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多管冷凝式滴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11130发布日期:2019-03-15 19:48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多管冷凝式滴丸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药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多管冷凝式滴丸机。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滴丸工艺开始得到迅速的发展,作为工艺中的核心设备——滴丸机广泛运用于药品制剂、保健品及化工产品等多种行业。一台适用于产业化的滴丸机,制造的技术涵盖了制药工程、制冷工程、流体力学、电气自动化、机械设计及液压与传动等多种学科专业的设计,其制作成本较高,售价也不菲。而且现在滴丸机市场上产品良莠不齐,经常会出现滴丸圆度、重量、误差较大,质量不高的缺点。一些对滴丸有需求的制药公司不得不自己设计适应自己产品的滴丸机,但是因为技术的缺乏使滴丸机使用的局限性很大,很难适应市场对滴丸设备的需求。滴丸设备应是高校或相关药品研发与科研机构、滴丸机设备制造商、药品生产企业技术的互相融和,共同促进滴丸剂型与滴丸工艺的改革与发展。

然而现有的滴丸机在使用过程中操作复杂,不方便使用者进行操作,同时机器占有的空间体积较大,移动不便,也导致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实用性与效率不高。因此,发明一种新型多管冷凝式滴丸机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多管冷凝式滴丸机,其方便科研和教学使用,提高试验效率和产品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支架及放置于支架上的恒温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箱内设置有储药瓶,该储药瓶设置于一三脚架上,使储药瓶悬空于恒温箱,该储药瓶底部设置有出药口,恒温箱底部、储药瓶出药口正下方开设有一底孔。

一多管冷凝系统设置于恒温箱外、所述底孔下方,所述多管冷凝系统的入口与所述底孔相连通,一接收装置设置于多管冷凝系统下方,该多管冷凝系统的出口与接收装置入口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多管冷凝系统包括竖直的主管及与主管相连通的多个分支侧管,所述分支侧管为弧形管,该弧形管两端均与主管相连通,该弧形管的形状呈人耳外轮廓状,且弧形管与主管轴线位于同一平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架为铁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恒温箱设置有恒温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恒温装置包括设置于恒温箱底部的加热装置及控制加热的控温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储药瓶顶部开口设置有储药瓶盖,所述出药口设置有储药瓶开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恒温箱设置有上盖,该上盖轴接于恒温箱箱体,恒温箱前面设置有透明视窗,恒温箱两侧各设一方便操作的操作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管与分支侧管外壁外缠绕有冷凝管,所述主管及侧管内充满滴丸的冷凝剂,冷凝管内装有用于保持冷凝剂冷却的冷却剂,(所述冷却剂利用外部设备保持循环)。

进一步地,所述分支侧管两两对称设置于主管两侧。

更进一步地,所述主管为一两端开口的直管,主管下端口径小于主管上端口径(略收口状),所述主管末端设置有多管冷凝系统开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收装置为倒锥形收纳瓶,该倒锥形收纳瓶的瓶口与主管下方相连通,所述收纳瓶侧壁设置有排药口,该排药口上设置有可控开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滴丸经多管冷凝系统冷凝,在主管中受重力下落,相对增加的冷凝剂的体积经侧管向上扩散至人耳状侧管的拐点,(人耳状侧管的最高点为拐点)然后回流至主管,使滴丸与冷凝剂充分接触,使滴丸有序的下降,同时提高了冷凝效率。若没有侧管回流,则滴丸降落增加的体积会通过主管上流,影响后面滴丸的有序下落。有效防止主管中的药品通过侧管上端开口反流。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侧管可有若干支,可提高冷凝效率及成型性,同时提高滴丸的成品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内容的表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恒温箱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储药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多管冷凝系统及接收装置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主管及侧管连接示意图。

