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脊柱弯曲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4269发布日期:2019-07-13 08:47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脊柱弯曲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脊柱弯曲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脊柱侧弯又称脊柱侧凸,它是一种脊柱的三维畸形,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上的序列异常。正常人的脊柱从后面看应该是一条直线,并且躯干两侧对称。如果从正面看有双肩不等高或后面看到有后背左右不平,就应怀疑“脊柱侧凸”。这个时候应拍摄站立位的全脊柱X线片,如果正位X线片显示脊柱有大于10度的侧方弯曲,即可诊断为脊柱侧凸。轻度的脊柱侧凸通常没有明显的不适,外观上也看不到明显的躯体畸形。较重的脊柱侧凸则会影响婴幼儿及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使身体变形,严重者可以影响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瘫痪。轻度的脊柱侧凸可以观察,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脊柱侧凸是危害青少年和儿童的常见疾病,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脊柱侧弯可以通过自我训练进行恢复,自我训练的方法包括侧弯举方法:两脚并拢,上体朝凸起的一侧侧弯,来两手抓住树干,坚持20秒,稍微停留后还原,此过程需要身体保持侧倾,不可前倾;单臂上提方法:“侧弯”同侧臂,上提手臂,好似提水桶,幅度越大越好,此过程需要上体正直,不要前倾;侧卧举腿方法:练习者侧卧于垫子上,慢慢举起一侧的腿,幅度越大越好此过程需要“侧弯”部一定要朝下;引体向上方法:高、低单杠悬垂,上体引体此过程需要“侧弯”侧手臂在上,患者在进行侧卧举腿这一动作时,脊柱突出的部位不能用力向下,针对侧卧举腿这一方法,缺少一种能够下压患者脊柱凸起部位的锻炼装置,此为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脊柱弯曲调整装置,方便脊柱侧弯患者的康复训练。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发明目的:

一种脊柱弯曲调整装置,包括床,其特征是:所述床的一侧设置有滑槽一,另一侧设置有滑槽二,所述滑槽二内设置有两个T形滑块,两个所述T形滑块的横块分别固定连接身体支撑板,所述滑槽二的一侧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的一侧固定连接竖板,所述竖板的一侧外侧固定有齿条和卡齿一,所述竖板、齿条和卡齿一均穿过横板,所述齿条啮合齿轮,所述齿轮的中心轴铰接穿过固定块固定连接把手一,所述卡齿一啮合卡齿二,所述卡齿二固定在竖杆的下部一侧,把手二的一端铰接穿过竖块固定连接所述竖杆的上端,所述竖杆的另一侧下部固定连接弹簧的一端圆块,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弹簧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竖块和弹簧固定块均固定在所述横板上,所述横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床的床板一侧,所述滑轨内铰接螺杆,所述螺杆螺纹连接滑块,所述滑块的一侧固定连接弧形压板的一侧,所述弧形压板的另一侧固定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穿过所述滑槽一。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床的上部另一侧对应所述限位板的位置固定有对称的方形块,两个所述方形块对应所述限位板分别螺纹连接顶丝。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两个所述T形滑块的竖杆端分别穿过所述滑槽二且下端螺纹连接螺母。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床的床板为具有硬度的橡胶层。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床的床板上侧固定有挡板,所述挡板在所述滑轨和滑槽二之间。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床的床板上侧一端固定有枕头,另一端固定有腿部支撑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使用时,首先拧下两个顶丝,转动把手二,把手二带动竖杆摆动,竖杆带动卡齿二脱离卡齿一,弹簧回弹,然后转动把手一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齿条上移,齿条带动竖板和卡齿一沿穿过横板的通孔上移,竖板带动滑轨、螺杆、滑块和弧形压板等上移,调节弧形压板达到一定高度后,反向转动把手二带动竖杆反向摆动,竖杆带动卡齿二卡入卡齿一内,弹簧被拉伸,松开把手二,患者侧躺在弧形压板的下侧,患者脊柱弯曲的凸起部位朝上,然后根据患者的身高确定两个身体支撑板的位置,拧下螺母,移动两个身体支撑板,身体支撑板带动T形滑块在滑槽二内滑动,最终使靠近枕头的身体支撑板在患者躺下后的肩部,另一个身体支撑板在患者躺下后的髋关节部位,腿部放置在腿部支撑块上,然后拧紧螺母,限制T形滑块的移动。然后转动螺杆,螺杆带动滑块在滑轨内滑动,带动弧形压板移动,带动限位板在滑槽一内滑动,移动弧形压板到患者脊柱侧弯的凸起位置,将卡齿二再次脱离卡齿一,反向转动把手一带动齿轮反向转动,齿轮带动齿条下移,齿条带动竖板和卡齿一沿穿过横板的通孔下移,竖板带动滑轨、螺杆、滑块和弧形压板等下移,弧形压板带动限位板插入滑槽一内,弧形压板将患者固定在床上并对患者脊柱侧弯的位置形成向下的挤压力,拧紧顶丝,固定限位板,此种状态保持一定时间,实现对患者弯曲的脊柱的挤压矫正。本装置能够辅助患者在进行侧卧举腿这一恢复训练动作时脊柱凸起部位一直被向下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四。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卡齿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T形滑块和身体支撑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弧形压板、滑块和限位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枕头,2、挡板,3、把手一,4、横板,5、滑轨,6、螺杆,6a、T形滑块,7、床,8、腿部支撑块,9、身体支撑板,10、弧形压板,11、竖板,12、齿条,13、齿轮,14、弹簧,15、弹簧固定块,16、竖杆,17、竖块,18、套环,19、卡齿一,20、滑块,22、顶丝,23、方形块,24、限位板,25、滑槽二,26、螺母,27、滑槽一,28、固定块,29、卡齿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1-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床7,所述床7的一侧设置有滑槽一27,另一侧设置有滑槽二25,所述滑槽二25内设置有两个T形滑块6a,两个所述T形滑块6a的横块分别固定连接身体支撑板9,所述滑槽二25的一侧设置有滑轨5,所述滑轨5的一侧固定连接竖板11,所述竖板11的一侧外侧固定有齿条12和卡齿一19,所述竖板11、齿条12和卡齿一19均穿过横板4,所述齿条12啮合齿轮13,所述齿轮13的中心轴铰接穿过固定块28固定连接把手一3,所述卡齿一19啮合卡齿二29,所述卡齿二29固定在竖杆16的下部一侧,把手二18的一端铰接穿过竖块17固定连接所述竖杆16的上端,所述竖杆16的另一侧下部固定连接弹簧14的一端圆块,所述弹簧1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弹簧固定块15,所述固定块28、竖块17和弹簧固定块15均固定在所述横板4上,所述横板4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床7的床板一侧,所述滑轨5内铰接螺杆6,所述螺杆6螺纹连接滑块20,所述滑块20的一侧固定连接弧形压板10的一侧,所述弧形压板10的另一侧固定有限位板24,所述限位板24穿过所述滑槽一27。

