm,三商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的生物管柱烧结不锈钢过滤器30sus)、和附有旋塞(内径2mm)的细管(内径4mm,长度8cm)的过滤圆筒管,在封闭旋塞的状态下,将包含溶胀的测定试样的上述烧杯的内容物全部投入至该圆筒管内。接着,将在前端具有网眼为150μm且直径为25mm的金属丝网的、直径2mm的圆柱棒插入至过滤圆筒管内,使该金属丝网与测定试样接触,进一步载置重物,使其对测定试样施加2.0kpa的荷重。在该状态下放置1分钟后,打开旋塞,使液体流动,计测过滤圆筒管内的液面自60ml的刻度线到达40ml的刻度线(即通过20ml的液体)为止的时间(t1)(秒)。使用所计测的时间t1(秒),根据下式算出2.0kpa下的加压下通液速度。另外,式中,t0(秒)是未在过滤圆筒管内投入测定试样,而计测生理盐水20ml通过金属丝网所需要的时间的值。

加压下通液速度(ml/min)=20×60/(t1-t0)

测定进行5次(n=5),去除上下各1点的值,将剩余3点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另外,测定在23±2℃、湿度50±5%进行,在测定前将试样在该环境下保存24小时以上后进行测定。加压下通液速度的更详细的测定方法记载于日本专利特开2003-235889号公报的段落[0008]和段落[0009]中,另外,测定装置记载于该公报的图15和图16中。

就上述观点而言,关于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其离心保持量(吸水量)优选为20g/g以上,更优选为25g/g以上,且优选为50g/g以下,更优选为45g/g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20g/g以上且50g/g以下,更优选为25g/g以上且45g/g以下。另外,关于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另一个面(下表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其离心保持量(吸水量)优选为25g/g以上,更优选为30g/g以上,且优选为65g/g以下,更优选为55g/g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25g/g以上且65g/g以下,更优选为30g/g以上且55g/g以下。离心保持量(吸水量)通过以下测定方法而求出。

<离心保持量(吸水量)的测定方法>

离心保持量(吸水量)的测定依据jisk7223(1996)进行。将尼龙制的织布(三力制作所销售,品名:尼龙网,规格:250目)切断成宽度10cm、长度40cm的长方形并在长度方向中央进行对折,将两端进行热密封而制作宽度10cm(内部尺寸9cm)、长度20cm的尼龙袋。接着,精确称量作为测定试样的吸水性聚合物1.00g,投入至所制作的尼龙袋的底部,使其变得均匀。接着,使投入有试样的尼龙袋浸渍于调温至25℃的生理盐水(0.9质量%氯化钠水溶液)中。然后,在自浸渍开始1小时后将尼龙袋自生理盐水取出,以垂直状态悬挂1小时而沥掉水后,使用离心脱水器(kokusanco.,ltd.制造,型号h-130c特型)进行脱水。脱水条件设为以143g(800rpm)进行10分钟。脱水后,测定试样的质量,依照下式算出目标的离心保持量(吸水量)。

离心保持量(g/g)=(a'-b-c)/c

式中,a'表示离心脱水后的试样及尼龙袋的总质量(g),b表示尼龙袋吸水前(干燥时)的质量(g),c表示试样吸水前(干燥时)的质量(g)。

测定进行5次(n=5),去除上下各1点的值,将剩余3点的平均值设为测定值。另外,测定在23±2℃、湿度50±5%进行,在测定前将试样在该环境下保存24小时以上后进行测定。

片状物1在如图19所示的溶胀后的状态下,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溶胀至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沿纵向(y1方向)的侧缘部2s。这里,所谓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溶胀至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换而言之,是指在片状物1溶胀后的状态下,例如如图19所示的溶胀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a那样,溶胀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越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而存在。另外,只要在片状物1溶胀后的状态下,溶胀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越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而存在即可,在片状物1的使用前的状态下,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可以存在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较侧缘部2s靠内侧,或者也可以如例如图18所示的使用前(溶胀前)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b那样,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自最初起便越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而存在。

另外,片状物1在如图19所示的溶胀后的状态下,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位置在厚度方向(z1方向)上上下偏移、变得倾斜等,与吸收液体之前的位置不同。这里,所谓在片状物1溶胀后的状态下,长条状基体部2的位置在厚度方向(z1方向)上与吸收液体之前的位置不同,是指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溶胀后的状态下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位置与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使用前(溶胀前)的状态下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位置不同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尿布10中,就维持排尿后的各侧部区域st的服贴性的观点而言,优选在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两个面(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表面,配置于作为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的中央区域ct的吸收性单元4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大于配置于作为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的各侧部区域st的吸收性单元4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就上述观点而言,配置于中央区域ct的吸收性单元4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在每个单面优选为30g/m2以上且400g/m2以下,更优选为50g/m2以上300g/m2以下。就上述观点而言,配置于各侧部区域st的吸收性单元4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在每个单面优选为10g/m2以上且250g/m2以下,更优选为30g/m2以上且150g/m2以下。

在尿布10的吸收性主体20中,如图20所示,正面片21包覆具有吸收性芯24的吸收体23的肌肤相对面的整个面,且具有自吸收体23的两侧缘部向物品横向x外侧延伸出去的延伸部位21e,该延伸部位21e折回至吸收体23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包覆位于吸收性芯24的各侧部区域st的吸收体23的非肌肤相对面。适当地,吸收性主体20包括包覆吸收性芯24的肌肤相对面的正面片21和包覆吸收性芯24的非肌肤相对面的背面片22。正面片21包含液体透过性的片,是在尿布10的穿着状态下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对的片。正面片21包覆作为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的物品纵向y的整个区域,正面片21的延伸部位21e的前端部21e1超过作为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的各侧部区域st,到达至位于中央区域ct的吸收体23的非肌肤相对面。背面片22包覆作为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的物品纵向y的整个区域,并且也包覆物品横向x的整个区域。背面片22包含液体不透过性或拨水性的片,是与外装体30相对的片。

