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8622429发布日期:2019-09-06 22:37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化妆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近些年,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各类工业添加剂滥用,以及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皮肤过敏人群急剧增加。尤其是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皮肤敏感已经成为了影响人类健康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自我感觉皮肤敏感问题的人群越来越多,其中男性占38%,女性占61%。据我国卫生部2003和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接触性皮炎在六大类化妆品皮肤病中最为常见,两年的发病率分别占化妆品皮肤病总发病率82.6%和92.3%。因此,具有抗敏抗刺激功效的化妆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目前,市面上抗敏化妆品大多存在功效单一、见效慢、难以透过皮肤、抗敏效果不理想且容易产生活性成分依耐性等不足。现代抗敏功效化妆品的研究大都基于过敏介质理论,即有效的抑制过敏反应发生机制各个环节中过敏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目前市面上主要抗敏成分有糖皮质激素、组胺受体拮抗剂和色甘酸钠等三大类,上述抗敏成分都能有效缓解皮肤过敏症状。但是上述成分功效单一,且是药三分毒,长时间使用上述药物成分会使得皮肤产生抗药性和其他副作用,甚至导致皮肤病变,如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缓解皮肤过敏症状,但是长时间使用会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稳定性好、载药量大、抗敏效果显著、皮肤滞留性好,用于化妆品时可以有效抗敏并消除炎症。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

优选的,所述抗敏抗刺激类活性物为红没药醇、姜黄素、芍药根提取物、白鲜根皮提取物和丹参提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消炎除菌类活性物为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苦参提取物、侧柏叶提取物、金黄洋甘菊提取物和龙舌兰茎提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镇痛止痒类活性物为丹皮酚、黄芩苷、仙人掌提取物、麦冬提取物和紫苏提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褪红修复类活性物为肝素钠、七叶树提取物、马齿苋提取物、β-葡聚糖和欧锦葵提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所述乳化剂为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蓖麻油、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山梨醇月桂酸酯、鲸蜡硬脂醇聚醚、聚甘油脂肪酸酯类和椰油基葡糖苷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所述助乳化剂为甘油、二乙二醇单乙基醚、聚乙二醇-400、1,3-丁二醇、1,2-丙二醇、二丙二醇、1,2-己二醇、1,2-戊二醇、乙氧基二甘醇、乙氧基二乙二醇油酸酯和辛基十二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所述液体脂质为辛酸癸酸甘油三酯、肉豆蔻酸异丙酯、中链甘油三酯、棕榈酸异丙酯、月桂酸聚乙二醇甘油酯、聚乙二醇硬脂酸甘油酯、二辛癸酸丙二醇酯、亚油酸甘油酯、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癸二酸二乙酯、异壬酸异壬酯、丙二醇单辛酸酯、三乙酸甘油酯和角鲨烯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所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粒径为10~500nm。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所述抗敏抗刺激类活性物、消炎除菌类活性物、镇痛止痒类活性物、乳化剂、助乳化剂和液体脂质混合,得到油相;

(2)将所述褪红修复类活性物和水混合,得到水相;

(3)将所述水相加入到所述油相中混合,进行剪切乳化处理,得到微米级分散体;

(4)对所述微米级分散体进行高压均质处理或高压微射流处理,得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

所述步骤(1)和步骤(2)没有时间顺序的限定。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剪切乳化处理的转速为5000~10000rpm,时间为1~10min。

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所述高压均质处理的压力为300~1200bar,循环次数为2~10次;所述高压微射流处理的压力为200~2000bar,处理次数为2~10次。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或上述制备方法制备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在化妆品领域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抗敏抗刺激类活性物0.1~10.0%;消炎除菌类活性物0.1~5.0%;镇痛止痒类活性物0.1~10.0%;褪红修复类活性物0.1~10.0%;乳化剂5.0~60.0%;助乳化剂5.0~30.0%;液体脂质1.0~30.0%;余量水。本发明将多种抗敏活性物负载于脂质载体中,能够实现抗敏活性成分多组分多靶向共输送,抗敏靶部位滞留时间长,能够实现抗敏活性成分的缓释和控释,从根源上安全高效消除炎症,提高皮肤免疫力;实施例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可在60天内保持稳定,且安全性好,无刺激性,活性成分甘草次酸在24h后皮肤内仍有较高的滞留量具有缓释效果,具有良好的抗敏功效。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对多种抗敏活性物进行了包裹处理,可以提高活性物在光、热下的稳定性,改善难溶活性成分的相容性;且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在化妆品领域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用于化妆品中具有良好的抗敏、消炎作用,可以与化妆品配方任意搭配,生物利用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6、7所得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微观形貌图,其中a)为实施例6所得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微观形貌图,b)为实施例7所得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微观形貌图;