所述床7的上部另一侧对应所述限位板24的位置固定有对称的方形块23,两个所述方形块23对应所述限位板24分别螺纹连接顶丝22。

两个所述T形滑块6a的竖杆端分别穿过所述滑槽二25且下端螺纹连接螺母26。

所述床7的床板为具有硬度的橡胶层。

所述床7的床板上侧固定有挡板2,所述挡板2在所述滑轨5和滑槽二25之间。

所述床7的床板上侧一端固定有枕头1,另一端固定有腿部支撑块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为:使用时,首先拧下两个顶丝22,转动把手二18,把手二18带动竖杆16摆动,竖杆16带动卡齿二29脱离卡齿一19,弹簧14回弹,然后转动把手一3带动齿轮13转动,齿轮13带动齿条12上移,齿条12带动竖板11和卡齿一19沿穿过横板4的通孔上移,竖板11带动滑轨5、螺杆6、滑块20和弧形压板10等上移,调节弧形压板10达到一定高度后,反向转动把手二18带动竖杆16反向摆动,竖杆16带动卡齿二29卡入卡齿一19内,弹簧14被拉伸,松开把手二18,患者侧躺在弧形压板10的下侧,患者脊柱弯曲的凸起部位朝上,然后根据患者的身高确定两个身体支撑板9的位置,拧下螺母26,移动两个身体支撑板9,身体支撑板9带动T形滑块6a在滑槽二25内滑动,最终使靠近枕头1的身体支撑板9在患者躺下后的肩部,另一个身体支撑板9在患者躺下后的髋关节部位,腿部放置在腿部支撑块8上,然后拧紧螺母26,限制T形滑块6a的移动。然后转动螺杆6,螺杆6带动滑块20在滑轨5内滑动,带动弧形压板10移动,带动限位板24在滑槽一27内滑动,移动弧形压板10到患者脊柱侧弯的凸起位置,将卡齿二29再次脱离卡齿一19,反向转动把手一3带动齿轮13反向转动,齿轮13带动齿条12下移,齿条12带动竖板11和卡齿一19沿穿过横板4的通孔下移,竖板11带动滑轨5、螺杆6、滑块20和弧形压板10等下移,弧形压板10带动限位板24插入滑槽一27内,弧形压板10将患者固定在床1上并对患者脊柱侧弯的位置形成向下的挤压力,拧紧顶丝22,固定限位板24,此种状态保持一定时间,实现对患者弯曲的脊柱的挤压矫正。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