在尿布10中,正面片21的延伸部位21e如图20所示,其前端部21e1被固定于位于较延伸部位21e靠非肌肤相对面侧且与延伸部位21e邻接的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适当地,在尿布10中,吸收性主体20在沿物品纵向y的两侧部具有一对防漏翻边26、26。防漏翻边26将呈在物品纵向y上较长的矩形的拨水性片材料27对折,使对折状态的该片材料27的侧部区域夹在背面片22与正面片21的延伸部位21e之间配置而被固定。即,在尿布10中,所谓正面片21的前端部21e1被固定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是指形成防漏翻边26的片材料27。通过该接合,形成有沿物品纵向y延伸的接合部28。

在尿布10中,接合部28通过使用热密封、高频密封、超声波密封、热熔型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方法将形成防漏翻边26的片材料27、正面片21的延伸部位21e的前端部21e1、和背面片22进行接合而形成。另外,接合部28可以形成为连续的直线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为在各处具有间断部的不连续的直线状,或者也可以形成为连续或不连续的曲线状等。

在尿布10中,正面片21的前端部21e1固定于形成防漏翻边26的片材料27的位置、即接合部28的位置如图20所示,与对应于作为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的中央区域ct和各侧部区域st的边界的位置bp一致。适当地,在尿布10中,如图20所示,在剖视时,在物品厚度方向z上,接合部28的位置与对应于上述边界的位置bp重叠。

在尿布10中,如图20所示,对折状态的片材料27使其折线位于物品横向x的内侧,线状的弹性部件29a以伸长状态固定于该折线的位置的内部。通过使该弹性部件29a收缩,在尿布10的穿着状态下,防漏翻边26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立起。

另外,在尿布10中,如图20所示,在形成防漏翻边26的对折状态的片材料27的内部,除线状的弹性部件29a以外,还以伸长状态固定有线状的弹性部件29b。弹性部件29b配置于防漏翻边6中的线状的弹性部件29a与接合部28之间,遍及防漏翻边26的物品纵向y整体而配置。另外,线状的弹性部件29b在尿布1的展开状态下配置于较后述的配置于吸收体23的侧部的线状的弹性部件29c靠物品横向x外侧的位置。

另外,在尿布10中,如图20所示,在吸收体23的沿物品纵向y的两侧缘部,分别沿侧缘部以伸长状态配置有弹性部件29c。该弹性部件29c遍及作为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的物品纵向y的全长而配置。弹性部件29c位于构成吸收体23的包芯片25与正面片21之间,接合于两个片。利用弹性部件29c的收缩力,位于吸收性芯24的各侧部区域st的吸收体23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而立起。

对上述一次性尿布10的各部的构成材料进行说明。

各部的构成材料能够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该技术领域中通常所使用的构成材料。

例如,作为正面片21,能够使用亲水性且液体透过性的无纺布、或开孔膜。作为背面片22,能够使用液体不透过性的材料或拨水性的材料。作为液体不透过性的材料,能够使用树脂膜、或树脂膜与无纺布等的层压材等,作为拨水性的材料,能够使用拨水性无纺布等。作为拨水性无纺布,能够使用用作形成防漏翻边26的片材料27的后述无纺布。作为包芯片25,能够使用通过湿式抄造法制得的薄页纸(tissuepaper)或液体透过性的无纺布等。

作为形成防漏翻边26的片材料27,能够使用包含纺粘、熔喷、纺粘等的多层构造的复合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热粘无纺布、热风无纺布等,就柔软性、耐水性等方面而言,优选为包含纺粘及熔喷的多层构造的无纺布。

作为形成外装体30的内层片31及外层片32,适当地包含相同或不同的透气性片、例如由各种方法制得的无纺布。作为内层片31和外层片32,例如优选使用纺粘无纺布。

作为用于吸收性主体20的线状的弹性部件29a、29b、29c的形态,优选为橡胶线、特定宽度的带状弹性部件(橡胶带等)等,特别优选为橡胶线。用于外装体30的线状的弹性部件33(腰部弹性部件33w、腿部弹性部件33l和腰身弹性部件33d)也同样地优选为橡胶线、特定宽度的带状弹性部件(橡胶带等)等,特别优选为橡胶线。作为弹性部件29a、29b、29c以及弹性部件33(腰部弹性部件33w、腿部弹性部件33l和腰身弹性部件33d)的原料,可以列举天然橡胶、苯乙烯-丁二烯、丁二烯、异戊二烯、氯丁橡胶等合成橡胶、eva、伸缩性聚烯烃、聚氨酯等。

对使用上述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0时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关于尿布10,如图15和图16所示,吸收体23的吸收性芯24由包括多个包括吸水性聚合物3的吸收性单元4的片状物1形成。另外,于作为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的各侧部区域st,如图17所示,各吸收性单元4以其纵向(y1方向)朝向物品横向x的方式排列。而且,正面片21如图20所示,包覆吸收体23的肌肤相对面的整个面,具有自吸收体23的两侧缘部向物品横向x外侧延伸出去的延伸部位21e,该延伸部位21e折回至吸收体23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包覆位于吸收性芯24的各侧部区域st的吸收体23的非肌肤相对面,延伸部位21e的前端部21e1利用接合部28固定于邻接的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这样,各吸收性单元4以其纵向(y1方向)朝向物品横向x的方式排列,并且正面片2以包裹排列有各吸收性单元4的片状物1的各侧部区域st的方式配置,因此如图21所示,在穿着时与各侧部区域st对应的吸收体23的侧部部分的吸收体容易立起,裆下部c的服贴性及防漏性能提高,并且,在穿着中不易给穿着者带来不适感。

另外,在尿布10中,如图21所示,在形成防漏翻边26的片材料27的对折线的位置以伸长状态固定有线状的弹性部件29a,因此,通过使该弹性部件29a收缩,伴随着防漏翻边26立起,吸收体23的侧部部分的吸收体更容易立起。另外,在尿布10中,如图21所示,在吸收体23的两侧缘部以伸长状态配置有弹性部件29c,因此利用弹性部件29c的收缩力,位于吸收性芯24的各侧部区域st的吸收体23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进一步立起。另外,在尿布10中,如图21所示,在较弹性部件29c靠物品横向x外侧的位置配置有线状的弹性部件29b,因此特别是位于各侧部区域st的吸收体23容易立起。