图中,1为恒温箱、2为上盖、3为视窗、4为操作门、5为恒温装置、6为底孔、7为储药瓶、8为三脚架、9为储药瓶盖、10为储药瓶开关、11为多管冷凝系统、12为主管、13为侧管、14为冷凝管、15为多管冷凝系统开关、16为多管冷凝系统入口、17为多管冷凝系统出口、18为接收装置、19为排药口、20为铁架、21为侧管拐点。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架及放置于支架上的恒温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箱1内设置有储药瓶7,该储药瓶7设置于一三脚架8上,使储药瓶7悬空于恒温箱1,该储药瓶7底部设置有出药口,恒温箱1底部、储药瓶7出药口正下方开设有一底孔6。

一多管冷凝系统11设置于恒温箱1外、所述底孔6下方,所述多管冷凝系统11的入口与所述底孔6相连通,一接收装置18设置于多管冷凝系统11下方,该多管冷凝系统11的出口与接收装置18入口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多管冷凝系统11包括竖直的主管12及与主管12相连通的多个分支侧管13,所述分支侧管13为弧形管,该弧形管两端均与主管12相连通,该弧形管的形状呈人耳外轮廓状,且弧形管与主管12轴线位于同一平面。

优选地,所述支架为铁架20。

优选地,所述恒温箱1设置有恒温装置5。

进一步地,所述恒温装置5包括设置于恒温箱1底部的加热装置及控制加热的控温装置。

优选地,所述储药瓶7顶部开口设置有储药瓶盖9,所述出药口设置有储药瓶开关10。

优选地,所述恒温箱设置有上盖2,该上盖2轴接于恒温箱箱体,恒温箱前面设置有透明视窗3,恒温箱两侧各设一方便操作的操作门4。

优选地,所述主管12与分支侧管13外壁外缠绕有冷凝管14,所述主管12及侧管内充满滴丸的冷凝剂,冷凝管14内装有用于保持冷凝剂冷却的冷却剂,(所述冷却剂利用外部设备保持循环)。

进一步地,所述分支侧管13两两地对称设置于主管12两侧。

更进一步地,所述主管12为一两端开口的直管,主管12下端口径小于主管12上端口径(略收口状),所述主管12末端设置有多管冷凝系统开关15。

优选地,所述接收装置18为倒锥形收纳瓶,该倒锥形收纳瓶的瓶口与主管12下方相连通,所述收纳瓶侧壁设置有排药口19,该排药口19上设置有可控开关。

具体地,所述的恒温箱1为一中空立方体箱,棱长40~100cm,所述的恒温箱1底孔6为恒温箱1底面中心的圆形开口,直径5~15cm,所述的储药瓶7为类梭形器皿,顶端有储药瓶盖9,下端开口,有储药瓶开关10可控制储药瓶7内药品流出,储药瓶7放置于三脚架8上,储药瓶7和三脚架8放置于恒温箱1中,储药瓶7的下端开口正对恒温箱1底孔6。所述的主管12为一两端开口的垂直管道结构,截面为圆形,平均口径5~15cm,高50~150cm,下端口径略缩小;所述的侧管13为截面为圆形,人耳外轮廓状的最高点为侧管拐点21,侧管13口径为5~15cm,侧管13的两端开口与主管12相通,侧管13可以有若干支,所述的冷凝管14为围绕在主管12和侧管13管壁上的小口径管道,口径1~3cm。主管12上端的开口为多管冷凝系统入口16,主管12下端设有多管冷凝系统开关15,所述的为主管12下端的开口为多管冷凝系统出口17。所述的接收装置18是位于多管冷凝系统11下方的锥形瓶器皿,接收装置18侧壁上有排药口19,排药口19上有可控开关,接收装置18是独立于多管冷凝系统11的器皿,收装置的上端开口与多管冷凝系统出口17以磨砂接触面相吻合,所述的铁架20用于支持、固定恒温箱1及多管冷凝系统11。

使用时,将多管冷凝系统11中充满冷凝剂(滴丸的冷凝剂),冷凝管14中充满冷却剂(保持冷凝剂冷却的溶液)并通过外界设备保持循环,然后打开恒温箱1的上盖2,将装有药品和基质混合物的储药瓶7放入恒温箱1,通过操作门4控制储药瓶开关10,通过视窗3观察,根据实验过程控制多管冷凝系统开关15,在接收装置18中回收产品,通过排药口19倒出。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