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腰椎固定的支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85164发布日期:2019-02-15 22:34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腰椎固定的支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用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腰椎固定的支具装置。



背景技术:

腰椎固定支具是一类帮助脊柱脊椎损伤的病人恢复的医疗辅助器具,在现代生活中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采用不良卧姿玩手机等)通常也会导致人们腰椎疼痛,这样也需要采用腰椎固定支具进行腰椎的辅助矫正和治疗。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多种电子设备逐步占据人们的空闲时间,上述腰椎压迫导致的腰椎变形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因此腰椎固定支具或者腰椎牵引设施的作用将日益凸显出来。

现有的腰椎固定支具一般包括具有刚性的前片和具有刚性的后片,通过将固定支具的前片和后片夹持在使用者的躯体前部和后部并提供一定的夹持力,对腰椎产生一定的固定作用。由于不同使用者的躯体宽度不相同,故通常设定前片和后片各由横向相连的多个分片构成,不同的分片之间搭接并采用螺栓进行连接,这样可以在使用时根据不同使用者的肢体宽度来调整前片、后片的宽度从而保证固定支具对使用者的肢体有更良好的固定效果。

然而,现有的腰椎固定支具存在如下问题:固定支具只具备宽度调节的功能(适配使用者肢体的尺寸),而不具备长度调节的功能。由于腰椎疼痛通常由于腰椎受压所致,将腰椎沿长度方向撑开将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上述疼痛的情况并具备一定的辅助治疗能力。现有的腰椎固定支具一般只具有简单的固定功能,而不具备上述长度调节以及撑开的功能,这导致其使用效果受限,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治疗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便于调整宽度并且具备撑开功能的用于腰椎固定的支具装置。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腰椎固定的支具装置包括前片和后片,在前片的内侧设有前衬垫,在后片的内侧设有后衬垫;前片包括前中片,在前中片的外侧设有前左上片、前左下片、前右上片和前右下片;在前左上片上设有前左上条孔、在前右上片上设有前右上条孔,在各条孔内均设有紧固螺钉且各紧固螺钉的内端分位于前中片中上部的多组前中片螺纹孔内;后片包括后中片,在后中片的外侧设有后左上片、后左下片、后右上片和后右下片,在后左上片上设有后左上条孔,在后右上片上设有后右上条孔,在各条孔内均设有紧固螺钉且各紧固螺钉的内端分位于后中片中上部的多组后中片螺纹孔内;在前中片外表面中下方的位置设有第一撑开组件;第一撑开组件包括矩形框体结构的第一基座,在第一基座内安装有外端带有第一端头的第一螺纹杆,在第一螺纹杆上设有第一移动块,在第一移动块的上端设有第一内板,在第一内板上通过第一上铰链铰接连接有第一中板,在第一中板的另一端通过第一下铰链铰接连接有第一外板;在前左下片上设有前左下条孔,在前右下片上设有前右下条孔,在各条孔内均设有紧固螺钉且各紧固螺钉的内端分位于第一外板上的螺纹孔内;在后中片外表面中下方的位置设有第二撑开组件;第二撑开组件包括矩形框体结构的第二基座,在第二基座内安装有外端带有第二端头的第二螺纹杆,在第二螺纹杆上设有第二移动块,在第二移动块的上端设有第二内板,在第二内板上通过第二上铰链铰接连接有第二中板,在第二中板的另一端通过第二下铰链铰接连接有第二外板;在后左下片上设有后左下条孔,在后右下片上设有后右下条孔,在各条孔内均设有紧固螺钉且各紧固螺钉的内端分位于第二外板上的螺纹孔内;还包括左肩带和右肩带,在前左上片与后左上片两者的外缘之间、前右上片与后右上片两者的外缘之间、前左下片与后左下片两者的外缘之间、前右下片与后右下片两者的外缘之间均设有固定带。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的用于腰椎固定的支具装置,与现有的腰椎固定支具相比,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前片由前中片、前左上片、前左下片、前右上片和前右下片构成,设置后片由后中片、后左上片、后左下片、后右上片和后右下片构成,并设置相应的外围分片与中片之间采用紧固螺钉连接,令固定支具的宽度能够快速便捷地根据使用者肢体的宽度进行调节。通过设置前片和后片之间采用左右肩带和左侧的多个固定带、右侧的多个固定带连接,实现了固定支具向使用者躯体上的快速便捷的装载和卸载。通过设置支具的上部与下部之间分离并设置下部与上部之间采用第一撑开装置和第二撑开装置连接,实现了通过调节第一撑开装置与第二撑开装置调节固定支具上部与下部之间距离的技术效果,上部与下部之间的距离增大时,即实现了对使用者腰椎部分的沿脊椎长度方向的撑开,能够缓解腰椎受压的状况,降低疼痛感并一定程度上带来针对腰椎变形的治疗效果。