另外,在尿布10中,如图20所示,正面片21的前端部21e1固定于形成防漏翻边26的片材料27的位置(接合部28)与对应于作为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的中央区域ct和各侧部区域st的边界的位置bp一致。因此,吸收体23的侧部部分的吸收体更容易立起。

另外,在尿布10中,如图17所示,在作为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的中央区域ct,各吸收性单元4以其纵向(y1方向)朝向物品纵向y的方式排列。因此,在尿布10的穿着中,与吸收性主体20的中央区域ct对应的部分容易服帖于穿着者的裆宽度。另外,体液在片状物1的中央区域ct容易沿物品纵向y扩散,能够有效地利用片状物1整体,吸收性能提高。

另外,在尿布10中,作为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如图19所示,在溶胀后的状态下,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溶胀至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参照图19所示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a),并且,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位置在厚度方向(z方向,z1方向)上与吸收液体之前的位置不同。因此,如图19所示,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吸收体液而溶胀时,在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4彼此,即便溶胀至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3彼此进行接触,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4彼此也容易沿厚度方向(z方向,z1方向)自由移动,可以缓和溶胀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3彼此的碰撞,能够减少对溶胀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施加的压力,不易阻碍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体液吸收。因此,作为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吸收体液而溶胀时,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不易产生溶胀阻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吸收性能,因此容易提高尿布10的吸收性能。特别是,在尿布10中,片状物1为在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4间不存在介入物的状态,因此吸收性单元4容易移动,容易进一步发挥上述效果。

另外,在尿布10中,片状物1在如图19所示的溶胀后的状态下,构成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的长条状基体部2彼此的位置在厚度方向(z方向,z1方向)上不同。因此,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4彼此容易沿厚度方向(z方向,z1方向)自由移动,容易缓和溶胀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3彼此的碰撞,能够减少对溶胀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施加的压力,不易阻碍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体液吸收。

在尿布10的片状物1中,就使溶胀后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溶胀至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使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4彼此沿厚度方向(z方向,z1方向)自由移动,更不易产生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溶胀阻碍的观点而言,在如图18所示的使用前的状态下,优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配置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沿纵向(y1方向)的侧缘部2s附近,更优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突出至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参照图18所示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b)。

特别是,在片状物1的中央区域ct,就使溶胀后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溶胀至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使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4彼此沿厚度方向(z方向,z1方向)自由移动,更不易产生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溶胀阻碍的观点而言,优选长条状基体部2的沿纵向(y1方向)的两侧缘部2s、2s间的距离大于使用前(溶胀前)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平均粒径,且小于溶胀后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平均粒径。另外,所谓长条状基体部2的两侧缘部2s、2s间的距离是与上述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c)相同的含义。使用前(溶胀前)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平均粒径优选为20μm以上,更优选为200μm以上,且优选为700μm以下,更优选为500μm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20μm以上且7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另一方面,溶胀后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平均粒径优选为200μm以上,更优选为800μm以上,且优选为30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00μm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200μm以上且3000μm以下,更优选为800μm以上且2000μm以下。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平均粒径通过以下的测定方法而求出。

<使用前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d1的测定方法>

关于使用前的状态下的平均粒径d1,能够使用前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测定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直径或长轴。这里所说的直径是指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为球状的情况。另外,所谓长轴是指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为菱形、长方形、簇状、橄榄球形等异型形状的情况。测定计50个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直径或长轴,将其数量平均粒径作为使用前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d1。

<溶胀后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d2的测定方法>

关于溶胀后的状态下的平均粒径d2,能够将片状物1浸渍于调温至25℃的生理盐水(0.9质量%氯化钠水溶液)中,自浸渍开始起1小时后从生理盐水取出片状物1,以垂直状态悬挂30分钟而沥掉水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测定长条状基体部2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直径或长轴。这里所说的直径是指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为球状的情况。另外,所谓长轴是指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为菱形、长方形、簇状、橄榄球形等异型形状的情况。测定总计50个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直径或长轴,将其数量平均粒径作为溶胀后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

接着,以制造上述构成的片状物1的情况为例,参照图22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所使用的片状物的制造方法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图22表示本实施方案的制造方法优选使用的制造装置100。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0自制造步骤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序包括基材片切割部110、粘接剂涂敷部120和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另外,在图22所示的制造装置100中,使用粘接剂涂敷部120和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一体化而成的装置,但粘接剂涂敷部120和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也可以不一体化。上述一体化而成的装置成为在该装置的上游侧配置有粘接剂涂敷部120,在该一体化而成装置的下游侧配置有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的结构。

基材片切割部110是切割作为长条状基体部2的原料的带状的基材片2b而形成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部分。基材片2b的切割能够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各种公知的切割装置,在制造装置100中,如图22所示,使用1组图23所示的包括在周面配置有多个切割刀片111a、111a、111a…的旋转模111b、和与旋转模111b相对配置的周面平坦的承接辊112的切割装置113,另外,使用1组图24所示的包括在周面配置有多个切割刀片115a、115a、115a…的旋转模115b、和与旋转模115b相对配置的周面平坦的承接辊116的切割装置117。

上游侧的切割装置113以与基材片2b的沿输送方向(yd1方向)的两侧部对应的方式,如图23所示,在辊的轴方向的两端部分别配置有多个切割刀片111a、111a、111a…。多个切割刀片111a、111a、111a…分别在辊的圆周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该刀片的方向配置于与带状的基材片2b的输送方向(yd1方向)正交的方向(xd1方向)。在辊的圆周方向上相邻的切割刀片111a、111a彼此的间隔与所形成的侧部区域st的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s(参照图17)对应。这里,基材片2b的输送方向(yd1方向)与所制造的片状物1的物品纵向y对应,正交的方向(xd1方向)与所制造的片状物1的物品横向x对应。另外,基材片2b的切割也可以使用照射激光而进行熔断的激光装置。

