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从血管中移除闭塞性凝块的凝块取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26150发布日期:2019-01-05 10:21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用于从血管中移除闭塞性凝块的凝块取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专利申请要求提交于2017年6月28日的美国临时申请62/526,005的优先权。本临时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本发明涉及用于从血管中移除急性堵塞物的装置。急性阻塞物可包括凝块、错位装置、迁移装置、大栓塞等。当部分或全部血栓从血管壁脱离时,便发生血栓栓塞。这种凝块(现在称为栓塞)随后沿血流方向运送。如果凝块滞留在大脑脉管系统中,则可能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如果凝块起源于静脉系统或心脏右侧并滞留在肺动脉或其分支中,则可能导致肺栓塞。凝块也可不以栓塞的形式释放,而是在局部形成并堵塞血管,这种机制在形成冠状动脉堵塞中较为常见。本发明特别适合从患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患者的脑动脉、患有心肌梗塞(mi)的患者的冠状天生或移植血管和患有肺栓塞(pe)的患者的肺动脉以及凝块造成闭塞的其他外周动脉和静脉血管中移除凝块。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从人体血管中移除凝块的凝块移除装置,该凝块移除装置包括可伸展结构和细长构件,该细长构件具有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该细长构件在其远侧端部处连接到可伸展结构,该可伸展结构具有受限递送构型、伸展凝块接合部署构型和至少部分受限凝块夹捏构型,该可伸展结构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以伸展部署构型接合凝块并且在从部署构型运动到凝块夹捏构型时夹捏凝块。

在一种情况下,可伸展结构包括凝块夹捏结构,该凝块夹捏结构被配置成在从部署构型运动到凝块夹捏构型时夹捏凝块。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可伸展结构包括主体部分和凝块夹捏结构,并且其中凝块夹捏结构的直径小于主体部分的直径。凝块夹捏结构可位于可伸展结构的近侧端部处。

在一种情况下,凝块夹捏结构是基本上管状的。凝块夹捏结构可为螺旋形式。螺旋可延伸360°并且可具有约5mm的外径和约14mm的螺距。

在一些情况下,远侧料筒节段的纵向中心轴线相对于螺旋的中心线偏移或者可与螺旋的中心线成一定角度。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凝块夹捏结构包括多个凝块接收单元,单元包括在冠部之间延伸的撑条,撑条被配置成在装置从伸展部署构型运动到至少部分受限凝块夹捏构型时,夹捏位于单元中的凝块。

在一种情况下,相邻撑条限定沟槽,该沟槽朝向冠部朝远侧变窄,从而结合撑条。

相邻撑条可限定它们之间的颈缩区域,该颈缩区域被配置成在装置运动到凝块夹捏构型时闭合。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相邻单元的冠部沿装置的纵向轴线偏移。相邻撑条可具有不同的长度。

在一种情况下,单元具有面向近侧的冠部和面向远侧的冠部,并且其中面向近侧的冠部的直径大于面向远侧的冠部的直径。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朝向凝块夹捏结构的近侧端部的凝块接收单元的尺寸小于朝向凝块夹捏结构的远侧端部的单元。

在一些情况下,相邻撑条包括至少一个弯曲或起伏,弯曲被配置成使得相邻撑条中的弯曲在装置运动到凝块夹捏构型时相互接合。撑条可沿其长度包括多个弯曲。

弯曲可朝向撑条的远侧端部定位。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伸展结构具有形状记忆材料诸如镍钛诺。

在一些情况下,主体部分的直径与凝块夹捏结构的直径的比为1.5:1至4:1,在一些情况下,为2:1至3:1。在一种情况下,主体部分的直径为约4.5mm或5mm,并且凝块夹捏结构的直径为约2mm。

装置可在主体部分与凝块夹捏结构之间的过渡部分包括射线不可透标记物。

主体部分的纵向轴线可与凝块夹捏结构的纵向轴线共线。

在一些情况下,凝块夹捏结构的纵向轴线相对于主体部分的纵向轴线偏移。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装置具有延伸穿过主体部分的纵向轴线,并且凝块夹捏结构以螺旋形围绕纵向轴线延伸。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从人体血管中移除有组织的凝块的凝块移除装置,该装置包括可伸展管状结构和细长构件,该细长构件包括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该可伸展管状结构包括互连撑条的网状物,所述网状物被配置成在伸展状态下与凝块接合,该网状物被配置成使得在伸展状态,网状物的至少一部分与凝块互穿,该网状物被进一步配置成使得当网状物从与凝块的互穿状态塌缩时,网状物的至少一部分夹捏凝块的至少一部分。

还提供了一种如本文所述的装置,其中细长构件被配置成回缩网状物,其中网状物与凝块两者互穿并且网状物的至少一部分实现对凝块的至少一部分的夹捏。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从人体血管中移除有组织的凝块的凝块移除装置,该装置包括可伸展管状结构和细长构件,该细长构件包括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并且该细长构件在其远侧端部处连接到管状结构,该可伸展管状结构被配置成在部署成与有组织的凝块接触时与有组织的凝块互穿,该可伸展管状结构还包括仅在一端互连的多个第一撑条构件和第二撑条构件,每对撑条均包括偏置到伸展构型的弹簧元件和包括软弹簧元件的至少一个第一弹簧元件和包括固定弹簧元件的至少一个第二弹簧元件,使得管状结构的塌缩不对称,该结构的不对称塌缩实现了对有组织的凝块的与第一弹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互穿的部分的夹捏。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从人体血管中移除凝块的凝块移除装置,该装置包括可伸展结构和细长构件,该细长构件包括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并且该细长构件在其远侧端部处连接到可伸展结构,该可伸展结构包括至少第一单元和至少一个第二单元,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中的每一者包括塌缩递送构型和部署伸展构型,并且在伸展构型中,每个单元还包括孔口,该可伸展结构被配置成与凝块互穿,凝块的互穿包括通过所述第一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挤出凝块的至少一部分,使得单元中的至少一些的孔口被配置成允许凝块主体的至少一部分与结构互穿。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从血管中移除闭塞性凝块的凝块取出装置,该凝块取出装置包括凝块接合元件,该凝块接合元件具有受限递送构型和伸展部署构型,该凝块接合元件被配置成当被部署在内径比伸展部署构型的内径小的管腔内时施加向外径向力,所述向外径向力沿凝块接合元件的长度以大体正弦模式变化。

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凝块取出装置,其中大体正弦模式包括波模式,并且波模式的振幅是沿装置的长度大体一致的。

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凝块取出装置,其中大体正弦模式包括波模式,并且波模式的振幅沿装置的长度减小,在装置的近侧端部处较高而在装置的远侧端部处较低。

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凝块取出装置,其中凝块接合元件包括多个相邻段,并且至少两个相邻段的径向力彼此不同。

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文任何地方所述的凝块取出装置,包括远侧凝块碎片保护节段。另选地或除此之外,还提供了一种远侧碎片保护器,该远侧碎片保护器可安装在延伸穿过装置的单独轴上。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细长构件的远侧端部连接到可伸展结构的近侧端部。在细长构件与可伸展结构之间可存在近侧接合部。近侧接合部可包括位于细长构件的远侧端部处的台阶。在一种情况下,近侧接合部包括锁定衬圈,该锁定衬圈用于与细长构件以及可伸展结构的近侧端部接合。

在一种情况下,可伸展结构的近侧端部包括凹陷部或狭槽,该凹陷部或狭槽被配置用于与细长构件的远侧端部处的台阶接合。

在一种情况下,可伸展结构包括两个或更多个腿部,该两个或更多个腿部被配置用于围绕台阶部分地定位。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细长构件的纵向轴线相对于衬圈的纵向轴线径向地偏移。

在衬圈与细长构件之间以及在衬圈与可伸展结构的近侧端部之间可存在结合诸如粘结或焊接。

在一些情况下,该装置在可伸展结构的远侧端部处包括射线不可透标记物。

在可伸展结构的远侧端部处可存在两个或更多个射线不可透标记物,其中这些射线不可透标记物相对于彼此纵向地偏移。

在一些情况下,可伸展结构包括远侧主体部分和近侧凝块夹捏结构,并且该装置在主体部分与凝块夹捏结构之间的过渡部分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射线不可透标记物。过渡部分的射线不可透标记物彼此纵向地偏移。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从血管中移除闭塞性凝块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具有凝块接合节段的凝块取出装置,该装置具有受限递送构型和伸展部署构型;将微导管在闭塞性凝块上推进;将装置装载到微导管中并推进到微导管的远侧部分;回缩微导管以部署装置并将凝块接合节段与凝块接合;再次推进微导管以重新包覆凝块接合节段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将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和所捕获的凝块取出到取出导管中。