图2为本发明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鸡胚尿囊膜实验结果图,其中a为1.0%naoh处理后的鸡胚尿囊膜;b为0.1%naoh处理后的的鸡胚尿囊膜;c为生理盐水处理后的的鸡胚尿囊膜;d为稀释后实施例3所得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处理后的的鸡胚尿囊膜;e为稀释后实施例6所得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处理后的的鸡胚尿囊膜;f为稀释后实施例7所得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处理后的的鸡胚尿囊膜;

图3为透皮吸收实验中不同时间甘草次酸的累积透皮量折线图;

图4为透皮吸收实验中不同时间甘草次酸的累积滞留量柱状图;

图5为皮肤刺激修复实验中受试者皮肤红值平均变化率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

如无特殊说明,本发明对所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用到的具体原料的来源均无特殊要求,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市售商品即可。

以质量百分含量计,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包括0.1~10.0%的抗敏抗刺激类活性物,优选为0.5~10.0%,更优选为1.0~8.0%。在本发明中,所述抗敏抗刺激类活性物优选为红没药醇、姜黄素、芍药根提取物、白鲜根皮提取物和丹参提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更优选为红没药醇。

以质量百分含量计,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包括0.1~5.0%的消炎除菌类活性物,优选为0.5%~5.0%,更优选为1.0%~4.0%.在本发明中,所述消炎除菌类活性物优选为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苦参提取物、侧柏叶提取物、金黄洋甘菊提取物和龙舌兰茎提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更优选为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

以质量百分含量计,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包括0.1~10.0%的镇痛止痒类活性物,优选为0.5~5.0%,更优选为1.0~4.0%。在本发明中,所述镇痛止痒类活性物优选为丹皮酚、黄芩苷、仙人掌提取物、麦冬提取物和紫苏提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更优选为丹皮酚和/或黄芩苷。

以质量百分含量计,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包括0.1~10.0%的褪红修复类活性物,优选为0.5~9.0%,更优选为1.0~8.0%。在本发明中,所述褪红修复类活性物优选为肝素钠、七叶树提取物、马齿苋提取物、β-葡聚糖和欧锦葵提取物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为肝素钠。

本发明基于安全第一原则的考虑,所选活性成分均为生物内源性、功效明确的组分,其中红没药醇、姜黄素、芍药根提取物、白鲜根皮提取物、丹参提取物等具有抗敏抗刺激作用,丹皮酚、黄芩苷、仙人掌提取物、麦冬提取物、紫苏提取物具有提高皮肤免疫力、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苦参提取物、侧柏叶提取物、金黄洋甘菊提取物、龙舌兰茎提取物、肝素钠、七叶树提取物、马齿苋提取物、β-葡聚糖、欧锦葵提取物等则在消炎、抗过敏、褪红、修复等方面效果显著。本发明将上述组分进行科学组配和优化,能够制备出在无任何创伤和痛苦下即可消除炎症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

以质量百分含量计,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包括5.0~60.0%的乳化剂,优选为5.0~55.0%,更优选为5.0~45.0%。在本发明中,所述乳化剂优选为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蓖麻油、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山梨醇月桂酸酯、鲸蜡硬脂醇聚醚、聚甘油脂肪酸酯类和椰油基葡糖苷中的一种或几种,更优选为上述成分中的一种至三种,最优选为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鲸蜡硬脂醇聚醚类、聚甘油脂肪酸酯类和椰油基葡糖多苷中的一种至三种。当上述乳化剂混合使用时,本发明对混合乳化剂中各乳化剂的质量含量没有特殊的限定。