如图17所示的片状物1那样,在片状物1在物品横向x的两端部包括非隙缝区域nt2的情况下,例如,如图23所示,只要在辊的周面形成未配置切割刀片111a的非配置部分114即可。而且,具有旋转的切割刀片111a的辊的周面的非配置部分114的圆弧的长度设为与和图17所示的配置于片状物1的物品纵向y的两端部的非隙缝区域nt1的物品纵向y的长度的合计相等的长度对应。另外,切割刀片111a的辊的轴方向的长度与图17所示的片状物1的侧部区域st所具有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纵向(y1方向)的长度l2s(参照图17)对应。另外,在片状物1在沿物品纵向y的两侧部包括非隙缝区域nt2的情况下,使用切割刀片111a的辊的轴方向的长度未延伸至与该非隙缝区域nt2对应的位置的切割刀片111a即可。

下游侧的切割装置117以与基材片2b的输送方向(yd1方向)的中央区域对应的方式,如图24所示,包括多个切割刀片115a、115a、115a…、和与多个切割刀片115a、115a、115a…共通并相对配置的周面平坦的承接辊116的切割装置117。切割装置117的多个切割刀片115a、115a、115a…分别与正交于带状的基材片2b的输送方向(yd1方向)的方向(xd1方向)一致地配置。在正交的方向(xd1方向)上相邻的切割刀片115a、115a彼此的间隔与所形成的中央区域ct的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c(参照图17)对应。另外,基材片2b的切割也可以使用上刀片与下刀片的侧面相互磨合进行切断的剪切方式的切割装置,也可以使用照射激光进行熔断的激光装置。

如图17所示的片状物1那样,在片状物1在物品纵向y的两端部包括非隙缝区域nt1的情况下,例如,只要如图24所示那样在辊周面形成未配置切割刀片115a的非配置部分118即可。旋转的切割刀片115a的外周的非配置部分118的圆弧的长度设为与和图17所示的片状物1所具有的非隙缝区域nt1的物品纵向y的长度的合计相等的长度对应。准备包括这样的非配置部分118的多个切割刀片115a、115a、115a…,并对准在xd1方向上相邻的切割刀片115a的非配置部分118、118彼此的位置而配置来使用即可。另外,旋转的切割刀片115a的外周的除非配置部分118以外的部分的圆弧的长度与图17所示的片状物1的中央区域ct所具有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纵向(y1方向)的长度l2c(参照图17)对应。

位于基材片切割部110的下游侧的粘接剂涂敷部120是在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涂敷粘接剂5的部分,在制造装置100中,如图22所示,包括涂敷头121。涂敷头121能够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各种公知的涂敷装置。涂敷头121以在xd1方向上具有与片状物1的吸收区域at的宽度(物品横向x的长度)对应的长度的方式形成。这样形成的涂敷头121在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上隔开间隔而配置。

位于粘接剂涂敷部120的下游侧的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是在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而形成吸收性单元4的部分,在制造装置100中,如图22所示,包括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131。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131能够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各种公知的导入装置。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131以在xd1方向上具有与片状物1的吸收区域at的宽度(物品横向x的长度)对应的长度的方式形成。这样形成的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131在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上隔开间隔而配置。

另外,在图22所示的制造装置100中,在与粘接剂涂敷部120和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一体化而成的装置相对的位置且所要输送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下表面侧配置有真空传送机141。真空传送机141包括架设于驱动辊142和多个从动辊143的环状的透气性带144、以及隔着透气性带144而配置于与上述一体化而成的装置相对的位置的真空箱145。在真空传送机141上导入由基材片切割部110切割基材片2b而形成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

另外,在图22所示的制造装置100中,包括从带状的基材片2b的坯料卷陆续送出基材片2b的驱动辊151、和将所制造的片状物1的前体1b输送至最下游侧的驱动辊152。

接着,对使用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0连续地制造片状物1的方法、即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所使用的片状物1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使用制造装置100的片状物1的制造方法包括:切割步骤,切割带状的基材片2b而形成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和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散布步骤,在该切割步骤的后续步骤中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在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散布步骤的前步骤中包括涂敷粘接剂5的粘接剂涂敷步骤。即,使用制造装置100的片状物1的制造方法在切割步骤的后续步骤中包括粘接剂涂敷步骤,在粘接剂涂敷步骤的后续步骤中包括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散布步骤。

在实施上述切割步骤之前,首先使与真空箱145连接的排气装置工作而使真空箱145内形成为负压。

接着,使驱动辊151和驱动辊152驱动,使切割装置113和透气性带144旋转,使真空传送机141工作。然后,利用驱动辊151从带状的基材片2b的坯料卷陆续送出基材片2b,并供给至基材片切割部110的切割装置113中的具有多个切割刀片111a的辊与承接辊112之间、和多个切割刀片115a与承接辊116之间,然后,切割带状的基材片2b而形成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切割步骤)。另外,在使用制造装置100的片状物1的制造方法中,将带状的基材片2b供给至具有多个切割刀片111a的辊与承接辊112之间进行切割,其后,供给至多个切割刀片115a与承接辊116之间进行切割,而形成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但也可供给至多个切割刀片115a与承接辊116之间进行切割,其后供给至具有多个切割刀片111a的辊与承接辊112之间进行切割,而形成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

在上游侧使用切割装置113的实施方案中,如图23所示,在辊的轴方向的两端部配置多个切割刀片111a、111a、111a…,配置于该辊的轴方向的各端部的各切割刀片111a的刀片朝向配置于与带状的基材片2b的输送方向(yd1方向)正交的方向(xd1方向),因此将带状的基材片2b在沿基材片2b的输送方向(yd1方向)的两侧部区域进行切割,并且在各侧部区域,在输送方向(yd1方向)上隔开间隔,沿正交的方向(xd1方向)切割多个部位而形成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另外,由切割刀片111a切割的部分成为配置于各侧部区域st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

另外,在使用制造装置100的实施方案中,在辊的轴方向的两端部的周面形成有未配置切割刀片111a的非配置部分114,因此在输送的带状的基材片2b间隔性地形成与相当于和非隙缝区域nt1的物品纵向y的长度的合计相等的长度对应的非切割部ntb。利用切割步骤的上游侧的切割装置113形成的两侧部区域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与正交的方向(xd1方向)平行地形成,沿输送方向(yd1方向)并排设置而配置。