优选地:在第一移动块上设有螺纹孔,在第一中板上设有透孔,在第一外板上设有带有内螺纹的座管,在该座管内设有第一固定螺钉,第一固定螺钉的内端穿过第一中板的透孔并位于第一移动块的螺纹孔内;在第二移动块上设有螺纹孔,在第二中板上设有透孔,在第二外板上设有带有内螺纹的座管,在该座管内设有第二固定螺钉,第二固定螺钉的内端穿过第二中板的透孔并位于第二移动块的螺纹孔内。

优选地:前左上片上的前左上条孔为上下两条,前右上片上的前右上条孔为上下两条;前左下片上的前左下条孔与前右下片上的前右下条孔均为一条;后左上片上的后左上条孔为上中下三条,后右上片上的后右上条孔为上中下三条,后左下片上的后左下条孔与后右下片上的后右下条孔均为一条。

优选地:左肩带和右肩带均包括柔性的、带有粘扣的肩带本体,左肩带的后端与后左上片固定连接,右肩带的后端与后右上片固定连接,在前中片的上部边缘设有左套环和右套环,左肩带的肩带本体穿设在左套环内,右肩带的肩带本体穿设在右套环内。

优选地:前左上片与后左上片两者之间的固定带包括左上固定带和左中固定带,前右上片与后右上片两者之间的固定带包括右上固定带和右中固定带;左上固定带和左中固定带均包括柔性的、带有粘扣的固定带本体,两者的后端均与后左上片固定连接、前端均穿设在位于前左上片上的套环内;右上固定带和右中固定带均包括柔性的、带有粘扣的固定带本体,两者的后端均与后右上片固定连接、前端均穿设在位于前右上片上的套环内。

优选地:前左下片与后左下片两者之间的固定带包括左下固定带,前右下片与后右下片两者之间的固定带包括右下固定带;左下固定带包括固定带本体,其后端与后左下片固定、前端穿设在位于前左下片上的套环内,右下固定带包括固定带本体,其后端与后右下片固定、前端穿设在位于前右下片上的套环内。

优选地:第一撑开组件的第一基座与前中片两者一体注塑成型,第一移动块与第一内板两者一体注塑成型;第二撑开组件的第二基座与后中片两者一体注塑成型,第二移动块与第二内板两者一体注塑成型。

优选地:在后衬垫的中部设有气囊,在气囊上连接有气管,在气管的外端安装有带有单向进气阀和排气阀的充气球。

优选地:在前中片的中部设有前中片气孔,在后中片的中部设有后中片气孔;在前左上片上设有前左上气孔,在前右上片上设有前右上气孔;在后左上片上设有后左上气孔,在后右上片上设有后右上气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前部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后部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第一撑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第二撑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右肩带;2、后衬垫;2-1、气囊;3、左肩带;4、左上固定带;5、前左上片;5-1、前左上条孔;5-2、前左上气孔;6、左中固定带;7、前左下片;7-1、前左下条孔;8、左下固定带;9、紧固螺钉;10、前中片;10-1、前中片螺纹孔;10-2、前中片气孔;11、第一撑开组件;11-1、第一端头;11-2、第一上铰链;11-3、第一外板;11-4、第一固定螺钉;11-5、第一中板;11-6、第一下铰链;11-7、第一内板;11-8、第一螺纹杆;11-9、第一移动块;12、前衬垫;13、右上固定带;14、前右上片;14-1、前右上条孔;14-2、前右上气孔;15、右中固定带;16、前右下片;16-1、前右下条孔;17、右下固定带;18、充气球;19、气管;20、后右上片;20-1、后右上条孔;20-2、后右上气孔;21、后右下片;21-1、后右下条孔;22、后中片;22-1、后中片螺纹孔;22-2、后中片气孔;23、第二撑开组件;23-1、第二端头;23-2、第二上铰链;23-3、第二外板;23-4、第二固定螺钉;23-5、第二中板;23-6、第二下铰链;23-7、第二内板;23-8、第二螺纹杆;23-9、第二移动块;24、后左上片;24-1、后左上条孔;24-2、后左上气孔;25、后左下片;25-1、后左下条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需要注意的是,文中所称的“前”、“后”、“左”、“右”这四个方位的定义方式如下:面向说明书附图的纸面,则左侧为“左”、右侧为“右”,朝向阅读者一方为“前”,远离阅读者一方为“后”。

请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的用于腰椎固定的支具装置包括前片和后片,在前片的内侧设有前衬垫12,在后片的内侧设有后衬垫2。使用时,前片位于使用者躯体前部,覆盖胸腹部,后片位于使用者躯体后部,覆盖背部。为了保证对躯体的固定效果,前片和后片都具备一定的刚度,一般采用工程塑料材质或者韧性较好的木质材质。前衬垫12和后衬垫2两者用于对使用者的肢体进行保护,防止磕伤硌伤,提升本固定支具使用时的舒适性。