以质量百分含量计,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包括5.0~30.0%的助乳化剂,优选为10.0~30.0%,更优选为10.0~25.0%。在本发明中,所述助乳化剂优选为甘油、二乙二醇单乙基醚、聚乙二醇-400、1,3-丁二醇、1,2-丙二醇、二丙二醇、1,2-己二醇、1,2-戊二醇、乙氧基二甘醇、乙氧基二乙二醇油酸酯和辛基十二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更优选为上述成分中的一种至三种,最优选为二乙二醇单乙基醚、聚乙二醇-400、1,3-丁二醇、1,2-丙二醇、1,2-己二醇、1,2-戊二醇和乙氧基二甘醇中的一种至三种。当上述助乳化剂混合使用时,本发明对混合助乳化剂中各助乳化剂的质量含量没有特殊的限定。

以质量百分含量计,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包括1.0~30.0%的液体脂质,优选为2.0~30.0%,更优选为3.0~25.0%。在本发明中,所述液体脂质优选为辛酸癸酸甘油三酯、肉豆蔻酸异丙酯、中链甘油三酯、棕榈酸异丙酯、月桂酸聚乙二醇甘油酯、聚乙二醇硬脂酸甘油酯、二辛癸酸丙二醇酯、亚油酸甘油酯、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癸二酸二乙酯、异壬酸异壬酯、丙二醇单辛酸酯、三乙酸甘油酯和角鲨烯中的一种或几种。当上述液体脂质混合使用时,本发明对混合液体脂质中各液体脂质的质量含量没有特殊的限定。

以质量百分含量计,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包括余量水。在本发明中,所述水优选为纯净水。

在本发明中,所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粒径优选为10~500nm,更优选为30~300nm。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所述抗敏抗刺激类活性物、消炎除菌类活性物、镇痛止痒类活性物、乳化剂、助乳化剂和液体脂质混合,得到油相;

(2)将所述褪红修复类活性物和水混合,得到水相;

(3)将所述水相加入到所述油相中混合,进行剪切乳化处理,得到微米级分散体;

(4)对所述微米级分散体进行高压均质处理或高压微射流处理,得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

所述步骤(1)和步骤(2)没有时间顺序的限定。

本发明将所述抗敏抗刺激类活性物、消炎除菌类活性物、镇痛止痒类活性物、乳化剂、助乳化剂和液体脂质混合,得到油相。在本发明中,所述混合的方式优选为搅拌混合,本发明对所述搅拌的转速没有特殊的要求,能够使固体活性物完全溶解于油相中即可;本发明优选在水浴条件下进行混合,所述混合的温度优选为40~70℃,更优选为50~60℃,所述混合的时间优选为10~40min,更优选为20~30min。

本发明将所述褪红修复类活性物和水混合,得到水相。在本发明中,所述混合的方式优选为搅拌混合,本发明对所述搅拌的转速没有特殊的要求,能够使褪红修复类活性物完全溶解于水相中即可。本发明优选在水浴条件下进行混合,所述混合的温度优选为20~40℃,更优选为25~35℃;所述混合的时间优选为10~25min,更优选为15~20min。

得到油相和水相后,本发明将所述水相加入到所述油相中混合,进行剪切乳化处理,得到微米级分散体。在本发明中,所述混合的方式优选为搅拌混合,所述搅拌的转速优选为300~600rpm,更优选为400~500rpm;本发明优选在水浴条件下进行混合,所述混合的温度优选为30~50℃,更优选为35~45℃;所述混合的时间优选为10~40min,更优选为20~30min。本发明通过将水相加入到油相中,可以更好地对活性成分进行包裹。在本发明中,所述剪切乳化处理的转速优选为5000~10000rpm,更优选为6000~8000rpm;所述剪切乳化处理的时间优选为1~10min,更优选为4~8min。本发明通过剪切乳化处理可以使混合液分散为微米级分散体。

得到微米级分散体后,本发明对所述微米级分散体进行高压均质处理或高压微射流处理,得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在本发明中,所述高压均质处理的压力优选为300~1200bar,更优选为500~1000bar;所述高压均质处理的循环次数优选为2~10次,更优选为4~8次。在本发明中,所述高压微射流处理的压力优选为200~2000bar,处理次数优选为2~10次,更优选为4~8次。本发明通过高压均质处理或高压微射流处理,可以进一步减小分散体粒径、使分散体的粒径达到纳米级,同时保证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良好稳定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本发明对所述应用的方法没有特殊的要求,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将所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添加到化妆品中即可,在本发明中,所述化妆品中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质量浓度优选为0.5~5%。本发明对所述化妆品的配方没有特殊的要求,所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可以与化妆品配方任意搭配;本发明对所述化妆品的剂型没有特殊的要求,凝胶、乳液、乳霜、精华液、软膏等剂型的化妆品均可加入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1)将0.1%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10.0%丹皮酚、3.0%红没药醇、25.0%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25.0%聚甘油脂肪酸酯类、10.0%椰油基葡糖多苷、3.0%乙氧基二乙二醇油酸酯、1.0%甘油、1.0%1,2-丙二醇、5.0%辛酸癸酸甘油三酯、3.0%癸二酸二乙酯、3.0%角鲨烯,在70℃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油相,备用;

