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42384发布日期:2018-10-12 22:12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呼吸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吸痰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吸痰器一般包括一次性痰液收集管,痰液收集管上连接有软质抽气管和吸痰管,抽气管连接负压源,利用吸痰管将痰液吸进管体内,由于吸痰管内存有大量痰液,若强行分离,则分离后吸痰管和抽气管内的痰液会流出,同时收集管内的痰液容易倒出,会造成污染,因此为了避免造成污染,吸痰管与收集管一般无法分离,当收集管痰液较多时,需要连同吸痰管整体更换收集管,会增加患者痛苦,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能方便快速更换管体,且更换过程中能避免痰液流出造成污染,且安装和使用均十分方便的吸痰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吸痰装置,包括顶部具有管口的圆管状管体,管口上固定套有圆盖状管盖,管盖上分别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还包括均为软管的吸痰管和抽气管,吸痰管前端管口用于吸痰,抽气管前端管口可拆卸连接有负压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拆卸连接在管盖上的连接盖,连接盖上设有分别与进气口和出气口对齐连通的进气孔和出气孔,还包括两个锁痰机构,两个锁痰机构包括分别与进气孔和出气孔固定的主锁痰管,且与进气孔和出气孔连接的两根主锁痰管顶端分别与吸痰管后端和抽气管后端连接,所述的锁痰机构还包括设在管盖底部的铰接部,以及边缘铰接在铰接部上的挡痰板,铰接部与挡痰板之间设有扭簧,扭簧扭动挡痰板,使两个锁痰机构的挡痰板分别密封盖在进气口和出气口底部,所述的锁痰机构还包括顶部与管盖底部密封固定的锁痰盒,锁痰盒与管盖之间形成锁痰腔,且进气口底部和出气口底部分别位于两个锁痰机构的锁痰腔内,锁痰盒盒底固定有连通锁痰腔和管体内部的副锁痰管,还包括底端封闭,顶端开口的嵌管,副锁痰管配合套在嵌管外侧,嵌管靠近底端的管壁设有若干通孔,副锁痰管内壁同轴设有弹簧槽,嵌管外壁设有活动位于弹簧槽内的环形滑块,嵌管上套有位于弹簧槽上的压缩弹簧,压缩弹簧上下两端分别与弹簧槽底端和滑块下侧相抵,并推动滑块,使滑块顶端抵在弹簧槽顶端,且嵌管顶端从副锁痰管顶端伸出,且通孔封闭在副锁痰管内壁上,还包括套状可回缩橡胶套,橡胶套顶端外壁和底端外壁分别与主锁痰管靠近底端的内壁同轴固定,且橡胶套中部朝自身轴线回缩,并封闭自身上下两端,所述的主锁痰管内壁还同轴设有位于橡胶套上方的挡环,所述的两根主锁痰管底端分别伸入进气口和出气口,并推动打开挡痰板,且主锁痰管底端密封套在副锁痰管顶端,且副锁痰管撑开橡胶套,所述的挡环顶紧在嵌管顶端,并使嵌管顶端与副锁痰管顶端对齐,且嵌管下移并使通孔从副锁痰管底端露出。

抽气管前端管口连接负压源,以利用吸痰管前端管口进行吸痰,痰液进入管体内,若管体内痰液较多时,从管盖上拆卸连接盖,抽气管和吸痰管后端利用橡胶套回缩进行封闭,副锁痰管利用压缩弹簧和滑块配合复位嵌管,以使嵌管底部的通孔被副锁痰管封闭,以封闭锁痰腔和管体内部,且抽气管和吸痰管后端少量痰液流到锁痰腔内,且利用扭簧带动挡痰板复位,以使锁痰腔与外界进行封闭,因此能在拆卸管体后,保证痰液不流出,以避免造成污染。