还提供了该方法的另外的变型形式,包括:一种如上文所述的方法,其中取出导管为中间导管;一种如上文所述的方法,其中取出导管为球囊导引导管或导引导管或鞘;一种如上文所述的方法,其中重新包覆凝块接合节段的一部分的动作导致凝块的一部分夹捏在凝块接合节段的单元内;一种如上文所述的方法,其中凝块取出装置被配置成夹捏凝块的至少一部分;一种如上文所述的方法,包括在将装置部署在凝块内后朝近侧拉动装置;一种如上文所述的方法,包括在部署之后延迟朝远侧推动装置以在重新包覆之前进一步嵌入凝块中;一种如上文所述的方法,包括在取出到取出导管中之前将装置朝近侧拉入较大血管中。

提供了另一种方法,包括一种从血管段中移出或移除闭塞性凝块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种凝块取出装置,其中凝块取出装置包括整体式管状结构和细长构件,该整体式管状结构位于细长构件的远侧端部处,该整体式管状结构具有最受限递送构型、部分塌缩夹捏构型和凝块接合部署构型;通过以下操作来将闭塞性凝块与整体式管状结构接合:将整体式管状结构利用延伸穿过血管段的近侧部分和患者外部的细长构件从其最受限递送构型伸展到其凝块接合部署构型;将整体式管状结构从凝块接合部署构型部分地塌缩成部分塌缩夹捏构型以实现对闭塞性凝块的至少一部分的夹捏;将整体式管状结构约束成部分塌缩夹捏构型;从闭塞部位移出凝块;以及通过回缩整体式管状结构从血管段中移除凝块,同时保持约束性。

还提供了一种治疗血管闭塞的患者的方法,该闭塞包括有组织的凝块,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凝块取出装置和移除导管,其中凝块取出装置包括可伸展元件和细长构件,可伸展元件位于细长构件的远侧端部处,可伸展元件具有完全塌缩递送构型、完全伸展部署构型,并且可伸展元件包括凝块夹捏子结构,该凝块夹捏子结构被配置成在可伸展元件从完全伸展构型至少部分地塌缩时夹捏凝块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移除导管在其远侧端部处包括衬圈;将凝块取出装置以其塌缩构型通过微导管递送到闭塞血管;将可伸展元件部署成与凝块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在保持细长构件的位置稳定的同时,沿细长构件推进移除导管;将移除导管的衬圈与可伸展元件接合并且实现对子结构的夹捏以便夹捏有组织的凝块的至少一部分;从血管中整体地抽出移除导管和凝块取出装置,同时保持衬圈和可伸展元件之间的接合;以及从患者移除凝块取出装置、移除导管和所夹捏的闭塞性凝块。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将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和所捕获的凝块取出到取出导管中的动作包括通过取出导管抽吸的步骤。

在一些情况下,重新包覆凝块接合节段的一部分的动作导致凝块的一部分夹捏在凝块接合节段的单元内。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该方法包括将装置部署在凝块内后朝近侧拉动装置。

在一些情况下,该方法包括在部署之后延迟朝远侧推动装置以在重新包覆之前进一步嵌入凝块中。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该方法包括在取出到取出导管中之前将装置朝近侧拉入较大血管中。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从仅以举例的方式给出的一些实施方案的以下描述中,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a至图1e示出了本发明的凝块取出装置的使用方法;

图2a至图2c是图1a至图1e所示装置的另外的视图;

图3a至图3b示出了本发明的装置构型的等轴视图和沿长度的径向力分布的曲线图;

图3c示出了与图3a的装置相似的三个装置的力分布曲线;

图3d示出了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如果装置代替地被限制在管腔中的示例性径向力分布曲线;

图4a至图4e示出了本发明的凝块取出装置的平坦构型的使用方法;

图5a至图5d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的一系列视图;

图6a至图6d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的一系列视图;

图7a至图7e示出了由内径向构造和外径向构造组成的本发明的装置组件;

图8是图7a至图7d所示装置的另一构型的侧视图;

图9是形成为外保持架的一部分的本发明的图像;

图10示出了包含图11所示外保持架和内沟槽的装置的组件;

图11是形成为内沟槽的一部分的本发明的视图;

图12示出了包含图11所示内沟槽和外保持架的装置的组件;

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其中外保持架单元与内沟槽单元对齐;

图14a至图14b示出了图13所示外保持架的段;

图15示出了直径减小的图13所示外保持架的段;

图16示出了图13所示内沟槽的段;

图17示出了内部件段与外部件段的对齐;

图18示出了本发明的单元模式的示例;

图19示出了由多个结构组成的本发明的实施方案;

图20a和图20b沿装置的长度和芯轴上的中心线位置螺旋形上升的本发明的凝块取出装置;

图21是具有平坦中间节段的另一螺线形凝块取出装置的视图;

图22示出了具有异形中间节段的本发明的另一螺线形凝块取出装置;

图23a至图23c示出了一系列螺旋装置的中间部分的截面图;图24a至图24b是本发明的另一螺线形凝块取出装置的视图;

图25示出了由多个螺线形部件形成的装置;

图26示出了可以在张力下伸长的装置的实施方案;

图27a和图27b示出了包含远侧碎片保护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案;

图28示出了图27所示装置的使用方法;

图29示出了其中管状部件以螺线形或螺旋形构型形成的另一实施方案;

图30示出了在使用中的图29的装置;

图31是血管分叉的视图;

图32a和图32b示出了与直的管状部件(图32a)和呈螺线形构型的管状部件(图32b)的凝块的接合差异;

图33是部署在位于血管分叉处的凝块中的螺线形管状部件的视图;

图3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装置的视图,其适于移出和保持一系列凝块类型;

图35a和图35b示出了图34的装置的外保持架部件(图35a)和螺线形部件(图35b);

图36是本发明的另一装置的视图,其包括内螺线形部件和外保持架;

图3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装置,其中近侧节段被配置成在由微导管部分地重新包覆时夹捏凝块;

图38至图44(c)示出了装置的各种撑条模式;

图43是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轮廓和外部形状的图示;

图44a至图44c示出了促进凝块夹捏的撑条/冠部构型;

图45是本发明的另一装置的轮廓和外部形状的图示;

图46是当从图45中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时的图45的装置的端视图;

图47示出了与图45的装置形状类似的装置,具有另外的撑条和连接细节;

图48示出了装置的另一实施方案,其中示出了螺旋节段和主体节段的外轴和形状;

图49a是图6a至图6d的装置的局部平面图;

图49b和图49c示出了在使用中的图49a的装置;

图50a至图50c示出了正用微导管重新包覆的现有技术支架取出器类型的装置;

图51a至图51c示出了部署在凝块中的本发明的装置;

图52a和图52b示出了呈伸展构型(图52a)和收缩构型(图52b)的现有技术支架取出器类型的装置的撑条;

图53示出了本发明的装置的撑条构型;

图54a和图54b示出了本发明的装置的撑条构型;

图55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装置的等轴视图;

图56和图57是图55的装置的另外的视图;

图58是图57的方向上的装置的端视图;

图59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装置的等轴视图;

图60至图62是图59的装置的轮廓和外部形状的图示;

图63是图55和图59的装置的远侧节段的放大视图;

图64是图63的远侧节段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65是图63的远侧节段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6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装置的远侧节段的一部分的等轴视图;

图67是图66的远侧节段的平面图;

图68是图67中的箭头a的方向上的端视图;

图69是图66的远侧节段的侧视图;

图70是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远侧部分的等轴视图,示出了射线不可透标记物的位置;

图71是本发明的装置的近侧端部与轴之间的接合部的等轴视图;

图72是图71的接合部的端视图,示出了近侧撑条与轴上的台阶之间的机械锁定;

图73至图75示出了将近侧撑条安装到轴上的台阶过程中的步骤;

图76是本发明的装置的近侧端部与轴之间的另一接合部的等轴视图;

图77是图76的接合部的端视图,示出了近侧撑条与轴上的台阶之间的机械锁定;并且

图78至图80示出了将近侧撑条安装到轴上的台阶以形成图76的接合部的过程中的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功能类似的元件。术语“远侧”或“近侧”在以下关于相对于治疗医师的位置或方向的描述中使用。“远侧”或“朝远侧”是离医师远的位置或远离医师的方向。“近侧”或“朝近侧”或“接近”是离医师近的位置或朝向医师的方向。

进入脑血管、冠状血管和肺血管涉及使用许多市售产品和常规程序步骤。诸如导丝、导引导管、血管造影导管和微导管等通路产品在别处描述,并且常用于导管实验室程序。在下面的描述中假定这些产品和方法与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结合使用,并且不需要详细描述。

以下详细描述本质上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不意图限制本发明或本发明的应用和用途。尽管本发明的描述在许多情况下是在治疗颅内动脉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本发明也可以用在如前所述的其他身体通道中。

理想地是,本文所公开的设计的可伸展构件由一旦从高度受限递送构型释放后能够自动恢复其形状的材料制成。超弹性材料诸如镍钛诺或具有相似性质的合金是特别合适的。材料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线材或带材或片材或管材。一种特别合适的制造工艺是激光切割镍钛诺管材,然后热定型并电解抛光所得结构以形成撑条和连接元件的框架。该框架可以是如本文所公开的大量形状中的任何一种,并且可以通过添加合金元素(例如,铂)或通过多种其他涂层或标记带而在荧光镜透视下变得可见。

