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型导管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7389发布日期:2019-05-31 21:56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简易型导管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导管固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简易型导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的医疗技术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需要应用多种导管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所有的导管经由病人的生理腔道或人工通路进入人体用于实现不同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而无论何种导管,经不同方法插入人体并到达治疗位置后,均需要可靠有效的固定,以防止意外脱落。一旦发生导管非可控性移位、松动甚至滑脱,均会对病人及治疗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举例而言,经常有些病人由于自身疾病或治疗的需要,需要静卧在床而不能随意走动,甚至不能自主排尿。针对这种情况,经常会使用FOLEY导尿管作为辅助工具,从而将尿或一些特殊术后的膀胱积液/血液排出体外。FOLEY导尿管通常情况下是由硅胶或天然乳胶制成的柔性软管,包含两个或三个同轴的管道、一个充气管、一个排液管和/或一个冲洗管。在实际使用FOLEY导尿管的过程中,病人可能需要移动,或医护人员需要调整导尿管从而更换收集容器或进行膀胱冲洗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尿道口外的导尿管管体发生打折或扭曲,进而导致管路阻塞;同时,上述操作也可能对导尿管形成牵拉,进而导致管体末端球囊对膀胱产生摩擦,引起粘膜充血和损伤,严重时甚至诱发感染,危及患者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简易型导管固定装置,其具备构造简单、操作简便快捷、使用舒适度高而成本低的优点,可安全有效的固定在病人身上,并避免因患者小幅度移动或医护人员操作而导致的导管脱落状况,适合临床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简易型导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本装置包括用于固定导管管身的固定部、用于夹持固定于病人服装上或床单被褥处的夹持体以及用于衔接固定部与夹持体的连接线;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柱,固定柱的柱面处沿自身轴线而环绕设置供导管管身缠绕及定位的螺旋槽;固定部还包括用于沿固定柱轴向而套设于固定柱外的桶状的罩壳,所述罩壳的桶壁处径向贯穿设置有用于避让导管进线端及出线端的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由罩壳桶口处轴向凹设形成;罩壳套设于固定柱上时,罩壳与固定柱构成螺纹式或止口式的固接配合关系。

所述固定柱处同轴贯穿设置有安装孔,罩壳的桶底处同轴的向该安装孔处延伸设置压轴;以压轴的与罩壳桶底配合处为压轴底端而另一端为压轴顶端,所述压轴的顶端处同轴的凸设有环状凸起,安装孔孔腔的靠近压轴底端处同轴凸设有止口环;本装置还包括压簧,压簧套设于压轴上,且压簧的两端分别与止口环及环状凸起间构成抵靠配合,以使得罩壳在压簧弹性力作用下而罩设于固定柱外。

安装孔的位于压轴顶端的孔端处还设置有用于限制罩壳的轴向位移量的环形压盖;所述环形压盖的压紧端插入安装孔内,并沿罩壳轴向在安装孔内延伸直至抵紧于环状凸起处;环形压盖的环腔构成供操作人员手指穿过以便操作压轴的避让腔。

以固定柱的朝向罩壳桶底面的一端为固定柱的顶端,固定柱的底端处同轴固接直径大于固定柱直径的底座;底座处同轴贯穿有避让环形压盖安装路径的避让孔。

所述螺旋槽的槽腔处覆设有一层用于增加相对导管管身摩擦力的耐磨胶层。

所述连接线为弹力线。

所述夹持体为弹性卡夹,构成夹持体的上夹板的上夹持面处凸设有定位钉,而下夹板的下夹持面处凹设有供定位钉插入的定位孔,定位钉与定位孔间构成孔轴插接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以固定部作为固定导管的固定端,以夹持体作为定位上述固定部位置的定位端,再以连接线来衔接上述固定部和夹持体,进而实现对导管的在线固定目的。具体而言,夹持体可采用卡夹或任何现有的夹持结构来实现,连接线同理。对于固定部而言,其通过固定柱外的螺旋槽来缠绕导管,并依靠罩壳相对固定柱的套接固定以及罩壳处避让槽的设置来避免导管沿固定柱轴线作弹性回复动作。这样,一旦导管被缠绕于固定柱外且罩壳套入固定柱处,即可确保导管的某一段被卡入固定柱的螺旋槽内;由于管体本身的缠绕定位性,导管一旦被环绕布置在固定柱上,此时再牵扯导管,只会使得整个固定部也会随之作一体动作。又因为固定部被连接线及夹持体而牢牢固定于病人服装上或床单被褥处,因此任何牵拉导管的操作力都会最终传递至病人服装或床单被褥处,而不会影响导管与人体连接处的连接能力,其使用极为便捷而工作可靠性极高。