(2)将1.0%肝素钠、9.9%水,于20℃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水相,备用;

(3)将水相加至油相中,于50℃水浴条件下搅拌以600rpm的转速搅拌10min,5000rpm条件下高速剪切乳化10min,制成微米级分散体;将微米级分散体在压力为1200bar的条件下进行高压均质处理,循环2次,得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

使用激光粒度仪对所得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粒径进行检测,经检测该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粒径为213.3nm。

实施例2

(1)将5.0%苦参提取物、10.0%姜黄素、6.0%黄芩苷、10.0%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5.0%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8.0%鲸蜡硬脂醇聚醚、5.0%聚乙二醇-400、15.0%1,3-丁二醇、10.0%1,2-戊二醇、8.0%肉豆蔻酸异丙酯、2.0%月桂酸聚乙二醇甘油酯、5.0%三乙酸甘油酯,在45℃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油相,备用;

(2)将0.1%七叶树提取物、10.9%水,于25℃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水相,备用;

(3)将水相加至油相中,于45℃水浴条件下搅拌以550rpm的转速搅拌35min,10000rpm条件下高速剪切乳化2min,制成微米级分散体;将微米级分散体在压力为1100bar的条件下进行高压均质处理,循环3次,得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

使用激光粒度仪对此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粒径进行检测,经检测该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粒径为187.2nm。

实施例3

(1)将2.0%龙舌兰茎提取物、0.1%芍药根提取物、8.0%丹参提取物、15.0%聚氧乙烯蓖麻油、20.0%聚氧乙烯脂肪酸酯、5.0%山梨醇月桂酸酯、5.0%二丙二醇、5.0%1,2-己二醇、10.0%乙氧基二甘醇、2.0%中链甘油三酯、5.0%中链甘油三酯、3.0%二辛癸酸丙二醇酯,在50℃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油相,备用;

(2)将10.0%马齿苋提取物、9.9%水,于30℃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水相,备用;

(3)将水相加至油相中,于50℃水浴条件下搅拌以500rpm的转速搅拌30min,6000rpm条件下高速剪切乳化7min,制成微米级分散体;将微米级分散体在压力为800bar的条件下进行高压均质处理,循环6次,得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

使用激光粒度仪对此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粒径进行检测,经检测该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粒径为38.1nm。

实施例4

(1)将1.0%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2.0%丹皮酚、5.0%红没药醇、5.0%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15.0%聚氧乙烯脂肪酸酯、15.0%鲸蜡硬脂醇聚醚、10.0%聚乙二醇-400、5.0%1,2-戊二醇、5.0%1,2-丙二醇、8.0%中链甘油三酯、6.0%丙二醇单辛酸酯、8.0%三乙酸甘油酯,在55℃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油相,备用;

(2)将3.0%β-葡聚糖、14.0%水,于55℃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水相,备用;

(3)将水相加至油相中,于45℃水浴条件下搅拌以400rpm的转速搅拌20min,7000rpm条件下高速剪切乳化5min,制成微米级分散体;将微米级分散体在压力为900bar的条件下进行高压均质处理,循环6次,得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

使用激光粒度仪对此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粒径进行检测,经检测该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粒径为18.7nm。

实施例5

(1)将3.0%金黄洋甘菊提取物、3.0%麦冬提取物、2.0%白鲜皮提取物、20.0%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10.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5.0%聚氧乙烯蓖麻油、5.0%聚乙二醇-400、6.0%1,2-己二醇、5.0%乙氧基二甘醇、5.0%聚乙二醇硬脂酸甘油酯、10.0%异壬酸异壬酯、2.0%丙二醇单辛酸酯,在55℃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油相,备用;

(2)将1.0%肝素钠、13.0%水,于60℃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水相,备用;