接着,在下游侧使用切割装置117的实施方案中,如图24所示,多个切割刀片115a配置于基材片2b的输送方向(yd1方向)的中央区域,各切割刀片115a与正交于带状的基材片2b的输送方向(yd1方向)的方向(xd1方向)一致地配置,因此,在带状的基材片2b的中央区域进行切割,并且在中央区域在正交的方向(xd1方向)隔开间隔,沿输送方向(yd1方向)切割多个部位而形成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另外,由切割刀片115a切割的部分成为配置于中央区域ct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

另外,在使用制造装置100的实施方案中,多个切割刀片115a分别具有非配置部分118,因此通过使非配置部分118的位置对准利用上游侧的切割装置113形成的非切割部ntb,在输送的带状的基材片2b间隔性地形成与相当于和非隙缝区域nt1的物品纵向y的长度的合计相等的长度对应的非切割部ntb。利用切割步骤的下游侧的切割装置117形成的中央区域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与输送方向(yd1方向)平行地形成,沿正交的方向(xd1方向)并排设置而配置。

接着,在利用切割步骤形成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的表面涂敷粘接剂5(粘接剂涂敷步骤)。在使用制造装置100的实施方案中,一边用真空传送机141输送利用切割步骤形成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一边在位于真空箱145上的期间,利用粘接剂涂敷部120的涂敷头121,在沿正交的方向(xd1方向)并排设置而形成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除非切割部ntb以外,间隔性地涂敷粘接剂5。

接着,在利用粘接剂涂敷步骤形成的涂敷于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粘接剂5上,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散布步骤)。在使用制造装置100的实施方案中,一边利用真空传送机141输送利用粘接剂涂敷步骤形成的在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涂敷有粘接剂5的长条状基体部2,一边在位于真空箱145上的期间,利用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的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131,在涂敷于并排设置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粘接剂5上,除非切割部ntb以外,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通过这样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形成多个经由粘接剂5将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表面的吸收性单元4。

在片状物1中,在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两个面(上下表面)的表面固定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因此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制造,即,使用图18所示的制造装置100,使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固定于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后,经由翻转辊使其翻转,其后使用另外的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在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另一个面(下表面)的表面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并使其固定。

如上所述操作,形成片状物1的前体1b。在所形成的片状物1的前体1b中,形成于中央区域的多个吸收性单元4以各自的纵向(y1方向)朝向输送方向(yd1方向)的方式排列,形成于各侧部区域的多个吸收性单元4以各自的纵向(y1方向)朝向正交的方向(xd1方向)的方式排列。

接着,利用驱动辊152将片状物1的前体1b输送至下游侧,使用公知的切断装置(未图示),在每个非切割部ntb的输送方向(yd1方向)的长度的二等分位置进行切断,从而连续地制造在物品纵向y的两端部具有非隙缝区域nt1的片状物1。这样,根据使用制造装置100的实施方案,能够稳定且高效地制造片状物1。

另外,根据使用制造装置100的实施方案,使用多个切割刀片111a、111a、111a…或多个切割刀片115a、115a、115a…形成均匀的宽度的长条状基体部2后,在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涂敷粘接剂5,因此,容易成为在所制造的片状物1中形成于中央区域ct或各侧部区域st的在横向(x1方向)上相邻的吸收性单元的长条状基体部2、2彼此遍及整体地邻接的方式。能够稳定且高效地制造此种片状物1。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除了将使用制造装置100所制造的片状物1用于吸收性芯24以外,能够与所谓横流方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公知的制造方法同样操作来制造。例如,一边将片状物1以其长度方向为流动方向(纵流)连续地输送,一边利用带状的包芯片25包覆整体,从而形成沿流动方向间隔性地配置有片状物1的吸收体23的连续体。其后,利用将在内部配置有连续的线状的弹性部件29a、29b、29c的经折回的片材料27固定于带状的正面片21的两侧部而形成的顶部片部件,包覆吸收体23的连续体的上表面,并且利用带状的背面片22包覆吸收体23的连续体的下表面。其后,将该顶部片部件的沿流动方向(纵流)的两侧部往下卷于吸收体23的连续体的下表面侧,并将这些构成部件固定,在流动方向(纵流)上相邻的片状物1之间将每个分断,从而沿流动方向(纵流)连续地制造吸收性主体20。其后,使各吸收性主体20旋转90度,经由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将其固定于以其它步骤制得的带状的外装体30的内层片31上,形成尿布1的连续体。接着,在于由配置有吸收性主体20的外装体30的连续体中的腿部弹性部件33l呈环状包围的环状部的内侧形成腿部孔洞。接着,以外装体30的连续体的流动方向的两侧部重叠的方式重合,将外装体30的连续体与吸收性主体20对折。其后,间隔性地形成侧封部s,其后,在侧封部s进行切断,从而连续地制造尿布1。

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进行变更。

上述作为尿布10所具有的吸收性芯24的片状物1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中央区域ct和各侧部区域st中的任一个均使用多个具有均匀的宽度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吸收性单元4而形成,但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也可以不均匀。适当地,也可以在俯视片状物1时,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偏置而固定,在被固定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相对较多的部分,长条状基体部2的沿纵向(y1方向)的两侧缘部2s、2s间的距离相对变短。即,将被固定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较多的部分与较少的部分进行比较,也可以形成为被固定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较多的部分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两侧缘部2s、2s间的距离短于被固定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较少的部分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两侧缘部2s、2s间的距离。若为具有以上结构的片状物1,则在被固定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较多的部分,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4彼此容易沿厚度方向(z方向,z1方向)自由移动,片状物1不易变硬,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吸水性聚合物3的吸收性能,因此容易提高片状物1的吸收性能。

另外,上述图17所示的尿布10的片状物1以在中央区域ct多个吸收性单元4各自的纵向(y1方向)朝向片状物1的物品纵向y的方式排列而形成,但也可以以多个吸收性单元4各自的纵向(y1方向)朝向片状物1的物品横向x的方式排列而形成。