凝块的压缩可以通过使凝块更坚固和更“粘性”而改变凝块性质并使凝块不容易取出,如wo2012/120490a中所描述,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本发明的装置旨在通过在凝块和血管壁之间伸展成使得在大表面积上与凝块接合并且以凝块的最小压缩来便于凝块取出。使整体凝块压缩最小化,因为该装置被构造成具有高压缩的环,其中深撑条嵌入散布有最小凝块压缩的区域。凝块的一部分可突出到低压缩区域中,并可夹捏在导管尖端和装置的镍钛诺撑条之间。通过将微导管或中间导管在装置上前进直到凝块的一部分压缩在导管尖端和装置上的冠部或撑条之间来实现夹捏。这种夹捏便于移除凝块,因为它增大了装置对凝块特别是富含纤维蛋白的凝块的夹持。这也可以通过在移出过程中将凝块从血管壁拉离而拉长凝块,从而减小移出力。通过控制凝块的近侧端部并防止凝块挂在侧支血管上,它有可能在回缩到通路导引导管或鞘期间改善凝块的滞留。

便于夹捏本发明中详述的闭塞性凝块的装置设计可以结合到装置的整个长度中,或者更通常到装置的长度的近侧30%-50%中。该夹捏段的直径可以在闭塞性凝块的位置处从目标血管的直径的30%至150%变化,但在大脑中动脉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更通常为目标血管直径的50%至100%。本发明详细介绍了如何可以在微导管尖端与单个管状结构上的撑条或冠部之间形成凝块夹捏,或另选地,如何可以将凝块夹捏在导管尖端与组件的外保持架或内沟槽上的撑条之间。

本发明的内沟槽还可以包括压缩凝块区域以便形成穿过凝块的血液连通沟槽的部分。这种沟槽有两个主要目的:1)它减少了凝块上的压力梯度,因此降低了为了回缩凝块而必须克服的力之一;以及2)它为充了氧的运送营养物的血液到达凝块远侧的缺血区域提供流动路径。

本文描述的所有装置还可以包括远侧碎片捕获部分,如图7、8、9、10、11和12所示。理想的是,该部分部署在凝块的远侧,以防止在取出期间可能释放的任何凝块碎片发生远侧迁移。

图1a至图1e示出了本发明的装置的使用方法。使用常规已知技术来将导丝102和微导管103插入在脉管系统100中并在栓塞凝块101上推进。当微导管103定位在闭塞性凝块101的远侧时,从脉管系统100中移除导丝102以允许凝块取出装置110推进穿过微导管。装置110以塌缩构型推进,直到装置的远侧尖端到达微导管103的远侧端部。当装置110的位置保持时,回缩微导管,以将凝块取出装置部署在凝块101上,使得装置的远侧端部优选定位在凝块101的远侧(图1b)。装置110由连接到细长近侧轴部分111的凝块接合部分112组成。

装置110伸展使得它在近侧端部或沿其长度与闭塞性凝块接合。装置具有段,这些段具有低水平的支架支撑,并且不压缩凝块,但允许凝块突出到这些低径向力区域中。如果需要,可以允许装置110在凝块101内潜伏一段时间。在回缩装置之前,可以将微导管朝远侧前进以将凝块的一部分夹捏在微导管尖端与邻近低径向力区域的装置的撑条和冠部之间。在移出和保持回到通路导引导管或导引鞘(图1e)期间,这个夹捏提供对凝块的近侧端部的额外的夹持和控制。由使用者在移出和回缩期间保持装置和微导管之间的相对张力,以确保凝块上的夹捏保持不变。虽然将微导管或中间导管用于夹捏凝块被描述为在与本发明一起使用时提供了额外的益处,但本文所述的所有实施方案也可以在不使用导管夹捏的情况下用于移出和取出凝块,如果需要的话。

按照标准技术,可以通过在导引导管上使球囊(未示出)膨胀来利用血流阻滞。图1e示出了在取出到导引导管104中的过程中与装置接合的凝块。在凝块取出过程中可以使用血流阻断、抽吸和其他标准技术。装置110可以在盐水中冲洗并在重新装入插入工具之前轻轻地清洁。如果需要,装置110可以被重新引入到微导管中以重新部署在闭塞性凝块的额外段中。

图2a至图2c示出了图1a至图1e所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近侧端部。装置通常由具有“超弹性”特性的材料(例如镍钛诺)形成,并且可以从管材或平坦片材原材料激光切割和伸展。装置130的自伸展节段连接到近侧细长轴131。本发明的装置被设计成在装置130与凝块135之间形成凝块夹捏并产生额外的夹持。装置130被构造成使得它由撑条134的环组成,这些撑条具有适当的径向力以提供良好的凝块嵌入,散布有低支架支撑和低径向力132的区域。撑条的环之间的纵向距离可以在2mm至8mm之间变化,但在用于大脑中动脉的优选实施方案中,纵向间距为3mm-6mm。

在撑条134嵌入并提供凝块的一定程度的支架支撑时,具有低支架支撑132的区域允许凝块136突出到该区域中。如果需要,在通常为1至5分钟的潜伏时间后,可以推进微导管140(用于引入装置或另选的微导管)以将突出凝块136夹捏在微导管144的尖端与装置130的撑条和冠部142之间。撑条134在凝块中实现良好的嵌入,因为这些撑条的自由伸展直径可以在闭塞性凝块的位置处从目标血管直径的30%到150%变化,但在优选实施方案中,为目标血管直径的50%至100%。在所示实施方案中,撑条134的环之间的连接撑条133朝向撑条的中间节段以减小的直径弯曲,以最小化径向力和支架支撑。在图3a和图3b中也可以看到这个特征。

微导管140相对于装置130的进一步远侧推进将进一步压缩导管尖端144与装置142的撑条之间的凝块141,从而增大凝块上的夹捏(图2c)以及所捕集的凝块段136的安全性。使用者可以感觉到这种夹捏作为阻力并停止推进微导管,或者另选地,使用者可以在装置和微导管一起回缩之前将微导管在装置上推进固定距离(例如,装置长度的30%至50%)。需要保持装置130和微导管140之间的相对张力,以确保装置和凝块之间的夹捏不会退化。通过装置130和微导管140一起回缩,可以移出闭塞性凝块并将其回缩到通路导引导管或导引鞘内并从患者移除。本发明特别适用于移出和回缩具有高纤维蛋白含量(通常高于40%纤维蛋白含量)的凝块以及用已知支架取出器设计难以移出和取出的其它凝块,并且目前可能需要多次通过才能从脉管系统中移除凝块。本发明还可以通过以与这里关于微导管140所描述相同的方式推进中间导管来形成凝块夹捏。

图3a示出了装置的另一实施方案的等轴视图。在该构型中,装置的嵌入节段由单元151的环组成。在该实施方案中,该环151由3个圆周单元组成。圆周环中单元的数量可从2到5变化,但在优选实施方案中为3或4个单元。如同图2a至图2c所示的装置一样,装置152在嵌入单元节段之间的部分具有低径向力和低水平的支架支撑。通过最小化装置撑条和该区域152中的凝块之间的潜在表面接触面积来实现低水平的支架支撑。在该实施方案中,连接撑条153在中点向装置的中心线弯曲,以进一步减小撑条与凝块的接触力和面积。这种低表面接触面积和径向力允许凝块在部署在闭塞性凝块中时突出到装置的该节段中。然后,用微导管或中间导管部分地重新包覆该装置可以将该突出凝块夹捏在导管尖端和单元的嵌入环的近侧撑条154之间。

图3b示出了图3a所示装置的侧视图,其中绘制了径向力与装置长度的曲线图。虚线155和157示出了嵌入凝块中的单元环与这些环之间的节段152相比如何具有更高的径向力。虚线156指示该节段的减小的径向力。

图3c示出了与图3a的装置150相似的本发明的三个装置,当限制在小于其自由伸展直径的50%的管腔中时的向外径向力分布曲线。所有三个装置都表现出先前所述的大体正弦模式,但径向力峰和谷的量值(或振幅)沿这些装置的长度变化。分布曲线50表示沿装置的长度向上变小的径向力分布曲线,其中第一峰51的径向力低于随后的峰52-54的径向力。分布曲线60表示沿装置的长度向下变小的径向力分布曲线,其中第一峰61的径向力高于随后的峰62-64的径向力。分布曲线70表示沿装置的长度向上然后向下变小的径向力分布曲线,其中第一峰71的径向力低于第二峰72的径向力,但最后一个峰74的径向力低于倒数第二峰73的径向力。