在上述的一种吸痰装置中,所述的管盖包括套在管体顶部外壁的内套和与内套顶部连接的盖板,所述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位于盖板上,连接盖包括连接板和与连接板底部外沿固定的外套,进气孔和出气孔位于连接板上,外套内壁设有凸起状定位点,内套外壁设有开槽状限位槽,限位槽顶端朝外套顶端延伸,限位槽长度方向与外套轴线平行,且限位槽槽壁设有两个定位槽,所述的连接板底面与盖板顶面贴合,且外套套在内套外侧,且定位点嵌在下方的定位槽内,且此时副锁痰管撑开橡胶套,主锁痰管通过挡环推动嵌管顶端下移,且能上移连接盖,使连接板与盖板分离,且定位点通过限位槽进入上侧定位槽内,且此时主锁痰管底端位于锁痰腔内,且挡环与嵌管顶端分离,且能继续上拉连接盖,使连接板与管盖分离。

因此利用定位点与限位槽配合,能使连接盖沿着管体轴线安装在管盖上,且定位点与两个定位槽起到安装定位作用,当定位点嵌在下方定位槽时,整体进行吸痰,定位点嵌在上方定位槽内时,吸痰管和抽气管后端部分痰液可以流到锁痰腔内,以避免拆出瞬间部分痰液外流或溅出。

在上述的一种吸痰装置中,所述的管盖底部设有两个内螺纹座,两个锁痰盒顶端分别密封螺接在两个内螺纹座上。

因此安装十分方便。

在上述的一种吸痰装置中,所述的主锁痰管底端设有主内螺纹槽,还包括两端分别设有外螺纹的主连接套,以及顶端设有副内螺纹槽的副连接套,主连接套顶端和底端分别与主锁痰管底端和副连接套顶端螺接,所述的橡胶套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环形压圈,且上侧压圈压在主内螺纹槽与主连接套顶端之间,下侧压圈压在副内螺纹槽与主连接套底端之间。

因此能方便安装橡胶套。

在上述的一种吸痰装置中,所述的副锁痰管顶端内壁同轴设有嵌槽,嵌槽顶端内壁设有内螺纹,还包括螺接在嵌槽顶端的外螺纹套,且外螺纹套内径与副锁痰管内径相同,且外螺纹套底端形成所述的弹簧槽顶端,嵌槽底端形成弹簧槽底端。

因此能方便安装嵌管在副锁痰管内。

在上述的一种吸痰装置中,与吸痰管连接的锁痰机构的副锁痰管长度大于与抽气管连接的锁痰机构的副锁痰管长度。

在上述的一种吸痰装置中,所述的盖板底面设有分别围绕进气口和出气口设置的密封圈,且两个挡痰板顶面能分别与两个密封圈贴合密封。

因此密封效果更好。

在上述的一种吸痰装置中,所述的主锁痰管与连接盖为一体结构,所述的副锁痰管与锁痰盒为一体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抽气管前端管口连接负压源,以利用吸痰管前端管口进行吸痰,痰液进入管体内,若管体内痰液较多时,从管盖上拆卸连接盖,抽气管和吸痰管后端利用橡胶套回缩进行封闭,副锁痰管利用压缩弹簧和滑块配合复位嵌管,以使嵌管底部的通孔被副锁痰管封闭,以封闭锁痰腔和管体内部,且抽气管和吸痰管后端少量痰液流到锁痰腔内,且利用扭簧带动挡痰板复位,以使锁痰腔与外界进行封闭,因此能在拆卸管体后,保证痰液不流出,以避免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吸痰装置剖视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吸痰装置分解剖视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

1、管体;

2、管盖;21、进气口;22、出气口;23、挡痰板;24、内套;25、限位槽;26、定位槽;27、盖板;28、内螺纹座;

3、连接盖;31、主锁痰管;32、橡胶套;33、压圈;34、主连接套;35、副连接套;36、挡环;37、连接板;38、外套;39、定位点;

4、吸痰管;41、抽气管;

5、锁痰盒;51、副锁痰管;52、弹簧槽;