(3)将水相加至油相中,于60℃水浴条件下搅拌以400rpm的转速搅拌30min,5000rpm条件下高速剪切乳化7min,制成微米级分散体;将微米级分散体在压力为300bar的条件下进行高压均质处理,循环10次,得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

使用激光粒度仪对此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粒径进行检测,经检测该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粒径为23.6nm。

实施例6

(1)将2.0%芍药根提取物、1.0%仙人掌提取物、2.0%丹参提取物、3.0%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1.0%鲸蜡硬脂醇聚醚、1.0%聚甘油脂肪酸酯类、5.0%辛基十二醇、8.0%乙氧基二乙二醇油酸酯、5.0%聚乙二醇-400、5.0%聚乙二醇硬脂酸甘油酯、6.0%鲸蜡醇、5.0%二辛癸酸丙二醇酯,在65℃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油相,备用;

(2)将2.0%肝素钠、11.2%水,于65℃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水相,备用;

(3)将水相加至油相中,于65℃水浴条件下搅拌以350rpm的转速搅拌35min,9000rpm条件下高速剪切乳化4min,制成微米级分散体;将微米级分散体在压力为700bar的条件下进行高压均质处理,循环6次,得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

使用激光粒度仪对此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粒径进行检测,经检测该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粒径为54.5nm。

实施例7

(1)将1.0%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2.0%丹皮酚、5.0%红没药醇、15.0%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16.0%聚氧乙烯脂肪酸酯、14.0%山梨醇月桂酸酯、5.0%聚乙二醇-400、5.0%乙氧基二乙二醇油酸酯、5.0%乙氧基二甘醇、5.0%棕榈酸异丙酯、5.0%二辛癸酸丙二醇酯、2.0%丙二醇单辛酸酯,在70℃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油相,备用;

(2)将2.0%欧锦葵提取物、11.0%水,于70℃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水相,备用;

(3)将水相加至油相中,于70℃水浴条件下搅拌以200rpm的转速搅拌40min,5000rpm条件下高速剪切乳化10min,制成微米级分散体;将微米级分散体在压力为300bar的条件下进行高压均质处理,循环10次,得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

使用激光粒度仪对此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粒径进行检测,经检测该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粒径为51.3nm。

实施例8

(1)将2.0%金黄洋甘菊提取物、1.0%紫苏提取物、5.0%白鲜根皮提取物、15.0%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15.0%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10.0%聚甘油脂肪酸酯类、5.0%1,2-丙二醇、5.0%1,3-丁二醇、10.0%乙氧基二甘醇、5.0%肉豆蔻酸异丙酯、8.0%亚油酸甘油酯、6.0%癸二酸二乙酯,在60℃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油相,备用;

(2)将3.0%肝素钠、10.0%水,于60℃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水相,备用;

(3)将水相加至油相中,于60℃水浴条件下搅拌以450rpm的转速搅拌30min,8000rpm条件下高速剪切乳化2min,制成微米级分散体;将微米级分散体在压力为600bar的条件下进行高压均质处理,循环4次,得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

使用激光粒度仪对此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粒径进行检测,经检测该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粒径为69.4nm。

实施例9

(1)将3.0%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2.0%丹皮酚、0.1%红没药醇、15.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5.0%聚甘油脂肪酸酯类、10.0%椰油基葡糖苷、5.0%1,3-丁二醇、5.0%1,2-己二醇、1.0%辛基十二醇、15.0%棕榈酸异丙酯、10.0%亚油酸甘油酯、5.0%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在55℃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油相,备用;

(2)将3.0%肝素钠、10.9%水,于55℃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水相,备用;

(3)将水相加至油相中,于55℃水浴条件下搅拌以450rpm的转速搅拌25min,8000rpm条件下高速剪切乳化7min,制成微米级分散体;将微米级分散体在压力为600bar的条件下进行高压均质处理,循环5次,得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

使用激光粒度仪对此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粒径进行检测,经检测该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粒径为49.8nm。

实施例10

(1)将10.0%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0.1%紫苏提取物、0.1%红没药醇、15.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5.0%聚甘油脂肪酸酯类、10.0%椰油基葡糖苷、6.0%二丙二醇、7.0%辛基十二醇、8.0%甘油、5.0%聚乙二醇硬脂酸甘油酯、8.0%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5.0%角鲨烯,在70℃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油相,备用;