图3d示出了如果装置相反限制在其自由伸展直径(例如,80%)的50%以上的管腔中时,径向力分布曲线70可能看起来像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看到该装置在所示三个峰81,82,83的任一侧的区域内的限制管腔上无论如何都不施加任何向外径向力。因此,装置保持其在峰区域的凝块上的夹持,同时在峰之间的区域中对凝块施加最小的压缩,这有助于使回缩凝块所需的力最小化,因此提高了凝块取出成功的可能性。

图3c和图3d还表示这三个不同装置的撑条元件的径向压力。径向压力与径向力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指的是装置每单位面积施加的力。因此,如果两个装置在给定区域上具有相同的径向力,并且一个装置具有比该给定区域中的另一个装置更低的撑条表面积,则具有较低撑条表面积的装置将施加较高的径向压力。这对于凝块夹持非常重要,因为径向压力使得撑条能够将自身嵌入凝块材料中,这有点类似于细脚跟和象脚之间的区别:当站在柔软的沙子上时,细脚跟会深深地下沉到沙中,而大象的脚不会深深地下沉。对于给定水平的径向力,装置的径向压力因此可以通过减小撑条表面积来增加,这可以通过减少撑条宽度或撑条数量进行。

通过使撑条与血管的纵向轴线的角度最大化,可以进一步提高在夹持凝块时径向压力的这种增大的有效性。撑条的角度越大,撑条夹持凝块的能力就越大,而不是滑过凝块。理想情况下,撑条与血管轴线成90度角,以获得最佳夹持,但由于多种原因,这在实践中很难实现。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事实上,当装置最初部署在凝块下时,装置通常伸展到其自由伸展直径的仅一小部分。这是因为装置在回缩时能够伸展到大直径是有利的,使得当装置回缩到较大的更近侧血管中时它可以保持其在凝块上的夹持并保持与血管壁接触。发明人已经发现了对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即,如本公开中各图所示的两级直径装置,诸如例如图7a。近侧较小直径可用于将撑条牢固地嵌入凝块中以便以陡开口角度实现牢固夹持,而较大直径的远侧节段可以伸展以保持与血管壁接触并防止当凝块回缩到更大的血管中时发生远侧迁移。这种构型使得近侧节段相对于血管轴线的撑条角度能够大于30度,或优选地大于45度,或者甚至更优选地大至60度。图7d更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点。

图4a至图4e示出了由平坦片材形成的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案。图4a示出了装置160的平面图,在该实施方案中,该装置由两排单元162形成,这些单元由正弦边缘165限定并由横撑164连接。该装置连接到近侧轴161。图4b示出了部署在位于血管170中的闭塞性凝块174中的装置160的等轴型视图。为了清楚起见已经提供了血管170的剖视图。微导管172示为定位在近侧轴上,其中微导管的尖端位于装置的凝块接合节段与轴之间的接合部处。在凝块174与装置160接触的地方,凝块171的各部分突出穿过单元。图4c示出了包括凝块183和装置182的血管180的截面图。该视图示出了突出穿过装置181的单元的凝块。

图4d是装置206的近侧端部的放大图,示出了在微导管200前进以部分地重新包覆切掉的血管204中的装置时如何夹捏凝块。凝块210的突出部分陷入装置的撑条与微导管200之间。图4e示出装置206和微导管200正同时回缩,由于在凝块211的突出件上的夹捏夹持,将凝块205的主体从血管204移出。

图5a至图5d示出了本发明的装置的另选的管状实施方案。图5a至图5d示出了装置230的侧视图、端视图、平面图和等轴视图。该装置沿其长度具有嵌入撑条231与低径向力段232的交替环。优选实施方案包含呈径向模式的4至8个撑条,用于最佳地嵌入凝块中。在该实施方案中,节段232中的连接撑条233是直的,以获得最佳推送性,从而确保装置可通过曲折解剖结构递送。

图6a至图6d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图6a至图6d示出了装置240的侧视图、平面图、端视图和等轴视图。该装置具有嵌入单元241与低径向力段242的交替环。优选实施方案包含呈径向模式以最佳地嵌入凝块中的2至4个单元。在该实施方案中,使用单元的环而不是撑条的环可以改善凝块夹捏,因为每个段中的撑条244的远侧环保持伸展更长,即使撑条245的更近侧环当微导管前进时,由微导管向下包裹。这将维持撑条嵌入凝块中更长时间,以便改进撑条和微导管之间凝块的夹捏。

图7a至图7d示出由外保持架和内部件的组件组成的实施方案。在该实施方案中,外部件250的近侧零件256被设计成以与图1和2所述相同的方式夹捏凝块,并包含用于嵌入凝块的单元251与具有低径向力和低支架支撑的段252的交替段。外部件的该近侧零件256连接到主体节段255,该主体节段具有增加的直径和更大的单元253用于额外的凝块滞留,因为它在装置和凝块回缩到通路导引导管或导引鞘中之前被取出到颈内动脉中的较大血管直径中。主体节段255直径与近侧节段直径的比可从1.5:1到4:1变化,并且在优选实施方案中,介于2:1与3:1之间。

图7b示出了组件的内部件260。该部件包含将主体节段262连接至轴(未示出)的细长近侧撑条261。部件260还包含碎片保护结构263和远侧无创伤尖端264。图7c示出了组件270中的两个部件如何对齐。细长近侧撑条273定位于外保持架277的近侧零件的下面,使得对于凝块突出到低径向力段中的限制最小。内部件274的主体节段定位在外部件271的主体节段中,并且提供流动沟槽来打破整个凝块的压力梯度并提供流量恢复。远侧碎片保护结构275位于具有打开端部272的外保持架的端部内并能防止凝块碎片和栓塞的损耗。图7d示出了该组件270的等轴视图。

图7e示出了部署在血管259中的凝块258内的装置250,示出了诸如图7a的凝块接合元件250的阶梯式直径设计的关键优点。近侧节段256的撑条的相对较高的径向力和径向压力允许该节段的撑条251深深地嵌入凝块中,产生凝块凸部257,这些凝块凸部可随后通过微导管(未示出)的推进而夹捏在单元252内。此外,近侧节段256的较小自由伸展直径意味着该节段的撑条251以比远侧节段255更陡的角度倾斜,这使得它们能够更有效地夹持凝块,进行安全回缩。关于图3c和图3d的描述更详细地描述了这些撑条角度的意义。

图8示出了图7a至图7e所示组件的另一构型280,其中连接到内部件285的碎片保护结构283定位在外保持架282的端部的远侧。确保外保持架286的端部与碎片保护结构283之间存在间隙可以提高碎片保护性能,特别是当装置回缩到曲折血管中时。由于碎片保护区283仍将充分伸展并且在外保持架完全取出时提供保护,因此装置被取出到导管中也可能是有益的。

图9是另一外保持架构型330的侧视图,其中该部件的近侧零件335被设计成在导管朝远侧前进时,如图7a至图7e所述夹捏凝块。在该构型中,部件330还包含在取出期间用于凝块滞留的主体节段332,和远侧碎片区334。图10示出了图9所述外保持架342与内沟槽344的组件340。在该组件340中,内沟槽344贯穿外保持架342的全长,包括近侧节段341的下方。

图11示出了由主体节段362和近侧节段364组成的内部件360,该近侧节段包含嵌入单元361和低支架支撑区域363的交替段以促进凝块突出和凝块夹捏。图12示出了这个内沟槽设计373如何可以与外保持架372集成在组件370中。外保持架372具有伸展的近侧撑条375,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至与内部件的近侧节段371接合的凝块的任何障碍。

图13示出了由外保持架402和内沟槽408的组件组成的本发明400的另一个实施方案。这两个部件连接到近侧轴401和远侧射线不可透尖端405。在该实施方案中,内沟槽408被设计成通过具有撑条407的交替环以深深嵌入与低撑条密度或支架支撑的区域406相邻的凝块中来便于本说明书其他地方描述的凝块夹捏。由于该内部件408定位在外保持架402的内部,因此外保持架的撑条可能阻碍内沟槽408中的凝块嵌入和突出。为了消除这个问题,外保持架402被设计为使得当外保持架部分地伸展到与自由伸展内沟槽直径相同的直径时,外保持架的撑条与内沟槽408的撑条对齐。

图14a和图14b示出图13所示外保持架的段420。段420示为伸展到大于内沟槽的自由伸展直径但低于图14a中的外保持架的自由伸展直径的直径。在图像中可以看到撑条421的“狗腿”形状,并且这种形状的撑条围绕圆周且沿长度重复以形成单元425。图14b示出了撑条形状如何由短段423组成,该短段如图所示以角度(a)连接到较长段424。该角度可以从20°到90°变化,并且在优选实施方案中为30°到60°。撑条423的短段也可具有与较长段424相比增大的撑条宽度。在该构型中,短撑条段423具有比较长撑条段424更高的伸展力,因此它将具有优先伸展并且冠部426将在冠部427伸展之前打开。这为外保持架提供两级伸展过程,在撑条424和冠部427伸展之前,撑条423和冠部426完全伸展。这种两级伸展过程还会形成径向力分布曲线,该径向力分布曲线在第一级伸展完成时减小。可以通过激光切割该撑条轮廓形成直径等于或大于第一级伸展直径的镍钛诺管材来产生这种撑条构型。另选地,该零件可以从较小管材上激光切割下来,并且在热定型期间撑条被限制在该形状。