另外,上述图17所示的尿布10的片状物1在各侧部区域st,各吸收性单元4和各长条状基体部2与物品横向x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但不论形状,只要沿物品横向x延伸即可。例如,各吸收性单元4和各长条状基体部2可以沿物品横向x重复s字状地延伸,也可以沿物品横向x呈锯齿状延伸。

另外,上述图16和图20所示的尿布10的吸收性主体20在沿物品纵向y的两侧部具有一对防漏翻边26、26,但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也可以不具有一对防漏翻边26、26。在不具有一对防漏翻边26、26的情况下,正面片21的延伸部位21e的前端部21e1被固定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为背面片22或构成外装体30的内层片31。

另外,在上述本实施方案的片状物1的制造方法中,在切割步骤的后续步骤中包括粘接剂涂敷步骤,在粘接剂涂敷步骤的后续步骤中包括吸水性聚合物散布步骤,在对基材片2b的一个面实施起毛加工的情况下,只要代替粘接剂涂敷步骤而包括起毛加工步骤即可。只要在切割步骤的前步骤中包括这样的起毛加工步骤即可。作为实施起毛加工的方法,例如可以列举日本专利特开2012-092476号公报所记载的方法、或日本专利特开2013-028891号公报所记载的方法等。

另外,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除了为上述一次性尿布1以外,只要是用以吸收保持尿或经血等排泄体液的吸收性物品即可。吸收性物品例如包括展开型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失禁垫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广泛包括用于吸收从人体排出的液体的物品。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公开以下的片状物和吸收性物品。

<1>

一种片状物,其为吸收性物品用片状物,该片状物包括多个吸收性单元,该吸收性单元包括:长条状基体部,其具有横向、长度长于该横向的纵向和厚度方向;和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各该吸收性单元以其纵向朝向至少一个方向的方式排列,

在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了液体时,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溶胀至超过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沿上述纵向的侧缘部,并且,该长条状基体部的位置在上述厚度方向上与吸收液体之前的位置不同。

<2>

如上述<1>所述的片状物,其中,在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之前,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配置于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上述侧缘部附近。

<3>

如上述<1>或<2>所述的片状物,其中,在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之前,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突出至超过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上述侧缘部。

<4>

如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在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之前,相邻的上述长条状基体部彼此至少一部分邻接。

<5>

如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在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之前,相邻的上述长条状基体部彼此遍及整体地邻接。

<6>

如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上述片状物在上述纵向的两端部包括多个上述长条状基体部在上述横向相连的非隙缝区域。

<7>

如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上述片状物在上述纵向的两端部包括多个上述长条状基体部在上述横向相连的非隙缝区域,在该非隙缝区域,没有固定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8>

如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上述片状物的上述纵向的两端部固定于上述吸收性物品。

<9>

如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沿上述纵向的两侧缘部之间的距离大于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之前的状态的平均粒径,且小于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了液体而溶胀的状态的平均粒径。

<10>

如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上述长条状基体部是亲水性的。

<11>

如上述<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上述长条状基体部为无纺布。

<12>

如上述<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在俯视上述片状物时,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偏置而固定,在被固定的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克重相对较多的部分,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沿纵向的两侧缘部之间的距离相对较短。

<13>

如上述<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在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之前,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被固定于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另一个面的表面。

<14>

如上述<13>所述的片状物,其中,固定于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另一个面的表面的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克重大于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的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克重。

<15>

如上述<13>或<14>所述的片状物,其中,固定于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的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与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的另一个面的表面的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相比,加压下通液性能较高,离心保持量较低。

<16>

如上述<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经由粘接剂固定于上述长条状基体部。

<17>

如上述<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在上述横向上相邻的上述吸收性单元间形成为不存在介入物的状态。

<18>

如上述<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上述吸收性单元以其纵向朝向上述片状物的纵向的方式排列有多个。

<19>

如上述<18>所述的片状物,其中,上述吸收性单元在每一片片状物配置3个以上,优选配置50个以上,且配置1000个以下,优选配置500个以下,具体而言,配置3个以上且1000个以下,优选配置50个以上且500个以下。

<20>

如上述<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上述吸收性单元以其纵向朝向上述片状物的横向的方式排列多个,

上述吸收性单元在每一片上述片状物配置3个以上,优选配置50个以上,且配置3500个以下,优选配置2000个以下,具体而言,配置3个以上且3500个以下,优选配置50个以上且2000个以下。

<21>

如上述<1>~<20>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上述吸收性单元的横向的长度为0.5mm以上且10mm以下,优选为1mm以上且5mm以。

<22>

如上述<1>~<21>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上述吸收性单元的纵向的长度相对于该吸收性单元的横向的长度为20倍以上且200倍以下,优选为40倍以上且80倍。

<23>

如上述<22>所述的片状物,其中,上述吸收性单元的纵向的长度为10mm以上且500mm以下,优选为200mm以上且400mm以下。

<24>

如上述<1>~<2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宽度相对于上述片状物的宽度的比率为0.001以上,优选为0.002以上,且为0.2以下,优选为0.04以下,具体而言,为0.001以上且0.2以下,优选为0.002以上且0.04以下。

<25>

如上述<1>~<2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宽度为0.3mm以上,优选为0.6mm以上,且为10mm以下,优选为2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8mm以下,具体而言,为0.3mm以上且10mm以下,优选为0.6mm以上且2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6mm以上且1.8mm以下。

<26>

如上述<1>~<25>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在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上还配置有长条状基体部,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由上下2片上述长条状基体部夹着而被固定。

<27>

如上述<1>~<25>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其中,在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上还配置有宽度大于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由上述长条状基体部与上述基材片夹着而被固定。

<28>

一种吸收性物品用吸收体,其具有上述<1>~<27>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和包覆该片状物的液体透过性的包芯片。

<29>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上述<28>所述的吸收体、配置于该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侧的正面片和配置于该吸收体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背面片。