请参见图3,可以看出:前片包括前中片10,在前中片10的外侧设有前左上片5、前左下片7、前右上片14和前右下片16。在前左上片5上设有前左上条孔5-1、在前右上片14上设有前右上条孔14-1,在各条孔内均设有紧固螺钉9且各紧固螺钉9的内端分位于前中片10中上部的多组前中片螺纹孔10-1内。由于是采用条形孔与紧固螺钉9连接的方式,可以通过松开和紧固各组紧固螺钉9实现前左上片5和前右上片14两者与前中片10之间的位置关系,即实现横向宽度的调节,该调节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躯体宽度。

本实施例中,前左上片5上的前左上条孔5-1为上下两条,前右上片14上的前右上条孔14-1为上下两条,保证横移时的稳定性。

请参见图4,可以看出:后片包括后中片22,在后中片22的外侧设有后左上片24、后左下片25、后右上片20和后右下片21。在后左上片24上设有后左上条孔24-1,在后右上片20上设有后右上条孔20-1,在各条孔内均设有紧固螺钉9且各紧固螺钉9的内端分位于后中片22中上部的多组后中片螺纹孔内。由于是采用条形孔与紧固螺钉9连接的方式,可以通过松开和紧固各组紧固螺钉9实现后左上片24和后右上片20两者与后中片22之间的位置关系,即实现横向宽度的调节,该调节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躯体宽度。

本实施例中,后左上片24上的后左上条孔24-1为上中下三条,后右上片20上的后右上条孔20-1为上中下三条,保证横移时的稳定性。

在前中片10外表面中下方的位置设有第一撑开组件11。请参见图5,可以看出:第一撑开组件11包括矩形框体结构的第一基座,在第一基座内安装有外端带有第一端头11-1的第一螺纹杆11-8,在第一螺纹杆11-8上设有第一移动块11-9,在第一移动块11-9的上端设有第一内板11-7,在第一内板11-7上通过第一上铰链11-2铰接连接有第一中板11-5,在第一中板11-5的另一端通过第一下铰链11-6铰接连接有第一外板11-3。

在前左下片7上设有前左下条孔7-1,在前右下片16上设有前右下条孔16-1,在各条孔内均设有紧固螺钉9且各紧固螺钉9的内端分位于第一外板11-3上的螺纹孔内。通过第一端头11-1能够驱动第一移动块11-9沿着第一螺纹杆11-8的轴线方向平移,第一外板11-3、第一中板11-5和第一内板11-7三者两两铰接连接,成z字形分布,这样前左下片7和前右下片16两者固定连接到第一外板11-3上之后,可以向后方或前方倾斜。

由于是采用条形孔与紧固螺钉9连接的方式,可以通过松开和紧固各组紧固螺钉9实现前左下片7和前右下片16两者与第一外板11-3之间的位置关系,即实现横向宽度的调节,该调节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躯体宽度。

本实施例中,前左下片7上的前左下条孔7-1与前右下片16上的前右下条孔16-1均为一条。

本实施例中,第一撑开组件11的第一基座与前中片10两者一体注塑成型,第一移动块11-9与第一内板11-7两者一体注塑成型。

在后中片22外表面中下方的位置设有第二撑开组件23。请参见图6,可以看出:第二撑开组件23包括矩形框体结构的第二基座,在第二基座内安装有外端带有第二端头23-1的第二螺纹杆23-8,在第二螺纹杆23-8上设有第二移动块23-9,在第二移动块23-9的上端设有第二内板23-7,在第二内板23-7上通过第二上铰链23-2铰接连接有第二中板23-5,在第二中板23-5的另一端通过第二下铰链23-6铰接连接有第二外板23-3。

在后左下片25上设有后左下条孔25-1,在后右下片21上设有后右下条孔21-1,在各条孔内均设有紧固螺钉9且各紧固螺钉9的内端分位于第二外板23-3上的螺纹孔内。通过第二端头23-1能够驱动第二移动块23-9沿着第二螺纹杆23-8的轴线方向平移,第二外板23-3、第二中板23-5和第二内板23-7三者两两铰接连接,成z字形分布,这样后左下片25和后右下片21两者固定连接到第二外板23-3上之后,可以向后方或前方倾斜。

由于是采用条形孔与紧固螺钉9连接的方式,可以通过松开和紧固各组紧固螺钉9实现后左下片25和后右下片21两者与第二外板23-3之间的位置关系,即实现横向宽度的调节,该调节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躯体宽度。