2)、对于罩壳与固定柱的固定构造而言,两者间或可直接通过螺栓螺母等固定,或可通过卡扣等构成止口配合。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压簧配合止口环及环状凸起,从而实现罩壳与固定柱的止口定位效果。当压簧被卡入止口环与环状凸起之间时,在压簧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罩壳会因上述弹性力作用而紧紧的沿轴向而压紧在固定柱顶端面上。当需要进行导管的缠绕及取出时,只需沿压轴的顶端处轴向向压簧施压,即可使得罩壳轴向脱离固定柱,从而露出固定柱内的螺旋槽;相较于上述需要手动拧动螺栓螺母或卡扣而言,该结构的操作便捷度显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环形压盖的设置,用于保护压轴的顶端,避免灰尘或异物等沿该出而渗入安装孔与压轴的配合间隙处,进而对压轴的正常动作产生影响。尤其是导管穿刺病人,很多时候都会产生人体分泌物甚至有出血等状况,极易污染上述配合间隙,因此环形压盖的设置极为必要。在设置环形压盖时,环形压盖的环腔自然构成避让腔,以便于实际操作。

4)、底座的设置,可进一步提升本实用新型的便捷使用性,在诸多情况下甚至可单手进行罩壳相对固定柱的脱离及套入操作。具体操作时,操作人员食指和中指搭在底座与固定柱所形成的轴肩处,而大拇指经由底座处避让孔及环形压盖的避让腔而向压轴顶端面施压,此时压轴受压而克服压簧弹性力进而产生轴向动作,自然罩壳也就随之产生相对固定柱的脱出操作。

5)、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连接线优选为弹力线,以使得固定部相对夹持体具备一定的动作缓冲性,以避免固定部突然受拽而出现崩断连接线的状况发生。

6)、夹持体优选为弹性卡夹,从而利用弹性卡夹的弹性夹持力而实现对病人衣服等的快速夹持功能。此外的,弹性卡夹的两个夹持面处相应设置定位钉配合定位孔,依靠定位钉相对病人衣服等的钉穿效果,来确保夹持体的可靠锚固能力。由于弹性卡夹在工作状态甚至是闲置状态下均处于弹力闭合状态,此时定位孔与定位钉间彼此插接,因此操作安全性亦可得到有效保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固定部的剖视图;

图3为罩壳相对固定柱的套接状态立体图;

图4为罩壳相对固定柱的脱出状态立体图;

图5为夹持体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各标号与部件名称的实际对应关系如下:

a-导管

10-固定部

11-固定柱 11a-螺旋槽 11b-安装孔 11c-止口环

12-罩壳 12a-压轴 12b-避让槽 12c-环状凸起

13-压簧 14-环形压盖 14a-避让腔

15-底座 15a-避让孔 16-耐磨胶层

20-夹持体 21-上夹板 21a-定位钉 22-下夹板

30-连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方式作以下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参照图1-5所示,其主体部分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固定部10、连接线30及夹持体20。其中:

固定部10结构参照图2-4所示,其包括由固定柱11及底座15同轴固接后所形成的阶梯轴。固定柱11的外周壁处螺旋状环绕布置螺旋槽11a;实际操作时,螺旋槽11a的槽腔内可覆设一层耐磨胶层16,以便提升导管a管身相对螺旋槽11a的摩擦力。当导管a缠绕于固定柱11后,由于仅是缠绕一圈或多圈,导管a在受到牵扯甚至仅在导管a自身弹性力作用下都会松开固定柱11,因此需要罩壳12的罩设来定位和固定导管a。罩壳12沿固定柱11轴向套设,并通过压轴12a而插入固定柱11处的安装孔11b内,再依靠压簧13、止口环11c及环状凸起12c来实现罩壳12相对固定柱11的装配定位效果。由于罩壳12为圆桶构造,因此需要开设如图1-4所示的避让槽12b,以供导管a的进线端进入及出线端拉出。实际上,导管a的两端必然一端进一端出,其进线端及出线端以导管a内的液体流向来标定为最佳方式;为便于理解,导管a的进线端也即图3-4所示的固定部10左侧处一段导管,而导管a的出线端也即图3-4所示的固定部10右侧处一段导管。

在罩壳12如图3所示的整个罩设于固定柱11上时,此时在压簧13的弹性力作用下,罩壳12即被紧紧的由上而下的压紧在固定柱11顶端处。而当进行罩壳12相对固定柱11的脱出操作时,操作人员食指和中指搭靠在底座15与固定柱11所形成的轴肩处,而大拇指经由底座15处避让孔15a及环形压盖14的避让腔14a而向压轴12a顶端面施压,此时压轴12a受压而克服压簧13弹性力进而产生轴向动作,自然罩壳12也就随之产生相对固定柱11的脱出动作,以提供导管a以缠绕操作的空间。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连接线30采用弹力线,以确保固定部10与夹持体20间是弹性连接而不是易断的刚性连接。夹持体20可直接购置市面上的常规卡夹,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带有定位钉21a及定位孔的特制的弹性卡夹。每当需要进行夹持体20的夹持操作时,只需打开弹性卡夹,并依靠位于其上夹持面处的定位钉21a来穿过病人衣服等固定物,再依靠定位钉21a相对定位孔的孔轴定位配合来进一步确保夹持体20相对固定物的固接稳定性及可靠性,其操作极为便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