<30>

一种片状物的制造方法,其是吸收性物品用片状物的制造方法,该吸收性物品用片状物包括多个吸收性单元,该吸收性单元包括:长条状基体部,其具有横向、长度长于该横向的纵向和厚度方向;和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各该吸收性单元以其纵向朝向至少一个方向的方式排列,

在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了液体时,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溶胀至超过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沿上述纵向的侧缘部,并且该长条状基体部的位置在上述厚度方向上与吸收液体之前的位置不同,

该片状物的制造方法包括:

切割步骤,切割带状的基材片而形成多个上述长条状基体部;和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散布步骤,在所形成的多个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散布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31>

如上述<30>所述的片状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散布步骤的前步骤中包括涂敷粘接剂的粘接剂涂敷步骤。

<32>

如上述<31>所述的片状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上述切割步骤的后续步骤中包括上述粘接剂涂敷步骤,在该粘接剂涂敷步骤的后续步骤中包括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散布步骤,

在利用上述切割步骤形成的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利用上述粘接剂涂敷步骤涂敷上述粘接剂,在涂敷于该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的该粘接剂上,利用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散布步骤散布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形成经由该粘接剂将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的上述片状物。

<33>

如上述<30>~<32>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上述切割步骤中,将上述带状的基材片沿该基材片的输送方向进行切割,并且在正交的方向上切割多个部位而形成多个长条状基体部。

<34>

如上述<30>~<3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上述切割步骤中,在上述带状的基材片形成沿该基材片的输送方向间隔性地配置的非切割部。

<35>

如上述<31>或<32>所述的片状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上述切割步骤中,在上述带状的基材片形成沿该基材片的输送方向间隔性地配置的非切割部,

在上述粘接剂涂敷步骤中,除上述非切割部以外,间隔性地涂敷粘接剂。

<36>

如上述<30>~<35>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上述切割步骤中,在上述带状的基材片形成沿该基材片的输送方向间隔性地配置的非切割部,

除上述非切割部以外,散布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37>

如上述<30>~<35>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上述吸水性聚合物散布步骤后,在所散布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涂敷粘接剂。

<38>

如上述<30>~<37>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上述切割步骤中,切割上述基材片而形成多个上述长条状基体部,

在所形成的多个上述长条状基体部全部的一个面的表面涂敷粘接剂,

仅在涂敷于多个上述长条状基体部中位于较将上述基材片在正交方向二等分的位置靠一侧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的上述粘接剂上散布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经由该粘接剂将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固定于上述长条状基体部,接着,将位于较上述二等分位置靠另一侧的、在一个面的表面涂敷有上述粘接剂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折回至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上,获得由上述长条状基体部夹着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片状物。

<39>

如上述<30>~<37>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上述切割步骤中,切割上述基材片而形成多个上述长条状基体部,

在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涂敷粘接剂,

在涂敷有上述粘接剂的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涂敷有该粘接剂的面散布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在所散布的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上再涂敷粘接剂,

在涂敷于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上的上述粘接剂上,配置通过切割第二基材片获得的第二长条状基体部,获得由上述长条状基体部与上述第二长条状基体部夹着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片状物。

<40>

如上述<30>~<37>中任一项所述的片状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上述切割步骤中,切割上述基材片而形成多个上述长条状基体部,

在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涂敷粘接剂,

在涂敷有上述粘接剂的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涂敷有该粘接剂的面的表面散布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在所散布的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上再涂敷粘接剂,

在涂敷于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上的上述粘接剂上,配置宽度大于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第二基材片,获得由上述长条状基体部与上述第二基材片夹着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片状物。

<41>

如上述<2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包括吸收性主体,上述吸收性主体包括上述正面片、上述背面片和存在于这两个片之间的上述吸收体,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对应的物品纵向和与该物品纵向正交的物品横向,上述吸收体具有由上述片状物所形成的吸收性芯,上述片状物包括多个上述吸收性单元,该吸收性单元包括:上述长条状基体部,其具有横向、长度长于横向的纵向和厚度方向;和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的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各该吸收性单元以其纵向朝向至少一个方向的方式排列,上述吸收性芯包括物品横向中央的中央区域和设置于较该中央区域靠物品横向外侧的一对侧部区域,在各上述侧部区域,各上述吸收性单元以其纵向朝向物品横向的方式排列,上述正面片包覆上述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具有自该吸收体的两侧缘部向物品横向外侧延伸出去的延伸部位,该延伸部位折回至该吸收体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包覆位于上述吸收性芯的各上述侧部区域的上述吸收体的非肌肤相对面,上述正面片经折回的上述延伸部位的前端部被固定于与该延伸部位邻接的上述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

<42>

如上述<4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吸收体的两侧缘部分别沿该侧缘部配置弹性部件,利用该弹性部件的收缩力,位于上述吸收性芯的各上述侧部区域的上述吸收体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立起。

<43>

如上述<41>或<4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配置于上述吸收性芯的各上述侧部区域的上述吸收性单元的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沿纵向的两侧缘部之间的距离,与配置于上述吸收性芯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吸收性单元的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沿纵向的两侧缘部之间的距离不同。

<44>

如上述<41>~<4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吸收性芯的上述中央区域,各上述吸收性单元以其纵向朝向物品纵向的方式排列。

<45>

如上述<41>~<4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配置于上述吸收性芯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吸收性单元的上述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大于配置于上述吸收性芯的各上述侧部区域的上述吸收性单元的上述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

<46>

如上述<41>~<4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的上述延伸部位的前端部与上述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接合的位置与和上述吸收性芯的上述中央区域与各上述侧部区域的边界对应的位置一致。

<47>

如上述<41>~<4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芯在溶胀后的状态下,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溶胀至超过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沿上述纵向的侧缘部,并且,该长条状基体部上的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位置在上述厚度方向上与吸收液体之前的位置不同。

<48>

如上述<41>~<4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吸收性芯的上述中央区域排列有上述吸收性单元,上述吸收性芯在上述中央区域的排列有上述吸收性单元的部分未被固定于上述吸收性物品。

<49>

如上述<41>~<4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芯的上述纵向的两端部被固定于上述吸收性物品。

<50>

如上述<41>~<4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芯的沿上述纵向的两侧部被固定于上述吸收性物品。