6、嵌管;61、滑块;62、通孔;63、压缩弹簧;64、外螺纹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吸痰装置,包括顶部具有管口的圆管状管体1,管口上固定套有圆盖状管盖2,管盖2上分别设有进气口21和出气口22,还包括均为软管的吸痰管4和抽气管41,吸痰管4前端管口用于吸痰,抽气管41前端管口可拆卸连接有负压源,还包括可拆卸连接在管盖2上的连接盖3,连接盖3上设有分别与进气口21和出气口22对齐连通的进气孔和出气孔,还包括两个锁痰机构,两个锁痰机构包括分别与进气孔和出气孔固定的主锁痰管31,且与进气孔和出气孔连接的两根主锁痰管31顶端分别与吸痰管4后端和抽气管41后端连接,锁痰机构还包括设在管盖2底部的铰接部,以及边缘铰接在铰接部上的挡痰板23,铰接部与挡痰板23之间设有扭簧,扭簧扭动挡痰板23,使两个锁痰机构的挡痰板23分别密封盖在进气口21和出气口22底部,锁痰机构还包括顶部与管盖2底部密封固定的锁痰盒5,锁痰盒5与管盖2之间形成锁痰腔,且进气口21底部和出气口22底部分别位于两个锁痰机构的锁痰腔内,锁痰盒5盒底固定有连通锁痰腔和管体1内部的副锁痰管51,还包括底端封闭,顶端开口的嵌管6,副锁痰管51配合套在嵌管6外侧,嵌管6靠近底端的管壁设有若干通孔62,副锁痰管51内壁同轴设有弹簧槽52,嵌管6外壁设有活动位于弹簧槽52内的环形滑块61,嵌管6上套有位于弹簧槽52上的压缩弹簧63,压缩弹簧63上下两端分别与弹簧槽52底端和滑块61下侧相抵,并推动滑块61,使滑块61顶端抵在弹簧槽52顶端,且嵌管6顶端从副锁痰管51顶端伸出,且通孔62封闭在副锁痰管51内壁上,还包括套状可回缩橡胶套32,橡胶套32顶端外壁和底端外壁分别与主锁痰管31靠近底端的内壁同轴固定,且橡胶套32中部朝自身轴线回缩,并封闭自身上下两端,主锁痰管31内壁还同轴设有位于橡胶套32上方的挡环36,两根主锁痰管31底端分别伸入进气口21和出气口22,并推动打开挡痰板23,且主锁痰管31底端密封套在副锁痰管51顶端,且副锁痰管51撑开橡胶套32,挡环36顶紧在嵌管6顶端,并使嵌管6顶端与副锁痰管51顶端对齐,且嵌管6下移并使通孔62从副锁痰管51底端露出。

进一步的,管盖2包括套在管体1顶部外壁的内套24和与内套24顶部连接的盖板27,进气口21和出气口22位于盖板27上,连接盖3包括连接板37和与连接板37底部外沿固定的外套38,进气孔和出气孔位于连接板37上,外套38内壁设有凸起状定位点39,内套24外壁设有开槽状限位槽25,限位槽25顶端朝外套38顶端延伸,限位槽25长度方向与外套38轴线平行,且限位槽25槽壁设有两个定位槽26,连接板37底面与盖板27顶面贴合,且外套38套在内套24外侧,且定位点39嵌在下方的定位槽26内,且此时副锁痰管51撑开橡胶套32,主锁痰管31通过挡环36推动嵌管6顶端下移,且能上移连接盖3,使连接板37与盖板27分离,且定位点39通过限位槽25进入上侧定位槽26内,且此时主锁痰管31底端位于锁痰腔内,且挡环36与嵌管6顶端分离,且能继续上拉连接盖3,使连接板37与管盖2分离。管盖2底部设有两个内螺纹座28,两个锁痰盒5顶端分别密封螺接在两个内螺纹座28上。主锁痰管31底端设有主内螺纹槽,还包括两端分别设有外螺纹的主连接套34,以及顶端设有副内螺纹槽的副连接套35,主连接套34顶端和底端分别与主锁痰管31底端和副连接套35顶端螺接,橡胶套32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环形压圈33,且上侧压圈33压在主内螺纹槽与主连接套34顶端之间,下侧压圈33压在副内螺纹槽与主连接套34底端之间。副锁痰管51顶端内壁同轴设有嵌槽,嵌槽顶端内壁设有内螺纹,还包括螺接在嵌槽顶端的外螺纹套64,且外螺纹套64内径与副锁痰管51内径相同,且外螺纹套64底端形成弹簧槽52顶端,嵌槽底端形成弹簧槽52底端。与吸痰管4连接的锁痰机构的副锁痰管51长度大于与抽气管41连接的锁痰机构的副锁痰管51长度。盖板27底面设有分别围绕进气口21和出气口22设置的密封圈,且两个挡痰板23顶面能分别与两个密封圈贴合密封。主锁痰管31与连接盖3为一体结构,副锁痰管51与锁痰盒5为一体结构。