图15示出了与图14相同的外保持架段。然而,在该图像中,段430具有与自由伸展内沟槽相同的直径。当撑条432完全伸展但撑条434仍然塌缩时,该段的直径与第一级伸展步骤结束时相同。图16示出了与图14和15所示外保持架段对齐的内沟槽段。如图13所讨论,该段440包含撑条的环442以及具有低径向力和撑条密度的区域444。

图17示出了与内沟槽段453重叠(在图16中描述)的外保持架段452(在图15中描述)。这种设计的好处是,这两个段的撑条如图所示完全对齐,所以对撑条段450嵌入凝块没有阻碍。类似地,对凝块突出到单元区域451中没有阻碍,从而便于在微导管朝远侧前进时进行夹捏。此外,随着装置向导引导管或鞘朝近侧回缩,即使血管直径增大,外保持架也可以继续伸展并保持与凝块的接触。

图18显示了有利于凝块夹捏的单元模式470。该模式470可以结合在管状或平坦的装置构型中。当部署在脉管系统中的闭塞性凝块上时,在大单元区域473中发生凝块突出。在适当的潜伏时间后,微导管可从近侧472推进以部分地重新包覆装置。当微导管接触突出到单元473中的凝块时,它迫使凝块在单元中朝远侧运动到撑条471之间的区域474中。变窄的撑条对所捕集的凝块朝向冠部475开道,从而在导管尖端和装置之间的凝块上形成改进的夹捏。

图19示出了由并联连接的多个管状部件的组件470组成的本发明的构型。在所示构型中,两个部件472和473由撑条474在近侧端部连接且随后连接到近侧轴471。这里所示的部件472和473都与图3和图6中所述的实施方案类似。这些部件的对齐可以如该图像所示交错,并且这些部件可以沿长度彼此缠绕。多于两个的部件可以以这种方式连接在一起,并且不同的部件可以具有不同的直径或沿长度逐渐变小。当装置用微导管或中间导管部分地重新包覆时,这些部件的组件有可能改善凝块夹捏和夹持。

图20a示出了装置的构型,其中管状部件480形成为螺线形或螺旋形状482并连接到近侧轴481。部件483的切割模式被设计成促进凝块嵌入和夹持,如图3和图6所示。然而,在该构型中,部件的中心线遵循如图20b所示的螺线形轨道,其中轨道491遵循圆柱形芯轴490的表面。

在图21所示装置的另一实施方案中,平坦装置500形成为使得装置的中心线在这种情况下也形成螺线形路径。可以通过从管材中激光切割所需撑条模式502或通过切割平坦片材然后在热定型之前将平坦零件缠绕在圆柱体上而形成该装置。因此,装置具有类似的形状以将宽条带缠绕在圆柱体上。当这个装置部署在闭塞性凝块上时,凝块可以突出到低撑条密度的区域中,也可以突出到螺线形线圈的中心管腔中。在装置回缩时,这可以提高凝块的夹持和移出性能,并且如果微导管或中间导管在装置上朝远侧前进直到它接触凝块,也可以促进凝块夹捏。所示实施方案500在该装置的主体零件506中具有平坦横截面。螺线形主体节段连接到近侧轴501和具有远侧尖端504的远侧碎片保护结构503。图22示出了与图21类似的另一装置实施方案520,除了具有用于主体段522的弯曲或异形截面形状之外。图23a至图23c示出了可以结合在本发明的这种构型中的截面形状的不同示例。图23a示出了平坦横截面531,图23b示出了“s”形横截面532,并且图23c示出了弯曲横截面533。

图24a示出弯曲横截面与图23c所示类似的装置550的另一螺线形构型。激光切割或线形凝块接合节段553连接到近侧轴551。如图1所示,微导管可与该装置一起用于夹捏凝块并改善对凝块的夹持。当微导管或中间导管在装置上前进以夹捏凝块时,它可以遵循血管的中心线,或者另选地可以遵循装置的中心线并且遵循螺线形轨道,如图24b所示。如果导管561在重新包覆期间遵循血管562的中心线,则它可以在螺线形线圈内的管腔空间564中形成对凝块的良好夹捏。另选地,如果导管561如图所示遵循装置563的中心线,则它可以在切割模式560的单元中形成对凝块的良好夹捏。图25示出了由两个螺线形部件583和584构造以形成双螺线型构造的装置580的实施方案。

图26示出了本发明600的另一实施方案,其中装置601的近侧零件被设计成在需要时促进凝块夹捏,这与图7所述类似。主体节段604也与图7所述类似,但在该实施方案中,近侧节段和主体节段之间的连接部603在张力下可以伸长。这有助于在装置移出期间拉伸凝块。凝块的近侧端部将被夹捏并限制在装置601的近侧零件上,而凝块的远侧端部将定位在主体节段604上。当装置回缩时,近侧端部601首先运动,从而拉动凝块的近侧端部。如果凝块的远侧端部卡在血管内,则装置的主体节段将保持静止,并且连接器603将伸长。这也会伸长凝块,将其从血管壁剥离并减少移出力。当连接器603中的张力等于凝块的远侧节段的移出力时,凝块的其余部分将开始运动。在该实施方案中,伸长连接器603由螺旋弹簧形成,然而在另一实施方案中,该伸长元件可以形成外保持架的切割模式的一部分。

图27a和图27b示出了装置的另一实施方案。图27a示出了呈自由伸展构型的装置700。在本发明的这种迭代中,外保持架701的近侧零件被配置成促进凝块嵌入和凝块突出以便于凝块夹捏。外保持架的主体节段702具有与近侧节段相比增大的直径,以确保当装置回缩经过脉管系统中的弯曲和分支时具有良好的凝块滞留。外保持架具有开口远侧端部,其中在远端冠部上示出了射线不可透标记物703。在该组件中的内部件由将碎片保护结构705和近侧接合部708连接的线材706组成。在自由伸展构型中,外保持架703的远侧撑条与碎片保护结构707的前缘之间存在明显的间隙。该间隙可以从1mm到20mm变化,并且在优选实施方案中,范围为5mm到10mm。

图27b示出与图27a相同的装置,不同之处在于在该图像中,装置750在目标血管的闭塞性凝块的位置处的直径处。在该直径处,碎片保护结构755的前缘757位于外保持架752的内侧和远侧冠部753的近侧。碎片保护结构755相对于外保持架752的这种位置变化是由于外保持架752在自由伸展构型中和在直径减小时的长度差异造成的。将碎片保护结构以小直径定位在外保持架内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为将装置部署在凝块远侧所需的停驻空间。此外,在大血管中的装置回缩期间以及在取出到导向装置或中间导管期间将碎片保护结构755定位在外保持架752的远侧可提高碎片保护的功效。

图28示出了图27所述装置实施方案的一种使用方法。使用标准介入技术将装置800部署在凝块803的两端,并且定位成使得装置802的远侧端部和碎片保护结构801定位于凝块803的远侧。装置800还包含凝块夹捏部分804并连接到细长近侧轴部分805。

装置图像850示出微导管855已经推进以在凝块853与装置854的近侧部分之间形成夹捏之后位于血管中的装置。在目标血管位置的该直径处,远侧碎片保护结构851部分地位于外保持架852内。

装置图像900示出在回缩到更大直径血管中时的装置。随着血管直径的增大,外保持架901的直径也增大,并且外保持架的长度缩短。这在碎片保护结构的近侧边缘902和外保持架905的远侧端部之间形成间隙。这有助于捕获在移出和取出过程中释放的任何碎片或栓塞904。凝块906仍然夹捏在微导管907的远侧尖端与装置908之间。

装置图像950还示出了碎片保护结构951在取出过程中捕获从凝块主体956释放的凝块碎片954和953时的有效性。

图29所示的装置1000是图20a和图20b所示装置的另一实施方案,其中管状部件1001以螺线或螺旋构型形成并连接到近侧轴1002。在该构型中,如图20b所示,部件的中心线形成螺线形轨道,该螺线形轨道遵循锥形或圆柱形芯轴的表面。管状部件的直径可以从0.5mm到8.0mm变化,并且在优选实施方案中范围为1.0mm到4.0mm。螺线形轨道所遵循的圆柱形芯轴的直径可以从1.0mm到10.0mm变化,并且在优选实施方案中范围为2.0mm到7.0mm。螺线形的螺距可以从3.0mm到30mm变化,并且在优选实施方案中,范围为10.0mm到20.0mm。