<51>

如上述<41>~<5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芯在上述纵向的两端部或沿上述纵向的两侧部没有固定上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52>

如上述<41>~<5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芯的上述长条状基体部是亲水性的。

<53>

如上述<41>~<5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芯中,固定于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的上述吸水性聚合物的种类与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的另一个面的表面的该吸水性聚合物的种类不同。

<54>

如上述<41>~<5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侧部区域以多个上述吸收性单元不相互交叉的方式与物品横向x平行地配置有各上述吸收性单元。

<55>

如上述<41>~<5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侧部区域使用多个具有均匀的宽度的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上述吸收性单元,以该吸收性单元的纵向(y1方向)朝向上述片状物的物品横向的方式与上述片状物的物品横向平行地配置,并且沿物品纵向并排设置而形成。

<56>

如上述<41>~<5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侧部区域在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横向(x1方向)上在相邻的上述吸收性单元间形成为不存在介入物的状态。

<57>

如上述<41>~<5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中央区域以上述吸收性单元的纵向(y1方向)朝向上述片状物的物品纵向的方式使上述吸收性单元排列多个而形成,更适当地,以多个上述吸收性单元不相互交叉的方式与物品纵向y平行地配置有各上述吸收性单元。

<58>

如上述<41>~<5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中央区域在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横向(x1方向)上在相邻的上述吸收性单元间形成为不存在介入物的状态。

<59>

如上述<41>~<5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片状物在使用前的状态下具有以朝向一个方向的方式排列有多个上述吸收性单元的吸收区域,

上述吸收区域相对于上述片状物整体的比率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且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90%以下。

<60>

如上述<41>~<5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侧部区域,以上述吸收性单元的纵向(y1方向)朝向物品横向x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该吸收性单元在各上述侧部区域优选配置10个以上,更优选配置50个以上,且优选配置3500个以下,更优选配置1700个以下。

<61>

如上述<41>~<6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中央区域,以上述吸收性单元的纵向(y1方向)朝向物品纵向y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该吸收性单元在上述中央区域优选配置2个以上,更优选配置10个以上,优选配置1000个以下,更优选配置500个以下。

<62>

如上述<41>~<6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配置于各上述侧部区域的1个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宽度(横向(x1方向)的长度)短于配置于上述中央区域的1个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宽度(横向(x1方向)的长度)。

<63>

如上述<41>~<6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早上述片状物的上述中央区域,1个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宽度(横向(x1方向)的长度)相对于该片状物的宽度的比率优选为0.1%以上,更优选为0.2%以上,且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4%以下。

<64>

如上述<41>~<6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宽度优选为0.3mm以上,更优选为0.6mm以上,且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2mm以下。

<65>

如上述<41>~<6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片状物的上述中央区域,1个上述长条状基体部2的长度(纵向(y1方向)的长度)相对于相对于该片状物1的长度的比率优选为2%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且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98%以下。

<66>

如上述<41>~<6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长度优选为20mm以上,更优选为200mm以上,且优选为1000mm以下,更优选为980mm以下。

<67>

如上述<41>~<6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侧部区域,1个该长条状基体部的长度(纵向(y1方向)的长度))相对于上述片状物的宽度的比率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3%以上,且优选为47%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

<68>

如上述<41>~<6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各上述侧部区域的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长度优选为5mm以上,更优选为10mm以上,且优选为140mm以下,更优选为120mm以下。

<69>

如上述<41>~<6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上述片状物的各上述侧部区域,1个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横向(x1方向)的长度)相对于片状物的长度的比率优选为0.03%以上,更优选为0.06%以上,且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2%以下。

<70>

如上述<41>~<6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各上述侧部区域的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宽度优选为0.3mm以上,更优选为0.6mm以上,且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2mm以下。

<71>

如上述<41>~<7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固定于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优选为10g/m2以上且250g/m2以下,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的另一个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优选为30g/m2以上且400g/m2以下。

<72>

如上述<41>~<7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关于固定于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2.0kpa下的加压下通液速度优选为20ml/min以上,更优选为40ml/min以上,且优选为1000ml/min以下,更优选为800ml/min以下。

<73>

如上述<41>~<7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关于固定于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另一个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2.0kpa下的加压下通液速度优选为0ml/min以上,更优选为10ml/min以上,且优选为400ml/min以下,更优选为200ml/min以下。

<74>

如上述<41>~<7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关于固定于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其离心保持量(吸水量)优选为20g/g以上,更优选为25g/g以上,且优选为50g/g以下,更优选为45g/g以下。

<75>

如上述<41>~<7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关于固定于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另一个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其离心保持量(吸水量)优选为25g/g以上,更优选为30g/g以上,且优选为65g/g以下,更优选为55g/g以下。

<76>

如上述<41>~<7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各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两个面(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表面,配置于作为上述吸收性芯的上述片状物的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吸收性单元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大于配置于作为上述吸收性芯的上述片状物的各上述侧部区域的上述吸收性单元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

<77>

如上述<41>~<7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配置于上述中央区域的上述吸收性单元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相对于每单面优选为30g/m2以上且400g/m2以下,更优选为50g/m2以上且300g/m2以下。

<78>

如上述<41>~<7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配置于各上述侧部区域的上述吸收性单元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相对于每单面优选为10g/m2以上且250g/m2以下,更优选为30g/m2以上且150g/m2以下。

<79>

如上述<41>~<7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长条状基体部的沿纵向(y1方向)的两侧缘部之间的距离优选大于使用前(溶胀前)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且小于溶胀后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

<80>

如上述<41>~<7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使用前(溶胀前)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20μm以上,更优选为200μm以上,且优选为700μm以下,更优选为500μm以下。

<81>

如上述<41>~<8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溶胀后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平均粒径优选为200μm以上,更优选为800μm以上,且优选为30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00μm以下。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不易产生溶胀阻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性能的片状物。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制造这样的片状物的片状物的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侧部部分的吸收体容易立起、裆下部的服贴性及防漏性能提高、并且立起的侧部部分的吸收体不易造成不适感的吸收性物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