(2)将3.0%肝素钠、12.0%水,于40℃水浴条件下搅拌溶解至透明溶液,得到水相,备用;

(3)将水相加至油相中,于50℃水浴条件下搅拌以500rpm的转速搅拌30min,8000rpm条件下高速剪切乳化7min,制成微米级分散体,得到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

使用激光粒度仪对此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粒径进行检测,经检测该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粒径为76.9nm。

实施例11

按质量百分比计,将2.0%pec-10聚二甲基硅氧烷、1.0%蔗糖硬脂酸酯、1.0%硬脂醇、4.5%单硬脂酸甘油酯、3.0%霍霍巴油于75℃水浴中熔融,得到油相;将5.0%甘油、5.0%丙二醇、0.3%三乙醇胺、0.2%卡波姆2020和77.0%纯化水于75℃水浴中溶解,得到水相;将油相和水相搅拌混合,并乳化,即得空白霜剂。

将空白霜剂与实施例3、6和7制备的纳米组合物按照质量比19:1进行复配,分别得到功效成分总浓度约为1.0%(0.1%龙舌兰茎提取物、0.005%芍药根提取物、0.4%丹参提取物、0.5%马齿苋提取物)、0.35%(0.1%芍药根提取物、0.05%仙人掌提取物、0.1%丹参提取物、0.1%肝素钠)、0.5%(0.05%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0.1%丹皮酚、0.25%红没药醇、0.1%欧锦葵提取物)的纳米组合物霜剂s1、s2、s3。

对比例1

分别将1.0%(0.1%龙舌兰茎提取物、0.005%芍药根提取物、0.4%丹参提取物、0.5%马齿苋提取物)的功效成分、0.35%(0.1%芍药根提取物、0.05%仙人掌提取物、0.1%丹参提取物、0.1%肝素钠)的功效成分、0.5%(0.05%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0.1%丹皮酚、0.25%红没药醇、0.1%欧锦葵提取物)的功效成分加入到空白霜剂中,得到原料霜剂c1、c2、c3。

原料霜剂c1、c2、c3与纳米组合物霜剂s1、s2、s3的功效成分和含量相同,区别在于原料霜剂c1、c2、c3的功效成分为游离原料,纳米组合物霜剂s1、s2、s3的功效成分是以纳米组合物的形式加入的。

性能测试

(一)所得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微观形貌

取实施例6和7制得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以超纯水稀释10倍,取1滴置于覆有formvar膜的铜网上,自然干燥后,加一滴2%磷钨酸溶液负染1~2min,用滤纸吸干多余液体,晾干后使用tecnaig220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微观形貌所得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a)为实施例6所得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微观形貌图,b)为实施例7所得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微观形貌图。

由图1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呈均一的球状,粒径大小与激光粒度仪所测得的结果相近。

参照上述方法,使用tecnaig220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实施例1~5、实施例8~10制得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其微观形貌图同样呈均一的球状,粒径大小与激光粒度仪所测得的结果相近。

(二)所得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稳定性能

将实施例1~10得到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在密闭容器、室温条件下放置15天、30天、60天后,检查样品的性状及粒径,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10所得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稳定性试验结果

由表1可知,放置60天后,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无团聚、变色、分层现象,且粒径在10~300nm之间,粒径未发生显著性变化,仍然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尤其在活性成分浓度高的情况下仍然较稳定,未发现功效成分结晶析出现象,无活性成分泄漏,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三)het-cam鸡胚尿囊膜(cam)实验

测试样品:将实施例3、6和7所得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用生理盐水稀释20倍,得到的抗敏活性成分总浓度分别为1%、0.35%和0.5%的测试样品。

实验方法:取第10d龄鸡胚,将0.1ml的受试物均匀涂布cam上与cam接触30s,然后再用生理盐水轻柔冲洗约30s,以冲洗去除受试物至cam表面干净。每种受试物平行做3枚鸡胚,同时设阴性和阳性对照,以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物,以naoh作为阳性对照物。

指标的观察:观察5min内cam血管变化并记录cam血管出现充血、出血和凝血的初始时间。

评判标准:根据观察结果,按式i计算刺激分值,将所得结果列于表2中。

刺激分值(is)=[(301-sech)×5+(301-secl)×7+(301-secc)×9]/300

式i;