该装置的螺线形构型为凝块移出提供了性能优势,因为装置与凝块接合的多于直的构型。凝块在单元中和装置的撑条之间嵌入更深,这提高了装置对凝块的夹持。这是由于将装置的各部分远离血管表面且在凝块主体内定位的螺线形状而发生的。这在图30中示出,其中螺旋装置1051部署在神经血管1050中的凝块1052内。装置1051按照用于部署支架取出器的标准程序,通过将其递送穿过并随后回缩微导管1053进行部署。在一种使用方法中,装置1051可直接回缩以移出凝块1052并将其取出到通路导管1054中。在手术期间可以使用抽吸,并且可以通过使通路导管1054上的球囊1055膨胀来提供血流阻滞。另选地,在将装置1051部署在凝块中之后,微导管1053可以再次前进以部分地重新包覆装置1051并且在微导管的远侧尖端与装置1051的撑条和冠部之间的凝块上形成夹捏,如本说明书其他地方所述。装置、微导管和凝块可以(如果需要的话)利用血流阻滞和抽吸作为一个整体回缩到通路导管中。

嵌入具有螺线形或塞钻形构型的装置中的凝块的深度增加对于在困难的血管迂曲以及血管分叉处的凝块上获得夹捏是特别有用的,如图31所示,其中分叉的有效直径(d4)大于近侧血管的直径(d1)或远侧血管的直径(d2,d3)。这在图32a和图32b中进一步示出,其中图32a示出了部署在血管1070内的凝块1072中的直的管状部件1071。图32b示出了当管状部件1083(与图32a中的部件1071直径相同)形成为螺线形构型时,凝块1082中的改进的接合和嵌入。螺线形构型增加了装置1083接合在凝块内的深度以及装置与凝块接触的表面积。

图33示出了部署在位于解剖血管1100的分叉处的凝块1101中的螺线形管状部件1102。微导管1103可以前进以重新包覆装置1102,直到医师感觉到运动阻力为止,表明凝块已经夹捏在装置中。然后,可以同时移除微导管1103、装置1102和凝块1101,同时保持装置和凝块之间的夹捏。

图29至图33所示螺线形管状部件特别擅长于在难以从血管中移出和取出的凝块如具有中等至高纤维蛋白含量的有组织的凝块上形成夹捏。图34示出了可用于移出和保持所有凝块类型的装置1200。装置1200结合了螺线形管状部件1205,该螺线形管状部件可以用于通过用如前所述的微导管部分地重新包覆而在凝块上形成夹捏。外保持架部件1201也在部署时与凝块接合,从而当装置朝近侧回缩至中间导管、导引导管或鞘时提供额外的夹持以移出和保持凝块。外保持架部件1201为各种凝块类型包括富含软红血球的凝块和具有不同元素的混合凝块提供移出和保持能力。螺线形部件1205还为外保持架1201的内表面提供了额外的径向力,这有助于在部署时在凝块内伸展。外保持架部件1201具有远侧射线不可透标记物1204以在荧光镜透视下标记部件的远侧端部。射线不可透标记物1204通常由由铂、钨、金或类似射线不可透元素制成的线圈、铆钉或插入物组成。

在该构型中,外保持架1201由近侧撑条1209连接到近侧轴1210。该撑条1209对螺线形部件1205的夹捏性能的影响最小,并且可以定位在螺线形管材1207的近侧节段的内侧或外侧。为了利用该装置形成对凝块的夹捏,可以用微导管、诊断导管或中间导管部分地重新包覆,直到医师感觉到装置上对导管的任何进一步朝远侧推动有阻力为止。此时,医师知道夹捏成功,并且可以将导管和装置与凝块作为一个整体移除。如果没有感觉到阻力或没有形成夹捏,则装置1200可以作为标准支架取出器取出以将凝块取出到通路导管。射线不可透标记物1206在荧光镜透视下是可见的,并且指示医师何时作为标准支架取出器取出装置,即用微导管(未示出)重新包覆装置直到感觉到确定的阻力(夹捏)或直到微导管的尖端与标记物1206对齐。然后按照标准程序取出装置。

该装置1200还包含碎片保护特征部1202以捕获在凝块移出和取出期间可能产生的凝块碎片或栓塞。在该构型中,碎片保护特征部1202是螺线形部件1205的整体部分,并且当完全伸展时定位在外保持架部件1201的远侧。远侧射线不可透尖端1203连接到碎片保护特征部1202的端部。

为了更加清楚,图35a和图35b中分别示出图34中的装置组件1200中示出的外保持架部件1201和螺线形部件1205。图35a中的外保持架部件1250具有与wo2014/139845a中所述呈这种类似构型的中间节段构造,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远侧标记物1252连接到本节段的远侧冠部以便在荧光镜透视下可见,并且射线不可透标记物1253定位在细长近侧撑条1254上。射线不可透标记物1253可以由射线不可透材料的线圈形成,并且可以粘合、焊接或焊合在适当位置。另选地,它可以由射线不可透材料的环形成并径向卷曲,或者由平坦片材形成并且铆接在撑条上的孔眼中。近侧衬圈1255可以用来将外保持架部件1250和螺线形管材部件1300(图35b所示)组装到装置(未示出)的近侧轴上。

图35b示出了包括在图34中的组件1200中的螺线形部件1300。为了清楚起见,该图像中没有沿部件1300的主体节段1302示出撑条细节。示出了用于装置组件的近侧撑条1305和近侧衬圈1301。还示出了碎片保护节段1303和远侧射线不可透标记物1304。在该构型中,主体节段1302沿其长度具有固定直径,然而在其他构型(未示出)中,直径可以沿长度增大或减小。类似地,在其他构型中,螺线直径和螺距可以沿长度变化,或者该部件可以具有直线形节段和螺线形节段的组合。除了该部件的夹捏功能外,它还提供内沟槽功能,诸如;在部署时立即恢复血流,打破凝块上的压力梯度,促进造影剂流动和远侧可视化,并作为远侧栓塞的抽吸沟槽。装置1300的撑条和冠部模式可以沿主体节段1302的长度变化,使得近侧部分提供夹捏能力,而中间部分和远侧部分更密集地用支架支撑以提供内沟槽功能。

图36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该装置1400也是内螺线形管状部件1403和外保持架1401的组件。在该构型中,碎片保护特征部1406与外保持架1401成一整体。外保持架1401和螺线形部件1403在近侧接合部1405处连接到近侧轴1404。在该组件中,远侧射线不可透尖端1402接合到外保持架1401。

图37示出了图7a所示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案。在该装置1450中,近侧节段1451被配置成在由微导管部分地重新包覆时夹捏凝块。如以前一样,近侧撑条1456具有较大的开口角度,并且单元尺寸促进了凝块突出,以便在重新包覆期间促进微导管与装置1450之间的夹捏。中间节段1452被配置成伸展到比近侧节段更大的直径以在凝块回缩经过血管弯曲和分支期间提供凝块夹持和保持。近侧节段1451和中间节段1452具有不同的撑条长度和切割模式以及因此不同的径向力特征。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对于固定部署直径(例如,1.0mm),近侧节段1454的径向力大于中间节段1455的对应径向力,而在另一实施方案中,对于相同的部署直径,中间节段1452的径向力大于近侧节段1451的径向力。

图38示出了本发明中详述的任何装置的夹捏部分的典型的撑条切割模式。撑条1501相对于纵向血管轴线具有大的开口角度,这促进了凝块夹持的改善,因为撑条与运动方向的角度越大,撑条夹持凝块的能力越大,而不是滑过它。类似地,冠部1502的内径增大以另外通过最大化接近垂直于凝块内行进方向的冠部的长度来改善凝块夹持。撑条连接器1503的长度增加了总单元面积1504,以便为装置中的单元环提供低径向力和低撑条表面积,从而促进凝块嵌入和突出到这些单元中。当装置用微导管重新包覆时,突出凝块被推靠在撑条1501上并进入冠部空间1505中,将其捕集并夹捏在适当位置。

图39示出了装置切割模式的另一实施方案。在该构型中,与冠部1551相邻的撑条形状和弯曲角度1553的尺寸设定成使得在用微导管1555重新包覆时,靠近在一起的邻接撑条1554形成另一夹捏点以帮助夹持突出到单元区域(未示出)中的凝块。

如图38所述,切割模式中的冠部内径越大,冠部的与血管的纵向轴线(以及凝块运动的方向)接近垂直的部分越长,凝块移出能力越好。图40示出了冠部构型,其允许冠部直径最大化,同时使装置能够被包裹成装载构型,以通过微导管递送到目标血管位置。为了最小化缠绕直径,冠部1603、1604和1605沿纵向轴线偏移,使得在塌缩构型中,冠部装配到短连接器例如1606的任一侧的空间中。为了产生这个冠部偏移,邻接撑条1601和1602具有不同的长度。