抽气管41前端管口连接负压源,以利用吸痰管4前端管口进行吸痰,痰液进入管体1内,若管体1内痰液较多时,从管盖2上拆卸连接盖3,抽气管41和吸痰管4后端利用橡胶套32回缩进行封闭,副锁痰管51利用压缩弹簧63和滑块61配合复位嵌管6,以使嵌管6底部的通孔62被副锁痰管51封闭,以封闭锁痰腔和管体1内部,且抽气管41和吸痰管4后端少量痰液流到锁痰腔内,且利用扭簧带动挡痰板23复位,以使锁痰腔与外界进行封闭,因此能在拆卸管体1后,保证痰液不流出,以避免造成污染。

一种吸痰装置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装配主锁痰管31,将橡胶套32装入主连接套34内,使两个压圈33分别抵在主连接套34顶端和底端,将主连接套34顶端和底端分别与主锁痰管31底端和副连接套35顶端螺接,使上侧压圈33压在主内螺纹槽与主连接套34顶端之间,下侧压圈33压在副内螺纹槽与主连接套34底端之间;

步骤二,安装主锁痰管31,将吸痰管4后端和抽气管41后端分别套在两根主锁痰管31顶端;

步骤三,装配锁痰盒5,将压缩弹簧63从嵌管6底端套在嵌管6外侧,将嵌管6底端从副锁痰管51顶端伸入,且滑块61滑动置于嵌槽内,将外螺纹套64螺接在嵌槽顶端;

步骤四,安装锁痰盒5,将两个锁痰盒5顶端分别密封螺接在两个内螺纹座28上;

步骤五,安装整体,将连接盖3套在管盖2上,使外套38套在内套24外侧,使连接板37底面与盖板27顶面贴合,使定位点39嵌在下方的定位槽26内,使两根主锁痰管31底端分别伸入进气口21和出气口22,并推动打开挡痰板23,使主锁痰管31底端密封套在副锁痰管51顶端,且副锁痰管51撑开橡胶套32,使挡环36顶紧在嵌管6顶端,使嵌管6顶端与副锁痰管51顶端对齐,且嵌管6下移并使通孔62从副锁痰管51底端露出。

一种吸痰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抽气管41前端管口连接负压源,利用吸痰管4前端管口吸痰,此时连接板37底面与盖板27顶面贴合,且外套38套在内套24外侧,且定位点39嵌在下方的定位槽26内;

步骤二,待痰液装满管体1后,上移连接盖3,使连接板37与盖板27分离,且定位点39通过限位槽25进入上侧定位槽26内,且挡环36与嵌管6顶端分离,压缩弹簧63带动滑块61上移,并使通孔62封闭在副锁痰管51内壁上,以隔离锁痰腔和管体1内部,且主锁痰管31底端位于锁痰腔内,将吸痰管4和抽气管41内剩余的痰液流入锁痰腔;

步骤三,继续上拉连接盖3,使连接盖3与管盖2分离,且扭簧扭动挡痰板23,使两个锁痰机构的挡痰板23分别密封盖在进气口21和出气口22底部,以隔离锁痰腔与外侧,同时橡胶套32中部朝自身轴线回缩,并封闭自身上下两端,以封闭抽气管41后端和吸痰管4后端;

步骤四,取用新的管体1,并将连接盖3套在管盖2上,使外套38套在内套24外侧,使连接板37底面与盖板27顶面贴合,使定位点39嵌在下方的定位槽26内,并继续进行吸痰操作。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管体1、管盖2、进气口21、出气口22、挡痰板23、内套24、限位槽25、定位槽26、盖板27、内螺纹座28、连接盖3、主锁痰管31、橡胶套32、压圈33、主连接套34、副连接套35、挡环36、连接板37、外套38、定位点39、吸痰管4、抽气管41、锁痰盒5、副锁痰管51、弹簧槽52、嵌管6、滑块61、通孔62、压缩弹簧63、外螺纹套64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