注:式i中,sech表示充血初始时间(s);secl表示出血初始时间(s);secc表示凝血初始时间(s),计算重复试验的均值,根据均值的大小对受试物进行刺激性分级,其中0~0.9、1.0~4.9、5.0~8.9和9~21.0分别归类为无刺激、轻微刺激、中等刺激、严重刺激。

表2各浓度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刺激性级别

其中,抗敏组合物鸡胚尿囊膜实验结果图如图2所示,图2中a为1.0%naoh处理后的鸡胚尿囊膜;b为0.1%naoh处理后的的鸡胚尿囊膜;c为生理盐水处理后的的鸡胚尿囊膜;d为稀释后实施例3所得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处理后的的鸡胚尿囊膜;e为稀释后实施例6所得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处理后的的鸡胚尿囊膜;f为稀释后实施例7所得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处理后的的鸡胚尿囊膜。

由图2可知,本发明提供的不同浓度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均未出现溶血现象,表明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的安全性好;由表2可知,本发明提供的不同浓度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刺激评分均为0.7,表明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无刺激性。

对其他实施例所得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进行相同的实验,所得结果相似。

(四)透皮吸收实验

以体重为160~220g雄性sd大鼠腹部皮肤为透皮试验的障碍层进行透皮试验。将完整无破损的皮肤固定于接收池和供给池之间(皮肤内层面向接收池);扩散池参数为:有效扩散面积3.14cm2,接收池容积约7.0ml,磁力搅拌速度600rpm;在接收池内充满释放介质(4.5%鲸蜡硬脂醇聚醚-20%乙醇-生理盐水),排除气泡,开启搅拌,并恒温至(37.0±0.5)℃,向皮肤表面分别均匀涂布实施例11所得纳米组合物霜剂s1、s2、s3和对比例1所得原料霜剂c1、c2、c3约1g,于1h、2h、4h、6h、8h、10h、24h吸取接收液0.5ml,并补充释放介质0.5ml,接收液使用0.22μm有机滤膜过滤,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经过滤的接收液中活性成分甘草次酸的浓度,计算不同时间甘草次酸的累积透皮量,所得皮肤累积透皮量折线图如图3所示。

按式ii计算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

式ii中,qs为累积透皮量;s为有效扩散面积;v为接收池中生理盐水体积;ci为第1次至上次取样时接收液中甘草次酸浓度;n为第n次取样体积;cn为该次取样时接收液中甘草次酸浓度。

透皮实验结束后,取下鼠皮,轻轻刮去皮肤表面的实验样品,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洗皮肤后用滤纸吸干皮肤表面水分,用剪刀将皮肤剪成小块,用研钵充分研磨皮肤至乳糜状,加入1ml乙醇萃取甘草次酸,全部转移至离心管,再用9ml乙醇溶液清洗研钵数次,全部转移至离心管,5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经过0.45μm的滤器过滤,hplc法测定甘草次酸含量,即为甘草次酸的皮肤累积滞留量,所得皮肤累积滞留量柱形图如图4所示。

按式iii计算单位面积累积滞留量:

qz=czvz/s式iii;

式iii中,qz为单位面积累积滞留量;cz为鼠皮中甘草次酸浓度;vz为研磨中加入乙醇体积;s为有效扩散面积。

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纳米组合物霜剂s1、s2、s3中甘草次酸的皮肤累积透皮量和滞留量都明显高于未包载的原料霜剂。其中,实施例11中的纳米组合物霜剂s1、s2、s3和对比例1中的原料霜剂c1、c2、c3的24h时甘草次酸的皮肤累积透皮量分别为750.8μg/cm2、657.4μg/cm2、703.4μg/cm2和340.8μg/cm2、211.4μg/cm2、260.5μg/cm2。实施例11中的纳米组合物霜剂s1、s2、s3和对比例1中的原料霜剂c1、c2、c3的24h时甘草次酸的皮肤滞留量分别为67.25μg/cm2、32.57μg/cm2、36.43μg/cm2和216.37μg/cm2、89.42μg/cm2、158.51μg/cm2