图41示出了装置的另一实施方案,其中切割模式被配置成使得冠部1653在由微导管1651重新包覆期间保持其全部直径,使得可以将最大量的凝块由微导管尖端1654从单元1655推入冠部空间1652中,形成夹捏。图42示出了切割模式的实施方案,其中面向近侧的冠部1703与图41所述类似,其中冠部空间1701最大化以改进凝块夹捏。在该构型中,面向远侧的冠部直径1704减小,因为凝块夹捏不需要冠部,并且减小的直径可促进较低的重新包覆力并增大相邻撑条1702中的径向力。

图43示出了装置的一个实施方案,其中面向近侧的冠部1721,1723具有比面向远侧的冠部1725更大的直径,以改善凝块夹捏,如图42中详细所示。沿该装置的纵向轴线的单元的交替环具有不同的面积,其中单元1726具有比1720更大的面积。因此,更多的凝块可能嵌入并突出到单元1726中。当重新包覆时,突出到单元1726中的凝块将被微导管推向冠部1723。为了确保这种重新包覆顺利,对医师具有良好的触觉反馈,撑条1724的长度增大以减少导管从低径向力段到高径向力段时的“撞击”感。此外,撑杆1722的长度缩短,以增大支撑冠部1723的撑条环的径向力。这使得冠部1723在由微导管重新包覆期间伸展更长的时间,从而提高夹捏有效性。

图44a至图44c示出了促进沿撑条长度的凝块夹捏的撑条/冠部构型。图44a示出了呈自由伸展构型的撑条1757和1758。撑条1758被制造成它包含靠近冠部1753的一系列弯曲1751,1752和1759。类似地,撑条1757包含一系列匹配弯曲1754,1755和1756。当装置重新包覆在微导管中时,装置的直径减小并且撑条靠得更近。图44b表明,随着直径减的小,撑条中的弯曲互锁,产生诸如点1808和1805之间以及1804和1807之间的夹捏点。这有助于夹持嵌入在两个撑条之间的突出凝块,如图44c所示。在图44c中,凝块1852的一部分突入到撑条之间的单元中。当装置由微导管(未示出)重新包覆时,撑条1850和1851靠得更近,从而在突出凝块1853上形成夹捏。这种凝块夹捏提高了装置的功效,增强了凝块移出能力并可安全地将凝块取出到通路导管中。

图45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该图示出了装置1900的轮廓和外部形状,但为了清楚起见没有示出撑条模式。在该实施方案中,装置1905的近侧节段形成为螺旋构型,如图29至图33所述。该近侧节段1905也被配置成当由微导管部分地重新包覆时夹捏凝块。如以前一样,撑条具有打开角度和冠部以促进凝块夹捏,并且单元尺寸促进凝块突出,从而进一步改善重新包覆期间微导管与装置之间的夹捏。主体节段1901被配置成以圆柱形或均匀形状伸展,以在经过血管弯曲和分支回缩凝块期间提供凝块夹持和保持。主体节段还特别适用于夹持和保留红血球含量在30%至100%范围内的较软凝块,但特别是红血球含量大于50%的凝块。在该构型中,装置通过在近侧节段1905上用微导管部分重新包覆而夹持富含纤维蛋白的凝块来有效移出和保持富含纤维蛋白和富含红血球的凝块,同时由主体节段1901夹持并保持较软或非均匀凝块。该图所示装置1900在近侧接合部1904连接到近侧轴(未示出)并且具有碎片保护区1902。近侧螺旋节段1905在1906连接到主体节段1901。该连接可以居中并且与主体节段同心或者可以是偏心的,例如与主体节段的外表面对齐。近侧管状节段和主体节段之间的喇叭形节段1903可以包括大的单元开口以促进凝块迁移到主体节段中,从而改进保持和碎片保护。

图46示出了当如图所示从方向“a”观察时图45所示装置1900的端视图。在该图中,螺旋形外表面1951具有比主体节段直径1952更大的直径。在其他实施方案中(未示出),螺旋外径可等于或小于主体节段直径。螺旋外径通常介于2.0mm与8.0mm的直径之间,并且在优选实施方案中,介于4.0mm与6.0mm之间。主体节段直径可从1.0mm到8.0mm变化,并且在优选实施方案中,介于3.0mm与6.0mm之间。在该实施方案中,主体节段以圆柱形构型示出,但该节段也可形成为具有与近侧节段不同螺距、管材直径和螺旋直径的螺旋或弯曲形状。

图47所示实施方案2000具有与图45和图46所示装置类似的形状,具有另外的撑条和构造细节。该实施方案示为由近侧撑条2008连接到近侧轴2007。近侧节段2001以螺旋构型形成并且主体节段2002以圆柱形形状形成。装置的远侧端部形成锥形形状以提供碎片保护能力。为了荧光镜透视下的可见性,将射线不可透线圈或标记2003添加到远侧尖端。在螺旋节段到主体节段的过渡部分或附近,将额外的射线不可透标记2005添加到装置。该标记2005突出显示了螺旋节段2001的端部,并且可以用来区分最佳点以停止用微导管重新包覆。对于富含红血球的凝块,该射线不可透标记也可用于使装置与凝块的近侧面对齐。类似地,轴2007的远侧端部上的射线不可透线圈(未示出)可用于使螺旋形夹捏节段2001与富含纤维蛋白的凝块的近侧面对齐。近侧螺旋节段的长度通常为5mm至30mm,并且在优选实施方案中,长度介于8mm与15mm之间。可以沿螺旋节段添加额外的射线不可透标记物,为微导管的重新包覆过程提供更多的视觉反馈和清晰度。图47还示出了从螺旋形管材到主体节段的直径过渡处的单元开口2006,这些单元开口被设计成便于凝块部分地或完全地进入主体节段2002内。

图48示出了装置的另一实施方案2050,其中仅示出了轴2052以及螺旋节段和主体节段2051的外部形状。在该实施方案中,区分螺旋节段2056的端部的射线不可透标记物2055安装在近侧轴2052的伸出部2054上。该轴伸出部2054继续伸出到将螺旋形节段连接到轴2052的近侧接合部2053的远侧。

图49a示出了先前在图6a至图6d中详细描述的实施方案2100的局部平面图,并且示出了大单元区域2102,其促进凝块突出到装置中,使得当装置用微导管重新包覆时,它可以被抵靠撑条2103和2104夹捏。在图49b中,装置2122示为部署在位于动脉血管2120中的凝块2121中。装置2122连接到近侧轴2123。在部署装置时,撑条和单元2125的环嵌入凝块中,而定位于大的开孔节段2126上的凝块节段2124突出到装置中。大的开孔节段促进凝块突出到装置中,从而最小化凝块压缩并随后增加与血管壁2120的摩擦。

图49c示出了凝块2141的突出节段2142如何由导管尖端2145推靠在撑条和冠部2144的环上以在凝块上形成夹持,从而便于从脉管系统移出和取出。

这里公开的发明在用导管重新包覆时比现有的支架取出器技术更有效且可靠地形成凝块夹持和夹捏。图50a至图50c示出了现有支架取出器装置2200(现有技术)用微导管重新包覆时发生的情况。图50a示出了部署在凝块2201中的支架取出器2203。在凝块2201中发生撑条嵌入,并且一些凝块突出到开孔2203中。典型的支架取出器具有在4mm至6mm范围内的外径,并且当装置2224如图50b所示重新包覆时,它收缩并从凝块2220拉开。因此,当微导管2221被推进时,嵌在凝块2220中的撑条2223从凝块表面拉开并且单元中的凝块突起消失,允许微导管完全推进,从而重新包覆凝块下面的装置。图50c示出了撑条长度2242和冠部开口角度2244如何指示装置在由导管2240重新包覆时,装置的重新包覆角度2241。从垂直方向看这个角度2241越大,在重新包覆期间,装置撑条越可能从凝块表面拉开。长度2245是与导管尖端的距离,当导管前进时,装置直径开始收缩。该长度随着重新包覆角度(相对于竖直方向)增大而增大,从而减少装置撑条与凝块的接触。

与现有支架取出器技术的图50a至图50c相比,图51a至51c示出了部署在凝块中的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图51a示出了部署在凝块2301中的装置2300,这与本专利中其它地方所述类似。撑条2303的环嵌入凝块中并且凝块2302突出到大的开孔2305中。由于装置如图51b所示用导管重新包覆,因此沿装置长度的撑条长度、冠部构型和径向力分布曲线在导管尖端接近时,保持撑条嵌入在凝块中,且凝块突出到单元中。因此,凝块2322在重新包覆过程期间仍然突出到装置单元中,并被推靠在相邻撑条2326和冠部2325上,从而将其夹捏在适当位置。冠部2325也由撑条2324的环支撑,以确保其在重新包覆过程中保持伸展并嵌入凝块中较长时间。该性能特征反映在图51c所示的减少的重新包覆角度(相对于竖直方向)和显著减小的长度2345,表明装置直径除了紧邻导管尖端之外没有收缩。通过沿装置长度的交替的较高和较低的径向力分布曲线进一步促进该特征,如前面图3a至图3d所述。