本实施例中,后左下片25上的后左下条孔25-1与后右下片21上的后右下条孔21-1均为一条。

本实施例中,第二撑开组件23的第二基座与后中片22两者一体注塑成型,第二移动块23-9与第二内板23-7两者一体注塑成型。

考虑到本固定支具的下部与上部之间除了一定的前后活动余量之外更多的使用情况是令固定支具整体保持刚性,因此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移动块11-9上设有螺纹孔,在第一中板11-5上设有透孔,在第一外板11-3上设有带有内螺纹的座管,在该座管内设有第一固定螺钉11-4,第一固定螺钉11-4的内端穿过第一中板11-5的透孔并位于第一移动块11-9的螺纹孔内;在第二移动块23-9上设有螺纹孔,在第二中板23-5上设有透孔,在第二外板23-3上设有带有内螺纹的座管,在该座管内设有第二固定螺钉23-4,第二固定螺钉23-4的内端穿过第二中板23-5的透孔并位于第二移动块23-9的螺纹孔内。

这样,当需要设置本固定支具整体保持刚性时,可以将第一固定螺钉11-4和第二固定螺钉23-4两者完全旋入,则此时第一外板11-3、第一中板11-5和第一内板11-7三者形成一个板体,第二外板23-3、第二中板23-5和第二内板23-7三者形成一个板体,本固定支具的上部和下部即可刚性连接。当需要设置上部和下部具备一定的前后活动余量时,需要将第一固定螺钉11-4和第二固定螺钉23-4两者旋出,将第一外板11-3、第一中板11-5和第一内板11-7三者释放,将第二外板23-3、第二中板23-5和第二内板23-7三者释放。

第一撑开组件11和第二撑开组件23用于调节本固定支具上部与下部之间的距离,调节方式为采用扳手等工具同步旋转第一端头11-1和第二端头23-1,令第一移动块11-9带着前左下片7和前右下片16升降移动、第二移动块23-9带着后左下片25和后右下片21升降移动。

还包括左肩带3和右肩带1,左肩带3和右肩带1跨设在前片和后片之间,用于将整个固定支具挂载在使用者的肩部。在前左上片5与后左上片24两者的外缘之间、前右上片14与后右上片20两者的外缘之间、前左下片7与后左下片25两者的外缘之间、前右下片16与后右下片21两者的外缘之间均设有固定带,各固定带用于将前片和后片在左右两侧连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左肩带3和右肩带1均包括柔性的、带有粘扣的肩带本体,左肩带的后端与后左上片24固定连接,右肩带的后端与后右上片20固定连接,在前中片10的上部边缘设有左套环和右套环,左肩带3的肩带本体穿设在左套环内,右肩带1的肩带本体穿设在右套环内。

本实施例中,前左上片5与后左上片24两者之间的固定带包括左上固定带4和左中固定带5,前右上片14与后右上片20两者之间的固定带包括右上固定带13和右中固定带15。左上固定带4和左中固定带6均包括柔性的、带有粘扣的固定带本体,两者的后端均与后左上片24固定连接、前端均穿设在位于前左上片5上的套环内;右上固定带13和右中固定带15均包括柔性的、带有粘扣的固定带本体,两者的后端均与后右上片20固定连接、前端均穿设在位于前右上片14上的套环内。

前左下片7与后左下片25两者之间的固定带包括左下固定带8,前右下片16与后右下片21两者之间的固定带包括右下固定带17。左下固定带8包括固定带本体,其后端与后左下片25固定、前端穿设在位于前左下片7上的套环内,右下固定带17包括固定带本体,其后端与后右下片21固定、前端穿设在位于前右下片16上的套环内。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前左下片7的长度小于前左上片5的长度、前右下片16的长度小于前右上片14的长度、后左下片25的长度小于后左上片24的长度、后右下片21的长度小于后右上片20的长度,因此位于保证连接后的强度,应设置左下固定带8和右下固定带17两者本身具备一定的刚度,比如采用比左上固定带4、左中固定带6、右上固定带13和右中固定带15四者更加厚实的材料制作。

本实施例中,在后衬垫2的中部设有气囊2-1,在气囊2-1上连接有气管19,在气管19的外端安装有带有单向进气阀和排气阀的充气球18,通过充气球18向气囊2-1内泵入或者放出空气,控制气囊2-1鼓起或者泄气,气囊2-1鼓起时,压迫使用者的后背部,起到一定的缓解疼痛和治疗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在前中片10的中部设有前中片气孔10-2,在后中片22的中部设有后中片气孔22-2;在前左上片5上设有前左上气孔5-2,在前右上片14上设有前右上气孔14-2;在后左上片24上设有后左上气孔24-2,在后右上片20上设有后右上气孔20-2。上述气孔的设置提升了本固定支具使用时的通风性,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有效防止使用者受热出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