因此,与未包载的原料霜剂相比,本发明的纳米组合物霜剂中活性成分甘草次酸在测试时间内具有稳定持续的透皮吸收,且皮肤透过量是原料霜剂的2倍以上,说明抗敏活性物甘草次酸经纳米包裹后具有良好的皮肤透过性。除此之外,纳米组合物中活性成分甘草次酸在24h后皮肤内仍有较高的滞留量,说明抗敏活性成分经纳米包裹后具有缓释控释的功能,该特性可以使其在化妆品应用中达到稳定的活性物缓释效果,不会造成由于活性成分的过量透皮吸收,造成皮肤局部浓度过高,而出现皮肤刺激性,同时还可以延长抗敏活性成分的功效作用时间。

(五)抗炎功效试验

主要材料: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来源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中国武汉大学,单位简称cctcc,生物保藏编号为cctccno.gdc0203)、实施例4、9和10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小鼠前列腺素e2(pge2)elisa检测试剂盒、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elisa检测试剂盒、脂多糖(lps)。

测试样品:将实施例4、9和10所得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用培养基稀释20倍,得到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中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的浓度分别为0.05%、0.15%、0.5%;用培养基稀释为浓度0.05%、0.15%、0.5%的游离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

方法:(1)用mtt法检测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对raw264.7细胞生长的影响,调整raw264.7细胞密度至5×104/ml,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100μl,置于37℃、5%co2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4h。培养结束后吸出细胞板中的培养基,处理组中分别加入100μl测试样品,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无血清培养基,继续培育24h,每组3个复孔。24h后,每组加入20μl的mtt溶液,继续培育4h后,取出96孔板,吸出孔内液体,加入150μl的二甲基亚砜,震荡5min后于490nm处测定吸光度(a)值,计算细胞的存活率(其中,存活率=药物组平均a值/空白对照组平均a值),将所得结果列于表3中。

(2)对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pge2的影响,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无血清培养基),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组(100μl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及1μg/ml的lps),细胞培养和方法与(1)同,于lps刺激24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pge2检测,计算抑制率(其中,抑制率=(空白对照组平均a值-药物组平均a值)/空白对照组平均a值),记为抑制率1,将所得结果列于表3中。

(3)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tnf-α的影响,分别为对照组(无血清培养基),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组(100μl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及1μg/ml的lps),lps刺激24h后收集细胞上清,按elisa试剂盒说明书操作要求进行tnf-α检测,计算抑制率(其中,抑制率=(空白对照组平均a值-药物组平均a值)/空白对照组平均a值),记为抑制率2,将所得结果列于表3中。

表3各组存活率、抑制率1和抑制率2比较表

由表3中存活率的数据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均无细胞毒作用,成分温和、不刺激;从抑制率1和抑制率2的数据分析可知,说明了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能有效抑制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其抗炎效果优于同浓度的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说明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能赋予化妆品良好的抗炎功效。

对其他实施例所得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进行相同的实验,所得结果相似。

(六)皮肤刺激修复实验

受试者共计12人,具体性别构成随机确定。志愿者排除条件符合《化妆品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纳入排除标准。

一般选择受试者左、右手臂内测作为受试部位,以规格为2cm×2cm的方形区域进行循环标记;用清水清洗受试区(同一区域),受试者静坐10min,进行皮肤红值空白值的测量,随后进入涂抹实验阶段;用质量分数为50%的辣椒素水溶液(约0.01ml)对受试区域进行刺激;持续刺激15min及30min后,进行数值采集;在受试区域涂0.2g测试样品,测试样品分别为实施例11中的纳米组合物霜剂s1、s2和s3和对比例1中的原料霜剂c1、c2、c3,约15min、30min、45min后进行数据采集;空白对照涂抹等量的纯水;统计受试者实验部位每次测得的数值,分析红值的变化,所得皮肤红值平均变化率图如图5所示。

皮肤红值变化反映在测试周期内,实验区域皮肤泛红随时间变化规律。其值越大,皮肤泛红的程度越大。皮肤红值变化率(%)=(t-t空白值)/t空白值×100%。

从图5中可以看出,纳米组合物霜剂s1、s2、s3和原料霜剂c1、c2、c3对刺激后的皮肤均有一定程度的修复功效。但是与原料霜剂相比,纳米组合物霜剂的红值变化率最高可达38%,其红值变化更显著,说明纳米组合物霜剂更易透过皮肤到达病灶部位,抗敏功效更显著。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抗敏共输送纳米组合物稳定性好、抗敏效果显著、皮肤滞留性好,用于化妆品时可以有效抗敏并消除炎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