该装置的优选实施方案具有2mm至3mm的外径,这有利于较短的撑条长度,其在重新包覆期间允许与通常伸展至4mm至6mm的标准支架取出器相比更高的冠部伸展角度。这在图52a和图52b中示出,其中图52a示出了具有4mm外径的3单元常规支架取出器的伸展撑条2402,其已经展开成2d构型。当收缩到2mm直径时,该相同装置在图52b中示出,示出了撑条长度2423以及冠部开口角度如何从图52a中的2401减小到图52b中的2422。相比之下,图53中示出了本发明的撑条构型,其示出了撑条的伸展角度2442以及大的冠部id2443以促进夹捏。该装置在2mm直径下仍然有效,因为凝块接合和保持是由微导管尖端与装置的冠部和撑条之间的凝块的夹捏提供的,而不是将凝块由装置部分或全部夹捏在血管壁上保持撑条嵌入和凝块接合。

图54a和图54b所示的撑条构型提供了额外的益处,以帮助形成夹捏并移出闭塞性凝块。图54a所示装置2504的撑条模式示为展开成2d构型。当装置2504用微导管重新包覆时,外径减小,导致颈点2505朝向相反的颈点2501运动。这可有助于夹持突出到单元2503中的凝块,并在微导管推进并将凝块推靠在冠部2502上时将凝块保持在该位置,将其钉住并形成夹捏夹持。图54b进一步示出了颈点2553如何靠在一起,从而提供对定位于微导管尖端2555和冠部2551之间的凝块(未示出)的额外夹持,以促进夹捏并且还增强当凝块通过弯曲和分支回缩到通路导管时对凝块的夹持和保持。

参考图55至图5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装置3000,该另一装置具有与上述装置类似的一些特征。装置3000包括近侧夹捏节段3001和远侧节段3002,该远侧节段在这种情况下为具有比近侧节段直径更大的大体圆柱形或料筒形状。远侧料筒节段3002具有远侧射线不可透标记物,这些远侧射线不可透标记物在这种情况下包括两个铂/钨线圈3004,这些线圈附接到形成远侧料筒节段3002的其中两个撑条的最远端。其他可能为金的射线不可透标记物3005位于近侧夹捏节段3001与远侧料筒节段3002之间的过渡部分。标记物3005可以在荧光镜透视下指示在重新包覆过程中重新推进微导管的距离。射线不可透标记物3005优选地纵向偏移以最小化装置的轮廓。类似地,射线不可透标记物3004也优选纵向偏移以最小化装置的轮廓。

装置3000优选由诸如镍钛诺的形状记忆材料的单个管材形成,该形状记忆材料被激光切割以形成撑条模式。远侧料筒节段3002向外张开形成桶形,使得在所述伸展构型时,该节段形成的直径大于近侧夹捏节段3001的直径。装置3000还在夹捏节段3001的近侧端部和安装有该装置的细长轴之间具有近侧接合部3006。下文详细描述了近侧接合部。

在伸展部署构型中,远侧料筒节段的直径通常为约4.5mm(在3.5mm至8.0mm范围内)并且近侧夹捏节段的直径为约2mm(在1.5mm至4.0mm范围内)。

从图56和图57中可以部分地明白,面向近侧的撑条3007中的至少一些的长度大于面向远侧的撑条3008中的至少一些的长度。撑条长度的差异确保夹捏节段施加到凝块的径向力变化,从而实现对凝块的良好夹持,同时促进与微导管相关的凝块取出。

该装置的近侧夹捏节段3001确保与困难凝块诸如富含纤维蛋白的凝块的接合,而较大的远侧节段3002改善了对软凝块的保持、改善了到导引导管尖端中的凝块取出以及在部署时和在取出期间装置的稳定性,因为装置通过脉管系统回缩并进入导向件或鞘。

参考图5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装置3020,该装置与图55至图58的装置类似并且包括近侧夹捏节段3021、远侧节段3022、远侧标记物线圈3024和射线不可透标记物3025。在这种情况下,近侧夹捏节段3021热定形成螺旋形状。该螺旋可具有以下特征:螺距–14mm(在10mm至25mm的范围内);螺旋外径–5mm(在4.0mm至10mm的范围内);并且该螺旋通常可以形成360°的曲线,或者范围从180到720°的曲线。

远侧料筒节段3022的纵向中心轴线可与螺旋的中心线偏移,以帮助实现节段之间的均匀(低应变)的连接。在该装置中,螺旋节段的远侧端部取向成使得它垂直于料筒节段的近侧面。在该取向上,将螺旋节段连接到料筒节段的撑条长度相等,并且无论热成形芯轴上的切割模式取向如何,都具有相同的应变水平。在其他迭代中,螺旋节段可相对于料筒节段以一定角度取向。图60至图62中示出了螺旋节段和料筒节段的轮廓形状。图62示出了一种以前的工具,该工具可以用来使螺旋成形并使由此形成螺旋的管材向外张开以形成远侧料筒节段3022。

图63至图65中更详细示出了图55至图62的装置的料筒节段。射线不可透标记物3005,3025的交错在图63中特别明显,并且标记物3004的纵向交错在图64中清晰可见。

图66至图69示出了本发明的装置的另选的远侧料筒节段。在这种情况下,料筒节段具有用于碎片保护的闭合远侧端部3030。可以通过可以安装在延伸穿过装置的单独轴上的远侧过滤器来提供或增强碎片保护。

射线不可透标记物3004,3024,3005,3025的构型和位置在图70中更清晰可见。

在一些情况下,本发明装置的夹捏节段的近侧端部使用机械锁定系统附接到轴。锁定系统可包括针对轴的第一接收器和针对夹捏节段的一个或多个近侧撑条的第二接收器。轴可包括特征诸如用于与锁定系统接合的台阶。在一些情况下,锁定系统被配置成适应射线不可透标记物。在一些情况下,单个撑条的端部可被配置用于与锁定系统接合。在其他情况下,锁定系统被配置成与两个或更多个撑条的端部接合。

参考图71至图75,示出了近侧撑条3051与轴3052之间的近侧接合部3050。在这种情况下,近侧撑条3051具有狭槽3053并终止于两个腿部3054中,其中之一略大于另一个。一个腿部3054的长度的增大使得在近侧接合部的组装期间更容易对准和定位衬圈。在设计的另一迭代中,将两个腿部3054更换为单个撑条(未示出)。额外的狭槽和连接撑条可包含在3051中,以改善部件与施加到接合部的粘合剂之间的机械锁定。

轴3052具有放大端部3055,该放大端部与轴3052的主要零件限定了台阶。衬圈3056可在轴端3055上滑动并且具有面向远侧的狭槽3057,以在狭槽3053的区域中容纳撑条端部的主体。衬圈3056还具有面向近侧的狭槽3058,使得衬圈3056在轴3052上的定位不是取向特定的。轴3052的放大部分3055的一部分被接收在撑条3051中的狭槽3053中。轴端3055的近侧面与狭槽3053的近侧面接合,以便在使用期间在装置的夹捏和回缩期间传输载荷。当衬圈3056在适当位置时,狭槽3057限制近侧撑条3051,使得狭槽3053的近侧面不能从轴端3055脱离。这种机械锁定确保组件的最终接合强度基于材料特性,而不是基于粘合剂或焊接接合部的强度,因为接合部要求部件材料不能用于接合部分离。

为了形成近侧接合部,衬圈3056首先在轴的放大部分3055上滑动并且沿轴3052推进到图74所示的位置。然后,近侧撑条3051定位成使得轴的放大部分3055被接收在撑条的狭槽3053中,如图74所示。然后,锁定衬圈3056被推进以将撑条3051锁定到轴3052,如图75所示。然后,向接合部施加粘合剂。然后,射线不可透标记物可定位成邻近接合部。该构型确保薄型接合部的实现,该薄型接合部具有坚固的机械锁定和拉伸强度,以促进在具有挑战性的解剖结构中耐凝块的取出。在通过微导管递送装置期间的压缩载荷下,放大部分3055的远侧端部可以与狭槽3053的远侧面接合,从而提供压缩负载的面对面传递。

图76至图80中示出了与图71至图75的近侧接合部类似的另一近侧接合部3060。在这种情况下,接合部3060被配置成容纳两个近侧撑条的端部3061,它们连接到具有放大部分3065的轴3062。锁定衬圈3066用于将轴3062锁定到撑条端部3061。该构型增加了伸展远侧部分3061的撑条与轴3065的放大部分的近侧面之间的面对面接触面积,这提高了接合部传递载荷的能力。衬圈3066具有4个狭槽,以确保撑条3061不能脱离轴3065的放大部分。

根据以上描述将显而易见的是,虽然已经图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但是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改。例如,虽然本文描述的实施方案涉及具体特征部,但是本发明包括具有不同特征部的组合的实施方案。本发明还包括不包括所描述的所有特定特征部的实施方案。

本发明不限于上文描述的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的构造和细节可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